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柞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生物资源,柞蚕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柞蚕茧及其副产物是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资源。因此,柞蚕生产对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蚕业技术防治措施主要是在放养中创造蚕体正常生长发育条件,使蚕健壮,提高柞蚕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2.
柞蚕重点产区科学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风城市是中国柞蚕茧主产区之一,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年放养柞蚕1.7万把,年产柞蚕茧1万吨左右,农民直接收入超亿元。柞蚕饲养业是风城市农村经济结构中传统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近几年,我市蚕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管理为动力、以科技为手段,发挥资源优势,改善蚕场环境,增加科技含量,稳定传统产业,实现了重点蚕区蚕业的科学发展,促进了柞蚕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3.
刘爱华  吴文勃 《新农业》2013,(23):56-57
凤城市是全国闻名的柞蚕茧主产区,柞蚕放养规模与柞蚕茧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凤城市具有发展柞蚕生产的诸多有利因素,也有延长柞蚕产业链条的基础;只有挖掘柞蚕生产潜力,广延柞蚕茧深加工链条,柞蚕产业才会有更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1蚕业发展历程从1962年至2004年的43年间,弟兄山镇共放养柞蚕18838把,产原料茧8298吨,销售收入约4366万元。平均年放养柞蚕438把,产原料茧193吨,销售收入约100万元;平均把产440kg、产值约2280.00元。从把数、产量、产值来看,养蚕历史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从1962年至1982年,养  相似文献   

5.
柞蚕放养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起源于我国,是我国特有的吐丝昆虫,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人工驯养、利用的历史。柞蚕属完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要经历卵、幼虫(蚕)、蛹(茧)、成虫(蛾)4十发育阶段。其盂期在野外生长,以柞树叶为食,在有无然或人工柞林的地方均可放养柞蚕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对柞蚕茧丝产品及柞蚕蛹、蛾的食药用需艰迅猛增长,柞蚕茧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罹柞蚕生产,不失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一、市场前景柞蚕浑身是宝,其茧的虾壳屉高级动物蛋白纤维,可以织绸,供衣着、装饰和工业用,柞蚕茧丝还能广泛用于军工、化工、医药等方面;柞蚕蛹含有大量蛋白质和氮基酸,是营养丰富的食品;柞蚕蛾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功效,也是许多药品、保健品的原料。因此柞蚕茧无论是作为缫丝原辩,还是取其蛹作为食用销售,或是作为综合利用开发生柳产品的原料都不存在销售问题。目前是柞蚕产业发展的最佳机遇期。我国茧丝绸价格一直保持高位运行,预测国内外市场,今后20年,对柞蚕丝绸及柞蚕生物新产品的消费量将比20世纪末期增加3倍以上,价格也将持续上扬,而且前的柞蚕业发展状况,却很难满足这种需求。所以,柞蚕产业在今后几十年内,几乎不存在产品销售的隐忧。目前辽宁省大部分柞蚕丝绸加工企业,包括国营、集体和个体企业,几乎100%开工不足,加工设备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主要症站是柞蚕茧原料的水足。而天热纤维,尤其是蚕丝纤维消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柞蚕的发源地,一直保持着世界柞蚕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柞蚕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印度目前居第二位,其产量约占世界的7%左右。我国柞蚕资源丰富,分布辽阔。南起云贵高原,北至黑龙江,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河西走廊,辽、鲁、豫、吉、黑、内蒙古等许多省区都有放养柞蚕的历史。辽宁柞蚕业在国内外柞蚕生产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迄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建立柞蚕春蚕保苗场是提高放养春柞蚕保苗率、提高春柞蚕种茧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是稳定和发展柞蚕茧生产的一项长远建设。  相似文献   

8.
克山县柞林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有4万多亩可利用放养柞蚕。利用柞树养蚕是克山县山区一项重要的养殖产业,在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之后,鼓励农户积极从事养蚕业,是农户致富的好项目。克山县年放养柞蚕已达800多把,年产茧量达720吨左右。为有效促进克山县柞蚕业向“两高一优”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开展园区集中柞蚕放养和传统分散式柞蚕放养对比试验,分析园区建设的效果和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园区放养壮蚕期保苗率在55%以上,结茧率在50%以上,单粒全茧量在8.0 g以上,均明显高于传统放养方式,且发病率明显低于传统放养。  相似文献   

10.
柞蚕场优化结构的研究吴振多,王福廷,郎庆龙,刚少斌李海洋,史薇(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省农科院土肥所)柞蚕场是放养柞蚕的饲料基地,多为天然次生柞树林经人工砍伐修剪而成。在柞蚕场群落结构中,柞树是柞蚕饲料的生产者,其生物量约占70%,草灌植物是柞...  相似文献   

11.
由于蚕业科学技术普及率不高,高产技术不配套,蚕农放养技术水平较低,多数蚕农还是采用传统的放养方式.因此急需研究总结一整套柞蚕增产放养综合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以提高柞蚕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柞蚕生态放养综合技术通过采取柞蚕场地园林化建设技术及柞蚕放养技术相结合,达到柞蚕放养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最早利用柞蚕和放养柞蚕的国家。柞蚕卵在室内加温孵化,幼虫则通过人工管护下放在野外柞树上任其自行觅食生长、吐丝结茧。同时加强管理,防止鸟、兽危害,并及时采茧。柞蚕的主要病害有: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脓病)、柞蚕微粒子病、空胴病、柞蚕寄蝇病(蝇蛆病)和线虫病等。应通过严格检验,及时淘汰病蚕、病蛹、病蛾。进行卵面和蚕室柞蚕生活史蚕具消毒,施用化学药剂和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防治。一、采种  相似文献   

13.
河南柞蚕茧产量居全国前列,已成为河南省蚕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来.柞蚕生产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趋势,但随着生产和销售形势的不断变化,柞蚕茧在销售和柞坡管理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14.
放养柞蚕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由种茧质量、制种技术、放养技术和环境条件等多种综合因素决定的。从目前柞蚕生产情况来看,影响柞蚕丰产丰收的主要因素是种茧质量问题。为利于柞蚕生产,使养蚕农户确实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现就柞蚕种茧生产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种茧生产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种茧保护、暖茧、制种过程各细节以及制卵、控卵等环节中的种种问题的分析讨论,总结了黑龙江省柞蚕制种技术,以期为柞蚕制种工作提供参考,促进柞蚕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充分利用柞树资源及省工省力放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Antheraed pernyi Guerin)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野蚕种群。经上千年的人工驯化,目前已呈半野生态。从20世纪开始,我国开始大规模研究人工放养柞蚕技术,20年代是我国柞蚕生产的高峰期。吉林省从50年代开始试放柞蚕,1971年是全省年放养柞蚕最多的1年,达1万把之多(每把放养1.5kg种卵)。之后逐年衰退,1986年跌入低谷,年放养柞蚕仅有1557把,当年全省自繁自育能力占生产量的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17.
清至民国,一方面由于人地矛盾的加剧和商品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鼓励和地方官绅的倡导,中国柞蚕业从山东开始向周边地区不断传播.因为放养柞蚕不占农田、利倍功半,因此柞蚕放养很快传播至邻近省份.康雍乾时期是柞蚕业传播的发轫时期,柞蚕业逐渐由山东地区向邻近的河南、东北、陕西和贵州等地传播,柞蚕生产区域化格局初步显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北方口岸开埠通商,国际市场对柞蚕丝制品的需求日增,进一步刺激了中国柞蚕业的传播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山东、辽宁和河南三足鼎立的柞蚕业分布格局,这种格局对现在中国柞蚕业的分布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辽宁柞蚕业在国内外柞蚕生产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柞蚕茧年均产量5万多吨,约占全国的80%.不但产量丰富,而且拥有世界最大的柞蚕品种资源库,80%的世界柞蚕种质资源保存在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柞蚕茧全茧量变异原因初探秦利,冯绳祖,高玉章,张涛莫忠彦(沈阳农业大学植保系)(岫岩县三家子蚕业站)柞蚕茧全茧量不仅是评价柞蚕茧产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茧质的因素之一,为了提高柞蚕茧的产量,必须从提高柞蚕茧的茧层量和全茧量入手。本文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的...  相似文献   

20.
柞蚕(Antheraea pernyi G.Menerille)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生物资源,在中国已有3 000多年历史,而在贵州地区放养柞蚕的历史要短得多,贵州柞蚕的育种历史就更短了,但有它独自的特色.为推动贵州柞蚕育种的发展,从而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其地理优势和种质优势,促进柞蚕业持续稳定地发展,本文就贵州柞蚕育种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了作者的看法,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将资源和育种科研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技术优势,力求在更深层次上,挖掘柞蚕育种的潜力,推动贵州柞蚕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