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了研究聚集化合物对松小蠹的林间引诱活性,探讨用聚集信息素进行林间诱集和种群监测的方法,在陆良县云南松纯林中进行了引诱试验.结果表明,除(-)APX*外,几种供试化合物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APX加MBXT、(-)APX加MBXS复配方化合物的引诱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化合物,漏斗状诱捕器诱虫量明显高于IMP诱捕器.对试验林分松小蠹种群动态的监测实践表明,用聚集化合物诱集成虫测报松小蠹成虫扬飞期,确定清理及防治的最佳时期,提高了清理、防治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1997~1999年,在不同试验点的云南松蠹害林分中设置饵木堆、整株饵木和活立木引诱松小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方法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设置的衰弱木饵木堆诱虫效果明显高于健康木饵木堆;在饵木堆上加置MBXS,(-)APX或(-)APX+YS复合剂,诱虫量比不加置这些聚集信息化合物的饵木堆增加4倍以上。试验所用窗式诱捕器以寄主天然化学气味物质为诱饵,对转干期成虫具有较高而稳定的诱捕量,且设置检查方便、价格低廉,适用于梢转干期林间松小蠹诱捕和种群动态监测;活立木上加置(-)APX+YS复合剂,对各时期松小蠹成虫均有一定引诱作用,可用于梢部小蠹种群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3.
云南松饵木、活立木林间引诱松小蠹的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7-1999年,在不同试验点的云南松蠹害林分中设置饵木堆、整株饵木和活立木引诱松下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方法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设置的衰弱木饵木堆诱虫效果明显高于健康木饵木堆;在饵木堆上加置MBXS,(-)APX或(-)APX+YS复合剂,诱虫量不加置这些聚集信息化合物的饵木堆增中4倍以上。试验所用窗式诱捕器以寄主天然化学气味物质为诱饵,对转干期成虫具有较高而稳定的诱捕量,且设置检查方便、价格低廉,适用于梢转干期林间松下蠹诱捕和种群动态监测;活立木上加置(-)APX+YS复合剂,对各时期松小蠹成虫均有一定引诱作用,可用于梢部小蠹种群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4.
松小蠹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为达到持续控制纵坑切梢小蠹(简称松小蠹)危害的目的,进行了松小蠹与云南松林分之间的关系、抚育间伐控制蠹害效果、蠹害木清理技术、聚集信息化合物引诱剂筛选及林问引诱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系列松小蠹综合控制技术研究。通过研究,初步探明了云南松林分与松小蠹危害之间的关系及受害林分内害虫的演变情况;证实了松小蠹生活史中姐妹代的存在,摸清了姐妹代各虫态出现的时期、种群数量,为松小蠹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筛选出4种效果较好的引诱剂配方及两种可供推广的诱捕器,研究了引诱剂林间引诱、测报方法及应用粉拟青霉菌杀虫剂防治扬飞期成虫技术,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松小蠹综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松小蠹聚集信息化合物引诱效果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四臂嗅觉仪进行寄主和虫体聚集信息化合物对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引诱活性测定。根据不同浓度各种单组分及复组分聚集信息化合物对不同时期成虫的引诱结果,认为供试的各种单组分化合物均有一定的引诱作用,但以复组分化合物的引诱效果较好,其中又以虫体和寄主信息化合物复配的效果最好。成虫梢转干时期是对聚集信息化合物最敏感的时期。初步确定了能够较好引起松小蠹成虫聚集行为的4种复组分聚集信息化合物引诱剂为MBXS APX、APX YS、MBXT APX和APX BPX YS,引诱率分别达到87.4%、84.2%、82.8%和81.4%。适用时期为松小蠹成虫梢转干(11~2月)阶段。  相似文献   

6.
应用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对内蒙古阿尔山林区落叶松八齿小蠹的年扬飞规律、日扬飞规律、林缘外不同距离以及林内不同高度诱捕器诱集效果等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的成虫发生期从5月中旬开始,到8月底结束,期间有两次明显的扬飞高峰期;成虫活动主要集中在12:00—16:00;聚集信息素对落叶松八齿小蠹的有效引诱距离为200 m左右,在90 m以内引诱效果最佳;林内树干1.5 m处为最佳的诱捕器设置高度。  相似文献   

7.
松小蠹综合预测预报技术根据发生量测报方法及防治指标在小蠹发生区进行多点测报 ,即可确定发生区发生范围和面积。具体成果包括 :(1)聚集信息素诱集测报法 ,测报越冬代及下一代小蠹成虫发生期及发生量准确率达 85 %以上 ;(2 )有效虫口基数测报法 ,测报下一代小蠹成虫发生量准确率达 85 %以上 ;(3)云南松物候测报法 ,测报越冬代成虫下一代各虫态发生盛期 ,准确率达 80 %以上 ;(4)建立发生量测报和发生期测报模型 ;(5 )松小蠹成虫种群控制技术 ,包括最佳防治时间、防治方法 ;(6 )松小蠹防治策略及综合防治技术组装。通过防治后 ,危害株率下降…  相似文献   

8.
大小蠹植物引诱剂对红脂大小蠹诱引效果试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0年至2001年,在山西省榆次区庆城林场应用加拿大生产的大小蠹类植物引诱剂对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x valens LeConte)成虫发生期进行了监测。并开展了大量诱杀试验。结果表明,该引诱剂对红脂大小蠹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60个诱捕器在成虫扬飞期共诱到大小蠹成虫7119头。应用诱捕器后,林地红脂大小蠹被害主下降54.5%,平均侵入孔数下降58.7%。可用于红脂大小蠹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9.
为预防松材线虫病发生,降低松墨天牛数量密度,德化县林业局于2009-2010年,开展了清除松枯死木试验.以诱捕器诱集的松墨天牛成虫数量为指标,在松墨天牛中度危害区,开展了松枯死木清理对松墨天牛种群数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清理松枯死木可以有效降低林间松墨天牛种群密度,对当前遏制松材线虫病蔓延、切断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同引诱剂和诱捕器对松墨天牛的林间引诱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6年和2007年,采用不同的诱捕器和引诱剂,对泸县和富顺的马尾松林中松墨天牛成虫进行了诱捕.结果表明自制SC-1型松墨天牛引诱剂和A-3型松墨天牛引诱剂对松墨天牛成虫的引诱效果基本相同.替代型塑料质诱捕器对松墨天牛成虫的引诱效果只有YB-50型铁质松墨天牛诱捕器的63.70%~81.11%,但塑料质诱捕器成本低、安装简便、不易丢失.在林间虫口数量较大的林区,在同一地点连续进行诱捕,可有效减少林间松墨天牛虫口数量,可用于对松墨天牛的防治.而在林间虫口数量较小的林区,采用诱捕的方法对松墨天牛进行防治,则效果较差甚至没有效果.在四川泸县和富顺诱捕的天牛成虫中,尚未发现松材线虫.  相似文献   

11.
松褐天牛聚集信息素引诱剂林间诱捕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聚集信息素壬醛N为主要配方,评价了壬醛对松褐天牛的林间引诱作用。结果显示,松褐天牛雄虫产生的信息素N不但能诱捕到松褐天牛雌虫,也能诱捕到雄虫,雌雄性比为1:0.60;聚集素N与植物源信息素和小蠹聚集信息素之间有显著增效作用;在广州市花都区全年都能诱捕到松褐天牛成虫,4-8月为诱捕量高峰期。聚集素引诱剂N可以作为防治松墨天牛的新技术进一步试验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了防控纵坑切梢小蠹对红松的危害,在抚松县林业局红松母树林利用人工合成信息化学物质———聚集信息素对纵坑切梢小蠹进行监测与防治,结果表明:利用聚集信息素诱捕器对纵坑切梢小蠹的诱捕数量比人工调查查获数量提高50倍以上,监测准确率可达到100%,持续防治4 a后的林间诱集量下降率为81.6%。纵坑切梢小蠹在抚松县的扬飞期从5月中旬开始,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扬飞量明显减少,至9月上旬扬飞期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3.
小木蠹蛾性诱剂的合成与林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eris Staudinger)雄蛾触角对标准化合物Z3-14:Ac、Z3E5-14:Ac、E3-14:Ac和Z9-14:Ac有明显的电位反应。但林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只有Z3-14:Ac对小木蠹蛾具有显著的引诱活性,且具有专一性。一个含500μgZ3-14:Ac的诱捕器日平均诱蛾2.66头,为一头活雌蛾日诱蛾数的1.8倍。成虫发生期诱蛾量的变化能准确反映林间小木蠹蛾发生与消长的情况。性诱剂Z3-14:Ac的发展,为小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松小蠹成虫对其聚集信息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昆虫触角电位(EAG)记录方法,测定了松小囊(Tomicus piniperda)成虫对18种松小蠹和云南松挥发性聚集信息化合物样品的EAG反应,分析了松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对几种高活性化合物剂量的反应。EAG测定表明,松小蠹雌、雄成虫对虫体挥发性单组分聚集信息化合物MBXS和MBXT,以及由虫体和云南松挥发物为主组成的复组分化合物α-PX+MBXT和α-PX+β-PX+MBXS有较强的触角电位反应,其剂量反应曲线呈现“S”型,并且反应阈值较低,其中主要成为为α-PX和MBXT的复组分化合物引起松小蠹成虫触角的EAG反应最大。初步确定了松小蠹成虫聚集信息素的侯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松小蠹聚集信息化合物诱效果测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四嗅觉含义进行寄主和虫体聚集信息化合物对松纵抗切小理蠹成虫的引诱活性测定。根据不同浓度各种单组分及复组分聚集信息化合物对不同时期成虫的引诱有结果,认为供试的各种单组分化合物均有一定的引诱作用,但以复组分化合物的引诱效果较好,其中又以虫体和寄主信息化合物复配的效果最好。成虫梢转干时期是对聚集信息化合物最敏感的时期,初步确定了较好引起松小囊成虫聚集行为的4种复组分聚集信息化合物牙诱剂为MBXS+A  相似文献   

16.
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 Tsai et Li是危害我国华山松Pinus armandii的主要蛀干害虫。收集和测定华山松树皮和华山松大小蠹的挥发物,根据挥发物组分设计配制8种诱芯,采用漏斗诱捕器进行林间诱捕筛选试验;应用诱芯Ⅱ进行多点诱捕验证和有效诱捕距离试验。结果表明:诱捕期内,诱芯Ⅱ平均诱捕华山松大小蠹1 070头/诱捕器,显著高于其它7种诱芯;单个诱捕器一天最多诱捕1 652头。诱芯Ⅱ在3个地点的平均诱捕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83,114,101头/诱捕器,诱捕效果不存在地理差异;距离林缘50 m处诱捕量为43.5头/诱捕器,为最佳有效诱捕距离。该华山松大小蠹高效引诱剂可为我国华山松大小蠹的治理提供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重齿小蠹(Ips duplicatus)是内蒙古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a)的主要害虫。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治理措施,我国对其聚集信息素及其应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推广应用。本文论述了我国重齿小蠹种群的聚集信息素组分、信息素诱捕器最佳设置技术、利用信息素诱捕器监测成虫发生期和大量诱杀防治、开发“推-拉”防治技术的非寄主挥发物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以便为我国大规模治理重齿小蠹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学物质对黄色梢小蠹野外诱集效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从加拿大引进的人工合成的缓释性信息化合物诱芯和国产8漏斗式诱捕器,于2005年5月初至7月中旬在辽宁的千山进行了黄色梢小蠹诱捕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信息化合物所配置的3种诱芯组合2AP(2个α-蒎烯诱芯)、2AP+NL(壬醛诱芯)+TV(反式马鞭草烯醇诱芯)、2AP+NL+MT(桃金娘烯醇)+TV平均每天每个诱捕器都能诱到100头左右的黄色梢小蠹,各诱芯组合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其中2AP组合,即2个α-蒎烯诱芯的组合价格成本最低,应该是生产实用的最佳信息化合物诱芯候选;这一结果同时揭示出在引诱黄色梢小蠹的过程中壬醛、反式马鞭草烯醇、桃金娘烯醇这3种成分对α-蒎烯没有增效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聚集信息素大量诱捕防治云杉八齿小蠹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3年在吉林省长白山林区利用人工合成的聚集信息素诱捕器,进行大量诱杀防治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raphus的效果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过连续3 a防治,云杉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诱捕器的诱集量下降了86.42%,与对照区相比防治区枯死木和衰弱木增长率减缓了82.36%。进一步证明利用聚集信息素大量诱捕能减轻云杉八齿小蠹危害、减缓扩散速度,是有效的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3种植物源引诱剂对鞘翅目甲虫在2种林型中的引诱效果,以期筛选出高效引诱剂防治甲虫的危害。【方法】选择天然次生林(老山实验站样地)和人工纯林(林场样地)使用Lindgren漏斗诱捕器进行3种植物源引诱剂的林间诱捕试验,统计2种样地诱捕甲虫的数量、种类,比较不同林型不同样地间诱捕效果,分析环境条件对鞘翅目甲虫引诱和诱捕器释放量的影响。【结果】1)3种植物源引诱剂UHR,COB和LAP对鞘翅目甲虫均具有引诱作用,捕获的3 215号鞘翅目昆虫隶属于55科120属,其中小蠹科占48.93%,为优势鞘翅目类群。3种引诱剂诱捕效果依次为UHRCOBLAP,其中UHR引诱剂引诱个体数占74.21%,小蠹科个体数占48.65%,优势种为北方材小蠹和锉小蠹。2)UHR引诱剂对于小蠹科、叩甲科、郭公虫科和埋葬甲科的引诱效果显著高于COB和LAP引诱剂。COB引诱剂在两样地中捕获隐翅虫科数量最高。然而3种引诱剂对象甲科和天牛科的诱捕差异性不显著。防治时,应针对不同种类甲虫选择不同种类引诱剂,能达到更佳引诱效果。3)2种林型诱捕效果综合比较,老山实验站样地林场样地,表明植被类型及自然条件对昆虫种群多样性具有直接影响。埋葬甲科仅在老山实验站样地捕获,这与该科昆虫的生活习性和样地环境相关。【结论】UHR引诱剂对鞘翅目小蠹科昆虫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可进一步开发应用于林间小蠹虫的监测和防治,为小蠹虫的无公害防治提供了1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