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帽儿山不同森林类型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帽儿山7种典型森林类型(示范区)植被恢复的调查,以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各示范区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并分析示范区植被恢复效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恢复时间、采伐方式对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分布起主导作用,示范区Ⅵ(白桦-水曲柳混交林)营造樟子松与水曲柳带状混交林的恢复效果最好,示范区Ⅶ(白桦-山槐混交林)恢复效果次之。研究结果为森林生物多样性恢复方式的选择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森林是一类特殊的极易退化的并难以恢复的生态系统,人类频繁干扰及喀斯特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导致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后恢复面临极大的困难。对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目前主要的理论有:演替理论(接力植物区系学说、初始植物区系学说、适应对策理论、资源比率学说、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等)、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宫胁森林重建法、物种共生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等。主要恢复技术包括:封山育林、结构调整技术、树种选择与配置组合技术、生境改造和利用技术、宫胁森林重建法、菌根技术、植生袋技术等。综述了目前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应用的各种理论与技术,旨在为喀斯特地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一种相对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李玉江 《防护林科技》2014,(1):54-55,58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在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是教学、科研、开发和生产相结合的重要基地,其生态区住重要。主峰帽儿山分布着重要的稀有物种(风箱果等)。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反映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指标按以下4个方面进行评定:植被类型多样性、森林类型多样性、乔木林龄组多样性、乔木林林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学的概念、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方法等的论述,阐明恢复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中国的生态与环境面临着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特别是中国西部地区的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质恶化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中国退化土地与退化森林生态景观恢复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期“领导论坛”刊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江泽慧在“巴西森林景观恢复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报告。她指出,中国退化土地生态恢复的主要任务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维持;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新型生态系统的建立。中国为此应当科学认识土地退化之规律,科学把握和运用综合生…  相似文献   

6.
姜帆  董希斌 《森林工程》2007,23(4):5-7,15
以未经干扰的原始甜槠林作对照,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以生物多样性为标准将各生态系统恢复情况进行了分类,量化了生态系统恢复评价指标,对判断和分析生态系统恢复状况、指导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森林植物多样性与环境梯度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在黑龙江省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调查了23块不同结构的森林群落,每个群落布设的样方面积为400m2。森林植物多样性的计算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环境梯度的量化采用Whittaker的集合环境梯度计算方法,同时,采用相似性测度方法计算了Beta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环境梯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β多样性指数与环境梯度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图2表3参12。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国内外景观生态研究现状,介绍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在研究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应用,提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景观恢复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以生态恢复理论为指导,以河南省南水北调水源地的生态现状为依据,分析了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原因、恢复技术与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为水源地的森林生态恢复与林业生态建设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帽儿山地区是东北东部山区较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区,本研究利用帽儿山实验林场1999年航测照片及1999年调查材料绘制而成的110000的林相图,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1999)和实地调查资料,在ARC/INFO及其它统计软件支持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帽儿山林场的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选取的景观空间格局度量指标包括斑块数量、斑块大小、斑块密度指数、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等。结果表明帽儿山实验林场的森林景观以软阔叶林为主,以其很强的萌糵能力在各景观中占绝对优势;在帽儿山各森林景观斑块中,天然次生林各景观斑块平均面积大于人工林各景观斑块平均面积;人工林各景观类型斑块密度指数高于天然次生林各景观类型斑块密度指数;天然林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均匀度最高,其景观异质性程度也最高,但景观优势度小,各景观要素对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及其变化的控制作用较弱,人工林则相反。图1表1参16。  相似文献   

11.
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结构与碳密度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壮  张彦东 《林业研究》2010,21(2):177-182
研究了东北东部张广才岭西坡东北林业大学老山人工林实验站于1966年春栽植的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包括: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纯林,红松蒙古柞(Quercus mongolica)混交林,红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混交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碳密度和储碳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碳库是由土壤L层、F层、H层和B层分室构成,每个分室具有储碳功能和潜力。经双因素方差分析得知,不同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类型、不同土层分室、不同坡位种类均对Soc质量分数,Soc密度有显著影响,红松蒙古柞混交林Soc密度最高为278.63 Mg·hm-2,以分室比较属B层分室碳密度最高,为212.28 Mg·hm-2,以坡位比较坡下Soc密度最高,为394.1 8 Mg·hm-2,同时揭示了Soc质量分数,Soc密度与各分室有机质含量,分室的土壤垂直深度有明显的规律。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温带湿润地区地带性红松人工林与天然林混交的生态系统土壤有较高的碳储能力,为防止气候转暖,实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图3表8参12。  相似文献   

12.
以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江山娇实验林场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恢复生态学为研究理论基础,叙述了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退化生态系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以及江山娇实验林场天然次生林退化生态系统特征。提出了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技术方法,并结合样地实测数据,采用常用的专家咨询法进行权重赋值,计算样地退化指数,依据退化指数分析了样地的退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低中山常绿阔叶林区森林的生态功能和恢复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长江上游中低常绿阔叶林区森林的生态功能,认为该区的森林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农业生态屏障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生态作用;提出了七个恢复对策;(1)改良“杂木林”观念,确立常绿阔叶林的不可替代地位;(2)建立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3)积极进行现有人工林的改造;(4)搞好农林结构调整。促进退耕还林;(5)突出流域单元的恢复重建的示范作用;(6)加强科学研究;(7)加强教育,严格执法。  相似文献   

14.
森林恢复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中探讨森林恢复的定义,概述退化地和退耕地采取森林恢复措施后其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以及影响恢复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因素,并提出森林恢复后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滇西北的森林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超过一半的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并退化为石漠化裸地、荒草坡、疏林灌丛地、干扰迹地和次生林地,使系统的结构改变、功能降低、内部环境恶化,物种间平衡关系破裂。针对传统的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中存在的造林树种单一、模式单一、缺乏景观观念、自由放牧等问题,提出采用“近自然林业”理论和方法,通过确定恢复策略,采用乡土树种,发展混交林,早期抚育目的树种,天然更新,对林地进行针对性管理等技术手段,以实现滇西北亚高山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大青山森林植物群落与碳储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内蒙古大青山山地分布的天然林植被和大规模分布的人工林植被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分别就白桦次生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虎榛子灌木林等4个主要森林类型进行了林分生物量与森林群落结构的调查。估算了大青山4种主要森林植物类型地上部分碳储量总量为305.25t/hm2,为大青山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05-2006年夏季在河北塞罕坝地区运用固定样线法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人工针叶林恢复形成的40年生人工针叶林鸟类群落进行调查,并同自然恢复形成的天然落叶阔叶林和天然针阔混交林进行比较.共记录鸟类39种.分别隶属于8目17科.结果表明:人工针叶林恢复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鸟类群落具有重要影响;人工针叶林鸟类物种数为(4.14±0.60)种·hm-2,密度为(26.21±7.64)只·hm-2,均高于或显著高于(P=0.018)天然阔叶林,且密度与天然混交林无显著差异(P=0.902),人工针叶林中的沼泽山雀和黄眉柳莺的密度有了显著提高,分别从(2.78±0.67)只·hm-2和(1.21±0.45)只·hm-2增加到(13.57±5.58)只·hm.(P=0.027)和(5.95 4-1.56)只·hm-2(P=0.009,0.002),但人工针叶林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值(H')较小(0.98 4-0.10)、均匀度(J)显著较低(0.73 ±0.04)(P=0.003,0.045);在鸟类4个取食集团中,人工针叶林有2个取食集团的物种组成与自然恢复无显著差异,但密度却有较大的变化,人工针叶林可以显著提高食虫鸟的密度(P=0.041),但杂食鸟和食谷鸟密度均显著低于天然混交林(P=0.007,0.002).  相似文献   

18.
采用时空代换法,以福建省宁化县严重退化紫色土人工林生态系统为对象,按侵蚀强度由强到弱选取4种生态恢复措施Ⅰ、Ⅱ、Ⅲ、Ⅳ,研究了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紫色土退化生态系统的植物出现43科78属86种,种子植物属15个分布类型中出现12个.沿恢复梯度,植物的生活型谱逐渐丰富,种子植物属各分布区类型出现的属数趋于增加,各种叶特征所对应的植物属数依次增多.可见,生态恢复过程中的植物区系与群落外貌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该紫色土生态系统渐趋稳定.  相似文献   

19.
Forest landscape restoration (FLR) is a process that aims to regain ecological integrity and enhance human well-being in deforested or degraded forest landscapes. To ensure that restoration efforts are successful, the first step is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of the forest landscape and the dominant forces responsible for its change. Taking Yong’an city, Fujian province in China as a case for study,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Markov model to predict the dynamics of the forest landscape based on sample-plot data of Continuous Forest Inventory at a county level. The study area was divided into eight landscape element types based on FLR, including approximated primary forest, 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 secondary forest of Pinus massoniana, natural bamboo forest, planted forest, non-timber product forest, degraded forest land and non-forestry land. The analysis showed the following: (1) the extent of reforestation of planted forest, non-timber product forest and secondary forest of Pinus massoniana would be greater than that of deforestation of approximated primary forest, broad-leaved secondary forest and natural bamboo forest. Therefore, the total area covered by forest would increase steadily. (2) Conversely, conversion among different landscape element types would occur frequently and have high transition proportions. (3) Remarkable decrease of the extent of approximated primary forest, together with the conversion from degraded forest land to secondary forest, would probably result in the decline of forest volume. (4) Forest productivity in the meantime will not be maintained or enhanced because of the conversion from secondary forest to planted fores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rect and underlying driving force of landscape dynamics should be understood and addressed in the upcoming studies for remnant approximated primary forest protection, secondary forest management and degraded forest land rehabilita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Markov model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forest landscape dynamics for FLR based on sample-plot survey data of Continuous Forest Inventory at a county level.  相似文献   

20.
霍妍  郑云龙 《防护林科技》2013,(1):15-17,20
以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典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方法,对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内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人工林植物群落按生长型可以划为明显的乔木层和草本层2层群落结构类型;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排序为:蒙古栎+蒙椴植物群落(Ⅱ)>山杏+黄榆植物群落(Ⅰ)>蒙古栎植物群落(Ⅲ)>油松+山杏混交植物群落(Ⅴ)>油松纯林植物群落(Ⅳ)>油松+沙棘混交植物群落(Ⅵ)>油松疏林植物群落(Ⅶ)。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要大于人工林植物群落。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由于远离人类活动区,长期以来受人为干扰较小,逐渐形成了相对比较发达的草本层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