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覆膜加麦麸太阳能消毒对土壤温度及番茄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茄幼苗"欧耶"为试材,研究了宁夏地区覆膜加麦麸太阳能消毒处理对土壤日平均温度、日温差、日最高温度、高温持续时间及番茄发病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覆膜加麦麸太阳能消毒可显著提高土壤温度,明显降低番茄枯萎病发病率,提高番茄产量;覆膜加麦麸可显著提高土壤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其中10、20、30cm土壤日最高温度分别达到56.9、49.2、44.8℃,较CK分别提高10.5、8.6、6.4℃;增大了土壤日温差,其中0~20cm土层日温差差异显著;不同土层土壤温度超过40℃的天数百分比较CK显著增加;番茄枯萎病的发病率降低了9.53%,平均667m2产量增加了679.4kg,且差异均显著。  相似文献   

2.
对露地进行太阳能土壤消毒处理,10 cm深土壤温度最高可达53.6℃,比对照露地最高地温42.2℃高11.4℃,平均温度比露地高8.5℃.消毒处理21 d后,50℃以上的温度累计时间为66 h,达到杀灭多数土壤病菌所需的温度、时间,并具有明显的防草效果.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土壤消毒效果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露地进行太阳能土壤消毒处理,10cm深土壤温度最高可达53.6℃,比对照露地最高地温42.2℃高11.4℃,平均温度比露地高8.5℃。消毒处理21d后,50℃以上的温度累计时间为66h,达到杀灭多数土壤病菌所需的温度、时间,并具有明显的防草效果。  相似文献   

4.
地面不同覆盖技术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6年生梨树园为试验对象,设生草、覆草、覆地膜(覆膜)、覆遮阳网(覆网)、覆无纺布(覆布)5个处理,以清耕为对照,用ECH2O土壤监测系统,对不同深度土壤温度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和研究了覆盖技术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以探索果园土壤管理技术,为进一步提高库尔勒香梨生产效率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果园地面各种覆盖方式均有调节土壤温度的效果,覆盖对土壤表层的土壤温度调节效果明显,土层越深土壤温度的调节作用越小;与清耕相比,覆膜的表层土壤平均温度高1.8℃,覆布、覆网、生草和覆草低0.3、0.6、1.7℃和2.1℃;0~20cm土层覆膜的温度高1.2℃,覆布和覆草分别低0.5℃和2.6℃;20~40cm土层温度覆膜的高1.8℃,覆草和覆布分别低2.3℃和0.3℃;40~60cm土层覆膜的高1.0℃,覆草和覆布分别低2.5℃和0.8℃;在浅层土壤昼夜温差依次生草清耕覆膜覆布覆网覆草,20~60cm土层各处理昼夜温差较小,在0.2~0.6℃之间,覆膜、覆布、覆网和覆草均可缩小土壤温差,防止土壤温度剧烈变化,其中覆草的土壤温度变幅较小。  相似文献   

5.
2002~2004年在高海拔冷凉地区甘肃永登秦王川石腊口新建早酥梨园进行了盖沙、覆膜试验。设3个处理:露地(CK)、覆膜(地膜覆盖树盘)、盖沙(树盘盖沙厚度为10cm)。2003年4月20日、6月15日测定15cm、20cm处土壤温度,10~20cm处土壤含水量,2004年3月25日萌动前测量上年新梢生长量及粗度。试验结果为:1)增温作用。盖沙覆膜后,土温较未盖沙覆膜提高1.0~2.4℃。从不同处理看,盖沙比覆膜的增温效果略好,2003年4月20日测15cm土温,盖沙覆膜的较对照分别提高1.9℃、1.7℃,20cm土温分别提高1.3℃、1.0℃;2003年6月15日测15cm土温较对照分别提高2.4℃、…  相似文献   

6.
2020年,在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以‘海尔特兹’树莓为试材,探讨覆膜与未覆膜对其生长和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尔特兹’树莓的0~10cm、10~20cm、20~30cm的土层,覆膜处理的较未覆膜(CK)处理的土壤温度分别提高5.90℃、6.45℃、6.93℃,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50.07%、33.33%、27.65%,枝高及枝粗分别增加11.3%及16.4%,果枝数及结果数分别增加15.6%及18.0%。覆膜处理较未覆膜(CK)的新生枝萌发提早16d,果实成熟提早10d,果实采收期增加9d。  相似文献   

7.
不同覆盖方式对“赤霞珠”葡萄越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采用不同覆盖方法,研究了葡萄越冬期间枝蔓、根系附近土壤温度及含水量的变化及对翌年葡萄生长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温度最低时,化纤毯加覆土与聚苯乙烯保温被处理,枝蔓附近土壤温度较覆土处理分别提高了3、0.8℃,根系20cm附近土壤温度较覆土处理分别提高了1.9、1.4℃;化纤毯加覆土处理枝蔓附近土壤含水量较覆土处理提高了1.7%;化纤毯加覆土与聚苯乙烯保温被处理,根系20cm附近土壤含水量较覆土处理分别提高了3.5%、1.5%;化纤毯加覆土覆盖处理"赤霞珠"葡萄翌年萌芽率最高,单果质量最大,为1.35g,可溶性糖含量为21.33%,总酸含量为8.09%。说明化纤毯加覆土覆盖对"赤霞珠"葡萄越冬防寒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春季利用地温表,在早晨6:30、下午14:30分别测定6cm、9cm、12cm、15cm、18cm深土壤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变化。通过连续60d的测定,结果表明:观测期内不同深度土壤最低、最高温度均呈上升趋势。土壤温度最高时15cm深土壤温度较18cm深土壤升温幅度大、温度高,而且凌晨气温最低时较12cm、18cm深土壤降温幅度小、保持温度最高。在春季进行硬枝扦插育苗时,插穗扦插15cm深最适宜生根成活。  相似文献   

9.
为了准确掌握日光温室葡萄根区土壤温度动态变化和实施人工精准调控,监测了不同土层地表、20cm、40cm和60cm土壤温度。结果表明:不同时间、不同月份和灌水后不同时间土壤温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浅层土壤地表、20cm和40cm处温度日变化、年变化和灌水后变化较剧烈,在6~24时和4~12月呈抛物线形变化,灌水后0~11天呈倒抛物线形变化,在全天16时,全年8月份分别有1个峰值,为21.25℃、17.08℃和14.18℃,23.25℃、19.08℃和16.18℃,在灌水后第4天分别有1个谷值,为12.70℃、9.24℃和8.04℃;而深层土壤60cm处温度日变化、年变化和灌水后变化较平缓,呈近似直线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种植于年均温度偏低地区四季蜜杧反季节成花效果不理想,花期延后,产量低或果实品质差的解决方法和依据,以5年生四季蜜杧为试材,开展防草布覆盖对四季蜜杧土壤温度、含水率,冠层温湿度,反季节成花,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不覆盖)相比,防草布覆盖提高四季蜜杧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和平均温度,冠层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分别提高0.2~5.9℃和0.4~1.5℃,降低冠层平均湿度和最低湿度;提早开花7~10 d,显著提高成花率和产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分别提高20.3%和51.1%,且果实果皮细腻、斑点少。说明覆盖防草布提高土壤温度和含水率,提高冠层温度而降低湿度,提早四季蜜杧反季节栽培成花时间和提高成花率,提升产量和品质,适合在年均温度偏低种植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对不同施肥条件下菜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尿素、鸡粪、玉米秸秆在Ⅰ施肥水平上,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2.24%、27.43%、26.35%;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5.42%、39.85%、33.28%。均显著高于对照。在Ⅱ施肥水平上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5.34%、49.03%、50.25%;使土壤全氮分别增加20.00%、61.98%、42.29%。在Ⅲ施肥水平上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34.13%、51.55%、71.71%,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22.90%、83.36%、70.99%。3种肥料不同施肥水平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顺序依次是鸡粪、秸秆、尿素(Ⅰ施肥水平)和秸秆、鸡粪、尿素(Ⅱ、Ⅲ施肥水平)。在不同施肥水平上,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大小顺序均是鸡粪、玉米秸秆和尿素。  相似文献   

12.
杨新琴 《长江蔬菜》2013,(24):31-33
以三年生芦笋格兰德为试材,研究了单层白色地膜、谷壳和三层覆盖(稻草+鸡粪+谷壳)的增温效应及对大棚春绿芦笋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层白色地膜覆盖平均可提高地温2.65℃,促进绿芦笋提前萌芽出笋,使采笋期提前18d左右,绿芦笋产量和产值比对照(不覆盖)提高40.54%和61.14%,增产增效显著;但谷壳覆盖和三层覆盖对绿芦笋的采笋期、产量和产值均无显著影响,且地温比对照低;另外,3种覆盖方式对绿芦笋的一级笋率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内保温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在日光温室后墙(37墙)加装间距0.4 m的水管(直径0.1 m、长3 m)共28根,蓄热水管总体积0.66 m~3,研究蓄热水管对日光温室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加装蓄热水管后,晴天时温室内最低气温可提高2.3℃,阴天时提高0.6℃,后墙距墙体内表面0、10、20 cm处最低温度均高于对照,墙体的保温性能明显增强。1月试验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分别提高了5.22、0.71、1.36℃。连续不良天气(3 d)条件下,加装蓄热水管能将日光温室土壤(20 cm)日最低温提高2.6~3.1℃;连续晴天(3 d)条件下能提高2.0~3.7℃。可见,加装蓄热水管明显地改善了温室内的热环境,提高了日光温室的太阳能热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以地膜和小麦秸秆为覆盖材料,研究了黄瓜地面覆盖对日光温室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覆盖可以提高土壤温度,地膜覆盖的效果大于秸秆覆盖,覆盖效果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地膜覆盖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平均温度,且对最低温度的提高作用大于最高温度;秸秆覆盖延缓了土壤温度变化的速度,对土壤增温作用小,且土壤最高温度低于对照而最低温度高于对照,温差最小,土壤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因此,秸秆覆盖作用更为稳定,更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研究3种不同类型有机肥的肥效特点以及对小拱棚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盐分含量、速效氮低于对照,有机质、速效磷钾含量高于对照,西瓜长势和产量低于对照,但西瓜品质明显优于对照;菌肥处理的土壤肥力指标在西瓜结果初期表现最高,其它时间处于中等水平,鸡粪处理的土壤肥力在西瓜整个生育期变化幅度都很小,性质比较稳定,施用油饼肥处理的土壤理化指标在西瓜坐果期后含量均较低;3种有机肥使用效果表明,微生物菌肥处理的西瓜产量最高,品质最优,其次为商品鸡粪,再次为油饼肥。  相似文献   

16.
以5a生黄金梨(Pyrus pyrifolia cv.Hwangkumbae)为试材,应用土壤局部改良法,研究了鸡粪和草炭配合施用对黄金梨果园土壤理化性状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炭和鸡粪不同配比施用后,1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均低于对照,高量草炭和鸡粪组合(C2P2)的土壤容重比对照降低了33.86%。高量草炭与鸡粪(C2P2)和中量草炭与鸡粪(C1P1)配合处理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有效锰、有效锌和有效硼质量分数。各处理与对照相比,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增加超过1%,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典型相关分析法筛选出影响果实品质因素的重要土壤营养成分因子,土壤全氮和有机质是影响黄金梨单果质量和果实硬度的主要因子,并呈线性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与速效钾、有效锌呈正相关;可滴定酸与有机质、有效铁呈正相关,与全氮呈负相关。综合分析获得了不同处理对果实品质综合指标影响的顺序为C0P2>C2P2>C0P1>C1P1>C2P0>C1P0>CK。研究结果为黄金梨园土壤改良和提高果实品质提出了定量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有机肥对菜豆产量及土壤培肥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鸡粪、猪粪为变量因素,进行有机肥对菜豆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菜豆施鸡粪以1667kg/1000m2、猪粪以1500kg/1000m2为2种有机肥的最佳施肥水平,产量分别达到1018、991kg/1000m2。施入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中速效N、P、K和有机质含量,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增强了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8.
在‘沙田柚’成熟前期进行地膜(反光地膜、防水透气地膜、透明塑料地膜)覆盖处理,分析不同覆盖材料处理对其果实品质和果园土壤细菌类型、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光地膜和防水透气地膜覆盖处理可提高‘沙田柚’果实蔗糖、葡萄糖、果糖、可溶性固形物、柠檬酸含量,降低苹果酸、抗坏血酸含量,透明塑料地膜处理的各指标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对土壤细菌进行测序,获得OTUs总数目为21393个,至少涵盖了38门48纲109目205科428属278种的细菌;在细菌门分类水平,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是各处理的优势菌门,地膜覆盖提高了放线菌门、蓝藻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发现,透明塑料地膜和防水透气地膜处理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反光地膜和防水透气地膜处理降低了土壤有机质、无机磷、有效钾含量。综上,果实成熟前覆盖反光地膜和防水透气地膜可以改善‘沙田柚’的果实品质;地膜覆盖处理改变了‘沙田柚’园土壤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土壤的理化性质,地膜覆盖具有改善‘沙田柚’果实品质和土壤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综合评价河北省太行山地区苹果园土壤肥力与施肥现状,通过实地调查该地苹果园不同养分投入量、投入类型以及各养分在0~60 cm土层分布状况,并进一步采用产量差法探究最佳养分投入量。结果表明,河北省太行山地区苹果园有机肥平均施入量为5934.72 kg/hm^2,以鸡粪、羊粪、牛粪为主;无机肥N、P2O5、K2O投入量分别为777.63 kg/hm^2、421.86 kg/hm^2、543.39 kg/hm^2。土壤养分随土层加深呈降低趋势,其中0~20 cm土层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铁含量均达到了丰富水平,但有效锰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有效铜、有效锌处于适量水平。产量差模型分析显示,河北省太行山苹果园最高产量N、P2O5、K2O投入量分别为821.87 kg/hm^2、580.73 kg/hm^2、676.99 kg/hm^2。建议在实际生产中应降低氮、钾肥投入,适当补充磷、锰肥,同时搭配有机肥。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erformance of mango seedlings screened with indigenou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fungi and Azotobacter chroococcum strains under solarized, chemical sterilized and natural soil conditions. Two isolates each of AM fungi namely, Glomus fasciculatum (Thaxter sensu Gerdemann) and Glomus mosseae (Nicol. & Gerd.), and two strains of A. chroococcum viz., A. chroococcum strain-I (AZ1) and A. chroococcum strain-II (AZ2) were inoculated at nursery stage under four different moisture conservation practices viz., black polyethylene mulch and organic mulches (grass mulch, cover crops, green manure) and clean cultivation. The observations on microbial population, root colonization, growth parameters and leaf nutrient content of the seedlings were recorded. Mango seedling's inoculated with G. fasciculatum and AZ1 had increased seedling's height, diameter, leaf area and total root length, microbial consortium of the rhizosphere soil and leaf N, P, K and Zn content in plots where solarization and black polyethylene mulching was used.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inoculation of mango stones and the saplings with G. fasciculatum and AZ1 under solarized black polyethylene mulched practice may be considered the best practice for raising mango nursery and maintaining soil health under rain-fed conditions of mid-hills of north-west Himalay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