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红楼梦》第11回书里,凤姐对形容憔翠的秦可卿说:“吃们若是不能吃人参的人爱,这也难说了,你公公婆婆听见治得好你,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二斤也能吃得起。”(96页)在第84回书里,写巧儿患病,凤姐说:“人参家里常有。”(712页)《红楼梦》成书年间,人参价昂,赵云崧诗序云:“乾隆十五年,应京兆试,恐精力不支,以白金一两六钱易参一钱,二十八年因病服参,高者三十二换,次亦仅二十五换,时已苦难买,今更增十余倍矣。”诗中所云:‘中人十家产,不满一杯味。’又云:‘乃因价不訾,翻若天势利。但许治富人,贫者莫可冀,’良…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服食人参、栽培人参,都写入他的诗中,还有一首《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写他得灵草人参登霞的诗是鲜为人知的。诗曰:  相似文献   

3.
宋代著名文人苏东坡喜欢饮茶,而且深入茶区,观察茶叶生产。因此,他在杭州做官时曾吟了“细雨足时茶户喜”的诗句。(见《广群芳谱—茶谱》)。意即细雨充足,是茶叶丰收预兆;茶叶丰收了,茶农收入增加,欢天喜地。苏东坡把“细雨足时”与“茶叶丰收”,“茶叶丰收”与“茶户喜悦”联系起来,道出了“细雨足时”对茶叶生产的重要作用。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这一诗句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相似文献   

4.
陶弘景《高丽人作人参赞》与《高丽人参赞》相比较,找出前者有作者,据“释家为偈,道家为赞,儒家为诗”可证“人参赞”即“人参诗”。根据陶弘景的生活年代,扶余、延边昔日不产人参,可推出集安新开河人参史有1500余年。  相似文献   

5.
一、源远流长中国是茶的祖国,源远流长。因此,“茶”也就很早地渗透进祖国的古代文学如诗词歌赋之中。远在西晋时代,著名文学家左思(约公元250一350年),便在他的《娇女诗》中写入了茶:“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该诗被陆羽收集在他的《茶经》之中,因此,《娇女诗》可以说是祖国的第一  相似文献   

6.
曹望成  周巨根 《茶叶》2004,30(3):177-178
卢仝《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一诗,常被称作“七碗茶”诗或“茶歌”。《全唐诗》中收集卢仝诗歌共八十余首,但以茶为题则仅此一首。这一首茶诗是唐诗大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卢仝(775~835年)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初“四杰”诗人卢照邻嫡系子孙。幼年就读于武山南麓的石榴寺,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成年后,离家出游,曾隐居洛阳、嵩山和扬州等地,生活清贫,喜好饮茶。他一生善交朋友,与文学家韩愈、诗人张籍、贾岛和孟郊多有来往。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久病半医”,苏东坡因为自身多病,所以他对中医中药造诣颇深,《苏沈良方》便是证明。 《四库全书提要》曰:“《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二人所集方书也。……后人以苏武所编方书附入其间,而别题此名者耳。……宋世士大夫类通医理,而轼与括尤博洽多闻,其所征引,于病症治验,皆详著其状,确凿可据。其中如苏合香丸、至宝丹、礞石丸、椒朴丸等类,已为世人所常用,至今神效。” 《苏沈良方》凡8卷,集138个良方,其中用人参与其它药草配伍的良方就有13个。诸如:木香散、烧肝散、小柴胡汤、木香丸、加减理中丸、压气散、诃子丸、茱萸丸、硃砂膏、还眼神明酒、云母膏、泽生散、桔梗散。 有几种良方无人参配伍,但在服食说明里却加了人参。诸如: 苏合香丸共15味药无人参,但在药方后边的说明里指出:“右为末,炼蜜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温酒嚼下,人参汤亦得……仓猝求人参不得,只白汤亦佳。”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应用人参最早的国家。早在汉元帝(公元前48~33年)时代《急救章》、《春秋论》和《礼论》等书中都有“参”的记载。东汉安帝时许慎著《说文》中进一步说明“人参出上党”。以后的医药书籍大多记载人参。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上党人参基本采绝,东北的人参成为主要的资源。因此,人参的采集中心转至东北,使东北人参的采集业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人参栽培史考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福顺 《人参研究》2003,15(2):45-47
198 3年 8月 1 3日吉林日报《人参史话》 :“长白山园参栽培当在嘉庆到咸丰这个年代里 ,至今已有 1 0 0多年的历史了”。2 0 0 0年 7月 1 8日吉林日报《黑土地》载《乾隆人参诗》 :“建国后 ,人工培植人参获得成功”。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观点 ,有待于商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前或新中国成立后 ,概莫例外。上述二文有意无意地贬损了长白山人参的悠久历史和崇高声誉 ,同时也降低了中国人参的药用价值。因为人参的价格 ,在广大人民心中已形成心理定势。历史愈悠久 ,药用价…  相似文献   

10.
1997年《中成药》第5期、第6期连载《古代人参基源再认识》一文,对在中药界,特别是在人参学术领域内早已解决的问题,即中国是世界上应用人参最早的国家,人参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中国自古以来所用的人参是五加科人参PanaxGinseng C.A.Meyer,而决不是桔梗科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等等,在学术上已有结论,然而这些问题在《古代人参基源再认识》一文(以下称“再认识”)中再度提了出来,而且强调对这类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半个多世纪,尚未定。”“论证古代人参是否即是今之党参,各执一端。”果真如此吗?非然。 其实,在本草文献和中医药经典论著中的记载,人参的药用与临床疗效早有定论,其功效与应用,党参和其他任何一味中药所不能取代的。世界公认的我国本草学的始源,秦汉时代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对人参的应用价值已有全面总结,谓“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这段经典论述,对人参多方面的补益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全面调节作用,对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以及抗衰防老、滋补保健等特有的功能,都有精辟的概括,即使是运用现代的药理研究和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参不但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和神话般的故事,而且还以它卓越的功效博得了历代文人和帝王将相的赞誉,他们为此挥毫泼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载入史册。梁代的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在其所著的《名医别录》中载有“人参赞”一诗:三丫五叶,背阳向阴。  相似文献   

12.
人参(Panaxginseng C.A.Meyer)是中国著名的关东三宝之一,素以其对人体的滋补保健、防病治病和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名扬海内外。我国发现和应用人参历史可追溯到秦汉以前。公元前6世纪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就曾教人们到山里采挖人参,救人治病。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宰相范蠡在其《计然》一书中就记载“人参生上党,状类人者善。”两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就把人参列为上品。数千年来,历代中医学家都把人参做为治疗各种顽症痼疾和扶正固本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首选药物加以广泛应用,留下了无数治病救人的真实故事和起死回生的美妙传说。  相似文献   

13.
人参的名字,可以说极其繁多。 《神农本草经》曰:“一名人衔,一名鬼盖。” 《吴氏本草》曰:“一名土精,一名神草,一名黄参,一名血参,一名久微,一名玉青。” 《广雅》曰:“地精,人参也。” 苏联有个叫布列贺曼的人参专家,写了一本《人参》书。他本来是根据中国文献译了玉精或土精、地精的,但是令人不理解的是中国译者不考虑中国文献,而把“玉精”译为“玉石精”,而把“土精、地精”译成“地球之子”,这的确是个有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据《神农本草》记载,人参有“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之功效”。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参主要生物活性成份是人参皂苷,人参皂苷对动物体的精神系统、心血管及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物质代谢(水盐代谢等)、免疫系统、生长发育等都发生影响。到目前为止,关于人参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努尔哈赤青年时代采过人参,对马市上的人参交易也十分熟悉.努尔哈赤统管人参使之成为后金的重要财源,明人记载:“奴酋善参貂之利,富强非一日(筹辽硕画奴酋考)”.《清太宗文皇帝实录》载:“人参采集业成为女真人的赖以为生者”.人参成为社会经济重要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6.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俞蛟的《梦厂杂著·工夫茶》是最早记载“工夫茶”的史料,其开宗明义,指出工夫茶的烹治之法秉承自唐代陆羽《茶经》,这也便是工夫茶的发端.而潮油地区的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是政和七年(1117年)进士,他的《和徐璋送举人韵》诗中有句:“燕阑欢伯呼酪奴,峦旌凤吹光寒儒”.酪奴是茶的别称,这句诗描述了酒宴之后进茶助兴的情景.  相似文献   

17.
王郁风 《中国茶叶》2003,25(2):28-31
②《四之器·风炉》条内有“置(土带)(土泉)于其内”句。(土泉)字是(土臬)字之误,应订正。陆羽所说的“(土带)(土臬)”[音迭聂(dié、niè)]指何物?《广韵》、《集韵》释“(土带)”为“贮也、止也”,释“(土臬)”为“小山也”,二字合释有“贮置高处”之意。“(土带)(土臬)”二字如作炉栅解,不甚合。陆羽说风炉“古鼎形”,未说鼎中置炉栅(今参见日本茶道仿陆羽《茶经》的三足风炉,亦无炉栅结构)。“(土带)(土臬)”二字如作风炉上口放置煮茶锅的凸起支撑物解(如城墙上的雉即齿形矮墙状),则此句应是“于其上”,不是“于其内”!如若是,则这句文字应校为“置(土带)(土臬)于其上”。  相似文献   

18.
曹志强 《人参研究》2003,15(1):10-13
1 人参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人参 (PanaxginsengC .A .Mey)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 ,是我国传统中药 ,被誉为百草之王 ,东北三宝之首 ,人参在世界上也是特别驰名的中药 ,应用历史相当久远 ,早在两千多年之前 ,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利用人参治疗疾病。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药学名著《神农本草经》就明确记载 :人参 ,“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日、开心、益智 ,久服轻身延年”〔1〕。该书中阐述的人参扶正固本 ,也就是当今医药界所称的“适应原样药物”和“双向调节药物”。人参的作用特点 ,已逐渐为现代药理学和…  相似文献   

19.
关于振兴抚松人参产业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朴亮 《人参研究》2009,21(1):28-33
据史书记载,人参药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参药用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入,人参对人类的贡献也越来越大。《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卷一);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人参“能治男女一切虚症、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胎前产后诸病”等二十多种疾病,载有以人参为主的医治若干病配方的例证(《本草纲目》草部目录第十三卷)。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上党人参是否是真人参的问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有争论。台湾学者张志纯先生的《人参的科学研究(续)》:“中国医用人参治病,为时甚早。不过古时所谓人参,实即今之党参,原产地为上党郡,位于今之山西长子县境。”(102页)笔者曾两次去古代的上党郡今日之长治市区考察,想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般人只知道,“党”是党派的意思,不知道,“党”作“所”或“地方”解。《释名》:“上党:党,所也;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