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冷浸田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两系杂交水稻培两优288在冷浸田进行杂交中稻——再生三稻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旱地育秧、2.5叶左右移栽、每蔸插2粒谷苗、移栽密度23.31万穴/hm^2、宽行窄株、起垄栽培、湿润管理、重施有机肥作底肥、适留高桩30~50cm、加强催芽肥和壮苗肥的施用等技术,两季产量可达14.44t/hm^2,其中再生稻产量可达5.71t/hm^2。  相似文献   

2.
对超级稻Ⅱ优航2号进行不同叶龄和插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3.5叶龄用26.4cm×26.4cm的密植,5.0叶龄用17.8cm×17.8cm、23.1cm×23.1cm和26.4cm×26.4cm均可达到较好的产量水平。在生产上选择5.0叶龄插秧较为适宜;各密植规格之间差异不显著,应依据栽培条件、品种特性水平而适当选择其中一种密植规格。  相似文献   

3.
以桐乡大面积应用的常规晚粳稻秀水134、秀水14和嘉6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叶龄和株距对机插常规晚粳稻产量及其构成、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叶龄的延长,有效穗数和总颖花量显著下降,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上升,结实率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0叶龄处理下机插常规粳稻产量最高(9.73 t/hm2),比3.5叶龄和4.0叶龄处理分别高5.99%和15.14%。随着密度降低,有效穗数、总颖花量及千粒重均显著下降,而每穗粒数增加不明显。14 cm株距处理下机插常规粳稻产量最高(9.34 t/hm2),比16 cm和18 cm处理分别高2.86%和10.66%。综合来看,在桐乡常规晚粳稻作机插栽培,以3.0叶龄移栽、行株距30 cm×14 cm为宜。  相似文献   

4.
油茬田免耕直播稻适宜播期和播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敖和军  周桂清  贺勇  邹应斌 《作物研究》2004,18(3):151-153,158
2002~2003年在湖南省石门县开展了油茬田免耕直播稻的适宜播期和播种量的研究,探讨了3个播种期和3个播种量对两优培九的生育期、株高、总叶片数、出叶速度、茎蘖动态、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优培九作一季中稻免耕直播栽培,以5月中旬播种,播种量22.5 kg/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以杂交水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移栽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结实期一些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SRI下,栽培密度的补偿效应可以改善不同移栽秧龄处理下杂交稻Ⅱ优498结实期的一些形态及生理特性,进而获得高产。当移栽秧龄为2叶1心、栽植密度为40 cm × 40 cm时,在一定数量有效穗数的前提下,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数量,能够使结实期水稻群体获得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高效LAI,延缓了结实期水稻叶面积的下降,而且生育后期根系不早衰,有利于促进茎鞘物质输出,增加茎鞘物质输出率及转化率,其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存在优势,产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此试验TSRI下最佳的移栽秧龄和栽插密度组合。移栽秧龄为8叶1心和栽插密度为50 cm × 50 cm的处理均会造成有效穗数显著降低,影响水稻结实期正常的生理机能,导致产量显著下降。结合产量表现,5叶1心移栽,栽插密度以30 cm × 30 cm ~ 40 cm × 40 cm为宜,可供缓解作物间茬口矛盾的情况下参考;大苗移栽容易加快结实期水稻衰老进程,产量显著降低,大苗移栽应加大移栽密度,本研究条件下栽植密度以30 cm × 30 cm为宜。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秧龄和插植密度在早稻旱育秧栽培中对产量的影响,采用复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旱育秧秧龄可定为3.5~5.5叶,二因素互作显著,最适秧龄为4.5叶。秧龄4.5叶时,插植密度适宜范围25~30丛/m^2,以25丛/m^2最适宜。生产上适宜的组合是秧龄4.5叶、插植密度25丛/m^2。  相似文献   

7.
油茬田免耕直播水稻施肥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娓  周桂清  贺勇 《作物研究》2005,19(1):9-10
2002~2003年在石门县进行了油茬田免耕直播水稻栽培试验,比较研究了5种不同施肥量对培两优93和两优培九的生育期、株高、总叶片数、茎蘖动态、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茬田免耕直播水稻的适宜施肥量为750~900kg/hm2缓释肥.  相似文献   

8.
唐永晖 《中国稻米》2011,17(4):48-49,52
运用最优设计,对杂交早稻中优2155进行移栽叶龄、密度和施N量等3项栽培措施进行研究,建立了产量与3项栽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这3项措施对产量都有影响。经微机模拟筛选出每hm2产量≥7350kg的高产技术措施是:3.8~4.7叶移栽,每hm2插19.89~25.75万丛、纯N用量158.5~188.7 kg。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两系杂交稻Y两优5866的适宜栽培密度,研究了3种栽培密度 (每667m~2插2.0万丛、1.43万丛、1.22万丛、)对Y两优5866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Y两优5866的有效穗数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每穗总粒数、结实率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而下降,而不同栽培密度对Y两优5866的千粒重的影响较小。栽培密度过低或过密,产量均降低,每667m~2栽培密度为1.43万丛(20.0 cm×23.3 cm)的产量最高,为615.33 kg,较2.0万丛(16.7 cm×20.0 cm)、1.22万丛(23.3 cm×23.3 cm)分别增产3.36%、15.81%,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头季稻栽培因素对Ⅱ优1259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最优设计,以Ⅱ优1259为试验材料,对头季稻进行移栽叶龄、密度、施N量、施K量4项栽培措施试验,建立头季稻、再生稻产量与4项栽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农艺措施对头季稻、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头季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移栽叶龄和移栽密度;影响再生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移栽密度、施N量和移栽叶龄;各因素间的互作对再生稻产量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