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在黄瓜设施大棚中应用新型病菌捕捉仪,捕捉气传病害的病菌孢子,明确了秋黄瓜主要生育期内病菌孢子种类,以黄瓜白粉病病菌、霜霉病病菌、炭疽病病菌为主,同时研究了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的病菌孢子捕捉动态与田间病害消长的关系。该仪器可作为改进黄瓜病害测报调查方法的有效途径,即从常规的目测病斑提前到调查病菌孢子的释放和数量消长,经2014年试验得出,设施秋黄瓜在病菌孢子始见后7~15 d即为防治适期,从而为真正在病害发生前适时用药、增强对病害的预防效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河南小麦白粉病逐年春季流行时间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0-1997年对河南小麦白粉病春季流行的时间动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逐年春季流行程度波动较大,中度以上流行年份有9年,但流行程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周期性。(2)逐年春季流行的时间动态有明显差异,特大流行年份白粉病发病特早,指数增长期和逻辑斯蒂期比其它年份长30d以上,表观侵染速率达0.16以上;大流行年和中度流行年份的始发期相同,表观侵染速率前者达0.16,后者只有0.12-0.14;轻度流行年始发期晚,指数增长期和逻辑斯蒂期短,表观侵染速率低,导致最终病情指数低。(3)小麦越冬返青期的降水量、雨日、水份积分指数、相对湿度对白粉病的始发期有显著影响,但白粉病的最终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小麦拔节孕穗期的水份积分指数、温雨系数、降水量、雨日和温度。  相似文献   

3.
白粉病是黄瓜生产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害之一。pm5.1和PM5.2是黄瓜上的2个白粉病抗性位点,本文对7份不同抗病基因型的黄瓜自交系进行了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并开展了黄瓜白粉病菌侵染过程的研究,对侵染后12、24、72 h的萌发率、菌丝形成率及菌落形成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基因型为PM5.1PM5.1 pm5.2pm5.2时,黄瓜病情指数最高,表现为高感白粉病;当基因型为PM5.1PM5.1PM5.2 PM5.2和pm5.1pm5.1pm5.2pm5.2时,表现为中感白粉病;当基因型为pm5.1pm5.1PM5.2PM5.2时黄瓜自交系病情指数最低,表现为抗白粉病。分生孢子在抗、感黄瓜自交系植株叶片上均能萌发,但只能在感病黄瓜材料上完成整个无性生长周期,产生分生孢子。此外,黄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在感病材料上的萌发率、菌丝形成率及菌落形成率均高于抗病材料。  相似文献   

4.
小麦白粉病流行动态预测预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随着小麦栽培管理条件的变化,水、肥用量增大,田间植株密度增多,引起小麦白粉病逐年加重。为搞好小麦白粉病的预测和防治,我们进行了小麦白粉病的流行动态规律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白粉病的预测预报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田间系统调查和普查:在小麦拔节始期(我省中南部4月初、北部4月中下旬)开始,选水肥条件好,易感病麦田2~3块慢步踏查,发现病株时开始定点,每块地取样5点,每点查100株,共查500株,5天查一次。记载病叶数、病叶率、病茎率,目测严重度,计算出病情指数。  相似文献   

5.
采用喷雾法研究了大黄酚对黄瓜白粉病的生物活性及其在黄瓜组织中的内吸传导性。结果表明,大黄酚对黄瓜白粉病菌具有较高毒力,感染白粉病的叶片经200 mg/L的大黄酚处理2 d后,霉状物变褐色,病斑枯死。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黄瓜白粉病菌经大黄酚处理后,菌丝和分生孢子梗扭曲、变形,分生孢子塌陷。盆栽试验表明,利用大黄酚防治黄瓜白粉病具有较长的持效期,黄瓜子叶上喷施100 mg/L的大黄酚,20 d后接种病原菌,其防效仍达84.83%,与有效成分500 mg/L的硫磺悬浮剂防效相近。此外,大黄酚在黄瓜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跨层传导性,其横向传导性较弱,几乎无向顶及向基的传导性。  相似文献   

6.
陇南山区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分析1990~2005年陇南山区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资料,发现:陇南白龙江流域为小麦白粉病常发重发生区,徽成盆地为小麦白粉病易发区,西汉水流域为小麦白粉病轻发区;小麦感病品种面积、上年秋苗平均病叶率和病田率、当年早春平均病田率、上年7、10月和当年5月平均气温、当年4月和上年7、8、11月降水量与全市春季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相关十分显著,上年9月到次年3月平均气温和4~8月降水量与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呈正相关,4~8月平均气温和9月到次年3月降水量与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呈反相关。由此建立的预报模型,历史拟合率可达93.75%,2006年业务应用预报准确率100%。  相似文献   

7.
探讨大黄素甲醚对白粉病的田间防效。开展了0.05%大黄素甲醚悬浮剂对草莓、番茄、黄瓜、葡萄4种作物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药剂处理区病指是清水对照区病指的1/3~1/5,防效在70%~80%,可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危害。0.05%大黄素甲醚悬浮剂对草莓、番茄、黄瓜、葡萄4种作物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8.
黄瓜白粉病由白粉菌引起,是大田和温室栽培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在明确了溶剂(95%乙醇和环己酮)和吐温20对黄瓜植株生长及黄瓜白粉病病情无影响的前提下,配制姜黄油溶液,通过温室盆栽活体试验测定其对白粉菌的活性,得到姜黄油对白粉菌的毒力回归方程,EC_(50)为0.63 mg/L,低于对照药剂400g/L氟硅唑乳油的EC_(50)14.01mg/L。对田间成株期黄瓜进行药效试验,发现姜黄油溶液处理后的黄瓜叶片上粉斑明显减少。施用姜黄油3次,处理后7 d的病指防效分别为90.75%、88.59%、82.27%,均高于400 g/L氟硅唑乳油的防效。  相似文献   

9.
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和2013两年度采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对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监测结果表明,小麦冠层内、外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冠层内的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明显高于冠层外;田间空气中分生孢子的浓度逐渐升高,到小麦灌浆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两年度田间空气中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均符合ARIMA(1,1,0)模型且与温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建立了基于温度的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预测模型,模型回归效果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发现,田间白粉病病情与空气中病菌分生孢子和关键气象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于空气中分生孢子浓度,以及基于分生孢子浓度和气象因子的田间白粉病病情预测模型,其中基于分生孢子浓度的预测模型普适性要优于基于分生孢子浓度和气象因子的预测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田间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10.
戴启洲 《植物医生》2011,24(2):36-37
白粉病是黄瓜上发生普遍的病害之一,常与霜霉病并发,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阻碍黄瓜生产的发展。生产上主要使用甲基托布津等传统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为了寻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理想药剂,以控制黄瓜白粉病的为害,笔者于2009年用5%己唑醇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国内研制的新型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在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预测预报上的应用,在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下,通过对捕捉孢子的形态进行识别,优化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主要工作参数如有/无空气切割头、空气采集口高度和空气采集时间;通过病害及孢子的动态监测分析大棚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病情指数与孢子捕捉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不加装空气切割头、空气采集口高度为70 cm、孢子捕捉时间在10:00—10:30时段有利于孢子的捕捉。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病情指数与连续7 d孢子捕捉总量具有强正相关性。连续多日监测到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且数量快速增加是黄瓜霜霉病发生或快速上升的一个预测指标。黄瓜白粉病发病之前没有监测到黄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且在病害盛发期分生孢子捕捉量仍较少。研究表明,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适用于黄瓜霜霉病的预测,但在黄瓜白粉病的预测上尚存在一定问题。  相似文献   

12.
 LB-1为新筛选的生防近缘毛壳(Chaetomium subaffine)菌株。为明确LB-1培养液的抑病促生效果,本研究以黄瓜为供试植物,分别采用灌根和叶面喷施的方式,测定了LB-1培养液对黄瓜枯萎病和黄瓜白粉病的抑制效果;通过种子萌发、盆栽苗和生化检测试验,分析了LB-1培养液对黄瓜的促生作用。结果发现,LB-1培养液对黄瓜枯萎病抑制作用效果甚微,但对黄瓜白粉病生防效果明显,黄瓜叶片接菌24 h后叶面喷施LB-1培养液对白粉病的防效高达48.86%。LB-1培养液浸润催芽处理24 h的黄瓜种子萌发率和根长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LB-1培养液浸种、灌根、叶面喷施处理均能促进黄瓜幼苗的生长发育。LB-1没有产嗜铁素、产氢氰酸、固氮和溶磷能力,但能够产生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表明生防菌株LB-1培养液能有效抑制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促进黄瓜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而且其促生作用可能通过产生IAA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LB-1为新筛选的生防近缘毛壳(Chaetomium subaffine)菌株。为明确LB-1培养液的抑病促生效果,本研究以黄瓜为供试植物,分别采用灌根和叶面喷施的方式,测定了LB-1培养液对黄瓜枯萎病和黄瓜白粉病的抑制效果;通过种子萌发、盆栽苗和生化检测试验,分析了LB-1培养液对黄瓜的促生作用。结果发现,LB-1培养液对黄瓜枯萎病抑制作用效果甚微,但对黄瓜白粉病生防效果明显,黄瓜叶片接菌24 h后叶面喷施LB-1培养液对白粉病的防效高达48.86%。LB-1培养液浸润催芽处理24 h的黄瓜种子萌发率和根长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LB-1培养液浸种、灌根、叶面喷施处理均能促进黄瓜幼苗的生长发育。LB-1没有产嗜铁素、产氢氰酸、固氮和溶磷能力,但能够产生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表明生防菌株LB-1培养液能有效抑制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促进黄瓜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而且其促生作用可能通过产生IAA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白粉寄生孢寄生黄瓜白粉菌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 Ces.AQ)接种离体条件下赛璐酚上黄瓜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Poll.]和活体条件下黄瓜白粉菌后,通过棉兰染色和显微观察分析,初步明确了白粉寄生孢的侵染寄生过程。白粉寄生孢分生孢子产生芽管可入侵黄瓜白粉菌的分生孢子、菌丝、分生孢子梗;有时黄瓜白粉菌串生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可被2~3条白粉寄生孢的菌丝寄生,随着寄生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黄瓜白粉菌的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成无色的椭圆形或球形,其上逐渐产生由黄色至褐色的白粉寄生孢的分生孢子器,器内含有大量的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5.
新疆泽普县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时间动态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2019年对泽普县春季小麦白粉病田间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 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模型拟合, 明确了当地白粉病春季发生和流行的特点?其病害春季流行曲线为典型的单峰S形曲线, 符合Logistic或Gompertz模型?在此基础上, 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多年来该地小麦不同生育期白粉病病情指数与66个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筛选出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为1月下旬平均日照时间?2月下旬平均气温?1月上旬-3月上旬平均气温和10月下旬-4月中旬平均日照时间, 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小麦扬花期?灌浆初期和灌浆中期的病害预测模型?此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黄瓜白粉病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及其防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筛选到对黄瓜白粉病具有显著防治效果(≥90.0%)的细菌12个菌株进行田间小区防病试验,结果表明其中10个菌株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菌株XJT-7、NZT-14-84和BDT-25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79.02%、67.51%和57.38%。对该3株生防细菌的防病机理初步研究证明他们的胞外代谢产物具有防病作用。通过分类鉴定,确定菌株XJT-7为坚强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Microbial secondary metabolites are a rich source of antifungal agents and have merit as alternatives to synthetic fungicides. To develop disease control agents against powdery mildew, the lipopeptide antibiotic neopeptin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culture broth of a Streptomyces sp., and in vivo control efficacy of the compounds was evaluated on cucumber plants under glasshouse conditions. RESULTS: The Streptomyces sp. KNF2047 antagonistic against powdery mildew development in cucumber plants was isolated from a soil sample. Antifungal compounds were purified from the culture broth and identified as neopeptin A and B. In vitro microtitre assays revealed the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the compounds in the range 128-512 microg mL(-1) against the mycelial growth of Alternaria mali, Botrytis cinerea, 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 Didimella bryoniae and Magnaporthe grisea. Although neither compound showed remarkable in vitro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other plant pathogenic fungi, a mixture of neopeptins (484 mg of neopeptin A and 290 mg of neopeptin B per gram of partially purified powder) showed potent protective and curative activity against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in vivo. The disease control activity of the neopeptins at a concentration of 2.4 mg L(-1) was 92.1%, which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commercial fungicide fenarimol (89.3% at 63 mg L(-1)) and that of the commercial biocontrol agent Actinovate (67.4% at 2 x 10(7) cfu L(-1)). CONCLUSION: Neopeptin mixtures isolated from Streptomyces sp. KNF2047 showed potent disease control activity against powdery mildew development on cucumber plants. .  相似文献   

18.
进行田间试验以明确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结果表明,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能够很好的控制黄瓜白粉病,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对照,且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19.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1962-2009年海南农垦橡胶白粉病病情指数数据及ENSO事件发生年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大多数情况下次年橡胶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增加;拉尼娜事件发生后,大多数情况下次年橡胶白粉病的病情指数降低。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次年橡胶白粉病病情指数增加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有显著的关联,Spearman相关性分析也表明,ENSO事件的发生和海南农垦次年橡胶白粉病病情的距平值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