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覆盖方式对冬闲稻田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冬闲稻田里以中薯3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稻草覆盖、摆播稻草+地膜覆盖、沟播稻草+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敞土等不同覆盖方式栽培马铃薯的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冬闲稻田地膜覆盖栽培的马铃薯出苗最早,地膜覆盖和沟播稻草+地膜覆盖栽培的马铃薯出苗率最高;敞土栽培的马铃薯植株的株高显著低于覆盖栽培;摆播或沟播稻草+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稻草覆盖栽培和地膜覆盖栽培次之,产量和商品薯率显著高于敞土栽培;摆播或沟播稻草+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的效益最高,地膜覆盖和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的效益次之,敞土栽培马铃薯的效益最低。  相似文献   

2.
甘薯‘漯徐薯9号’高产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漯徐薯9号’的高产生理特性,为该品种的高产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对照品种为‘徐薯18’,栽后60天开始每隔20天做一次挖根调查,调查测定项目有:地上部茎叶鲜重和干重、地下部块根鲜重和干重、块根干物率、T/R值、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净同化率、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甘薯新品种‘漯徐薯9号’的生理特性为:前期地上部茎叶生长较快,中期茎叶生长平缓,中后期以地下部块根积累为主。地下部结薯早,块根膨大速度快且持续时间长,库源关系协调,平均净同化率高于‘徐薯18’,在整个生育期内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都明显高于‘徐薯18’,具有较高的经济系数。‘漯徐薯9号’结薯早,是一个早熟品种,其净同化率高、消耗低,物质生产属于净同化率型。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期对宁夏粉用马铃薯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宁薯4号’和‘陇薯3号’为试验品种,2008年在宁夏西吉县进行了粉用马铃薯不同播期试验,研究其对粉用马铃薯生长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推迟播期有利于缩短马铃薯的生育期,对于两品种而言,‘陇薯3号’生育期又比‘宁薯4号’要短,4月13日和4月20日播种的‘陇薯3号’比同期的‘宁薯4号’分别提前了32天和16天开花;不同播期与叶面积指数、单株(茎)叶面积、叶片总面积之间关系密切,选择适宜的播期有利于提高叶面积指数;‘宁薯4号’选择在4月20日左右播种及5月25日左右播种时能够获得品质更优的粉用马铃薯,淀粉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分别为58.85%、0.1%和57.28%、0.044%,‘陇薯3号’选择在4月20日左右进行播种能够得到品质性状更优的粉用马铃薯,淀粉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分别为53.88%、0.038%。不同播期商品率有所不同,‘陇薯3号’商品率略高于‘宁薯4号’。  相似文献   

4.
马麟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7):62-67
为了改善马铃薯种植结构,丰富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种需求,开展了特色马铃薯新品种培育研究。采用‘青薯168’(红皮黄肉)和‘黑美人’(紫皮紫肉)2种特色马铃薯做亲本,通过有性杂交,创造出具有农艺性状突出,生长势好、抗病性强的一批彩色马铃薯新类型。彩色薯有红皮红肉、红皮白肉、红皮紫肉、紫皮紫肉、紫皮黄肉等多种类型。经过综合筛选,从中选择了ml-08-1-53等11个品系进行产量对比试验。通过试验,彩色薯中比第一对照‘青薯2号’增产的品系有7个,增产32.3%~64.7%;比第二对照‘黑美人’增产的品系有7个,增产153.9%~216.1%。  相似文献   

5.
山东是中国甘薯的主产区,如何发挥甘薯优势,增强甘薯及其制品的竞争力已成为当今甘薯研究的首要课题。针对目前甘薯生产上品种繁多的现状,选择北方甘薯生产上正在推广的16个不同类型甘薯品种进行试验,测定甘薯的鲜薯产量、烘干率、薯干产量、薯干淀粉率、粗纤维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鲜薯产量最高的是‘南薯8号’,为74253.25 kg/hm2,烘干率最高的是‘商薯025-6’,为39.19%,薯干产量最高的是‘南薯8号’,为25857.6 kg/hm2,薯干淀粉率最高的是‘商薯025-6’(73.03%),薯干粗纤维含量最低的是‘商薯025-6’(1.8%)。同一生态环境下食用型品种‘南薯88’的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都最高;‘鲁薯8号’、‘齐宁031’、‘北京553’、‘南薯8号’、‘泰中6号’既可作为食用型品种又可作为淀粉工业型品种;所有供试品种的粗纤维含量均较低;鲜薯产量与薯干产量之间存在极高度的正相关,淀粉率与烘干率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食味总评与薯干淀粉率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中薯3号特征特性及春季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铃薯新品种中薯3号具有出苗早而整齐、生长优势明显、产量高、增产潜力大、大中薯比例高、无裂薯和青皮薯、较抗疮痂病、生育期略长等特征特性,取代东农303成为浙江省马铃薯当家品种。春季高产栽培关键技术:选好种薯,做好种薯处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基肥,地膜覆盖;加强管理,防治病虫。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甬优6号高产高效技术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发挥杂交水稻‘甬优6号’的增产增效潜力,论文利用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单季杂交晚稻‘甬优6号’的产量结构,探讨了各产量因子间的内在联系和对产量贡献的大小。结果表明,各主要经济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大小排序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结实率>粒重。研究提出单季杂交晚稻‘甬优6号’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应是在确保高产所需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8.
在山西中部研究发展复播玉米生产,是增加玉米产量与收入的有效途径。适宜品种少、栽培产量低是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特早熟品种‘并单4号’、‘特早1号’、‘极早单2号’和早熟品种‘郑单958’为试材,经过4个密度和3个播期的多因素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以‘并单4号’和‘特早1号’产量较高为6308 kg/hm2和6255 kg/hm2,均比对照‘极早单2号’极显著增产,‘郑单958’未正常成熟。密度间以75000株/hm2产量高为6231 kg/hm2,67500株/hm2减产显著,再降低密度即极显著减产。播期以6月25日产量最高为6723 kg/hm2,6月30日和7月5日迟播均极显著减产。迟播使玉米生育中后期受低温及早霜影响,导致秃尖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下降与最终减产关系密切。此研究三因素互作效应明显:应用‘并单4号’和‘特早1号’,采用75000株/hm2密度,于6月25日播种产量分别达8003 kg/hm2和7770 kg/hm2。  相似文献   

9.
在南方双季稻地区,以超级杂交稻‘中浙优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纳米增效尿素不同用量对超级杂交中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增效尿素不同施用量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不同;适宜施氮量能显著促进超级中稻分蘖的发生,成穗和颖花分化,保证较高的LAI和叶SPAD值,形成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最终形成较多的生物量,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增加产量。此试验以施氮量225 kg/hm2‘中浙优1号’产量最高,以180 kg/hm2‘中浙优1号’氮肥吸收利用程度最高;综合考虑到产量和经济成本及氮素吸收利用等因素,纳米增效尿素折施纯氮量180 kg/hm2是双季稻地区中稻‘中浙优1号’合理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10.
摘 要:马铃薯高度杂合的同源四倍体遗传背景使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的预见性较差,但对大量亲本杂交效果及其配合力的评价仍使马铃薯育种工作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循。在低纬高原条件下杂交15份马铃薯亲本,配制93份杂交组合,授粉花朵1937朵,坐果621朵,平均坐果率32.06%,共计60个杂交组合坐果结实。适合做母本的品种有:‘丽薯6号’、‘高淀2’、‘丽薯7号’、‘米拉’、‘宁蒗A’、‘转心乌’等,‘CIP004’、‘CIP005’、‘阿乌洋芋’、‘高淀1’、‘老鼠洋芋’等则适合做父本;‘高淀2’和‘丽薯7号’做父本完全不结实,‘宁蒗A’做父本的结实率也仅有2%,均属雄性不育类型。在坐果率超过70%的19个组合中,云南地方种和CIP亲本的杂交组合居多。  相似文献   

11.
不同覆盖方式对冬种马铃薯生长特性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王正荣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5):117-122
为了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以马铃薯品种‘荷兰7号’为材料,采用塑料薄膜和稻草为覆盖物的方法,探讨冬种马铃薯覆盖栽培的生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均能提早马铃薯出苗5天以上,缩短生育期8~22天,促进茎叶生长,提高结薯数,增加薯块大薯重量,提高薯块产量29.04%~67.68%。不同覆盖方式栽培的产量高低依次为:草+白膜,黑膜,草+土,草+黑膜,白膜,盖草,裸地(CK)。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块茎的干物质含量、还原糖含量、淀粉含量、商品薯率等有较大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薯块品质。不同栽培方式各有特点,因此各地应根据生产条件采用相应的栽培方式,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2.
阐明地膜和稻秸覆盖对冬作马铃薯产量、品质和杂草发生的影响,为冬作马铃薯高效栽培提供参考。在大田条件下,以‘费乌瑞它’和‘闽薯1号’为试材,设置4种覆盖栽培方式,分析各处理产量、营养品质及杂草防效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地膜和稻秸覆盖处理商品薯产量分别提高3.2%~15.8%和13.7%~30.9%,总产量分别提高3.2%~18.1%和14.8%~21.9%。黑膜覆盖处理下的块茎淀粉含量最高,较对照显著提高15.9%~19.3%;黑膜和稻秸覆盖有助于提高块茎维生素C含量,相比对照增幅分别为10.1%~39.6%和26.7%~36.1%。覆盖栽培明显抑制马铃薯田间杂草发生,黑膜、白膜和稻秸覆盖处理杂草鲜重较对照分别下降66.4%~77.6%、32.4%~34.5%和25.9%~37.4%,其中黑膜覆盖的杂草鲜重防效最明显。综上,地膜和稻秸覆盖有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采用黑膜覆盖还有利于改善块茎品质,而且具有明显的抑草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生物可降解地膜对马铃薯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研究旱作条件下生物降解地膜对马铃薯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紫花白’作为试验材料,设置裸地(CK)、聚乙烯塑料地膜、生物可降解A膜、玉米秸秆、生物可降解B膜5种覆盖材料来研究生物可降解地膜对马铃薯耕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裸地(CK)相比,聚乙烯塑料地膜、生物可降解A膜、玉米秸秆、生物可降解B膜4种覆盖材料处理下耕层土壤(0~ 25 cm)日平均温度提高2.02、1.67、1.40、1.47℃;各覆盖材料均可提高土壤含水量,聚乙烯塑料地膜、生物可降解A膜、玉米秸秆、生物可降解B膜覆盖耕层土壤(0~25 cm)平均含水量提高3.12%、2.00%、1.92%、2.48%;各覆盖材料较对照马铃薯块茎产量增加6.25%、21.18%、17.07%、31.71%。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土层的温度、土壤含水率以及马铃薯产量,在不同覆盖方式中,生物可降解B膜覆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沟垄和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不同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品质影响的差异,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双垄垄播(T2)、全膜双垄沟播(T3)、半膜沟垄垄播(T4)、半膜膜侧种植(T5)6种栽培模式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沟垄和覆膜栽培能显著促进连作马铃薯生长,且T3处理促进作用最大;并能显著提高连作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1.5%~29.8%,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沟垄和覆膜处理马铃薯薯块氨基酸总量和还原糖含量较CK存在显著差异,其中CK的氨基酸总量最高,T4的还原糖含量最高;而薯块干物质、蛋白质及淀粉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垄作沟覆不同地膜对旱地马铃薯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8—2019年在宁夏南部山区设置垄上覆盖普通塑料地膜,沟内分别覆盖普通塑料地膜(DD)、可降解渗水地膜(DS)和麻纤维地膜(DM),以沟不覆盖为对照(CK),研究其对作物关键生育时期(播后60~120 d)土壤水分、马铃薯功能叶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现蕾期(播后60 d)不同覆盖处理可显著提高0~100 cm层土壤贮水量, 2018年以DD处理最高, 2019年以DM处理最高,分别较CK显著提高11.2%和21.6%。马铃薯关键生育时期,除2019年DS处理叶面积指数较CK显著提高外,其他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不同覆盖处理可有效提高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其中在块茎膨大期(播后120 d) DM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30.0%和23.2%。2年块茎膨大期DD、DM和DS处理块茎干物质累积量平均分别较CK显著提高54.9%、50.0%和22.6%,马铃薯产量平均分别较CK增产13.2%、14.1%和5.2%,平均净收入分别增收16.3%、14.6%和4.0%,而DS处理马铃薯产量和净收益与CK相比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结合当前生产实际,2012-2013年在贵州省的金沙县安洛乡、玉屏县朱家场镇、荔波县朝阳镇、黄平县浪洞乡,以脱毒马铃薯中薯系列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目前贵州省脱毒早熟马铃薯不同覆盖物(黑色农膜、稻草)及肥料(缓释肥料、单质混配肥料)处理进行对比试验,以探索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长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比覆草、施用缓释肥比施用混配肥更能优化马铃薯的农艺性状,有利于其生长,同时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可见,在马铃薯生产中,应该根据生产实际,适宜的运用免耕覆膜栽培和缓控释肥料技术,以实现马铃薯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适宜黔东南州马铃薯覆盖栽培方式,进行了常规栽培、地膜覆盖栽培、稻草覆盖栽培、稻草加地膜覆盖栽培4种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稻草加地膜覆盖栽培方式产量最高,达2 987.5kg/667 m2,较不覆膜不盖稻草的对照增产30.7%,稻草覆盖和地膜覆盖则次之,分别比对照增产15.2%和13.6%.得出黔东南州冬春作的推荐栽培方式是有稻草的条件下,采用稻草加地膜覆盖的方式较好;缺乏稻草时,可采用地膜覆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生产中沟垄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的增产效果和水分利用特点,在2016年和2017年设置了大田试验,包括秸秆带状沟覆宽垄种植、秸秆带状沟覆微垄种植、全覆膜沟垄种植和露地平作4个处理。结果表明,在干旱年份(2016年),沟垄覆盖种植可显著降低马铃薯全生育期耗水量6.1%~13.2%,平均提高块茎形成期1.2~1.8 m土层含水量7.6%,全覆膜沟垄作可显著提高淀粉积累期0~0.2 m土壤含水量30.3%。在平水年份(2017年),除全覆膜沟垄种植显著降低马铃薯全生育期耗水量22.2%外,其余处理与露地平作无显著差异;沟垄覆盖种植0~2m土壤含水量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分别平均比露地平作高8.7%、13.0%和13.1%。与露地平作相比, 2个生长季沟垄覆盖种植可使马铃薯全生育期0~2 m土壤平均贮水量提高5.4%~15.5%,单株生物量增加12.8%~147.4%,成熟期株高增加21.1~39.7cm,进而马铃薯增产51.6%~88.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8.2%~111.7%。以玉米秸秆带状沟覆微垄种植增产增效最显著,2年平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纯经济收益分别较露地平作提高87.8%、97.5%和254.2%。因此,玉米秸秆带状沟覆微垄种植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此外,与全覆膜沟垄种植相比,秸秆带状沟覆微垄种植具有操作简单、无污染、投入产出比高等优点,适宜在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不同覆盖措施对旱地马铃薯增产及抗性生理的影响,以‘陇薯7号’为材料,设置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覆盖(PM)和无覆盖对照(CK)3种栽培方式,研究了不同处理下马铃薯植株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膜脂过氧化物含量、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差异。结果表明:SM显著提高马铃薯植株细胞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能力,维持了较高的渗透性。SM较PM和CK处理分别显著增加过氧化物酶(POD)活性23.0%和62.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10.2%和28.3%,过氧化氢酶(CAT)活性11.4%和38.1%,降低丙二醛(MDA)含量23.7%和11.7%。SM和PM分别较CK增产15.9%和34.0%,覆盖显著提高单薯重是增产的主要原因。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SM处理产量与CAT和SOD活性高度关联,与POD和SOD活性中度关联,而PM处理产量仅与Pro含量高度关联。可见,秸秆带状覆盖在提高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延缓植株衰老,提高产量方面有显著效果,可供半干旱秸秆资源丰富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