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续2012年第5期28页)
1.什么叫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湖南省有哪些?
答: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指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在保护对象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的水域滩涂和必要的土地, 相似文献
2.
3.
4.
滇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昆明市,面积1865.3公顷,主要以盘龙江上游的牧羊河、冷水河沿河岸垂直外延100米滇池周边9个龙潭涌泉为圆心、半径200米的区域,保护对象是滇池土著鱼金线鲃、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负责了“滇池、抚仙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常规监测”项目。2013年-2016年,渔业科研人员在保护区选取 6个有代表性的监测点进行了水质野外采样和实验室监测分析,根据2013-2016 年保护区水质监测资料,参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88),结合单因子污染评价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保护区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基本掌握了保护区水质情况,得出了较详实和科学的评价结果,为今后的生产实践和上报湖泊水质分析数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续2012年第4期29页)3.水生野生动物管理有哪些措施?答:①禁止捕捉、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确需捕捉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的,必须申请特许捕捉证。②取得特许捕捉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特许捕捉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工具和方法进行捕捉,防止误伤水生野生动物或者破坏其生存环境。捕捉作业完成后,应及时向捕捉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申请查验。 相似文献
6.
2014年冬季分别对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采样调查,研究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两个保护区共发现浮游动物57种,均以原生动物为主体。其中淮南段保护区共38种,包括原生动物22种,轮虫7种,桡足类6种,枝角类3种;荆涂峡保护区共39种,包括原生动物23种,轮虫6种,桡足类7种,枝角类3种。淮南段保护区和荆涂峡保护区浮游动物密度均值分别为(1 313.17±500.53)个/L和(1 601.46±669.02)个/L,生物量均值分别为(0.23±0.12)mg/L和(0.41±0.50)mg/L。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两处保护区均为中度污染,荆涂峡保护区水质优于淮南段保护区。RDA分析结果表明,水深、浊度、p H、透明度是影响淮南段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而荆涂峡保护区的主要影响因子则为水温、总磷、磷酸盐、叶绿素a和高锰酸盐指数。 相似文献
7.
(续第3期)1.什么叫水生野生动物?为什么要保护?答:水生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水生野生动物产品,是指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的任何部分及其衍生物。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水生动物占有重要地位,水生动物中有很多是属于珍贵稀有的物种,在经济、科学、医学和文化方面都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一项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拯救濒危物种、开展科学研究、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国际交流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管理机构努力创造条件,为保护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做了大量工作,制定颁布了必要的保护法规,开展了珍稀物种的资源调查,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站。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台儿庄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展开,旨在评估该保护区内的鱼类组成、优势种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物种黄颡鱼的资源存量。通过在保护区内部署三处多网目复合刺网和定置串联笼壶作为捕捞工具,对所捕获的渔获物进行详细的数据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共监测到22种渔获物,这些种类分别隶属于5个目9个科。其中鲤形目最多,共14种,占总种类数64%;鲇形目1种,占总种类数的4%;鲱形目1种,占总种类数的4%;鲈形目3种,占总种类数的14%;甲壳类3种,占总种类数的14%。针对保护物种黄颡鱼,采用柱式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其总DNA,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群体的种群结构稳定,遗传多样性总体处于较高水平,野生种质资源处于较好的状态。这一发现证实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并且黄颡鱼的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9.
10.
野生稻原位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管理体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取得了良好进展,异位保存体系较为完善,但原位保存工作则在“十五”期间刚刚起步。建立完善的原位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意义重大:有利于种质资源的长期安全保存;有利于种质资源的深入鉴定、评价与可持续利用;有利于稻作基础理论研究;有利于决策者的有效管理与利用调配。文章提出管理体系的模式图,明确了各部门的保护职责及保护区内的管理制度、方法和措施等,并指出法律法规是野生稻种质资源原位保护区管理体系的核心,保护好野生稻原位保护区内的种质资源必须依托独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做好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