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雷公藤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流行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公藤是传统道地中药材,泰宁县是福建省雷公藤的重要产区,炭疽病是雷公藤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明确病害病原和有效开展预测预报,经致病性测定与形态学观察,确定雷公藤炭疽病病原有性态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无性态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病害发生发展规律调查表明,雷公藤炭疽病菌以菌丝或子实体在病落叶和植株残留病叶中越冬,分生孢子借助气流和雨水飞溅传播,以自然孔口侵入为主,新叶较老叶先发病,病害一般5月开始发病,7、8月份表现为发病高峰期,9、10月份病情有所缓解,11月份停止发展。  相似文献   

2.
山茶炭疽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山茶炭疽病是山茶主要病害之一。植株发病后,轻的产生叶斑,影响观赏,重的导致落花、落叶,直接妨碍生长。 1.发生特点 该病以分生孢子盘或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一般于6月初开始发病,7~8月进入发病盛期,分生孢子借助雨滴、气流传播,经伤口、自然孔口或直接侵入。病害的发生发展以温度影响最重。初始发病的温度在18~20℃,最适温度为25~28℃,遇上梅雨期或夏秋间降雨量大,空气湿度偏高,则很快蔓延。  相似文献   

3.
<正>进入7月份后,由于气温较高,降雨量逐渐增多,空气潮湿,利于多种病菌繁殖,是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等多种病害比较集中发生蔓延的时期,也是防治葡萄病害的关键时期。此时必须抓好病害的综合防治,以保证葡萄优质丰产。盛夏季节防治葡萄病害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细菌性穿孔病是桃树上一种最重要的病害,连续4年(2016-2019年)对江苏无锡阳山桃细菌性穿孔病的田间消长动态和天气条件影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桃细菌性穿孔病一般在5月初出现症状,6-10月份病情呈现波浪形上升态势,病害的消长与温度、降雨量和风速相关,特别是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助推病情快速发展。一般大的降雨量(或较长的连续降雨天数)、较高的气温(22~30℃)和较高的风速(>2.0 m·s-1)是桃细菌性穿孔病田间消长流行的重要条件,而高温少雨的干旱天气会抑制病害的发展,使病情趋缓或下降。这一研究为桃细菌性穿孔病的预测与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荆州市城区气传花粉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荆州市气传花粉的种属及飘散规律,提高花粉症的防治水平.方法:2003年11月17日至2004年11月16日,在荆州市设曝片点,每天换片.结果:全年均可见花粉飘散,并出现2次花粉飘散高峰期,主要集中在3、4月份和8、9月份.主要致敏花粉为松属、柳属、杉木属、蒿属、禾本科和柏科等.结论:荆州市空气中飘散花粉以春季花粉为主,与春季的气温和降雨量及风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一、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滑菇块栽(帘栽)为春种秋收一年一茬,是北方地区滑菇主要栽培模式,一般可采用冷棚式栽培,靠自然温度养茵和出菇.1月至3月,棚外自然气温在-10~3℃即可播种,适宜播种期为2月中旬至3月上旬(棚外自然气温-4~8℃),4月至8月为发茵期,9月份棚外自然气温降到20℃以下开始出菇,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出菇盛期,一般11月中下旬采收结束,采收期2~3个月.  相似文献   

7.
1999-2000年对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发病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为土壤中病残体,种子表面、种皮内部及胚乳均可带菌;病原菌的侵入途径为伤口或自然孔口,且伤口对病菌侵染更有利;病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施肥水平和种类关系密切,高湿低温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氮肥对病害发生有促进作用,施用钾肥可降低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8.
伊犁地区甜菜褐斑病田间消长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摸清伊犁地区甜菜褐斑病田间消长规律、发生动态以及气象因子与该病的关系,为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甜菜褐斑病发病初期开始,采用定点定期系统调查方法.[结果]伊犁地区甜菜褐斑病发生时期为7月初至9月底.发生初期为7月上中旬,发生高峰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病害整个发展过程包括三个时期,即从7上旬至7月底为病害发展平缓期,7月底至8月底为病害快速发展期,8月底以后为病害发展衰退期,病情逐渐下降.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的温湿度、降雨量、雨日天数与甜菜褐斑病病情增长率相关性密切.[结论]摸清了伊犁地区甜菜褐斑病田间消长规律,气温是影响该病的基本因素,平均气温在20~ 25℃,对病害发展有利,与病情增长率呈正相关,相对湿度、降雨量、雨日天数在病害快速扩展期相关性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兰旗庙6~8月份的降雨量和气温数据与草原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关系,结果显示,从6~8月的时间尺度来看,调查样地的月平均气温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月平均降雨量也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物种数与降雨量、气温呈极显著相关,降雨量与气温呈极显著相关,香农—威纳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呈极显著相关,均匀度指数与辛普森指数呈极显著相关;在干旱少雨的新巴尔虎右旗,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气温和降雨量.  相似文献   

10.
云南河口地区香蕉褐缘灰斑病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河口地区香蕉褐缘灰斑病(BananaSigatokaLeMSpotDisease)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主要受温度和降雨量的影响;春季气温回升时开始发病,10~11月危害达到高峰值;不同地理环境危害程度有明显差异.病情指数东部地区(11.81)〉中南部地区(10.40)〉西部地区(7.94),但危害的基本规律是低海拔地区比高海拔地区先发病.且发病程度比高海拔地区严重,病情指数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申玉香  李洪山  乔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60-10762
[目的]为稳定芹菜生产。[方法]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调查了芹菜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并用10%、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芹菜叶斑病的初侵染源主要为种子或残留病株,发病适温为22~30℃,相对湿度85%以上。该病普遍发生在苗期至成株期,主要为害茎、叶。芹菜叶斑病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株率、严重度逐渐增加,但与当时的气候状况密切相关,其中,病株率增幅为11.11%,1、35、级平均病斑数为8.141、7.28、29.33个。芹菜叶斑病病叶随着茎枝的生长,发病部位向上移升。苯醚甲环唑可有效防治芹菜叶斑病,防效随着用量的增加而提高。[结论]芹菜叶斑病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发生普遍,发展迅速。苯醚甲环唑对芹菜叶斑病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仙客来叶斑病病原菌分离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严重为害仙客来的叶斑病进行致病菌分离纯化 ,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经鉴定 ,造成仙客来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 (Alternariaalternatakeissl)。主要发生于 4月初至秋末 ,特别是在温室或保护地栽培中 ,温度高 ,湿度大 ,通风差 ,大水浇灌 ,更易发病。分生孢子借风、雨、灌溉水飞溅传播 ,从伤口、气孔直接侵入。防治试验表明 ,百菌清、代森锰锌 ,多菌灵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樱桃皱叶病严重危害了樱桃的产量和品质,但是国内尚无樱桃皱叶病详细观测和有效防治措施的相关报道。通过对北京香山附近樱桃园的248株树成龄红灯连续两年的系统调查,总结发现:樱桃皱叶病主要对叶子形态、果实发育形态、果实品质和产量有影响。叶子表现为叶面粗糙、叶子变窄、叶片不规则变形伴有颜色变浅。果实表现为发育缓慢甚至有畸形尖端,皱叶和畸形果实存在位置对应关系。成熟果实的形状表现为更短薄,重量变轻,成熟期推迟。皱叶病红灯和正常红灯相比,产量显著下降。发病范围可能是几片树叶,一个枝组,也可能是整棵树。发病情况逐年不同,严重皱叶病植株的表现相对稳定。春天展叶期到硬核期以及果实成熟以后是观察樱桃皱叶病的最佳时期。另外,对严重皱叶病树进行了嫁接试验,经过初步观察接穗没有皱叶病表现。  相似文献   

14.
提高天然气流量计量的准确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蒋洪  朱聪 《油气储运》1999,18(10):40-42
叙述了天然气计算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孔板流量计在天然气工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提高天然气流量计量准确度的措施,提出了解决孔板开孔直角入口边缘尖锐度钝化和测量范围窄等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光处理(100%,50%,25%和5%自然光)对土沉香幼苗形态和解剖特征的影响,以了解土沉香幼苗叶片形态结构对光的适应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光强对3个土沉香种源(大白、大黄和云南)的解剖结构和生长参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光强的减弱,3个种源幼苗的主脉、叶厚、栅栏组织、叶上表皮细胞厚度总体上都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而海绵组织厚度呈上升趋势,叶片下表皮细胞厚度变化幅度不一;随着光强的减弱,3个种源的叶面积比和比叶面积升高,云南种的总生物量和绝对生长速率随之下降,而大白和大黄的总生物量和绝对生长速率在50%和25%光强下高于100%和5%光强下的值。除大黄的比叶重为50%高于其他光强下的值,大白和云南的比叶重以及3个种源的根重比均随着光强的减弱而下降。总之,3个土沉香种源幼苗在不同光强下通过其形态上的一系列改变来适应光环境,云南种在自然光强下(100%)生长良好,而大黄和大白在中光环境下(50%)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及试验研究,明确了毛竹干枯病病害发生的规律性,其病原菌从梢部伤口侵入,越冬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为侵染源。每年的5-6月及9-10月为毛竹干枯病的发病期。病害发生与主要气象因子(气温、相对湿度)和山坡地理位置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7.
茶树品种与水溶性农药残留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叶片徒手切片和氯锌碘分化染色,观测了10个茶树品种叶片角质层。角质层的厚薄与叶面积大小有关,叶面积大的品种一般角质层较薄。叶面光泽性强弱与角质层沉积蜡质多少有关,光泽性强的品种蜡沉积的多。不同品种叶片溶液残留量明显不同,这主要与该品种叶片着生角度,叶面隆起性和光泽性强弱等叶片形态有关。叶片上斜着生、叶面不隆起、光泽性强的品种,溶液残留量少。叶面光泽性强弱对溶液渗入叶内的量也有影响,光泽性强的品种渗入量少。同一叶片不同部位溶液残留量不同,叶尖部、损伤部位和低凹处等溶液残留量和渗入叶片内的量多于同一叶片的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甘蔗杂交组合及亲本的抗病特点,为甘蔗亲本和杂种后代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年146个甘蔗家系试验新植实生苗的主要农艺性状、梢腐病、黑穗病、叶片病害和宿根梢腐病进行调查,采用相关、方差、配合力分析等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甘蔗新植实生苗以叶片病害为主,丛发病率极高,主要种类有赤腐病、环斑病、褐条病、紫斑病和黄点病;宿根蔗梢腐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新植;相关分析发现新植实生苗黑穗病发生将影响蔗茎产量;梢腐病与叶片病害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下同).宿根梢腐病发病率、叶片病害发病率和叶片病害可选率在家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偏低.梢腐病发病率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同时存在,叶片病害发病率和叶片病害可选率不存在非加性效应.在前20位亲本中,叶片病害病指数的育种值最高,其次是梢腐病情指数,叶片病害可选率较低;在组合效应中,梢腐病、叶片病害和叶片病害可选率表现相对较好的家系分别有87、74和50个.[结论]不宜用新植实生苗进行甘蔗黑穗病和梢腐病的抗性评价,评价宿根蔗梢腐病抗性时可根据环境变异大小选择选病情指数或株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为了摸清杨树黄叶病害的发病原因,为杨树黄叶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河南省杨树黄叶病典型发生区选择21个采样点进行叶片活性铁分析。结果表明,病叶活性铁平均含量为10.73mg/kg,显著低于健康叶片(24.99mg/kg)。通过叶面喷施、盆栽苗木根施、大树根施硫酸亚铁及病枝条在不同基质中培养等施肥诊断试验证明,补铁后能明显减轻杨树黄叶病症状或使植株恢复健康。从杨树叶片活性铁分析及施肥诊断2个方面证明,活性铁缺乏是造成杨树叶片失绿变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部分地区花卉病害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灵军  贾晓梅  韩晓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942-7943
2008年春季通过对河北省的沧州市、唐山市、承德市3市部分花卉基地进行病害调查,发现真菌性病害5种,病毒病1种。真菌性病害包括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叶斑病和腐烂病,其中灰霉病有6种寄主,白粉病有2种寄主,炭疽病有5种寄主,叶斑病有7种寄主,腐烂病有1种寄主。病毒性病害寄主仅见于百叶竹。此外,还系统介绍了各类病害发生症状、特点、为害程度及发生地,并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