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微量元素锰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冬小麦增施硫酸锰肥料和商品有机肥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硫酸锰能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产量,其中穗粒数增加1.3~1.4粒,千粒重增加0.6~0.9 g,增产率6.4%~7.5%,净增收益494~535元/hm~2。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科技》2001,(2):21-21
紫花,长叶,2~3粒荚,鲜粒商品 性好,粒大而圆,种皮黄,熟性比合丰 25早上市5~7天,产量比合丰25增 产10%,前期产值高.每亩用种5~6 千克,4~5月底均可播种.喜肥水,株 高60~70厘米,适宜露地种植.  相似文献   

3.
大豆生长后期是决定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主要应保叶、保根、增荚粒、提高粒重。一、调控干湿度大豆鼓粒期对水分反应敏感。因此,当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时应及时灌溉;成熟时水分不宜过大,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65%即可,如遇大雨应及时排水。二、拔除大草  相似文献   

4.
不同氧磷管理对水稻根系活力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稻C两优608为材料,设置增氧(OI)、不增氧(NI)2种灌溉方式和磷肥运筹(施磷0.18、0.36、0.54g/kg,以不施磷为对照),研究氧磷互作对水稻根系活力和产量的影响及水稻根系活力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磷肥运筹造成水稻不同处理间根系活力和千粒质量差异显著,理论产量与分蘖期根系活力呈显著正相关;增氧造成不同处理间的理论产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差异显著,当施磷量≤0.36 g/kg时,增氧条件下的理论产量、有效穗数分别比不增氧条件下的增加1.04%~23.69%、21.29%~50.03%,每穗粒数比不增氧条件下的降低11.49%~25.61%;不施磷时,增氧处理的水稻理论产量、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均最大;氧磷互作造成不同处理的理论产量、千粒质量差异显著,千粒质量与幼苗期、分蘖期根系活力呈显著负相关。可见,合理施磷或增氧能通过影响水稻各生育期的根系活力来提高产量,而氧磷互作有导致产量比单独施磷或增氧处理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 3~ 5月份共降水 15 .43mm ,这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春旱年 ,小麦减产 2 4.9% ,矮早麦穗粒数较前 4年平均数减少6 .7粒。而 1978年小麦同样是中后期干旱却比当时前后 7年的小麦平均单产增产 15 .3 % ,本文探讨了这两年一增一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实施了29年定位施肥试验的红壤稻田,进行了水稻叶面积的测量分析和水稻产量构成分析。结果表明: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增施钾肥提高13.0%,增施有机肥提高47.0%。钾效应系数为13.0%,有机肥效应系数为14.3%。产量构成方面,增施钾肥有效穗数提高5.1%,每穗总粒数提高15.3%,结实率提高0.8%,千粒重提高5.5%;增施有机肥有效穗数降低1.3%,每穗总粒数增加11.8%,结实率降低2.0%,千粒重降低13.0%。  相似文献   

7.
叶肥"稻多收"在水稻上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叶肥"稻多收"在水稻不同季别、不同品种上使用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叶肥"稻多收"具有增绿、增穗、增粒、增重等功效,只需在抽穗期喷施1次,可增产稻谷10%~20%.试验示范了60.67hm2,平均增产稻谷753 kg/hm2,共多收稻谷45682kg.  相似文献   

8.
小麦施用微肥肥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微量元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施用微肥可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促进小麦增产.施用硼肥穗粒数增加1.6~3.4粒,千粒重提高1.4~2.0 g,亩增产39.0~57.8 kg,增产率8.5%~11.4%;施用锰肥穗粒数增加1.4粒,千粒重提高1.2g,亩增产32.6 kg,增产率7.1%.  相似文献   

9.
春小麦穗粒数调控途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1975~1992年有关穗粒数试验资料,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明确东北春小麦穗粒构成因素对穗粒数的作用关系,并提出东北北部春小麦主产区春小麦穗粒数的调控途径:调整生育期进程,在多小穗基础上,提高小穗结实率是增花增粒和充分发挥北部主产区春小麦产量潜力的关键.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硅钾复混肥是一种全价绿色环保型肥料,近年先后在小麦、黄瓜、花生、韭菜上应用,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小麦创出了730.0kg/667m2,黄瓜12000.0kg/667m2,花生412.0kg/667m2,韭菜增幅达50.40%的增产效果。为弄清其在油菜上的应用效果,通过2年小区试验和1年大面积示范证明,施用硅钾复混肥比CK:茎粗增加37.50%~57.10%,分枝多37.10%~72.70%,荚增加83.60%~102.50%,单株增粒25.60%~47.80%,千粒质量提高6.99%~12.20%,增产幅度达61.80%~92.60%。  相似文献   

11.
结合湖南的气候特点,该组合要获得667平方米550公斤~650公斤的产量,应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前期应采取适当早播、培育壮秧、合理密植、肥水促控相结合等措施,主攻低位分蘖,提高成穗率,建立高产群体结构;中后期采用保倒三叶、加强肥水管理、防止功能叶和根系早衰等措施,攻大穗,增粒重,提高结实率.具体穗粒指标为:667平方米有效穗22万穗,每穗总粒数118粒左右,结实率85%,千粒重29克左右.  相似文献   

12.
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不同品种单产400~600 kg/667 m2麦田产量构成因素的统计分析表明,成产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北疆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粒重;南疆依次为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粒重.北疆实现单产550 kg/667 m2左右高产水平的增产途径,是增穗增粒稳定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关键技术是提高播种质量,确保群体苗足穗齐;南疆实现单产600 kg/667 m2左右超高产水平的增产途径,是稳定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穗粒数、稳定提高千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关键技术是改善群体质量,降低群体对个体的制约,避免发生倒伏.  相似文献   

13.
免耕小麦的拔节孕穗肥施用时间,一般比耕翻小麦提前近一个叶龄期,有利于增穗、增粒、增重、增产、增效.实践证明,免耕麦倒4叶至倒2叶期施用穗肥的穗形较大,每穗小穗分化数比对照多1.55~1.88个,退化小穗数比对照少1.81~2.22个,每穗实粒数比对照多2.6~5.5粒.  相似文献   

14.
在选择适宜引黄高扬程灌区耐密植玉米品种的基础上,研究减穴增株种植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拔1500~1800m的引黄高扬程灌区,在相同肥水管理条件下,玉米宽窄行、减穴增株种植,每穴播种2~4株,较常规等行距、单株种植,平均增产1185~3930kg/hm2,增产率7.4~24.8%。一穴2株种植,种植密度为88050株/hm2时,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百粒重达最高为580.7粒、36.3g;一穴4株种植,种植密度为106200株/hm2时,产量达最高为19848kg/hm2,增产率24.8%。改进种植方式,提高种植密度,采用减穴增株种植技术,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南粳44超高产形成规律与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专题试验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南粳44超高产形成规律和关键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南粳44是一个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超高产群体的穗数、每穗粒数发展变化空间较大,每穗粒数对产量构成因素有较大的限制作用,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直接贡献大小的顺序依次为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增穗增产效果最好.在满足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应着力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本试验条件下,11 250 kg/hm2以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95%的置信区间为:穗数1 hm2 2.675×106~2.875×106,每穗粒数150.2~166.2粒,结实率89.8%~91.6%,千粒重28.9~29.6 g,理论产量为11 425.5~11 728.5 kg/hm2.(2)旱育稀植条件下,南粳44的基本苗控制在1 hm2 7.2×105~8.1×105,施氮量315 kg/hm2左右时,易获得超高产;全量麦秸机械还田塑盘抛秧条件下,南粳44的施氮量285~315 kg/hm2,基本苗为1 hm2 9.75×105,密度和施氮量较为协调,易获得超高产.  相似文献   

16.
在选择适宜引黄高扬程灌区耐密植玉米品种的基础上,研究减穴增株种植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拔1 500~1 800 m的引黄高扬程灌区,在相同肥水管理条件下,玉米宽窄行、减穴增株种植,每穴播种2~4株较常规单株种植平均增产1 181.82~3 939.39 kg/hm2,增产率7.2%~24.8%。一穴2株种植,种植密度为88 050株/hm2时,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百粒重达最高,分别为580.7粒、36.3 g;一穴4株种植,种植密度为106 200株/hm2时,产量达最高,为19 848.48 kg/hm2。综合来看,采用减穴增株种植技术,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条播小麦的生产水平,对其施肥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增施基肥能实现增穗增产,苗肥后移能实现增粒增产,增施基肥与苗肥后移可分别较常规施肥对照增产8.10%、10.43%。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试验研究玉米耐密品种在同一穴距下采用不同减穴增株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减穴增株模式在甘肃半干旱区的适宜种植密度及方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密度控制在60 000~90 000粒/hm2,除播种穴距30 cm时3粒播种因密度过大(181 830粒/hm2)而较单粒播种减产8.4%外,同穴多粒播种穴距30~90 cm均较单粒播种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19.
在玉米播种时每亩施40 kg新能安多酶玉米控释肥,与对照相比,可显著增加穗粒数,平均每穗多增78个粒,同比增加13.6%;提高玉米千粒重,平均增加18.5 g,同比提高6.1%;从而提高了玉米产量,平均每亩产量比对照提高20%左右。  相似文献   

20.
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郯麦98边行优势的形成具有时间积累效应,不同生育时期对边行产量优势形成的贡献呈现不均衡性,其大小为拔节~挑旗(31.54%)挑旗~开花(21.94%)灌浆~成熟(19.9%)开花~灌浆(14.31%)起身~拔节(11.95%);②小麦边行优势形成对产量构成的时间效应:拔节~挑旗为主要增穗期,挑旗~开花为重要增粒期,开花~成熟为增加粒重期:③套播麦田合理地开发利用其边行优势,可提高复种指数,达到小麦和套种作物整体效益提升,可以解决粮棉、粮菜或粮油争地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