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褐尾库蚊幼虫捕食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褐尾库蚊(Culexfuscanus Wiedemann)幼虫捕食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单个饲养的褐尾库蚊4龄幼虫的日捕食量随白纹伊蚊密度的提高而增大,随自身密度的提高而减小;褐尾库蚊4龄幼虫喜食白纹伊蚊4龄幼虫,对蛹的捕食量远远低于幼虫.猎物的大小、密度和活动能力影响了褐尾库蚊幼虫对猎物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异色瓢虫对莲缢管蚜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异色瓢虫对莲缢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II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此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异色瓢虫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降低,其干扰反应模型为:E=0.36P-1.3112(3龄幼虫)、E=0.522 4P-1.909 6(4龄幼虫)和E=0.384 5P-1.856 3(成虫)。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猎物虫态、不同猎物密度、不同捕食者密度、不同温度下青翅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Curtis)对菜粉蝶(Pieris rapaeLinnaeus)卵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青翅蚁形隐翅虫对菜粉蝶卵的捕食能力显著高于其低龄幼虫;2)不同猎物密度下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其方程为Na=1.031 8N/(1 0.016 9N),寻找效应则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减少;3)青翅蚁形隐翅虫干扰反应模型为E=0.595 3P-0.690 2,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4)不同温度下的捕食量以25~30℃时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云南扁萤幼虫捕食效能,本文从温度、捕食者密度、猎物种类三个方面对云南扁萤幼虫的捕食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龄幼虫在不同梯度温度下的捕食效果为35℃30℃25℃20℃;捕食率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捕食者密度从1增加到5时捕食率下降相对较快,而当捕食者密度从5增加到7时,捕食率下降却较为平缓;云南扁萤幼虫对灰巴蜗牛具有正喜好性和负转换行为,对野蛞蝓表现为负喜好性和正转换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室内叉角厉蝽对粘虫幼虫的捕食潜力,为叉角厉蝽应用于田间防治粘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透明塑料盒为测试容器,在室内设不同密度(3、6、9、12和15头/盒)的3、4和5龄粘虫幼虫供叉角厉蝽成虫(1头/盒)取食,统计叉角厉蝽成虫的捕食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固定粘虫幼虫密度(50头/盒),设不同密度(1、2、3、4和5头/盒)的叉角厉蝽成虫,研究捕食者自身密度对捕食量的影响.等比例(天敌:猎物=1:10)增加叉角厉蝽成虫和粘虫幼虫,研究干扰反应对捕食量的影响.[结果]叉角厉蝽成虫对3、4和5龄粘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在室内条件下,叉角厉蝽成虫对4和5龄粘虫幼虫的理论最大取食量分别为10.09和3.55头,明显低于对3龄粘虫幼虫的理论最大取食量(78.74头).叉角厉蝽成虫对3、4和5龄粘虫幼虫的搜寻效应方程分别为S=0.9009/(1+0.0114N)、S=0.7291/(1+0.0723N)和S=0.9322/(1+0.2626N),在相同虫龄内,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捕食者密度对搜寻效应的影响及干扰反应的拟合结果分别为E=0.4254P-0.551和A=8.3413P-0.127,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加,叉角厉蝽的平均捕食量都会逐渐减少,叉角厉蝽成虫与粘虫幼虫等比例增加时,叉角厉蝽也会产生种间干扰.[结论]叉角厉蝽成虫对3龄粘虫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潜力,因此选择粘虫幼虫3龄时释放叉角厉蝽成虫为宜,但在田间实际释放时需考虑叉角厉蝽自身密度及种间干扰对其捕食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猎物虫态、不同猎物密度、不同捕食者密度、不同温度下青翅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 Curtis)对菜粉蝶(Pieris rapae Linnaeus)卵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青翅蚁形隐翅虫对菜粉蝶卵的捕食能力显著高于其低龄幼虫;2)不同猎物密度下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其方程为Nα=1.0318N/(1+0.0169N),寻找效应则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减少;3)青翅蚁形隐翅虫干扰反应模型为E=0.5953P^0.6902,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4)不同温度下的捕食量以25~30℃时最高。  相似文献   

7.
圆果大赤螨对茶红蜘蛛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果大赤螨对茶红蜘蛛捕食作用的拟合方程符合Holling圆盘方程Ⅱ型,功能反应受到猎物虫态、温度和捕食者密度的影响.圆果大赤螨成螨显著地趋向于取食茶红蜘蛛的幼螨和若螨,日均最高捕食量分别达49.31和38.65头,对卵和成螨的选择性较差.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温度为15-30℃时,捕食数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为(35±1)℃时捕食数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温度为(30±1)℃时,捕食数量最大,这一温度与茶红蜘蛛秋季高峰期的温度相吻合.圆果大赤螨在捕食时存在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日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也相应减弱,干扰系数m为0.7589,搜索常数Q为0.9983,E=0.9983P-0.7589.  相似文献   

8.
天敌之间的交互作用存在着多种可能,为了研究两种天敌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在捕食棉蚜时的相互作用,以及两者对棉蚜的捕食作用,以优势天敌昆虫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为对象,以棉蚜为猎物,在温室中利用盆栽棉花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单种瓢虫和两种瓢虫互作对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均属HollingⅡ型,对猎物的捕食量(Na)都是随着猎物密度(N)的增加而增加;在既定猎物密度下,异色瓢虫的捕食量显著大于龟纹瓢虫;在蚜虫低密度时,两种瓢虫共存的捕食量小于单种瓢虫捕食量相加之和,说明低猎物密度情况下两种瓢虫没有表现出协同捕食的作用;在猎物高密度时,两种瓢虫互作对蚜虫的捕食量显著大于单种瓢虫捕食量的单纯相加,呈现出协同捕食棉蚜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烟盲蝽对斜纹夜蛾捕食功能反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严格的室内试验,测定了烟盲蝽雌虫、雌成虫和5龄若虫对斜纹夜蛾卵、1龄卵虫和2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烟盲蝽对猎物的功能反应的HollingⅡ型。烟盲蝽2种虫态对猎物捕食能力的大小顺序为:雌成虫〉5龄若虫〉雄成虫。烟盲蝽雌成虫对猎物1龄幼虫的捕食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个体间相互干扰对捕食效应有一定影响。随着捕食者和猎物密度的增加,干扰作用增强,雌成虫对1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率显著下降,用H  相似文献   

10.
室内进行中华草蛉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试验,以探明中华草蛉对棕榈蓟马的控制效能,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中华草蛉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中华草蛉2龄幼虫密度增大,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南方小花蝽对不同猎物的捕食喜好性,室内用西花蓟马、蚕豆蚜、二斑叶螨、混合饲料(同时饲喂3种猎物)分别饲喂南方小花蝽驯化两代,研究了4种饲喂处理的南方小花蝽初孵若虫、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西花蓟马、蚕豆蚜和二斑叶螨的捕食量和喜好性.结果显示不同猎物饲喂处理驯化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对同一种猎物的捕食量和喜好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某种猎物的捕食量因前期取食的猎物种类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正喜好性.蚕豆蚜饲喂处理的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蚕豆蚜表现出正喜好性,除二斑叶螨饲喂处理外其余3种处理的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二斑叶螨的负喜好性.以上结果表明4种饲喂驯化处理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的喜好性不受前期取食猎物的影响,但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前期取食过的猎物的喜好性增强,存在一定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12.
采用培养皿和纱笼饲养两种方法,研究了在林间捕食蚜虫的3种天敌: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大草蛉之间相互竞争干扰作用,结果表明,3种幼虫在空间狭小的培养皿中,出现相互残杀现象,低龄期大草蛉幼虫和异色瓢虫幼虫存活率较高,都可捕杀龟纹瓢虫幼虫,中龄之后的大草蛉幼虫竞争优势明显,捕杀瓢虫幼虫.在空间相对较大的纱笼中,食物充足时,大草蛉幼虫和异色瓢虫幼虫存活率均较高,龟纹瓢虫幼虫存活率随虫龄增加而增加;食物不足时大草蛉幼虫存活率较高,异色瓢虫幼虫和龟纹瓢虫幼虫存活较低.对成虫间竞争干扰的研究表明,3种天敌成虫在共同捕食中,龟纹瓢虫寻找猎物时间最短,大草蛉最长.异色瓢虫受干扰最小、捕食的蚜虫数量最多,异色瓢虫成虫优势明显大于龟纹瓢虫和大草蛉.  相似文献   

13.
大口鲇捕食行为感觉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特定感官消除或抑制和单一感官刺激方法,研究了大口鲇Silurus meriordinalis捕食行为中几种相关感觉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口鲇主要依靠侧线和触须捕食,皮肤具有部分感觉作用。大口鲇侧线和触须主要对猎物的低频振动起反应,触须对静止的鲜饵料鱼有中等强度的反应。味觉在食物吞咽过程中起很大作用,视觉和嗅觉在捕食中的作用不大,猎物的形状不影响大口鲇的捕食。由于大口鲇对静止的鲜饵料鱼有中等强度的攻击反应和吞食行为,因此,只要经过适当的驯化,大口鲇可以摄食人工饲料,但一般拒食臭饵料鱼。  相似文献   

14.
束管食螨瓢虫对猎物的选择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束管食螨瓢虫 Stethorus chengi Sasaji 对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McG.和桔始叶螨 Eotetranychus kankitus Ehara 各螨态以及若螨混合种群的选择捕食作用。结果表明,束管食螨瓢虫成虫喜吃两种猎物若螨;当两种若螨共存时,喜吃桔全爪螨。其喜好性与该种猎物的相对密度和总数有关。束管食螨瓢虫对两种猎物都有正转换行为,但对桔始叶螨的转换程度高于桔全爪螨。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三因子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凤仙花品种、释放胡瓜钝绥螨和添加花粉对西花蓟马为害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凤仙花品种和释放胡瓜钝绥螨对西花蓟马的为害水平有显著影响,西花蓟马为害水平在品种'Impulse Orange'上明显高于品种'Cajun Carmine',西花蓟马为害水平在释放胡瓜钝绥螨处理下明显低于没有释放胡瓜钝绥螨处理,但高、低比例释放胡瓜钝绥螨对为害水平没有影响.是否添加花粉和添加花粉的时间对西花蓟马的为害水平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喂饲棉蚜对方斑瓢虫生长发育及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方法】以非转基因棉花品种中棉所49号为材料,在室内研究方斑瓢虫Propylaea quatuordecimpunctata取食棉蚜Aphis gossypii的生长发育及捕食功能反应。【结果】方斑瓢虫1龄平均龄期为1.73 d,2龄平均龄期为2.04 d,3龄平均龄期为1.64 d,4龄平均龄期为1.92 d,蛹期为3.09 d。方斑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 Ⅱ 型圆盘方程,在棉蚜密度相同下,4龄幼虫和成虫取食量远高于低龄幼虫;方斑瓢虫捕食量均随棉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棉蚜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于稳定。方斑瓢虫各龄幼虫、成虫对棉蚜的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结论】方斑瓢虫取食棉蚜的发育历期室温下为7.3 d,蛹期为3.1 d。方斑瓢虫对棉蚜具有良好的控害潜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明确蠋蝽对美国白蛾捕食的行为学特点,评价其捕食能力。  方法  本试验利用室内观察法结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方法,研究了蠋蝽成虫和若虫对美国白蛾幼虫的捕食行为特点和捕食能力。  结果  蠋蝽取食美国白蛾幼虫表现为搜寻、刺探、等待和取食4种行为。不同虫龄组合在搜寻时长(P = 0.005)和取食时长(P = 0.002)上差异极显著。在蠋蝽虫龄一定的情况下,搜寻时长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虫龄的增加而减少,取食时长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虫龄的增加而增加。蠋蝽的口针从幼虫头部刺入的比率显著高于胸部和腹部(P = 0.001),推测有利于蠋蝽迅速控制和杀死幼虫。蠋蝽4、5龄若虫和成虫对美国白蛾3、4、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0.011 4 ~ 0.198 1 < χ20.05 = 9.49),蠋蝽的捕食量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密度的升高而降低。蠋蝽成虫和5龄若虫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均超过8头,蠋蝽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瞬间攻击率均高于4龄和5龄幼虫。蠋蝽林间套袋防治美国白蛾3龄幼虫试验结果显示:蠋蝽成虫捕食量(6.60 ± 0.40)头 > 蠋蝽5龄若虫捕食量(4.20 ± 0.58)头 > 蠋蝽4龄若虫捕食量(2.40 ± 0.25)头。  结论  本研究表明蠋蝽成虫与蠋蝽5龄若虫对美国白蛾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可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手段适用于美国白蛾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食用菌害虫2种天敌剑毛帕厉螨(Stratiolaelaps scimitus)和黔下盾螨(Hyposipis chianensis)的种间相残特性,为开展两者的协调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有或无自然猎物(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条件下,观察2种捕食螨不同螨态间的相残程度及相残后若螨的发育和雌成螨的产卵量。【结果】有自然猎物腐食酪螨时,2种螨较少发生相残。无自然猎物时,2种螨发生相残,相残程度与捕食者螨态和猎物螨态密切相关,但黔下盾螨若螨不捕食剑毛帕厉螨幼螨。捕食黔下盾螨卵或幼螨的剑毛帕厉螨若螨80%和100%发育到成螨,若螨期分别为7.88d和7.30d;捕食剑毛帕厉螨卵的黔下盾螨若螨仅有30%发育至成螨;缺乏自然猎物时,2种捕食螨相残后雌成螨的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存在腐食酪螨时的产卵量,一种捕食螨仅通过捕食另一种捕食螨,无法维持种群正常增长速度。【结论】剑毛帕厉螨与黔下盾螨不适合作为相互的猎物,存在其它更为适合的猎物时,不优先选择相残,在害虫密度较大的条件下可以同时应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废水暴露对食蚊鱼肝脏EROD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动力学酶标荧光法,检测了东莞市数所污水处理厂、制药厂和电子厂废水对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肝组织中7-ethoxyresorufin o-deethylase(EROD)酶活性的影响,评价了运用EROD酶活性监测水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的可行性。结果显示,食蚊鱼分别暴露于经稀释为20%,40%,60%,80%不同梯度的废水液72 h后,肝脏EROD酶的活性分别与受试城市污水处理厂、制药厂和电子厂的废水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EROD酶活性随污水浓度的增加而提高。电子厂废水的最大诱导倍数与对照组的比值可达到5.26,这表明其水体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较多,污水处理厂次之,制药厂的出水中污染物最少。研究表明,食蚊鱼肝组织EROD酶活性可以作为监测城市废水污染的理想生物标记物,后续的研究工作应使之标准化。  相似文献   

20.
角轮刺猎蝽Scipinia subula Hsiao et Ren为茶园捕食性天敌,在室内研究了温度、猎物对它发育历期的影响,并观察该猎蝽的产卵动态.结果表明,以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为猎物时,角轮刺猎蝽在4个温度梯度(20、25、30、35℃)下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变短,卵期为6.5~34.1 d,整个若虫发育历期为26.9~72.0 d.卵孵化率在各温度下无明显差异,整个若虫期在25和30℃下的死亡率明显低于20和35℃.取食茶蚜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对该蝽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在30℃下以小菜蛾为猎物时,该蝽平均产卵214.1粒·雌-1,产卵前期平均为8.0d,产卵期平均为46.1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