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豆花叶病毒病流行模拟和防治决策模型SIMSMV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花叶病毒(SMV)流行和防治的模拟系统SIMSMV是由大豆生长、病害日侵染率、显症率、种子传毒率、种子褐斑率、产量损失6个子模型和播种种子带毒率允许水平及介体蚜虫防治模型所构成。本模型只需输入几个简单的初始变量即可实现对SMV流行、危害的模拟及制定病毒防治决策。经过三年的检验和试用,证明本模型系统结构合理、模拟准确、决策可靠。  相似文献   

2.
从我省各地征集150个大豆品种,通过种子带毒情况的测定,从中选择种子带毒率最高表现花叶和皱缩症状的“陈寨大豆”,进行了种子带毒毒源的分离。该分离物,能侵染大豆、菜豆、决明。陈寨大豆种子带毒率为27.59%。桃蚜、蚕豆蚜和棉蚜均可传毒,麦长管蚜不传毒。病毒的致死温度为63—70℃;稀释限点为10~(-4)—10~(-5);体外保毒期为3—4天,可与S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初步认为我们所鉴定的毒源分离物为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相似文献   

3.
根据全省农作物品种布局、栽培条件、病虫越冬基数,结合历史资料及气象条件综合分析,预计2002年全省农作物主要病虫总的发生趋势为中等偏重发生年份,发生面积10000万亩次.其中玉米螟大发生;稻瘟病、大豆食心虫、草地螟中等偏重发生;地下害虫中等发生;大豆蚜虫轻发生,局部中等偏轻发生.  相似文献   

4.
2.水稻病虫害偏重至大发生(1)条纹叶枯病。传毒介体灰飞虱冬前虫量高.显著高于常年:带毒率仍将超过12%大流行的指标:2008年水稻品种仍以感病品种为主,种植比例大.栽培方式复杂。预计2008年发生程度为5级.流行面积达2100万亩,均与2007年相近。  相似文献   

5.
花生斑驳病是我国北方花生普遍发生的病毒病害之一。病毒由种子带进田间,形成病苗,通过蚜虫传播,在干旱少雨和多蚜虫条件下造成严重流行。本地花生生长后期的发病率达80~100%,严重流行年份减产幅度超过20%。因此,搞清种子带毒率的影响因素,对于培育无病毒种子,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子带毒率的鉴定 1983和1984年,大豆在接种后7~10天幼叶上表现花叶症状,苋色藜的接种叶呈现3~5毫米的白色半透明斑,而菜豆(Topcrop)  相似文献   

6.
大豆病虫草害问题也比较严重,根腐病、孢囊线虫病、根潜蝇、灰斑病、食心虫、大豆蚜虫和多种杂草常年发生,对大豆生产有较大影响。其中孢囊线虫常年发生,危害严重,是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加上品种抗性差、土壤湿度大及连作时病害加重,一般年份减产10~30%,严重地块减产40~50%。灰斑病个别年份发生较重,其发生程度决定于田间菌源量和气候条件,如果7~8月份总降水量大、连绵阴雨,则发病重,  相似文献   

7.
大豆花叶毒种子带毒及其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试验、Top-crop枯斑反应,免疫电镜,A-蛋白包被微板酶联免疫法等4种方法对大豆不同品种种子带毒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4种检测方法结果基本吻合。检测种子带毒部位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种子的胚部和子叶都有病毒,同品种内种传率与种皮斑驳程度无明显关系,而不同大豆品种种传率表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1 2003~2005年江苏水稻害虫危害状况 1.1 2003年 受内源性害虫基数高,迁飞性害虫迁入量大、迁入峰期长,以及气候对迁飞性害虫迁入和水稻品种抗逆性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03年水稻虫害大发生,发生程度偏重.其中最突出的害虫为稻纵卷叶螟,不但迁入早、迁入量大,而且繁殖力强,蛾卯量极高,五(3)代、六(4)代连续大发生至特大发生,为历史罕见发生年份;灰飞虱基数大、带毒率高,发生危害较重,为1990年以来最严重的年份;褐飞虱迁入量显著高于前几年,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后期局部失治田块出现成片"冒穿",二化螟、三化螟发生程度均较上年有所减轻,三化螟大多为中等偏轻发生程度,沿淮及沿江局部地区偏重,二化螟为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豆蚜虫在我市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不但造成减产,还可造成大豆品质下降,商品价值降低,危害严重年份对大豆产量可造成严重影响.下面就大豆蚜虫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用枯斑反应法研究大豆种子的磷酸缓冲液提取物对大豆花叶病毒(SMV)侵染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成熟大豆种子内含有抑制 SMV 侵染的物质。成熟种子的浸提液对 SMV 侵染抑制率为50%左右;2.大豆不同品种的成熟种子浸提液对 SMV 侵染的抑制作用无差异;3.成熟大豆种子的浸提液对SMV 的不同株系的抑制作用无差异;4.成熟大豆种子浸提液在100℃下加热10分钟后,其抑制效力不变;5.大豆未成熟种子浸提液对 SMV 的侵染力无抑制作用;6.菜豆和眉豆成熟种子浸提液对 SMV 的侵染力具有与大豆成熟种子浸提液相似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1.
1986~1989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辽宁省铁岭多点设置不同种子传毒率水平的试验区,调查测定SMV流行和有翅蚜发生、飞翔动态,共积累19组数据。采用Apple-Ⅱ计算机BASIC语言进行回归分析,分别推导出符合度较高的SMV流行中,长期预测式。预测式可在东北地区试用,若结合种子传毒率预测和产量损失估计使用,将显著提高SMV“综合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大豆对SMV数量抗性的表现形式与种质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智海剑  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0):1422-1427
 在发现大豆对SMV具有数量抗性的基础上,选用96份大豆品种材料研究其在接种Sa、SC8、N1、N3等4个SMV株系条件下的发病率、病级、潜育期和病害扩展速度等4个数量抗性组分的变异。结果表明,品种间4个组分均存在明显差异;溧水中子黄豆、沛县天鹅蛋、诱变30等品种虽然对4个株系均感染,但在4个组分上均表现出较强抗性,且不同株系间差异较小,说明这些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具有广谱数量抗性。研究证实以往报道的一些抗感染品种如溧水中子黄豆、AGS-19,其实是抗扩展的数量抗性品种。邳县茶豆、淮阴秋黑豆等品种对SMV的抗性可能属于数量抗性与质量抗性的叠和。大豆对SMV的数量抗性是曾被学术界忽视而又值得利用的一类抗性,它一般比质量抗性具有更宽的抗谱和更好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13.
对大豆花叶病毒不同抗性类型品种的细胞超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质量抗性、数量抗性以及感病 3类品种接种大豆花叶病毒 (SMV) 后的叶肉细胞超微结构观察表明: 在未感染的对照品种南农 1138 2以及接种Sa株系的质量抗性品种科丰一号的细胞中没有病毒粒体和病毒内含体, 细胞超微结构正常。在接种Sa株系后的感病品种南农 1138 2的叶肉细胞中出现大量成簇的线状病毒粒子聚集体和柱状内含体, 柱状内含体横切面呈风轮状, 许多细胞出现核固缩、核膜降解、异染色质边聚、核仁融解、叶绿体被膜破碎甚至瓦解消失、基质及基粒片层解体或肿胀扭曲。数量抗性品种接种Sa株系后, 个别细胞中发现线状病毒粒子和风轮状内含体, 少数叶绿体的片层结构肿胀扭曲, 细胞核、线粒体的被膜以及形状和结构轻度受损。上述结果表明, 数量抗性品种的受害程度明显小于感病品种, SMV引起的超微病变特征在 3类抗性品种间是显著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网室内人工接种法对103份不同省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弱毒株系SMV1和强毒株系SMV3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抗SMV1株系的大豆新品种(系)有95份,占参试材料的92.2%,抗SMV3株系的品种(系)有53份,占参试材料的51.5%;兼抗SMV1和SMV3的有51份,占参试材料的49.5%,其中高抗SMV1和S...  相似文献   

15.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危害大豆的世界性病害之一,不同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致病力不同,不同大豆品种对不同株系的抗病性反应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试验对237份大豆种质资源,采用人工汁液摩擦法接种大豆花叶病毒东北3号株系和黄淮7号株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出高抗,5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出高抗。高抗材料主要来自于河北、山东、北京。野生大豆品种中,4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出高抗,2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出高抗。高抗材料主要来自于山西、甘肃、河南。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40年来世界大豆生产形势的变化,主要论述了40年来大豆遗传育种科学的进展及东北农学院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态条件对大豆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指出,大豆的丰产稳产,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生态类型的基础上,一定类型的品种,适应于一定的生态条件。在黑龙江省安达县瘠薄盐碱土壤上,植株高大,有分枝的类型,是主要适应类型。在黑龙江省绥化县高肥土壤上,则表现相反,以植株不过高,节简短,主茎发达,结荚多的生态类型,才是高产品种类型。对品种材料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各性状变异系数的计算结果也证明,株高、分枝数、分枝荚数、节间长度等性状的变异系数高,易受生态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试验中以3 个大豆品种为供试作物, 设两个氮水平。试验结果证明施氮水平由 N1 增加到 N2 时, 3 个品种大豆全株的全氮积累随之增加, 其中3 种氮源也分别有所增加。在 N1 和 N2 两种氮水平下, 3 个品种大豆全株中对3 种氮源的积极累量和分配比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戴长春  赵奎军  迟德富  商璐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475-5476,5505
[目的]明确供试大豆品种对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mura)的抗性。[方法]6月中旬大豆蚜在大豆田出现后开始调查,至9月初大豆蚜消失止,每5d调查一次有蚜株率、大豆蚜种群数量、年龄结构和天敌昆虫数量,并进行蚜害指数统计。[结果]nf58、hobbit和冀豆17均具有一定抗蚜性,其中以冀豆17的抗蚜性最优。品种早5241经过多种筛选,未发现其具有抗蚜性,并且与对照品种黑农51相比更感虫。[结论]冀豆17具有较好的抗蚜性,为品种自身抗性,但属非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20.
随着越来越多转基因作物的出现,外源基因对普通栽培种和野生近缘种的基因污染以及通过自然杂交发生基因漂移的可能性都在增加.转基因大豆作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2007年占据了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51%.中国野生大豆的种质资源丰富,且每年都要大量引入转基因大豆.这必将带来一系列的生态风险.笔者综述了转基因大豆在中国发生基因逃逸并与野生近缘种杂交的可能性以及杂交后可能的生态效应.并提出了今后应开展工作的方向,以期为中国转基因大豆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