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不仅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公益性产业,从而决定了其价值大小不能充分地体现价格的高低,保安全的粮食及其重要农产品尤其如此。湖南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大而不强,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缺乏战略引擎,借鉴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台湾地区把“精致农业”纳入六大新兴产业加以重点培育的成功经验,从农业新兴产业中遴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重点培育,打造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迫在眉睫。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高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农业强省等方面客观分析了湖南培育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系统阐述了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五大基本特征及五大产业遴选原则,从产业链的角度科学遴选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创意休闲农业作为湖南的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其发展趋势,系统阐述了三大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发展方向与重点。最后,从做好顶层规划设计是前提、强化科技引领是重点、推动政策落地是基础、完善资金筹措渠道是保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抓手等五大方面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构建产业融合模型,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二者总体融合能力不显著,并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融合能力较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能力较差。为改变当前这种状况,安徽省应采取加强政府宏观政策引导、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辅剥离、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措施,努力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创新驱动是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需要以科技进步作为支撑,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带动,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农业生物技术是当今最具活力、应用效益最高、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现代农业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竞争焦点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协同创新视角去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问题,进行了文献述评,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形成路径理论,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将菌草业培育成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阐述了菌草技术的发展与菌草产业的成长历程,并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分析入手,根据我省资源优势与经济基础,提出了将菌草业培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想,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安徽省2000—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DEA模型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进行分析,以协同度模型分析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以二者复合协同度作为自变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绩效呈波动状态,资金综合运用效率不高;金融子系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子系统有序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二者复合系统协同度不高;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战略性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2月3日,四川省农业厅与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中国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就共同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政银双方确定在现代粮食产业、现代特色效益产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水产业、现代种业、现代农产品初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十大重点领域加强合作,加大信贷投入、加快主体培育。协议规定,从2015年开始,四川  相似文献   

8.
刊首语     
<正>"民以食为天",食品产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国民健康和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食品工业的基础原材料均来自于农业,因此,食品产业是农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促进产学研结合,国家863  相似文献   

9.
探索大数据时代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的构建工作,希冀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文章研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的总体框架模型,并对其子系统进行了分析。该平台可以为海洋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作用,从而保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政策法规     
《新农业》2011,(1)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启中国经济转型国务院2010年10月18日发文公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中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提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到2015年,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  相似文献   

11.
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有了一定规模基础和优势条件,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济南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济南市应坚持高端引领,立足优势领域,努力将济南市建设成为产业规模雄厚、特色优势突出的全国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并提出了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狄蓉 《甘肃农业》2020,(3):82-85
当前我国正从"供给侧改革"深入至"金融供给侧改革",从金融"做减法"到结构性"有增有减"。在此过程中,金融供给转变缓慢,滞后于实体经济结构升级,民营、小微企业、新兴产业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本文主要针对制约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对甘肃省新兴产业创新水平以及产业效率水平两个方面的测度,分析评估金融支持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率,深入剖析了制约金融支持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因素,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两个角度,研究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云南中药材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为云南最具发展优势的绿色新兴产业,文章阐述了云南中药材产业概况与中药材设施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云南省以重化工为主的经济格局面临就业、能源、环保的巨大压力,以战略性举措调整经济结构时不我待。从产业经济学角度阐述了加快发展以生物产业为主的轻工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是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同时,分析了当前云南生物产业发展在8个方面的不相适应,以及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的思路和提升传统产业、培植新兴产业的最佳切入点。提出了改造提升传统生物产业和大力培育新兴生物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作物种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先导产业,也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内容有科学技术现代化、物质条件现代化、组织管理现代化;其特征是商业化育种、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科学化管理。发展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对策包括加大种业投入力度、强化种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等。  相似文献   

16.
金融支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安徽省20112013年间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运用DEA方法对4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金融支持效率进行分析,指出其金融支持效率偏低,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以近三年七大战略新兴产业400多家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基础,通过面板数据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探讨两者之间的动态关联。结果显示: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正效应,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将提高0.76%。短期内两者呈现单向因果关系,金融支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因,在长期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界定创意农业的科学内涵和典型特征,研究提炼了创意农业发展的产业“接二连三进四”模式、农产品生产布局创意模式、农业与自然景观结合模式、农产品后续加工创意模式、农业文化发掘与博览模式、现代农业综合体模式等典型实践模式,阐述了发展创意农业应注重:强化创意农业新领域开发、加快创意农业新技术研发、推进创意农业新产业培育、加强创意农业新文化发掘、推进创意农业新平台搭建、促进创意农业新源泉涌出,提出了把创意农业作为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省通过产业分析论证确定今后一个阶段在努力稳定粮油、远洋渔业等战略性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渔)家乐、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就是要以建设精品农业强省为目标,以高起点、高标准创建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抓手,  相似文献   

20.
云南花卉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为了云南最具发展优势的绿色新兴产业,也是全球3大新兴花卉产区之一和全球第二大的鲜切花交易中心。文章阐述了云南现代花卉产业的优势与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新趋势,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