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水旱兼用小麦新品种长麦251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为更好的指导和推广该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2010—2011年山西省中部水地小麦和2012—2014年山西省南部旱地小麦的区试试验结果为依据,以长4738和晋麦47号为对照,利用互作方差和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适应度等方法分析了小麦新品种长麦251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结果]长麦251具有高产潜力大、丰产性突出,稳定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是水旱兼用小麦新品种。[结论]长麦251在山西省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长麦3897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培育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选用遗传基础丰富的亲本材料长麦04-6507和长麦6686杂交选育而成。2016-2017年该品种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域试验,2017-2018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试验中产量、抗病性、抗倒性突出,表现出了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2018年12月通过山西省审定。该品种具备抗旱节水、高产稳产的特点,适宜在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种植。长麦3897结合配套的旱作高产栽培技术,有利于发挥新品种增产潜力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全面了解国审小麦新品种连麦2号的育种价值和生产特性。[方法]以2002~2005年度黄淮南片小麦和江苏省区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广适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连麦2号具有丰产、稳产、抗逆、广适的特点,其群体结构合理,在较高肥水力水平下产量表现良好。[结论]连麦2号在黄淮南片麦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采用2012-2015年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2015-2016年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试验资料,以平均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回归系数和适应度对小麦宁麦26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麦26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均优于对照品种扬麦11和扬麦20,是一个增产潜力大、适合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生产上推广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小麦新品种渝麦13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渝麦13号是2010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小麦新品种.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小麦新品种渝麦13号的生产特性,以2007、2008两年重庆市小麦区域试验的结果资料,采用区域试验与对照相比较的方法,对渝麦13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渝麦13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好,综合性状优良,是适合重庆地区大面积生产的小麦新品种,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超抗倒伏小麦新品种"紫麦19"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为更好地指导和推广该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2009~2011年安徽省淮北片2年区域试验、1年生产试验结果为依据,以小麦品种"皖麦50"为对照,采用互作方差(Shulka)和变异系数(CV)分析方法分析小麦新品种"紫麦19"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结果]"紫麦19"具有高产量潜力大、丰产性好、稳定性较好、适应性较广、品质突出等特点。[结论]"紫麦19"作为替代安徽省主栽品种"烟农19"的理想品种,具有非常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新品种长麦6135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麦6135冬小麦新品种是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用长97-5867作母本、晋麦62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长麦6135于2007-2008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旱地区试、生产试验,2008-2010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水地区试、生产试验,2008年和2010年分别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中部旱地组和中部水地组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08009、晋审麦2010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小麦新品种石麦28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方法]对2015-2017年国家小麦水地区域试验和旱肥组区域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并对区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其他品种相比,石麦28适应性强,在水地、旱地条件下产量高,且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结论]石麦28是一个水旱兼用型小麦品种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和黄淮旱地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9.
小麦新品种淮麦24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淮麦24的生产特性,以2004-2007年江苏省淮北片早播组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适应度对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淮麦24具有丰产、稳产、广适的特点,其群体结构合理,在江苏淮北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国审小麦新品种周麦18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黄淮南片水地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和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周麦18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周麦18号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广泛适应于河南省及黄淮南片麦区早、中茬种植,其产量水平在该区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1.
小麦是山西省主要栽培作物,旱地小麦产量左右着山西省小麦总产的高低,选育抗旱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是增加旱地小麦面积和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经过系谱杂交育种法,选育出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长麦6197’。在2015、2016 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中,2 年平均折合产量5466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6.5%,2017 年同区组生产试验中‘长麦6197’平均折合产量5547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9.2%。该品种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抗旱、抗倒、抗冻、抗青干、高产稳产、灌浆落黄好。‘长麦6197’于2017 年12 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12.
长麦5973是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与生产条件.由长98—5947×长96—4653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早熟、抗倒、抗逆性强、抗多种病害、品质较好等形态生理特点。于2009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长麦6686以(长93-5106(/忻3921/类800)F1)F1/长94-4709选育而成,在产量与品质、抗病与节水及适应性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深受农户欢迎。2007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对长麦6686冬小麦新品种选育经过进行分析,认为在确保一定群体的基础上选育穗重型小麦新品种,是继续提高小麦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科学地配制组合及亲本材料的筛选利用,通过综合性状与目标性状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加大目标性状的选择压,可选育出理想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转运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明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选育高产品种、制定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32个20世纪不同年代代表性小麦品种于2007-2009年进行大田试验,分析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生产与积累转运特性的演进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随着品种改良进程,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逐步提高,而20世纪60年代品种生物产量显著降低随后保持稳定;开花期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旗叶光合速率逐步提高,为花后物质积累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来源。品种改良显著提高了小麦拔节前和开花后物质积累量及群体生长速率,但降低了拔节至开花期积累量和生长速率;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贡献率,但降低了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小麦籽粒产量与拔节前及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生长速率及花前干物质贡献率显著正相关,与拔节开花阶段物质积累量和生长速率及花后干物质贡献率显著负相关。【结论】品种改良提高了小麦物质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协调了不同生育阶段物质积累,平衡了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因此,提高拔节前营养生长、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花前物质转运是小麦产量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新品种长麦5079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冬小麦新品种长麦5079的生长发育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高产稳产机理。结果表明:长麦5079具有高产稳产、早熟、抗倒、抗逆性强、抗多种病害和品质较好等形态生理特点,成穗率高、后期综合抗性好和群体质量高是其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指导该品种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指导小麦生产,加速小麦新品种的利用和推广,以长麦251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行距和播期对长麦251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16.5cm窄行产量最高,19.8cm行距次之,23.1cm行距产量最低。随播种期的推迟全生育期天数呈减少趋势,籽粒重量呈降低趋势。晚播种小麦在一定范围内茎秆抗倒性能较高。9月25日播种的籽粒产量最高,较易发挥长麦251的产量潜力,过晚播种对籽粒产量不利。  相似文献   

17.
长6878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和山西省审定,已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在参加各级区域试验中,比对照西峰20号和晋麦53号分别增产15.66% ̄29.58%和15.1% ̄17.7%。该品种突出特点是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度77.78% ̄100%。通过小面积和大面积试验示范,平均产量比当地推广品种增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在全国北部冬麦区广大旱地示范推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给小麦高产稳产及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探讨两种气象年型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2009年(干旱年份)在拔节期前CK处理的群体数量最高,其次为A3和A2处理;2009-2010年(低温年份)在整个生育期均以CK处理的群体数量最高,其次为A1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在越冬至拔节期均以CK处理最高,而在开花至成熟期A3处理最高,A2次之,两年份表现一致。2008-2009年处理间穗数差异为A2>A3>A1>CK,而2009-2010年相反。两年份穗粒数均以A2和A3较高,CK最低。千粒质量和产量表现相同趋势,两年份处理间差异均为A3>A2>A1>CK。A2和A3较CK处理的产量差异显著,而A2和A3间差异不显著。可见,A2和A3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协调,产量较高;但综合产量和效益考虑,优化管理(A2)更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临丰615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用临汾87-6015/运85-24的F1做母本、冀麦26做父本育成的节水高产冬小麦品种.该品种在2000-2002年山西省南部高水肥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6 598.95 kg/hm2,比对照品种鲁麦14增产9.16%;2001-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 699.9 kg/hm2,比对照品种鲁麦14增产9.58%.通过分析临丰615的遗传基础,介绍了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提出了该品种获得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