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中专门谈到了加快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之一的家庭农场.说到家庭农场,大部分国家都是针对农场经营主体是农民家庭而言的,即家庭经营的农场,不论它是大农场还是小农场.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基本特征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元,从事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机械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概括为十个方面,即生产技术高科技化、人力资源知识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农业生产绩效高优化、农业标准化、农村社会城镇化、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提出农业机械化要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城镇化进程相结合、与三大战略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3年,党中央就"三农"问题连续出台的第十个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农户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一、家庭农场的概念家庭农场通常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农业部看法,比较规范的家庭农场应符合以下条件:1.家庭农场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即非城镇居民。2.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即无常年雇工或常年雇工数量不超过家庭务农人员数量。3.以农业收入为主。即农业净收入占家庭农场总收益的80%以上。4.经营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并相对稳定。即:  相似文献   

4.
中美两国农业发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两国农业发展的比较国家统计局江健桐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经过半个世纪的经营,美国农业成为经济的巨大产业部门。80年代初农业资产额即达1万亿美元,相当于制造业的88%。90年代初,美国农业劳动力虽然只有280多万人,但农业牵连到社会其它不少行业...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等部门通力合作,强化规范管理,加大公共服务,提升发展内涵,营造发展环境,有力地推进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各地不断拓宽  相似文献   

6.
时下,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日益显示出它的两大基本特征:第一个是“大”,现代农业是大农业;第二个是“一体化”,现代农业是产、加、销—体化经营的农业。总之,现代农业规模大、分工细,相互间的合作却越来越密切。从我们平遥县岳壁乡东郭村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现代农业的这两大基本特征,要求农来管理部门应该是综合性的,  相似文献   

7.
时下,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日益显示出它的两大基本特征:第一个是“大”,现代农业是大农业;第二个是“一体化”,现代农业是产、加、销—体化经营的农业。总之,现代农业规模大、分工细,相互间的合作却越来越密切。从我们平遥县岳壁乡东郭村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现代农业的这两大基本特征,要求农来管理部门应该是综合性的,  相似文献   

8.
设施农业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通过汇集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集约高效型产业。这些基本特征,使设施农业具有高投资、高产出、高效益、节水节能、可持续发展、周期供应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9.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也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决策、管理、指导农业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的智能化、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为基本特征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将渗透到农业推广和生产经营及农村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0.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适应自身不断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农业结构调整怎么调、调什么要符合市场的需要,适应复杂变化的市场。这就要求农业经营的主体要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即经营主体不但要有积极性而且形成有能动性的组织形式。而农业经营模式结构调整就是要培育发展适合不同生产情况和外部需求的最具能动性的各种经营主体,形成适合不同生产情况的多层次的经营模式结构。当前,农业经营模式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都市农业兴起的原因 ,从区域范围、生产手段、经营目的等方面论述了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 ,对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发展经济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异地转移和以舒尔茨为代表的就地转移,前者主张依靠城乡之间的外部分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后者主张在农业追加劳动力以外的其它要素投入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3.
都市农业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都市农业兴趣的原因,从区域范围,生产手段,经营目的等方面论述了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对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的推动者与践行者。对河南省而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以及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形成与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村经营体制机制,进而筑牢农业基础,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依据一定的理念,坚持一定的原则,把握一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关系到农民收入、农村发展和稳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劳动力的供给、耕地面积以及就业空间都与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相关情况,分析其地域分异特征,提出:(1)集约利用农地,提高农地的经营效益;(2)稳定农地的产权,为农民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3)加强农业开发,培育农业增长点;(4)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保障措施以更好地发挥农业的生活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6.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主流。就其特点而言,农业产业化适宜企业和企业集团经营。因此,这里把采用企业(集团)形式经营的农业企业称为产业化农业企业,属新生事物。所以他的发展就有较多的未定因素,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就产业化农业企业的主体经营策略,即“两市”、“两化”、“两优”和“两资”问题浅作探讨。  相似文献   

17.
建立基于CD函数的劳动力禀赋和农业产出模型,分析劳动力禀赋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然后利用线性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户劳动力禀赋(数量和质量两个测量维度)与农业产值有显著关系,农户的劳动力数量与总产值正相关;农民的劳动力素质与农产品总产值呈"正"的"U"形关系。  相似文献   

18.
詹孟于  周真  汤颖梅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12):3463-3470
【目的】分析绿色食品销售渠道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农业参与度的影响,为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农业参与度提供实证依据与政策参考。【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农业生产行为、销售渠道选择、个人特征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销售渠道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农业参与度的影响。【结果】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环保意识、经营规模、家庭劳动力人数、政府培训、政府补贴、信贷资金可获性和外包服务等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00,说明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进行回归。多元回归结果显示,销售渠道和环保意识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42和0.081,且在5%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农业参与度的影响显著。户主的受教育年限和政府补贴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16和0.180,且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上述2个变量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农业参与度也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及销售渠道和环保意识强。其他因素如经营规模、家庭劳动力人数、外包服务等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农业参与度则没有显著影响。【建议】政府应当出台政策,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村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环保理念;对于采取绿色农业技术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补贴,增强其综合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9.
对日本农业劳动力结构及流向进行了分析,从日本农业劳动力不断下降的状态中,看出女性劳动力和高龄者在农业生产的就业比率上升的变化,强调女性的非核心劳动力在农业家族经营中的继承权地位,并提出日本政府的有关鼓励措施,很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是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的前提,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是实现土地经营和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所在,同时,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的应用,也促进了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向着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本文主要结合朝阳县农机化的现状,就农机化在对于促进劳动力转移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发挥好农机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