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沙坡头人工植被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多年的植被调查和沙层水分动态的观测资料,对沙坡头地区无灌溉条件下人工植被33年演变过程中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人工植被已经演变为以油蒿为主的灌木半灌木+一年生草本+孢子植物占优势的人工——天然植被。(2)人工植被的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为主,辅以少量的地面芽植物,没有地上芽和隐芽植物,生活型谱不完整。与天然油蒿群落比较,人工植被种类少、投影盖度低、根栖层水分严重亏缺。(3)投影盖度是荒漠半荒漠植被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人工植被演变初期投影盖度波动性上升。7—16龄为鼎盛时期,投影盖度为30%左右。随后又波动性下降。这种波动性变化规律在判断沙漠化程度时有意义。(4)人工植被演变过程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近似“∩”型。种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与其成负相关,近似“U”型。(5)流沙群落、3—33龄的人工植被的种多度分布模式为几何级数型。天然油蒿群落和红砂—珍珠群落为对数正态分布。1—2龄的人工植被种多度分布模式完全受人为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沙坡头地区防护体系建立过程中生态环境变化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揭示沙坡头地区流动沙丘经人工措施固沙后,生态环境条件变化的特点,如沙丘由动态状况逐渐稳定的过程,沙土发育及沙面结皮的形成因素,过程及特征;沙层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及对防护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油田地区地表温度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塔里木盆地外围 1 5个站 36年地表温度观测资料和油田地区 4个短期观测站短期地表温度观测资料 ,应用气候统计方法 ,将油田地区的短期地表温度资料订正到长年同期 ,并加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塔里木油田地区年平均地表温度由周围向油田地区增加。夏季 ( 7月 )最高 ,冬季 ( 1月 )最低。 相似文献
4.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风蚀频繁,因而形成的各类土壤均具有质地轻粗,有机质贫乏,保肥能力弱和富钾缺磷等特点,所以,在改良利用上应该积极营 护林,创造细土层,改造粗骨性,并以广开肥源,种植绿肥,培养和提高土壤肥力为重点。 相似文献
5.
针对环境温度是否制约植物温度的问题,文中以典型草原为研究区,选取锡林浩特地区于2016-2018年实测的11个样地共55组数据,运用主成份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系统性分析气温、近地表温度、地表温度对植物种温度、植物功能群温度、植物群落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主成份分析,将7个高度(0m、0.1m、0.2m、0.4m、0.6m、0.8m、1.5m)的温度转换为2个综合指标,来综合反映7个单项指标的信息;2个主成份的累计贡献效率达到99.173%,其中第一主成份(近地表温度/气温)为65.926%,第二主成分(地表温度)为33.247%。进而,由2个主成份的贡献率计算出每种植物温度的综合因子F,结果表明环境温度的变动对优势植物温度的影响较小。2)地表温度、气温、近地表温度与生活型功能群温度、生态型功能群温度均显著相关(P<0.01),特别是一/二年生植物和中生植物功能群的温度与这些环境温度的相关系数最高,说明这两类植物更易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3)近地表温度(0.8m、0.2m、0.1m)成为影响植物群落温度的最大直接或间接因子。 相似文献
6.
研究景观格局变化对鸟类分布和多样性的影响对鸟类栖息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收集了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期科考报告的鸟类多样性数据,基于同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获取景观要素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生态类型鸟类G-F多样性与景观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三个调查年份各生态类型鸟类G-F多样性存在较大波动,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缓冲区各生态类型鸟类G-F多样性高于核心区和实验区.不同生态类型的鸟类多样性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鸣禽栖息地以林地、草地和荒漠半荒漠景观为主,景观破碎化程度的加剧尤其是人工治沙草方格的快速更迭极易造成鸣禽G-F多样性下降.陆禽分布由于受食物资源和繁殖特征的综合影响,倾向于湿地植被茂盛区.猛禽栖息地以林地和草地为主,与最大斑块指数(Largest patch index,LPI)和平均斑块面积周长比(Mean Perimeter-Area Rati,PARA-MN)正相关,符合猛禽捕食习性.涉禽和游禽在保护区小微湿地的分布与斑块密度(Patch density,PD)和景观分割指数(Landscape division index,DIVISION)正相关,与最大斑块指数、斑块面积比(Percent of landscape,PLAND)和连接度指数(Patch cohesion index,COHESION)负相关,其对景观特征的响应表明湿地斑块间的距离对鸟类多样性影响显著,较大的水域面积并不会提高湿地鸟类多样性,便于迁飞且食物资源丰富的湿地更有利于提高鸟类多样性.攀禽对景观要素的响应并不明显,未表现出对生境的偏好.人工景观格局的变化并未对不同生态类型的鸟类造成显著影响.文中研究对保护区今后的鸟类保护及生态修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沈阳市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降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作为影响热环境效应的重要因子,能够起到调节气温和除尘的效果。文中以沈阳市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通过反演沈阳市中心城区的地表温度和计算植被覆盖度指数,探讨了沈阳中心城区在1995-2013年间的植被覆盖演化及所产生的城市降温效应特征,并深入分析了两者间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其地表温度的上升与下降,二者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每提升10%,则平均可降温约0.71℃。植被覆盖度所产生的降温效应因地而异,但总体上差异并不大。 相似文献
8.
9.
半湿润地区植被影响下的沙地水分动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半湿润地区沙地在植被作用下土壤水分动态随季节变化,可以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阶段。随土层深度而增加可划分出几个明显层次:浅耕层,根系作用下水分极活跃变化层,地下水持续影响层。由于不同植物生长季不同,植物发育状况不同,生长所处位置不同而呈现出特写的土壤水分变化形势。降水,土壤性质,地下水强烈地影响着本沙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植物根系对土不分动态变化影响明显,植被覆盖下的半湿润沙地表层干沙层发育最大 相似文献
10.
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状况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浑善达克沙地的中东段阳坡近裸的流动风沙土 0 - 1 0cm土层整个生长季内平均含水量较低、波动也比较大 ,而在 1 0cm以下则基本稳定在 3%左右 ,尤其是深层。丘间低地草本群落下的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变化较大 ,2 0cm以上土层含量较高 ,40 - 5 0cm土层的含水量最低 ,波动也剧烈 ,90cm以下达裸沙含水量水平。阴坡灌丛下 ,最低土壤含水量出现在 70 -90cm土层 ,深层土壤含水量长期稳定在 1 .5 %左右。这说明植物的生长使根层土壤含水量下降 ,而且不同植物利用水的土层及利用土壤水的量不同。这可能是引起流动风沙土向固定风沙土转变过程中地表植被演替及决定地区顶级群落的主要原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植被影响着降水在土层中的分布及地表的蒸散条件 ,使土壤有效水向浅层分配。而降水在土壤不同深度的分配及入渗深度 ,决定着地表植被的生活型 ,从而影响地表植被的演替方向及顶级类型。需水量较大的灌丛在沙丘阴坡能形成稳定的群落 ,是由于沙丘为植物避免干旱胁迫 ,延长在干旱季节的生存时间创造了条件 ,因此 ,沙丘是沙地的重要环境资源 ,尤其是高大沙丘 ,在这类地区的防风固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喀什地区日平均温度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喀什地区棉花气候产量指数与日平均温度的相关分析 ,得出影响本地区棉花产量的日平均温度的关键时段为三叶~现蕾生育期和棉花开花盛期内 ,并与相应时段的日平均温度建立了回归模式。然后用巴楚、喀什、莎车、麦盖提、叶城的日平均温度分别与当地县市的棉花产量做了相关普查 ,分析得出影响巴楚、喀什、莎车、麦盖提棉花产量的日平均温度的关键时段也在三叶~现蕾和开花盛期期间 ,而叶城的日平均温度与棉花气候产量的相关系数很小 ,表明叶城温度条件较好 ,热量充足可充分满足棉花生长的需求。最后建立了各地棉花气候产量预报模式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不同沙面地被物增温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西北、华北大面积沙漠裸露 ,每到春季沙漠地区迅速增温 ,形成了以沙漠为中心的高温低压区 ,与西伯利亚每年春季向四周扩散的高压冷气流形成明显的气压梯度 ,这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每年春季沙尘暴频繁的直接原因。( 1 )干燥的沙面对大气增温的作用最明显 ,其次是粘土 (干泥土 )。沙面对大气增温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反射相对最强 ,在反射过程中对大气增温的作用明显。二是以热辐射、热对流的方式使大气增温 ,这是夏季和春、秋季干燥沙面使大气增温的最主要方式。( 2 )在同一地区约同一时间相同的日照下 ,沙面温度明显高于粘土、麦草沙障表面和沙生植物叶面温度。沙面在近地表 2 0 0 cm高度范围内气温成明显的递减趋势 ,而植物在近 5 0 cm上空范围内气温成递增趋势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夏季和春、秋气温较高时 )植物具有明显降低沙漠地区气温的作用。 ( 3 )在降低沙漠地区温度 ,减少沙尘暴方面植物固沙具有麦草沙障和粘土沙障等机械固沙措施不能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植被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价值动态变化研究--以榆阳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榆阳区北部风沙过渡带1988-2003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依据,运用按研究区实际情况建立的测算模型,对该区1988-2003年的林草植被的年度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测算和动态分析.研究表明:(1)1988-2003年,榆阳区北部风沙草滩区林草植被的防风固沙价值在波动中增加,其中1988-1998年和2001-2002年为上升期;1998-2001年和2002-2003年为下降期.(2)榆阳区林草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价值量的变化是国家生态政策、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等合力驱动的结果."退耕还林还草"和"营造防护林"等生态措施的实施,对保育风沙区的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3)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干预主要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来实现,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会产生相应的生态响应. 相似文献
15.
叶尔羌河流域气温、降水及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应用叶尔羌河流域的9个水文、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叶尔羌河流域的气温、降水、径流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叶尔羌河全流域以及帕米尔高原区、低山丘陵区、平原区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明显的增暖、变湿趋势;44 a来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帕米尔高原区秋季温度上升最显著,平原区冬季升温最显著;帕米尔高原区与平原地区均以夏季降水的线性增湿最为显著;近50 a来,叶尔羌河流域中,仅提兹那甫河年径流量呈显著线性增加趋势,叶尔羌河年径流量虽然也呈线性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叶尔羌河与提兹那甫河年径流量自70年代以来呈反位相变化. 相似文献
16.
干旱地区城市污水回用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对地下水、地表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 :在污染物CODcr、BOD5、SS、NH3-N和TPpo4排放量大量削减的情况下 ,在洪积扇的前缘 ,第四纪堆积物有很厚的亚粘土层和粘土层 ,渗透性能很弱 ,污染物很难渗入到下部含水层 ,尾水回用对地下水无影响 ;当尾水部分回用部分外排时会对地表水造成影响。若将非农灌期剩余尾水 1 849万m3/a通过架空渠穿越山丹河后 ,再修渠引入红沙窝农灌或林灌 ,不但解决了对山丹河水水质的影响 ,而且可扩大灌溉面积 8.0万亩。 相似文献
17.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毛乌素地区沙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历史时期毛乌素地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沙漠化过程的综合分析认为,历史时期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呈逐渐加速的趋势;唐朝之前本区沙漠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控制,之后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不论是冷湿还是暖湿气候,良好的水分条件总是有利于沙漠化的逆转,而农业活动总是会造成沙漠化的扩展。今后本区的沙漠化是扩展还是逆转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全球变暖对毛乌素地区降水量的影响以及农业和牧业所占的份额。 相似文献
18.
昆仑山克里雅河冬季径流及冻土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位于西昆仑高海拔有多年冻土的山区流域克里雅河,利用水文站和气象站47年(1957-2003)逐月气温和冬季河流径流资料,分析水文及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12月河流径流对冬季升温有显著的响应,增幅为6%~8%。10月和11月流量的相关性最好,12月和1月径流呈现类似于冻土中土壤水分与地温的非线性相关。河流最小流量的出现是由于冻结期从1月推后到2月。同时发现,9月和次年1月流量存在可靠的遥相关,这与9月融水径流增大有关。冬季冻土深度减小,河川径流增多将提高下游绿洲地下水位,有利于保护环境。12月径流是响应气候与冻土变化最灵敏的水文因子。 相似文献
19.
新疆策勒4个典型下垫面近地层风速脉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对流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绿洲内部4个下垫面平均风速、风速脉动和风向脉动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风速、风向脉动差异原因。结果表明:1平均风速与阵风风速之间符合线性相关性,相关性随着距离地表高度的增大而增大,各高度平均风速与阵风风速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2从流沙前缘沿主风向至绿洲内部,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平均风速逐渐降低,且离地表越近降低的幅度越大;3随距离地表高度的增大,各测点风速脉动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风速脉动相对值呈减小的趋势。从流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到绿洲内部,风速脉动强度和风速脉动相对值总体上呈现增大的趋势,而在4个下垫面中,绿洲内部不同高度的风速脉动强度在夏季表现为最小,在冬季表现为最大;4风向脉动幅度以流沙地最小,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次之,绿洲内部最大,即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沙坡头地区土壤结皮形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本文通过大量的事实和依据论述了结皮形成的物质来源和结皮的形成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表明了粉粒(0.05-0.01mm)含量是结皮形成的关键,并从结皮的发育过程、剖面变化、地理位置和养分含量等方面说明了粉粒的分选和聚积过程,进而论述了粉粒的累积机理、结皮的形成过程及结皮形成-破碎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