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抗条锈遗传背景丰富、适应性广泛的品种组配杂交组合,育种与抗病鉴定相结合,育成了抗条锈病新品种中梁17。根据该品种选育成功的经验,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及时进行产量测定及适应性鉴定;正确处理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变化,调整育种目标;采用地方耐旱品种与高产多抗型外引品种、远缘中间材料杂交,使优良基因聚合累加;利用现有资源,引进、创造、筛选新抗源及亲本;利用太谷核不育轮回选择广谱持久抗病抗旱冬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廖文孝 《麦类作物》1997,17(5):21-22,45
采用抗条锈遗传背景前景适应性广泛的品种组配杂交组合,育种与抗病鉴定结合,育成了抗条锈病新品种中梁17。根据该品种选育成功的经验,在今后的育种工作应及时进行产量测定及适应性鉴定,正确处理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变化,调整育种目标;采用地方耐旱品种与高产多抗上引品种、远缘中间材料杂交,使优良基因聚合累加;艇现有资源,引进、创造、筛选新抗源亲本;利用太谷核不育轮回选择广谱持久抗病抗旱小  相似文献   

3.
北方超级粳稻育种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育种理论、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综合评述了中国北方超级粳稻育种研究的进展与前景,认为培育和推广超级稻是继株型育种和杂交稻之后,提高北方粳稻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北方水稻生产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利用籼粳稻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通过回交或复交优化性状组配,聚合有利基因,进而选育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确立之后,常规超级梗稻育种已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地培育出一批优质抗病的超级稻新品种并已广泛应用于生产。与常规超级稻育种相比,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进展相对较缓慢。这一方面是由于北方气候与生态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育种技术研究相对落后。解决优势与生育期的矛盾、产量与品质的矛盾以及提高制种产量等问题,仍然是北方超级杂交粳稻育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讨论了与超级粳稻育种有关的生理和遗传问题。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北方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研究及选育方面的进展情况,展望了北方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光辉前景,指出了利用生物技术、核技术、杂交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创造新的育种技术和探索新的育种方法是21世纪杂交水稻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衡棉4号培育和高产栽培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棉4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利用转Bt基因抗虫棉资源和常规陆地棉材料,通过常规育种手段复式杂交方法选育而成的抗病抗虫高产中早熟棉花新品种,亲本组合为(省1322×冀棉27)×GK12.2007年4月通过河北省审定,审定编号为冀审棉2007004.  相似文献   

6.
玉米自交系丹598选育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抗病育种技术,运用单交、复合杂交、回交和自交等多种育种方法,经过两轮抗性育种,创造了一个多种高效抗病基因聚合的新种质,选育出多抗、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丹598,直接利用丹598组配并审定34个杂交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2007-2018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主要植棉省审定的品种分析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棉区审定的品种数量高于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常规抗虫棉和杂交抗虫棉并重,而长江流域棉区以杂交抗虫棉为主,近几年常规抗虫棉有增加的趋势;两大棉区的研究团队仍以公益性研究团队为主,科研院(所)是抗虫棉育种研究的主力军,并且各省审定品种的育种单位区域性比较强; 两大棉区都呈现植棉面积大幅度下滑的局面。目前,选育的抗虫棉品种性状还比较单一;因此,创制多样性的资源材料,培育多样性丰富的新品种,以适应不同棉区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朝着高产高品质的方向努力,是中国转基因棉花育种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苗期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生二粒小麦是小麦抗病育种的重要资源库之一。为了了解野生二粒小麦对我国小麦白粉病和锈病的抗性表现,通过接种试验对采自以色列16个不同地区的152份野生二粒小麦材料进行了白粉病和条锈、叶锈病的苗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其中有86.8%的材料对小麦白粉菌15号小种表现高抗,对小麦条锈菌小种条中29、31、32的抗性主要集中在来自Mt.Hermon地区的材料上。所有鉴定材料均不抗小麦叶锈菌小种THT和PHT。由于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比较容易,因而其抗病性可通过杂交和回交向普通小麦转移,可进一步丰富我国小麦抗病育种的抗源。  相似文献   

9.
小麦新品种宜宾六号的主要特点是产量高、抗病力强、耐湿性好.它的选育特点是:1.选用远地域异地材料作抗源供体;2.采用冬、春品种杂交的组配模式;3.抗病性选择采取随病区转移而转移育种基地的抗病追踪选择法。本文还对小麦育种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棉属野生种质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克服棉属种间杂交困难的方法与技术,利用野生棉与栽培种间杂交,将野生棉的一些有益遗传性状转育到栽培棉中,经鉴定筛选出一批可供棉花育种利用的具有抗病虫,抗旱和纤维品质优良等性状的新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大豆品种间杂交后代在田间发病条件下的连续选择和鉴定,创新了可以抗10个灰斑病生理小种,兼抗花叶病1号株系的抗病种质东农9674。多年多点鉴定和多年接种鉴定表明,东在967必高抗灰斑病,抗性稳定,根系发达,固氮能力强、耐重迎茬。是大豆抗灰斑育种和多抗育种的优异种质资源和亲本材料。省内外育种单位作为亲本引用,已作了20个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2.
小麦新品种宜宾六号的主要特点是产量高、抗病力强、耐湿性好。它的选育特点是:1.选用元地域异地材料作抗源供体;2.采用冬、春品种杂交的组配模式;3.抗病性选择采取随病区转移而转移育种基地的抗病追踪选择法。本文还对小麦育种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彭宝  张群 《大豆科技》2001,(4):25-25
据我所分析大豆脂肪含量达20.1%时,脂肪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育种工作者应从基础工作着手,重视高脂肪品种资源的搜集、筛选和创造中间材料。用高脂肪和综合性状好的品种杂交,或用高脂肪中间材料和综合性较好的品种杂交。有性杂交或杂交和诱变结合,进行多途径的选育。因此,大豆高脂肪育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1育种程序棉花新品种鄂抗棉8号(原8769)是本所用鄂沙28与鄂荆1号杂交、翌年择F1优株再与中棉所12复合杂交,经过定向选择,连续进行单株考种、株行观察、株系测产、品系比较;1993年以产量第一通过湖北省抗病预试;1994~1995两年通过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15.
研究,引进和利用籼亚种韶要交创造的性状突出的优良育种中间材料和籼粳杂交形成的优异中间材料作为杂交亲本。以灿粳杂交为主途径。通过三交、双交及其它及组配方式,创造传背景丰富的杂种后代材料。  相似文献   

16.
关于棉花抗黄萎病育种攻关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几年我国北方主产棉区已出现落叶型黄萎病大片落叶光杆的重病田,提出抗落叶型黄萎病育种应列为攻关重要指标之一。开展室内接种落叶型黄萎病菌鉴定和建立落叶型黄萎病池或病圃结合筛选,充分利用现有抗黄萎病的种间、品种间的材料杂交,向高抗黄萎的野生棉种开发,创造新的抗源,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多学科协作攻关。  相似文献   

17.
关于超级稻品种培育的资源和基因利用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超级稻育种是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的深化,其本质是资源或基因及基因与环境互作的综合利用。为给超级稻育种提供思路,回顾和分析了超级稻育种中的资源及基因综合利用现状,包括籼粳基因渐渗及利用、栽培稻产量QTL累加及利用、野生稻产量及抗病基因发掘及利用、株型和根系相关基因的发掘及遗传改良等。指出由于真正能用于超级稻育种的有利基因及连锁标记还不多,水稻基因研究成果还不足以支撑超级稻分子育种,目前的超级稻育种仍以常规杂交技术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主。需要进一步发掘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基因,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广适性或绿色超级稻。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资源对根腐病的抗源筛选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荣昌 《作物研究》1995,9(3):27-28
1977-1986年间,对2000多份国内外材料进行人工接种小麦根腐病,筛选出抗病材料40多份利用这些材料配制了大量的杂交组合,选育出一批抗根腐病的优良品系,同时为其他育种单位鉴定和提供抗病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19.
国际小麦育种研究趋势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国际小麦育种呈现四大特点;一是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通过保护性耕作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已成为常规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慢病性利用是抗病研究的主流方向;四是品质研究更注重营养特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育种中常用的回交方法,对5个回交组合在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条件下,研究后代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双亲抗、感性差异大的组合,后代分离出的抗病材料略高于或接近于双亲抗病的组合;后代与抗病亲本回交一次的BC12F2和与抗病亲本回交二次(BC22)的后代所分离的抗病材料比例较高,约占总数的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