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荔县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大荔县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累积与分布特征,评价土壤污染现状,运用了单因子污染指数及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表层土壤5种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并利用ARCGIS9.3获取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Cr、Cu的污染情况较严重,Pb、Zn、Mn的污染程度较低。从综合污染指数来看,研究区内农业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当地应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对该地区污染的防治工作,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2.
合理使用农药,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非点源农药地下水污染的状况,剖析了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移动,进而可能造成对地下水污染的各种因素,提出了防止农药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对畜禽的危害及其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我国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重点阐述了几种主要重金属的污染和对畜禽的毒害作用,并且提出了重金属污染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污水灌溉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国内外污水灌溉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规律,重金属污染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控制污水灌溉重金属污染的途径与对策,今后污水灌溉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方向与展望5个方面概述了污水灌溉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为下一步开展污水灌溉重金属污染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兰州市表层土壤Cu、Zn、Pb污染评价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 ,对兰州市表层土壤重金属 (Cu、Zn、Pb)含量的空间变化及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 ,探讨分析了交通、工业活动以及绿化带对城市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 ,兰州市表层土壤除个别点外均已受到重金属污染 ,其污染程度取决于交通所产生的汽车尾气、扬尘 ;另外 ,工业活动和绿化带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也是相当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人口和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不同影响,基于我国2000-2015年30个省区面板数据,利用空间相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模型,在描述人口集聚、产业集聚、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的时空演化趋势基础上,全面考察了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对生产和生活污染的不同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人口和产业快速集聚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同的环境污染效应。省域间的生产污染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点,生活污染空间分布较为随机。虽然人口规模的增大加重生产和生活污染,但人口集聚并没有加剧污染,反而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产业集聚加剧了生产污染,对生活污染的影响并不显著。与单纯降低工业比重相比,促进工业内部结构优化更能抑制生产污染。生产污染符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但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动解决所有的环境问题,尤其很难解决由生活消费所引致的生活污染问题。最后,提出在注重生产污染治理的同时,强调人口集聚在生活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评价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本研究在分别进行土壤和作物污染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可同时反映农田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模型———土壤-作物系统协同评价模型,并对焦作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科学评价。结果表明,根据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污染风险进行评价,矿井水污灌农田(F1样地)和煤矸石污染农田(F2样地)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239.60和178.42,达到中等水平,在矿区公路侧农田(F3样地)土壤达到轻微生态风险水平。根据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籽粒中重金属风险进行评价,F1、F2和 F3三个样地小麦籽粒中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均达到重度污染水平。采用土壤-植物系统协同评价模型对重金属污染农田进行风险评价,F1样地的污染等级分值为48.4,达到重度污染水平、F2样地的污染等级分值为54.4,达到中度污染水平、F3样地的污染等级分值76.8,为轻度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8.
宁夏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情况调查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宁夏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相关研究对保护黄河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反映宁夏灌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的调查结果,揭示目前灌区的污染状况;同时对农业非点源污染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农田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畜禽养殖、农膜残留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农业污染,随径流或排水进入黄河,造成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9.
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氮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研究区采集和测试了232个水样,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浅层地下水氮污染进行了评价,剖析了浅层地下水氮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中氮污染以硝态氮为主,呈面状分布;铵态氮和亚硝态氮污染以点状形式存在。渭河以北地区氮污染程度高于渭河以南地区;渭河北部的漆水河-洛河地段、渭河南部西安城区和户县-长安及华县的黄土...  相似文献   

10.
宁夏西海固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面源污染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环境面源污染控制与保护已成为区域农业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调查分析,西海固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源主要有化肥、农药、地膜、土壤侵蚀、牲畜禽粪便污染、有污染的灌溉水源与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固体废弃物等,并对西海固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基于农业生态环境面源污染具有污染发生的广泛性、复杂性和治理难度大等特点,提出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是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中综合开发重点地区之一。本文分析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指出了目前面临的城市大气污染、局部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盐渍化、矿产资源的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的生态环境战略和搞好环境规划,合理工业布局;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治理污染源,净化水环境;发展生态农、林业、保护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等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呼和浩特市蔬菜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用翔实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呼市郊区主要蔬菜品种中的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分析了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呼市蔬菜区长期受工业“三废”排放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本文通过对呼市蔬菜区土壤和蔬菜中B(a)P污染物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B(a)P的含量范围在5.5—63.13PPb之间,蔬菜中B(a)P含量范围在0.25—5.00PPb内,不同的蔬菜对B(a)P的吸收能力不同,土壤有一半受到B(a)P污染影响;对蔬菜的综合评价认为,除个别地方外,蔬菜大部分没有受到B(a)P污染。其污染源主要是大气污染所致,并提出了防治B(a)P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干旱地区盐渍土系统的熵污染及其调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系统土壤学的角度,探讨了河西干旱地区耕地次生盐渍化的主要成因,根据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研究了盐渍土系统的熵变过程,提出了熵污染机制。 作为盐渍土熵污染的定量分析,主要是研究土壤盐分对作物的危害作用。文中运用主导因素权重分析法、逐步回归分析法以及土壤盐类集与作物指标集之间的典型相关分析法,从不同层次上进行计算与分析,并根据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提出了干旱区盐渍土整治和优化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5.
赤眼蜂防治荻芦茎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禾草螟(Chilo hyrax)和芦禾草螟(C.lutellus Mostchuleky)等茎螟是洞庭湖区为害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的大害虫。从1984年起利用赤跟蜂防治这类害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验表明,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尤其适于苇田生态环境。初次放蜂的苇田,于棘禾草螟第一代始盛卵期、盛卵期和盛卵末期3次放蜂效果最好。亩放蜂量5—6万头,盛卵期放蜂量应占全部放蜂量的三分之二。放蜂点距离以10米为宜。连续放蜂2—3年后,亩释放量可缩减至3—4万头。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棕色田鼠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棕色田鼠是一种高繁殖力种群,在豫西黄土高原,4月份麦田密度可达540~705只/hm~2,严重地破坏农业和果树的生产。1992~1995年连续4年在河南灵宝市程村乡和寺河乡开展棕色田鼠综合防治试验。以自制的复方田鼠灵杀灭棕色田鼠效果达94.95%,辅以调整作物结构、轮作倒茬、伏翻冬翻地、优化果园管理、挖防鼠沟及强化越冬地果园灭鼠等措施,使过去连年灭鼠变为隔年灭鼠,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减少了对环境污染。几年来通过对棕色田鼠的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开都河,博斯腾湖,孔雀河水质现状及灰色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实测分析资料对开都河、博斯腾湖、孔雀河水质进行了分类评价,并在近年来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模型,对河流和湖泊主要污染参数今后几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 黄土高原及其毗邻地区包括以晋、陕、甘为主体的黄土高原,面积约35.85万平方公里,及其周围与之有关联的黄土分布区,范围大致是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及日月山和贺兰山以东的地域。两者合计面积为62.38万平方公里。在那里,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干旱缺水以及洪涝和盐碱是共同存在的、长期困扰着人们的严重环境问题,不仅阻碍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给其他地区,如华北平原造成危害。关于本区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防治等问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前辈和同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人口、能源与环境之间关系后,分析了甘肃人口压力致使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5.2亩下降到目前的2.4亩,人均淡水资源也减少了一半,到2000年还将继续递减1/4。笔者还利用状态方程预测了能源需求的增长趋势,指出甘肃能源供求的形势非常严重,尤其缺电情况将日益加剧。因此,在未来能耗构成中,将由大量煤炭转化为电能,空气污染必将加重。而且还由于国家将加速开发甘肃省的有色金属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冶炼和深加工能力,据预测,到一九九○年全省外排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和各种污染物将比一九八五年增加50—80%,二○○○年还将加大一倍,工业污染趋势加重,必将对兰州、白银等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人口对农村能源和生态环境压力的趋势也十分严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对策,人口与能源、能源与环境的矛盾将日益加深,更加尖锐,那将引起更为严重的生态破坏,甚至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系统的崩溃。为此,本文提出了控制人口,提高能源利用率,减轻环境压力,改善环境质量等一系列对策,使人口、能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乌鲁木齐市2006年大气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排放特点:1)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呈现典型的煤烟型污染。2)污染排放高度集中,重点污染源贡献巨大。3)大气污染日趋复杂,移动源污染贡献加大。4)自然条件不利扩散,大气环境容量较小。同时结合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出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对策,以促进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的全面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