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产棉基地,常年种植棉花170khm^2以上,近几年来随着转Bt基因抗虫棉(简称Bt棉下同)面积不断扩大(现已占90%以上),使得曾经是棉花主要害虫的棉铃虫已得到控制,而使一些次要害虫现已成为棉田主要害虫及防治对象。烟粉虱就是江苏沿海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多食性害虫,对棉花的为害逐年加重,甚至达到暴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转Bt基因抗虫棉(简称Bt棉,下同)在江苏沿海地区的推广速度很快。据统计,2 0 0 3年盐城市Bt棉种植面积已占当地植棉总面积的60 %以上。数年的种植实践证明,Bt棉对棉铃虫(低龄幼虫)等靶标害虫具有较高的抗性,而其对棉叶螨等非靶标害虫不具抗性;与常规棉相比,转Bt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已经引起了棉田害虫动态的变化,目前关于Bt棉田害虫测报方法农技部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调查标准。鉴于此,2 0 0 1 - 2 0 0 3年进行了此类研究,旨在为科学地制定转Bt基因抗虫棉田害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1棉铃虫的监测1 .1棉铃虫在转Bt基因抗虫棉田的危…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转Bt基因抗虫棉(简称Bt棉,下同)在江苏沿海地区的推广速度很快.据统计,2003年盐城市Bt棉种植面积已占当地植棉总面积的60%以上.数年的种植实践证明,Bt棉对棉铃虫(低龄幼虫)等靶标害虫具有较高的抗性,而其对棉叶螨等非靶标害虫不具抗性;与常规棉相比,转Bt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已经引起了棉田害虫动态的变化,目前关于Bt棉田害虫测报方法农技部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调查标准.鉴于此,2001-2003年进行了此类研究,旨在为科学地制定转Bt基因抗虫棉田害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转Bt基因棉田与常规棉田主要害虫及天敌消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有良好抗性,棉铃虫在转Bt基因棉田的落卵量与常规棉田落卵量差异不显著;田间幼虫存活虫量差异显著;田间越冬蛹基数差异极显著;田间蚜量转Bt基因棉田略高于常规棉田;田间优势天敌存量相当.  相似文献   

5.
陈红  宋庆平 《中国棉花》2001,28(11):5-6
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简称转基因棉)不仅能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而且减少了农药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对保护棉田天敌、保护生态平衡具有积极作用,因而,转Bt基因抗虫棉在棉田害虫的综合防治中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由于目前转基因抗虫棉还存在着抗虫范围窄,抗虫强度差,抗虫性的时空差异性及持久性等问题,我们提出筛选广谱性抗虫基因,培育转多基因抗虫棉;综合运用多种措施,避免或延缓抗虫棉抗虫性减弱;搞好转基因抗虫棉后期棉铃虫防治及棉田其它害虫的防治工作;组建实施适于新疆棉区的Bt棉IPM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丰市是江苏沿海主要产棉区,棉花种植历史长,植棉水平高,常年种植面积在1.5万hm2左右.为了扼制棉铃虫的肆虐,20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引进试种转Bt基因抗虫棉.由于其良好的抗虫性,以及简便的栽培手段和较好的丰产性,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7.
1 虫源发生了转移虫源基数为下代发生的主要预测依据之一 ,过去棉田残虫是下代发生的主要虫源 ,预报时往往忽视粮食、蔬菜等作物田基数的重要性。近年随着抗虫棉 (转 Bt基因棉 )的普遍种植和棉花面积的减少 ,棉田残虫在虫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 ,而其它作物田残虫量明显升高。临清市 1 992~ 1 997年平均植棉面积 2 .45万公顷 ,二、三代残虫量分别占总虫量的 44.6%、51 .2 %,而 1 998、1 999年平均棉花面积 8333公顷 ,二、三代棉铃虫残虫量分别下降到占总虫量的 7.7%、1 0 .5%和 7.5%、8.3%,而且存在棉田棉铃虫因取食中毒、发育迟缓使残…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间作套种棉田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 ,随着转 Bt基因抗虫棉的种植 ,提出了“以防治棉蚜为主 ,注意查治棉叶螨 ,兼治棉铃虫等其它害虫”的间作套种棉田害虫防治新策略。坚持“对二代棉铃虫不喷药防治 ,作物共生期间尽量少用药 ,必须选用高效低毒药”的用药原则。各间作套种棉田病虫害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1 麦棉套种田小麦与棉花间作套种分为麦套春棉和麦套夏棉两种类型 ,麦套春棉小麦与棉花共生期长 ,因此 ,病虫发生为害较麦套夏棉重。小麦病虫害主要有麦蚜、红蜘蛛、锈病、白粉病、丛矮病等。棉花主要病虫害有苗病、棉蚜、棉叶螨 (红蜘蛛 )、地老虎、蓟马、棉铃虫、玉…  相似文献   

9.
对陕西省棉花主产区棉田随机抽样,测定4个品种的Bt棉花在3个不同生育时期叶片中的转基因成分和Bt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叶片中均可检出转基因成分,而不同品种Bt蛋白含量明显不同,同一品种不同生长时期Bt蛋白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总的趋势是苗期最高,蕾期次之,花铃期最低.Bt棉花生长后期Bt蛋白的含量降低导致对棉铃虫的抗性下降.因此生产上种植Bt蛋白含量较高的品种和加强Bt棉花生长后期的棉铃虫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1999年 ,美国中南部增种转 Bt基因玉米 ,占总耕地面积的 50 % ,取得了成功。阿肯色州大学的小麦和谷类推广专家 William Johnson说 ,1 999年大约种植 40 %~ 50 %的转 Bt基因玉米 ,不但有效地防治了西南部和欧洲的玉米螟 ,而且也防治了玉米铃虫 ,即棉花上的棉铃虫。 1 999年密西西比州也大量增种转 Bt基因玉米美国中南部增种转Bt基因玉米@牛巧鱼  相似文献   

11.
卡那霉素浓度和喷洒时间对鉴定转Bt基因棉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检测有两方面,一是对转Bt基因抗虫棉抗棉铃虫性生物测定,一是对棉株体内Bt毒蛋白的检测。根据转Bt基因抗虫棉本身携带的含嵌合基因卡那霉素特性,国内李燕娥等人均进行了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检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卡那霉素的浓度以及喷洒卡那霉素的时间不同,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对其反应时间不同。为更有效地鉴定转Bt基因抗虫棉不耽误农时特作本试验。1浓度对鉴定转Bt基因棉花的影响2005年4月在安徽农业大学棉花实验基地进行了用喷洒卡那霉素法筛选转Bt基因抗虫棉的实验,品种是抗虫棉新棉33B,非抗虫棉中棉所35。以40…  相似文献   

12.
转Bt基因棉在山东棉区的抗虫特性及棉田害虫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针对转Bt基因抗虫棉正在大面积推广的实际,研究调查了转Bt基因棉的抗虫效果与抗虫特点、山东棉区棉铃虫区域种群分布变化和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消长规律,提出了以合理布局、尽量推迟和减少化防用药、以及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天敌为核心的合理利用转Bt基因抗虫棉的策略与技术.  相似文献   

13.
在南阳棉区,大面积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后,由于减少了棉田农药化防次数,原属兼治对象的中黑盲蝽象上升为主要害虫,在大发生年份,百株虫量高达500多头,尤其多雨年份,因防治失时,中黑盲蝽象危害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不亚于棉铃虫灾变发生年代.近年来,作者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产生抗性的现状和机理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国内外研究的进展。随着转Bt基因棉花的大面积推广,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室内抗性筛选中,棉铃虫对Bt的抗性已经达到上千倍,但在大田自然条件下,还未发现大面积抗性的产生。棉铃虫对Bt的抗性机理包括中肠蛋白酶的改变和中肠毒素受体的改变两个方面,其中毒素的受体研究主要包括APN类受体和类钙粘蛋白受体。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棉铃虫抗性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生产上应用的抗虫棉,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苏云金杆菌(简称Bt)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植株体内,而产生抗虫作用。1抗虫棉的特性1.1抗虫机理。转Bt基因抗虫棉在棉花整个植株和整个生长季节都能不断产生杀虫蛋白,这种杀虫蛋白遍布植株各个部位,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取食抗虫棉后,其消化系统受到破坏而不能取食,全身软腐,最终死亡。1.2抗虫范围及效果。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具有较好的抗性。对棉花其它病虫、杂草均无抗性,且抗虫性随着棉花的生长而减弱,在棉花苗期和蕾期杀虫蛋白表达量较高,对二代棉铃虫的抗虫…  相似文献   

16.
巴基斯坦生物遗传工程中心所 ( NIBGE)对转Bt基因棉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在本国按照国际标准对转 Bt基因棉已实施了 3年生物安全性评估 ,结果表明是安全的。棉花是该国主要的创汇作物 ,约占 1 0 0亿美元外汇中的 6 0 % ,2 0 0 0多万人以棉为生。巴基斯坦科学家声称 NIBGE的棉花品种抗病且能稳定出口创汇 ,这种 Bt棉对许多害虫具有抗性 ,如烟芽夜蛾、棉铃虫和红铃虫。反对者说一旦政府允许种植本国的 Bt棉 ,那就意味着必须允许外国公司品种的进入 ,大规模种植这种品种可能更易受病虫害的为害。美国孟山都公司已要求巴基斯坦…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我国现有的转 Bt基因抗虫棉种质材料 ,它们对棉铃虫初孵幼虫都表现出显著的抗虫性。抗虫棉在不同生育期抗虫性表现程度不同。苗期 (10片主茎叶以下 )叶片饲喂初孵幼虫的死亡率一般达 10 0 % ,生育后期抗虫性则有所下降。Bt基因转入棉花后能稳定遗传给后代。通过室内汰选 ,烟芽夜蛾等害虫很容易对 Bt杀虫晶体蛋白产生抗性 ,但在目前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区棉花栽培制度下以及抗虫棉的多方面表现 ,转 Bt基因抗虫棉推广利用后棉铃虫不会很快产生抗性。还讨论了延缓棉铃虫产生抗性的一些抗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以来 ,棉铃虫在我国北方棉区大面积暴发成灾 ,化学防治成本逐年增加 ,化学防治措施险些失控 ,造成棉花生产严重滑坡 ,大大挫伤了棉农的植棉积极性 ,在此紧要关头 ,我国成功培育出了转 Bt基因抗虫棉 ,它对我国棉花生产无疑是雪中送碳 ,但是随着转 Bt基因抗虫棉在我国的示范与推广 ,它同化学农药一样 ,也同样会面临抗性问题。针对生产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1 996~ 1 997年笔者开展了棉铃虫对 Bt毒素敏感性测定工作。1  Bt毒素制备  Cry IAc菌株由澳大利亚棉花研究所提供 ,本所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制备。2 试虫来源  1 996年四代棉铃虫…  相似文献   

19.
新棉33B中红侧沟茧蜂发生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 Bt基因抗虫棉新棉 33B具有高抗棉铃虫、丰产性好等特点 ,能够大幅度减少棉田用药。 1 997~1 998年 ,河北省种植的新棉 33B棉田基本未用药防治棉铃虫 ,广谱性杀虫剂基本未使用 ,因此 ,棉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连续两年调查 ,棉田天敌种类增加 ,数量明显增多。 1 998年在田间病虫害调查中 ,在深州市的新棉 33B棉田系统调查了对棉铃虫控制作用较强的寄生于棉铃虫低龄幼虫的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 ( Microplitis SP.)的发生规律。该蜂在 80年代棉田天敌普查中被发现 ,之后 ,进行了常规棉田内该蜂的发生消长规律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棉花在生产应用上的风险与安全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转Bt基因抗虫棉在各棉区广泛种植的现状,分析了转外源基因棉花在生产应用上存在抗除草剂棉花可能成为杂草、基因漂移威胁棉花近缘物种、转基因棉加速害虫的抗性进化、对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影响、转基因棉花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风险,提出培育种植转多基因棉花、调控外源基因表达、设置棉花害虫"庇护所"、轮换种植不同类型的转基因棉品种、建立转基因棉花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等转Bt基因抗虫棉的安全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