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渔业动态     
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在东海进行鲐鱼标志放流鲐鱼是日本以西大中型围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1986年以西围网渔业的总渔获量为27.6万吨,其中鲐鱼渔获量为14.6万吨,占总渔获量中的53%,表明鲐鱼在以西围网渔业中的重要性。日本水产厅西海区水产研究所下关支所为了查明东海鲐鱼的洄游路线,掌握该资源的动态,以便今后更好地更正确地作出鲐鱼渔况的预报,于1986年8月到1987年4月在东海北部进行了鲐鱼的标志放流。鲐鱼的放流尾数为1,023尾(其中日本鲐为927尾,胡麻鲐为96尾),重捕率为1%  相似文献   

2.
丁永敏 《海洋渔业》2000,22(4):165-166,164
<正> 据长期生产实践和国内文献与放流资料,黄海鲐鱼产卵场在青岛外海有鲁南群,在烟台威海近海和辽宁南部长山列岛有黄海北部群。但未见报道朝鲜西海岸有其产卵场,更无资料证实黄海东西两侧的鲐鱼在生物学指标上有何差异。黄海秋冬汛鲐鱼围网作业生产者仅据生产实践推想似乎应有个“朝鲜西海岸鲐”的存在。这就在生产中渐渐笼统地形成了“黄海西路鲐”的概念,以区别于“朝  相似文献   

3.
今春以来,舟山马面鱼(橡皮鱼)产量蜕减,许多生产烤鱼片的企业停工待料,厂家积极寻找马面鱼替代鱼类,经过多方试验,(?)鳎鱼被选中,使昔日不起眼的鱼种身价百倍。  相似文献   

4.
1992年12月14日海上大风过后,日本以西围网船分别在东黄海四个渔场(济州岛、五岛、对马、东海南部)作业。以济州岛附近渔场的鲐鱼生产为好。12月15~19日有10~15组以西围网船在济州岛渔场作业,在5日间共捕到鲐鱼14,550t,其中15日捕到鲐鱼3,  相似文献   

5.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刘勇  严利平  胡芬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5,27(2):133-138
本研究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30°~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鲐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777ind,通过对鲐鱼耳石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结果表明叉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所鉴定鲐鱼年龄组成为1~3龄鱼,共3个年龄序列,并补充20世纪80年代4~5龄鱼对鲐鱼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1993、451.3514和-1.20307;鲐鱼的生长拐点年龄为2.7yr,拐点体重为450g,拐点叉长为320mm。比较分析东海群系鲐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在目前所能观察得到的鲐鱼年龄段内(1~3龄),东海区鲐鱼个体平均叉长比20世纪80年代的都要小;与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群系的相比,东海群系的平均叉长在鲐鱼的整个生长阶段都明显的大。  相似文献   

6.
黄、渤海鲐鱼的行动分布与海况,气象等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1972~1979年渔况、海况和气象等资料,分别对水温、水系、跃层,饵料生物以及风、气压、月龄等环境因素与鲐鱼行动分布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鲐鱼产卵洄游进入黄海时间与黄、东海表层水温呈正相关系,即水温高鲐鱼进入黄海的时间提早。以黄、东海5月1日表层水温距平值x和黄海中部围网初渔期y(5月y日)为指标,其关系式为:y=9.8762-0.8808x,r=0.678,r>r_(α=0.05)=0.666,S=3.22天。因而4月末至5月初黄、东海表层水温可以作为预测鲐鱼产卵洄游进入黄海时间迟早的重要依据。 2.春汛黄海鲐鱼产卵场的位置与水系分布关系密切。鲐鱼产卵场通常在外海水与沿岸水等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在鲐鱼资源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外海水向北伸展的势力强,鲐鱼产卵场偏北,反之产卵场偏南。而32‰等盐线以及外海,沿岸水系的分布可以做为预测产卵场位置的重要指标之一。3.黄海鲐鱼主要摄食太平洋燐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脚蜮(Themisto gracili-pes)和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等。其索饵场的位置往往在鲐鱼尚未进入索饵期时,临近产卵场的太平洋燐虾等饵料生物丰寓的海区,在鲐鱼进入索饵期后,由于鲐鱼大量摄食而使索饵鲐鱼渔场中心通常出现在饵料生物密集区的边缘或附近。因而,鲐鱼进入索饵期以前,临近产卵场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以及鲐鱼索饵期饵料生物密集中心的边缘附近海区,是探察索饵鲐鱼渔场的重要指标之一。4.有明显温跃层的海区,栖息在跃层上方的鲐鱼起群比较稳定,可能形成良好的围网作业渔场,而明显的强度较大的温(盐)跃层对鲐鱼的垂直移动有制约作用。5.黄海鲐鱼的起浮与风向、风速、气压及月龄有关。偏南、偏西风,风力2~4级的天气适宜鲐鱼大量起浮,而北向风或6级以上大风不利于鲐鱼起浮。鲐鱼大量起浮往往出现在气压发生变化,特别是由低气压转向高气压,气压在1000毫巴以上的天气,气压过低(低于994毫巴)或过高(超过1010毫巴)不适于鲐鱼大量起浮。另外,鲐鱼大量起浮日又多出现在近月朔期以及月朔与月望之间,而较少出现在月望时和下弦期。  相似文献   

7.
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监测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对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生产动态进行分析,并对鲐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机轮围网生产总体属于中等偏低水平.生产渔场主要为海礁渔场和北渔场,中南部渔场产量明显低于前4年.主要生产渔期有2个,分别为8月下旬至9月下旬和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2007年东黄海的鲐鱼资源表现为:澳洲鲐资源处于较低水平,日本鲭处于高位的资源状态.  相似文献   

8.
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是鲭科中的一种小形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的温带海区。在越冬和生殖季节往往形成密集的群体,是机轮围网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黄海鲐鱼产卵,仔鱼数量的分布做过调查,如张孝威等(1953~1957)对烟威渔场的调查,姜言伟(1964)对海州湾产卵场的调查。七十年代东海区鱼类资源调查组,对东、黄海区鲐鱼产卵场也做过初步研究。日本人对东、黄海鲐鱼的产卵,生态群系等曾做了多次调查研究。张进上(1980)对南海北部鲐鱼的生物学做过简要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对南海北部鲐鱼的产卵场和产卵期还没见有专  相似文献   

9.
<正> 鲐鱼,地方名鲭鱼、青占、鲐巴鱼、油筒鱼、青花鱼。鱼体呈纺锤形,体背部有很好看的青蓝色斑纹,是我国黄、渤海区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几年来,年产量超过万吨,已成为我国北方水产品供应的主要品种之一。但从目前消费习惯上看,对这种鱼的认识有很大的差距。沿海群众非常喜爱食用鲐鱼(山东省烟台市沿海群众吃不到鲐鱼,认为没有“过海市”);而广大内地消费群众将鲐鱼认识不  相似文献   

10.
找鱼“沿条线”投网“看流向”起网“控底纲”捞鱼“调辅船”大连海洋渔业公司一大队船长韩圣山从事围网生产10多年,在捕鲐鱼的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鲐鱼的分布基本呈一条线。因此,韩圣山认为,船到中心渔场,要找准大鱼群就要沿着那条线。船长要观察群船动向,弄清哪些船回旋航行探着鱼了,哪  相似文献   

11.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生长特性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区域(30°~34°N、126°E以西范围)所获取的鲐鱼(Scomberjaponicus)样品,通过观察鲐鱼耳石生长轮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再依据不完全β函数渔获量方程,计算、分析在不同开捕年龄和不同捕捞强度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的鲐鱼生长方程,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20、451.4和-1.203。比较不同时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20世纪60、80年代和21世纪初期鲐鱼的生长较接近,而20世纪70年代的鲐鱼生长情况与其他3个时期的鲐鱼生长相差较大。比较不同海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随着纬度的增加,鲐鱼的个体有增大的趋势,经分析很可能与海水温度有关。根据历史资料推算出鲐鱼的最大年龄(tλ)为9龄;根据最近的采样,推算出鲐鱼的开捕年龄和补充年龄都为0.4年,鲐鱼的自然死亡率为0.355,捕捞死亡率为2.27。利用上述参数,动态综合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该资源过度捕捞已很严重。若保持当前捕捞强度,则必须把开捕年龄限制在2.9龄;若能同时改变捕捞强度和开捕年龄,则可以把当前的开捕年龄限制在2.0龄,捕捞死亡率降到1.3,这样鲐鱼资源才能够得到保护与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2.
每年的秋季是日本近海捕捞鲐鱼(包括日本鲐和澳洲鲐)的主要季节。主要作业渔场一是在东海的济州岛周边水域,一是在日本本州东北部太平洋一侧的青森县、岩手县、宫城县等近海。主要以围网捕捞。2008年秋在上述两个渔场鲐鱼生产也和2007年秋一样获得丰产。例如,2008年10月在长崎县松浦渔港的鲐鱼卸货量比2007年同期的增加近一倍就是一例。2008年11月上旬在青森县的八户渔港和宫城县的石卷渔港一天的卸货量都超过1000t也是一例。秋季捕捞的鲐鱼,因脂肪丰富,所以是一年中味道最为鲜美的季节。  相似文献   

13.
渔业动态     
<正> 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8月21~26日在舟山沈家门召开了鲐、鲹鱼加工利用学术会议。鲐、鲹鱼为中上层鱼类,也是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中的重要经济鱼类,我国每年产量达20~30万吨。近年来,沿海各省市在捕捞作业的同时,十分重视鲐、鲹鱼类的保鲜和加工。在这次学  相似文献   

14.
<正> 鲐、鲹鱼是浙江省海洋捕捞的主要鱼种之一。1989年浙江省鲐、鲹鱼产量急剧下降,许多渔业领导部门及广大渔民心情颇急,迫切要求有关方面作出正确预报。为此,特根据浙江渔场1989年灯围生产情况和有关资料分析,对1990年灯围生产的前景和对策提出如下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有丰富的鲐鱼资源,日前尚未充分开发利用。鲐鱼是多脂红肉鱼,鲐鱼脂质中的脂肪酸具有大量不饱和烃链,易发生自动氧化,其降解产物醛和羧酸产生使人不愉快的腥臭味,给加工带来很大困难,并使营养成份降低。我们在鲐鱼软罐头加工研究中发现添加熏液可以有效抑制加工和贮存过程中鲐鱼脂肪的氧化变质,使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现将加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烟台、威海和青岛沿岸当年生鲐鱼幼鱼的摄食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台、威海和青岛沿岸水域每年7-10月均有当年生鲐鱼幼鱼育肥。1953—1957年为求较全面、系统了解鲐鱼成、幼鱼各个阶段的摄食习性,在研究烟台及其附近海区鲐鱼摄食习性的同时,进行了烟台、威海和青岛沿岸水域当年生鲐鱼幼鱼的摄食习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渔业动态     
2006年1月日本东北部近海围网生产继续捕到大量鲐鱼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为日本的重要经济鱼类,在日本列岛周边水域除了北海道的北部和西部近海以外都有其分布。1978年日本近海水域的鲐鱼渔获量增至162.6万t(创历史最高记录),以后逐年减少,1991年减至25.5万t,其后渔获量时增时减地在30~90万t之间波动,虽然在1997年曾一度回升到84.9万t,但1999年又减至38.2万t,2004年又减至33.5万t。表明日本近海的鲐鱼资源处于低迷状态。分布于日本周边水域的鲐鱼是为日本近海围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日本近海的围网共分有8个作业海区,其中在日本太平…  相似文献   

18.
<正>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又名青花鱼、鲭鱼、鲐鲅鱼等,鲈形目、鲭科、鲐属。身体粗壮,呈纺锤形,体背呈青蓝色,有不规则深蓝色横纹或斑纹,尾鳍基部每侧有两个纵隆起嵴。鲐鱼为海洋洄游性上层鱼类,游泳力强,游速快,并且有集群活动的习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鲐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海域,鲐鱼  相似文献   

19.
<正> 鲐鱼是大洋性涸游鱼类,我国沿岸诸海均有分布,尤以黄海与东海的产量较高。每年春季鲐鱼从东海外海和日本九州西部海域越冬场游向黄海产卵与索饵,形成黄海春、夏季鲐鱼汛。我国从1951年机轮围捕鲐鱼成功后,从威烟近海扩大到黄海许多海域。1974年后黄海鲐鱼每年产量在3~5万吨,其中相当部分产量是靠捕捞起水鱼群所获,现正值夏季捕鲐季节,就如何侦察黄海起水鲐鱼鱼群试作介绍:  相似文献   

20.
珍珠烤鱼片是指用马面鲀肉为原料加工成的方便熟食品。马面鲀俗称“皮匠鱼”、“象皮鱼”、“剥皮鱼”,原是一种低值鱼,历来未被引起重视。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烤鱼片加工技术之后,我国先后在大连、上海、福建等地试制,不久即畅销国内外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