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动物活动节律是了解动物生存策略和科学管护的基础,为探究白马雪山保护区有蹄类活动节律及影响因素,于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控74台红外相机,对比分析白马雪山保护区德钦叶日、维西塔城片区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及人为活动影响。为掌握白马雪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日活动节律及科学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哈巴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多样性专题考察,总结归纳保护区植被景观特征及水平、垂直分布规律。对保护区植被演替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认为,显域植被类型显示出顶级群落特征,云南松林、华山松林、高山松林为水平地带相对稳定的次生(亚演替)顶级群落。充分挖掘各种天然植被的保护价值,并从自然性、稀有特有性、生物多样性、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易受干扰性6个方面确定保护区需要优先保护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3.
人为活动对保护区造成的干扰会影响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为制定更为有效的保护区管理策略以减小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研究使用相机陷阱调查技术,系统调查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段冬春季节人为活动情况,并引入"相对多度指数"(RAI)评估各区域人为活动的相对强度,探讨人为活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白马雪山保护区北段冬春季节的人为活动集中于叶日、雪山垭口片区,且主要发生在春季的4月、5月份,这与保护区的气候条件以及保护区可获得资源的季节性有关。基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区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白马雪山的珍稀雉族——红腹角雉格玛嘉措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横断山脉的中段,地理座标位于东经98°57′~99°21′,北纬27°47′~28°36′之间,植被垂直带极为明显,从山脚到山顶,从亚热带到高山寒带的植被均有出现。复杂的植被垂直带给动...  相似文献   

5.
雪域净土美名扬迪庆州自然保护区简介□洛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与横断山的过渡地带,地属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总面积18万公顷。1983年建为省级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保护区。区内有海拔超5000米的雪...  相似文献   

6.
<正>在总面积281640公顷,地跨德钦、维西两县,被世人称为"自然基因库"的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形形色色,但为了保护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滇金丝猴及其栖息环境,执着而义无反顾地跋涉在白马雪山的风雨巡山路上。这群人被人们称为"守望白马雪山的那群人"。他们当中有森林公安民警、保护区管理员、护林员、社区农民,也有国内外专家、学者、环保志士。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长年累月风餐露宿地守望白马雪山,跋山涉水,踏冰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德钦分局现状,分析了当前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保护区实际,提出了做好当前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所看到的滇金丝猴残疾个体现象钟泰白马雪山东北坡叶日核心保护区栖息着目前人类所知的数量最多的滇金丝猴群。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对这个拥有170多只滇金丝猴群体的连续跟踪观察,辨认出76只身带残疾的个体。它们是在那些偷猎者布满的钢丝套中逃出的幸运者,也是偷...  相似文献   

9.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流石滩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中段,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世界上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本次高山流石滩植物资源调查采用样地调查与查阅历史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共记录到植物27科54属105种,保护区植物名录新增38种,分别分析了它们的区系构成。调查物种中,有中国特有14种,中国横断山区特有14种,云南西北部特有4种,白马雪山保护区特有3种。  相似文献   

10.
采取线路调查和典型取样以及卫星影像数据分析,得出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共有7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17个群系组和28个群系。其中寒温灌丛是轿子山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占保护区面积的29.37%。在水平分布上,轿子山片以保护区最高主峰和山脊为界,东、西两部分植被类型差别较大;温性针叶林、寒温灌丛和寒温草甸是保护区山地垂直带上最主要的植被类型。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大面积连片存在的多种原生植被类型,且地理分布极为特殊,因而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秦岭植被景观多样性与物种梯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申国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4):104-109,112
秦岭植被景观类型丰富,具有过渡性和复杂性特点,植被垂直分带明显,在分析秦岭植被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利用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秦岭山地植被景观的数量统计特征与海拔的变化关系;利用基于GIS的梯度分析方法,分析了秦岭的植被与海拔梯度的关系,得到秦岭不同植被景观类型的斑块数、分布范围、植被分布的高度均值和标准差,并以太白山为例,对太白山植物种进行了梯度分析。结果表明:秦岭各植被型的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基本上呈相同的变化趋势,随着海拔的增加,呈波浪式的变化趋势,自然植被在海拔1 325 m、1 500 m和2 930 m时出现峰值。乔木的多样性指数在海拔1 500 m和2 930 m时达到最大值,在海拔1 200~1 470 m和1 600~2 650 m左右处,乔木的多样性指数值较小,但均匀度指数却较高;灌木的多样性指数在海拔1 325 m时达到最大值;草本的多样性指数呈波浪式上升的趋势,海拔2 400 m和3 500 m左右处有2个峰值。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太白山依次出现温带草丛→温带落叶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和热带山地针叶林→草甸→高寒草甸等植被类型,并随海拔的升高,依次出现相应的植物种。  相似文献   

12.
北京永定河流域森林植被覆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8~2009年间共6期TM遥感数据,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结合二值化分析方法确定植被覆盖度的阈值,对北京市永定河流域32年来的森林植被覆盖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揭示永定河流域森林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因子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永定河流域上游植被覆盖度较高,中下游覆盖度较低,整个研究时期内植被覆盖度呈现波动变化,1978~1987年间,植被覆盖度急剧下降,而1987~1995年间植被覆盖度略有提高,但之后又迅速下降,2000年植被覆盖度处于历年最低值,2000~2004年间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2004—2009年间植被覆盖度趋于平稳.驱动力分析表明,引起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为因素,包括人类破坏和保护2方面,其次是气候因素,包括降水和温度,其中降水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以2004年6月份的SPOT 5 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数据,运用ERDAS软件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遥感解译,分辨出7种植被类型。然后应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合成,获得保护区各植被类型的分布范围及其他相关信息。对黔金丝猴在各种植被类型中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结果指出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低山常绿阔叶林是黔金丝猴主要选择的植被类型。这一结果可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和黔金丝猴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峨眉山市近期开展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的相关要求,从物质量和价值量两方面对峨眉山风景区森林植被固碳释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①峨眉山风景区森林植被年固定二氧化碳69287.61tx年释放氧气89713.24t,年固碳价值8314.52万元、释氧价值8971.31万元,固碳释氧总价值17285.83万元;②该景区森林植被年固碳释氧价值从大到小顺序为:冷杉〉栎类〉杉类〉灌木林〉杂竹林〉冷杉+阔叶树〉软阔〉杉类+阔叶树〉樟、楠〉其它硬阔〉疏林〉毛竹林;各类型单位面积年固碳释氧价值从大到小顺序为:冷杉〉毛竹林〉冷杉+阔叶树〉软阔〉杂竹林〉樟、楠〉杉类〉杉类+阔叶树〉栎类〉其它硬阔〉疏林〉灌木林。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三百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类型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西三百山自然保护区开展植被类型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三百山自然保护区区系成分复杂,以热带一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占优势。保护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组成的主要优势树种为壳斗科、金缕梅科、木兰科、山茶科和樟科等树种,体现了典型的亚热带森林特点。  相似文献   

16.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迪庆州德钦县和维西县境内,总面积281640hm^2。详细介绍了保护区对当地社区在生产、生活、旅游、宗教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分析了资源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部分地段植被属于植物群落演替的顶极阶段。经过调查分析,该区地带性植被为油栎类、槭类和山杏等乔木树种组成的典型温带落叶阔叶林,同时存在4种植被型和7种植被亚型10个群系20个群丛,体现出由温带草原向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过渡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保护价值。在分析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ENVI和GIS技术的龙川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ENVI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89年、1999年、2007年的TM和2013年的E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方法对龙川江流域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并划分为5个不同盖度等级。根据盖度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分析了龙川江流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龙川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在1989~2007年呈逐渐增加趋势,2007~2013年又出现退化趋势。对龙川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并结合Landsat TM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和林班数据,估算出瓦屋山林场2008—2009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PNPP),并通过实测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关系,验证CASA模型在研究地区估算结果。结果表明:CASA模型估测植被PNPP与实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适用于瓦屋山林场植被净生产力估算;CASA模型估算结果主要植被类型年均PNPP区别明显,从高到低依次是:中国山杨、麻栎、板栗、马尾松、湿地松、灌木、杉木和池杉;瓦屋山林场植被PNPP季节变化显著,夏季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最少,主要由于不同季节环境因素不同,其中又以太阳辐射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