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小麦白粉病与温度的定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温度对小麦白粉病影响试验的结果表明,此病害适宜发生的温度为15~20℃,低于10℃或高于25℃对该病有明显抑制作用。当温度高于26℃时,试验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终止小麦白粉病病程的时间缩短,据此建立了不同温度(x)与相应终止病程的时间(y)的关系模型为y=21 900e-0.303 5x2=1.65<χ20.05,7=14.07)。同时,根据高温区病害的严重度(y)与温度(x)的试验数据,建立了其关系模型为:y=-3.00x+76.60(r2=0.922 1**),由此计算获得了连续10 d(一个病程时间)温度为25.53℃即可终止此病害的病程。该试验结果将为小麦白粉病的越夏区划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法研究了稻水蝇危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产量(y,kg/hm2)与田间虫口密度(x,头 /m2)、穗损失率 (x5,% )间0.01水平显著时的关系符合方程:y^=9433.965-6.6637x1-402.7469x5;产量损失(Y,kg/hm2)与田间虫口密度(x,头/m2)间关系符合下列方程 :Y^=-13.4989+6.0043x(r=0.9647**)。通径分析显示 ,穗损失率和虫口密度对产量建成直接效应最大 ,分别为-0.9218和-0.1422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盐城市麦类白粉病系统观测和普查资料及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白粉病在本地区发生流行的主要气候指标为春季候平均气温>12℃(且期间日最高气温≥30℃的持续日数<3天)、某一候或数候的候日照时数<25小时、候雨日≥2天或雾大露重天气较多;长、中、短期预报模式分别为:y=-0.8826-0.0410x1+0.3513x3 y=-1.4800+0.259x4+0.3390x5+0.5116x6y={1(当x7>12℃、x8<25小时和x9≥2天时) 0(x7≤12℃或x8≥25小时或x9<2天时)}。  相似文献   

4.
重庆稻区稻瘟病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4年采用全国统一的鉴定方法和稻瘟病统一鉴别品种,对重庆稻区340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和19个水稻主栽品系进行抗瘟性监测明确,重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复杂多样,优势种群突出,优势小种不明显,主推水稻品种(系)抗性水平低。应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及微电脑技术,探讨稻瘟病常发重病区种植优质丰产感病品种(系),纯氮施用量X1、栽插密度X2、施药次数X3三因素五水平对其病情和产量的效应,建立了穗颈瘟病指(Y1)和产量(Y2)同可控栽培因子间的数学模型:Y1=18.122 4+0.560 1 X1-0.695 5 X3+0.529 4 X32±0.739 8,Y2=386.604 3+9.368 1 X1+6.163 4 X2+15.407 8 X3-6.270 8 X12-8.620 8 X22±7.821 1,并提出了适合当地水稻控害丰产的优化组配技术。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稻区稻瘟病流行趋势预测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方程对黑龙江省水稻主要产区稻瘟病流行情况和气象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分别制定了牡丹江地区和佳木斯地区非特殊灾变年份的稻瘟病流行趋势预测数学模型:Y(牡)-25.686+ 10. 961X1-2.001X2-10. 173X3+ 3. 55X4-6. 064X5+2.686X6-4.828X7-20. 371X8+M+N±13;Y(佳)=-16. 42+1.082X1-0.544 X2+1. 637X3-.9X4-10. 645X5+M+N±11。用上述方程历史回拟率分别为84.0%和81.9%。经两地近年应用预报均准确。  相似文献   

6.
灌水和施肥对温室滴灌施肥番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滴灌施肥技术下,不同水肥耦合模式对温室番茄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番茄惠玉0806为试材,设100%ET0(I1),75%ET0(I2),50%ET0(I3) 3个水分水平,外加高肥〔F1(N 480 kg·hm-2、P2O5 240 kg·hm-2、K2O 300 kg·hm-2)〕,中肥〔F2(N 360 kg·hm-2、P2O5 180 kg·hm-2、K2O 225 kg·hm-2)〕,和低肥〔F3(N 24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50 kg·hm-2)〕3个肥料水平,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水肥条件的高低与株高及茎粗成正相关,I2F2处理其产量、干物质累积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最高,依次为102 042.3 kg·hm-2、37.19×103 kg·hm-2和37.3 kg·m-3。对番茄品质而言,其灌水量和施肥量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耦合交互作用,I2F2处理其番茄Vc含量(27.05 mg·100g-1)、番茄红素含量(71.53 μg·g-1)均最高,糖酸比(9.57)显著低于其余处理,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3%)较最高值I3F1低24.7%。综上分析,中水中肥(I2F2)模式,在高产的同时,其品质总体优于其它处理,极端水肥措施均不利于番茄生长及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土壤剖面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为研究区,采集三个时期不同土壤剖面样品,结合样品实验分析,探究土壤盐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 0~10 cm土层中平均盐分含量为3.919 g·kg-1,土壤盐分表聚现象强烈; (2) 垂直方向上盐分离子中Mg2+变异系数为1.034,变化程度较大,HCO3-变异系数为0.080,变化程度较小; (3) 通过相关分析,硫酸盐与氯化物在表土中积聚强烈,其中SO42-与Na++K+之间相关系数为0.96,Cl-与Mg2+相关系数为0.79;Cl-和Na++K+相关系数为0.72; (4) 通过对比柽柳剖面下土壤盐分含量,夏秋两个季节土壤剖面土壤盐分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0~10 cm土层中盐分含量占总体的27.37%和21.88%,春季盐分在剖面上呈现强烈的底聚现象,90~100 cm土层盐分含量占总体的21.53%; (5) 对比不同植被下土壤盐分特征,裸地、草地、林地、耕地四种地表类型土壤中(Na++K+)∶Mg2+∶Ca2+含量之比依次为85∶2.5∶1,16∶2.5∶1,9∶0.9∶1,10∶1.3∶1,裸地中Ca2+含量为0.104 g·kg-1,明显高于其它植被类型中Ca2+含量;Na++K+含量差异不大,平均含量为1.181 g·kg-1;草地中Mg2+平均含量为0.081 g·kg-1,是裸地中Mg2+含量的4.4倍。  相似文献   

8.
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土壤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实验分析,采用数值统计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区域土壤盐分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0~1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为0.7348 g·kg-1,10~30 cm土层为0.2070 g·kg-1,30~50 cm土层为0.1852 g·kg-1。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盐分含盐量减少,土壤盐分含盐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19%、211%和193%,呈现强变异性。(2) 0~10 cm、 10~30 cm和30~50 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Cl-、SO42-、Mg2+ 和K++Na+离子的均值逐渐减少,总体上盐分分布具有较强的表聚性。(3)土壤盐渍化状况的特征因子是Cl-与SO42-。(4)未利用地土壤总盐分均值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次之,林地的最小,分别为0.4420 g·kg-1、0.0755 g·kg-1和0.0414 g·kg-1。  相似文献   

9.
七星瓢虫对苜蓿斑蚜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捕食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的数量与苜蓿斑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为Na=1.024 2N/(1+0.003 3N),捕食苜蓿斑蚜的数量随斑蚜密度增加而增大,但寻找效应随之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为313头。在10~25℃下,七星瓢虫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2.4 1x+3 0.0 7 5,在2 5~3 5℃间的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1 2 0-1.2x,2 5℃下七星瓢虫捕食率最高,捕食率达9 0.5%。在种内干扰条件下,其捕食作用率E随天敌密度P的增加而减少,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0.4 1 9 3P-0.5 0 1 8。随着叶片数量增多,七星瓢虫和斑蚜之间的距离相对增大,造成捕食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150 kg·hm-2(T1)、230 kg·hm-2(T2)、465 kg·hm-2(T3),857 kg·hm-2(T4)、1 250 kg·hm-2(T5)、1 640 kg·hm-2(T6)以及原位土512 kg·hm-2(CK1)和无残膜(CK2)等8个残膜梯度,测定不同残膜量下棉田土壤氮素养分、八大离子含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残膜量的增加, 土壤TN、NO-3-N含量逐渐降低,而NH+4-N含量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残膜量大于512 kg·hm-2时,土壤NO-3-N、NH+4-N含量显著降低;在高残膜量1 640 kg·hm-2(T6)时,土壤TN、NO-3-N、NH+4-N含量较CK2分别降低38.77%、49.21%、34.38%;土壤Na+、Mg2+、Ca2+、Cl-、SO2-14、HCO-3、CO2-3、K+含量随着残膜量的增多逐渐积聚在0~20 cm土层;当残膜量大于512 kg·hm-2时,土壤微生物均匀度及多样性低于T1、T2、T3和CK2处理。可见残膜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导致盐分浅表积累,使土壤养分退化;因此,高强度残膜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盐碱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和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冬油菜品种“陇油6号”为材料,通过中性盐NaCl∶Na2SO4(9 mol∶1 mol)混合胁迫(浓度为40、80、120、160、200 mmol·L-1和240 mmol·L-1,Na+浓度依次为44、88、132、176、220 mmol·L-1和264 mmol·L-1)和碱性盐NaHCO3∶Na2CO3 (9 mol∶1 mol)混合胁迫(浓度为10、20、30、40、50 mmol·L-1和60 mmol·L-1,Na+浓度依次为11、22、33、44、55 mmol·L-1和66 mmol·L-1)处理油菜种子和幼苗,研究不同盐、碱胁迫下油菜种子萌发特性并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对“陇油6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无害的最大混合盐浓度为160 mmol·L-(pH=6.67,Na+=176 mmol·L-1),最大混合碱浓度为50 mmol·L-1(pH=9.29,Na +=55 mmol·L-1);随着盐、碱胁迫浓度增大,“陇油6号”幼苗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逐渐 降低,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先上升后下降,碱性盐溶液胁迫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中性盐溶液胁迫;在同一盐、碱胁迫浓度时,处理时间越长,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越低,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越高。这表明盐、碱胁迫对“陇油6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是两种不同的胁迫,且碱性盐胁迫强于中性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方稻区水稻骨干亲本纹枯病抗性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改进的纹枯病菌接种法,对当前我国南方稻区17个骨干亲本纹枯病抗性进行了田间鉴定,测定和分析了各材料的纹枯病病级(RD)、相对病斑高度(HR)及株高(HP)。通过试验,将17个骨干亲本分为抗病、中等抗病、中等感病和感病4种类型;筛选出了3个抗病亲本(明恢63、蜀恢527、广恢128)和3个中抗亲本(绵恢725、珍汕97B和协青早B);供试亲本的平均RD为4.78,平均HR为0.52;通过分析,发现纹枯病病级(RD)和相对病斑高度(HR)呈极显著正相关(y=8.373x+0.435,y=RD;x=HR)、株高和病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试验对不同灌水处理灌水后玉米地(天津滨海盐碱地)0~60 cm土层土壤K+/Na+、Ca2+/Na+及玉米干物质累积量进行研究,共设计4个处理,分别为LI10(常规滴灌,灌水10 mm)、LI20(常规滴灌,灌水20 mm)、FI10(膜下滴灌,灌水10 mm)和FI20(膜下滴灌,灌水20 mm)。结果表明:灌水后不同灌水方式下灌水量较大的处理0~60 cm各土层K+/Na+均大于灌水量较小的处理,且均表现出0~20 cm土层K+/Na+较大,40~60 cm土层K+/Na+较小;相同灌水量下膜下滴灌处理0~60 cm各土层Ca2+/Na+均较大,灌水后不同灌水处理0~60 cm各土层Ca2+/Na+差异较小,变化范围为0.10~0.22;FI20处理0~20 cm土层K+/Na+和Ca2+/Na+大于其他处理,分别达到0.78和0.22;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多,LI20和FI10处理0~20 cm土层K+/Na+和Ca2+/Na+均逐渐增大,LI10处理则均逐渐减小;灌水后各处理之间0~60 cm各土层K+/Na+和Ca2+/Na+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全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与其对应的0~20 cm土层(K+/Na+)/Ca2+二次拟合相关系数均达0.90以上,相同(K+/Na+)/Ca2+下,FI20处理干物质累积量始终最大,LI10处理始终最小;(K+/Na+)/Ca2+>1.72时,各处理干物质累积量均随(K+/Na+)/Ca2+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滨海棉田土壤盐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棉田试验区土壤盐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为中度盐渍化,且盐分呈现一定的表聚现象;土壤各层盐基离子中,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Cl-为主,这两种离子对棉花生长的毒害作用尤为突出;土壤盐分含量与Na+、SO42-、Cl-、Mg2+、Ca2+、NO32-、HCO32-离子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Na+、Cl- 及SO42-是影响试验区棉田盐渍化的主要特征因子。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渍化土地科学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限量灌水和施磷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在整个生育期阶段植株的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西农‘979’小麦为试验材料,试验采取3个灌水水平即W1,W2及W3,分别为2 400 m3·hm-2、1 800 m3·hm-2和1 200 m3·hm-2。施磷设4个水平即F1、F2、F3及F4,施磷肥(纯P2O5)量分别是0、60、120及180 kg·hm-2。结果表明:在施氮肥相同的情况 下,灌水和增施磷肥均能够促进植株对氮、磷的吸收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及产量也随着显著增加。在F4处理条件下,W2处理的子粒产量高于W1、W3处理,在W2处理基础上再增加灌水量,子粒产量无显著提高,且显著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这说明灌水和施磷显著提高子粒的产量,但过量灌水会导致子粒产量下降,适量灌水、增施磷肥可以显著提高子粒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水量在1 800 m3·hm-2和施磷肥(纯P2O5)量在120 kg·hm-2时,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施磷对土壤水分不足的补偿效应主要是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施肥增加了穗粒数,从而增加了产量,提高水分和磷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十字花科蔬菜上黄曲条跳甲种群动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96~1997年在深圳对黄曲条跳甲种群动态调查的结果表明 :该虫在一年中有两个发生高峰 ,即春季高峰和秋季高峰。秋季发生高峰的虫口数量是春季的2.4~2.5倍。旬降雨量 (X1)、旬平均气温 (X2)与黄曲条跳甲种群数量 (Y)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方程式表达 :Y=27.1537-0.004 128X1+0.004727X2。黄曲条跳甲在一季菜生长期内的发生动态与寄主植物生长发育期密切相关。本文还讨论了黄曲条跳甲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17.
以河套灌区不同利用类型土地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耕地、荒地、沙地土壤水分变异及土壤积盐特征与盐分离子对土壤积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荒地、沙地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含水率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小,沙地表层变异性较大,变异系数为104.5%;耕地积盐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收获期,春汇后土壤脱盐约2.1 t·hm-2,灌水间歇期毛管作用下土壤积盐约0.76 t·hm-2;荒地70%盐分聚积在表层,春汇后最多可积聚39.85 t·hm-2;耕地积盐量与荒地积盐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沙地积盐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49、0.712;HCO-3、Na+在耕、荒地间随水移动性较强,耕、沙地间SO2-4、Mg2+随水移动性较强。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耕地积盐量主要是SO2-4和Cl-,影响荒地和沙地积盐量主要是Na+和Cl-。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耕、荒、沙地1.2 m深土壤积盐回归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石河子绿洲盐碱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滴灌条件下脱硫石膏与不同量有机物料配施对盐碱土壤改良效果及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微区试验方法,以单施脱硫石膏为对照(CK 1 000 kg·666.7m-2),设计了3种施用量有机物料配施处理:A(1 000 kg·666.7m-2+25 kg·666.7m-2)、B(1 000 kg·666.7m-2+50 kg·666.7m-2)、C(1 000 kg·666.7m-2+100 kg·666.7m-2)。结果表明:脱硫石膏与有机物料配施均显著降低耕层土壤pH值和电导率,增加土壤孔隙度;3个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中大团聚体分别较对照增加了9.96%、20.23%、33.50%和7.37%、20.54%、24.90%;耕层土壤中Na+的含量显著降低,Mg2+的含量显著增加;棉花籽棉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5.77%、12.45%、17.96%。从农业生产的产投比考虑,综合土壤改良效果,脱硫石膏1 000 kg·666.7m-2+有机物料50 kg·666.7m-2配施模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在舟曲沙滩林场设立固定标准地,进行云杉落针病病菌孢子捕捉和病情调查,用回归预测法对病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病害流行与降雨、气温关系密切。以前1年4~7月月平均气温(X1)、月平均降雨量(X2)、月平均相对湿度(X3)、温雨比(X4)、温湿比(X5)为自变因子,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预测模型。模型预测准确、精度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深层承压水咸化情况,于2016年6—11月采集13组深层承压水样品进行水化学(K+、Na+、Ca2+、Mg2+、HCO-23、CO2-23、SO2-24、Cl-和TDS)及氢氧稳定同位素测试,运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Piper三线图、矿物饱和指数法揭示研究区深层承压水咸化主要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深层承压水趋于咸化,淡水、微咸水、咸水的比例分别为46.1%、23.1%、30.8%;研究区深层承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氢稳定同位素(δD)变化范围为-92.7‰~-58.2‰,平均值为-76.9‰,氧稳定同位素(δ18O)变化范围为-12.8‰~-7.8‰,平均值为-10.6‰;地下水氘盈余值(d)变化范围为-1.50‰~18.70‰,平均值为7.68‰。地下水的咸化受水岩相互作用影响,其中地下水阳离子交换作用明显,溶滤作用是地下水咸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