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蟹在天然环境中抗病能力较强,且天然水域水质清新,不易发生黑鳃病;但在池塘集约化养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因养殖密度大,投饵量大,使得水质变化快,很易使河蟹发生黑鳃病。 河蟹黑鳃病的主要症状为:河蟹的鳃丝发黑,易浮头,严重时引起上岸。河蟹黑鳃病一般为细菌感染所致,根据笔者的诊治经验,水质不好是河蟹发生黑鳃的主要原因,但也有由聚缩虫、累枝虫等寄生虫寄生在鳃丝上继发细菌感染形成黑鳃病。因此在治疗上应对河蟹的鳃丝进行镜检,看是否有寄生虫寄生,再确定治疗方案。 河蟹黑鳃病的预防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②池塘…  相似文献   

2.
金忠文 《科学养鱼》2007,(11):49-50
一、2006年梭子蟹养殖病害发生情况主要疾病有纤毛虫病、蜕壳不遂、乳化病、烂鳃、不明原因死亡等。纤毛虫病:水质败坏,长时间不能蜕壳,大量纤毛虫附着在甲壳和附肢表面;蜕壳不遂:蟹不能按自然节律蜕壳,延长蜕壳时间,在蜕壳过程中发生死亡。与蟹缺氧和营养不良有关。细菌性的烂鳃病:池塘底质恶化,台风期池塘水体中大量泥沙的侵害造成鳃丝受伤,  相似文献   

3.
高产池塘水质污染严重,当水中氨含量长期超标,在分子氨的刺激下,鳃分泌大量粘液,鳃丝呈紫红色,鳃丝的边缘呈白色。因鳃片表面复盖大量粘液严重影响了气体交换。在炎热的夏季水温较高的时候,病鱼常浮于水面,摄食减少,生长缓慢。目检病鱼的鳃无细菌性烂鳃病症状;镜检一般无寄生虫或寄生虫很少,如再配合水质监测,水中氨氮含量超标,可以确诊为由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蛭弧菌在净化池塘水质以及防治草鱼细菌性疾病的生态效果,于2017年5~11月选择渭河流域草鱼精养池塘进行对照试验。结果显示:试验塘氨氮平均值0.76~2.09 mg/L,对照塘氨氮平均值0.92~2.51 mg/L,试验塘亚硝酸盐含量平均值0.38~0.44 mg/L,对照塘亚硝酸盐含量平均值0.41~0.46 mg/L,试验塘总体水平低于对照塘;试验塘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塘。研究表明,蛭弧菌对草鱼烂鳃病、肠炎病等细菌性病害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氮含量。  相似文献   

5.
黑鳃病在对虾养殖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危害程度可大可小,如处理不当,可引起对虾大量死亡。一、对虾黑鳃病的病原、症状及解剖变化1.病原:取病虾鳃丝磨片直接镜检及实验室检验,确定黑鳃病的病原主要为细菌,但池塘底质与水质不良会促使该病的发生。2.症状:病虾在水面慢游,尤其在傍晚及早晨日出之前多见;病虾不摄食,肠道空虚,外观其鳃部发黑;增氧机周围的池底有死虾。3.解剖变化:解剖病虾,可见鳃部发黑,胃、肠空虚;镜检鳃片,可见鳃丝发黑、肿胀及溃烂。病虾往往因鳃部呼吸功能受损、机体严重缺氧而死亡。二、对虾黑鳃病的病因经过大量的病例…  相似文献   

6.
精养池淡水鱼类的鳃病分析贾滔 汤红梅1.由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高产池塘水质污染严重,当水中氨含量长期超标,在分子氨的刺激下,鳃分泌大量粘液,鳃丝呈紫红色,鳃丝的边缘呈白色。因鳃片表面复盖大量粘液严重影响了气体交换。在炎热的夏季水温较高的时候,病鱼常浮于水面,摄食减少,生长缓慢。目检病鱼的鳃无细菌性烂鳃病症状;镜检一般无寄生虫或寄生虫很少,如再配合水质监测,水中氨氮含量超标,可以确诊为由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防治方法:应积极采取换水,增氧等措施降低水中的氨含量。如果将水中的氨含量降低到鱼类能长期忍受的最高氨浓度0.025mg/L以下,就不会对鱼类产生危害。换水不便的池塘也可泼洒西菲利、科利尔等生物调水剂,达到快速降低氨氮的目的。且勿大量施用生石灰等碱性物质,以免将氨瞬时转化为亚硝酸盐加强了对鱼的毒害。  相似文献   

7.
适口的饵料和适宜的生长环境是鳜鱼养殖成功的关键。经我们几年的养殖试验,购进鳜鱼火片2.5~3cm,直接放进池塘,成活率较低,仅为30%左右;而在网箱中暂养到10cm以上,再放入池塘,则成活率可提高到80%以上。具体试验过程如下。一、试验过程1.网箱及其设置:网箱用无节网片制作成10X4XI.sin,无盖。设置在池塘的进水口处,有利于水体交换。池塘以6吉为好,捕捉饵料鱼操作方便;也不宜过小,因池塘中同时育有饵料鱼,不断投料,水质易变。2.增氧设备的配置:由于网箱设置在发苗塘,水质易肥,配置了150w气泵一台,在网箱中放置10…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物膜净水栅、复合微生物水质调节剂混合而成的复合调控的方法对鳜及饵料鱼池塘进行水质调控。通过测定池塘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透明度及p H值等水质指标和池塘中浮游生物量,评价复合技术对鳜及饵料鱼池塘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水质调节方法能够提高水体透明度,降解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其中,亚硝酸盐的最大降解率为68.6%。采用此方法后,试验池塘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及生物密度发生变化,且蓝藻生物密度在下降,而对照池塘中蓝藻的生物密度明显增加。表明该调节方法对池塘的浮游生物组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978年8月中旬,我所两口相邻亲鱼池相继发生草鱼亲鱼死亡,当时发病池池塘面积为1亩,水深为0.9米,pH6。水质混浊,昼夜温度变化在27.5-31.5℃之间,每个池塘放草亲鱼7-9尾。经肉眼鉴别和显微镜诊断为细菌性烂鳃病。  相似文献   

10.
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与防治对策(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柱形菌病 柱形菌病也称为细菌性烂鳃病(bacterial rot gill disease of channel catfish)和柱状屈桡杆菌病。这种疾病的病原菌为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当池水水质恶化,有机物含量过多时,水体中的细菌数量增加,就可能引发该病。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一种芽孢杆菌制剂(Bacillus)对鳜(Siniperca chuatsi)及饵料鱼池塘进行水质调控。通过测定池塘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透明度及pH值等水质指标和池塘中浮游生物量,评价芽孢杆菌制剂对鳜及饵料鱼池塘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芽孢杆菌制剂能够提高水质透明度,降解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其中,亚硝酸盐的最大降解率为77.5%。投喂芽孢杆菌后,实验池塘和对照池塘浮游生物组成均变化不大,表明该制剂对池塘的浮游生物组成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7月份是本市养殖鱼、虾、蟹、鳖等水生动物的生长旺季;但此时也是各类病原微生物滋生蔓延的高峰期。水产养殖中的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虾烂鳃病、虾红腿病、甲鱼穿孔病、甲鱼腐皮病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将显著增加;同时虾类白斑综合征、桃拉综合征等病毒性病害将进入集中暴发期。一、病情预测1.鲫鱼、团头鲂、鲢、鳙等淡水养殖品种易发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锚头鳋病等,重点关注区域为本市淡水鱼类池塘高密度养殖区。2.草鱼易发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等,重点关注区域为本市草鱼池塘高密度养殖区。  相似文献   

13.
南黄海三种石首鱼类的食性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薛莹 《水产学报》2005,29(2):178-187
根据2000—2002年秋季和冬季在南黄海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黑鳃梅童(Collichthys niveatus)、皮氏叫姑鱼(Jobnius belengerii)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的食物组成及其差异,摄食随海区、季节和体长的变化,以及3种石首鱼类摄食器官的形态差异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鱼的优势饵料生物各不相同,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2)3种鱼的食物组成均随海区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3)3种鱼的食物组成和饵料多样性都有明显体长变化,黑鳃梅童和皮氏叫姑鱼的饵料多样性随体长的增大而升高,小黄鱼则相反;(4)黑鳃梅童和小黄鱼种内不同体长问的食物重叠指数较高,而皮氏叫姑鱼则较低,3种鱼的种问食物重叠指数位于0.50~0.56;(5)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黑鳃梅童和小黄鱼摄食器官的形态特征与皮氏叫姑鱼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翁扩军 《内陆水产》1997,22(3):20-20
草鱼在天然水域中,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或近岸处觅食水草。如:轮叶黑藻、苦草、马来眼子菜、小茨藻、范草等;草鱼也喜食旱生植物,在池塘养殖过程中,主要是投喂栽培饲料苏丹草、宿根黑麦草、苦菜菜、鹅菜以及其他人工饵料等。由于草鱼以草料为主食,食物链短,生长速度又较快,因此成为目前国内主养品种之一。但是,由于草鱼抗病力较低,在饲养的各个阶段易感染各种疾病,如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等,往往影响其成活率,影响养殖户的生产效益。为了提高饲养草鱼的成活率,使池塘养鱼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大力推广草鱼免…  相似文献   

15.
<正>草鱼是中国传统养殖四大家鱼之一,也是大宗淡水鱼类养殖的重要品种,在库、湖、堰以及精养池塘养殖产量中占比较大。目前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水库养殖鱼类需求量的增加,水库网箱养殖草鱼的规模逐年增大,但是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密度过大、饵料投喂不科学、疾病防控不当等原因,造成各种草鱼病害频发,尤其是草鱼老三病(肠炎病、赤皮病、烂鳃病)中的细菌性烂鳃病,已严重影响到草鱼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本文就治疗水库网箱精养草鱼的细菌性烂鳃病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渔工 《海鲜世界》2002,(3):40-41
近几年来,我国观赏鱼养殖业迅速发展,由于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提高,带来了养殖生态环境恶化及防治病害措施不利等因素,造成鱼病流行严重,细菌性疾病更为突出,如烂鳃病、竖鳞病、皮肤发炎充血病、蛀鳍烂尾病、白头白嘴病、赤皮病、腐皮病等:本文主要介绍对观赏鱼危害严重的细菌性烂鳃病、竖鳞病、蛀鳍烂尾病及赤皮病.  相似文献   

17.
柳富荣 《科学养鱼》1997,(2):30-30,22
一、池塘网箱养鱼的可行性1.池塘具有网箱养鱼所需水体流动的基本条件。池塘虽为静水状态,但目前大部份精养鱼塘具有排灌方便、水系畅通的优势。2.池塘养鱼与池塘设置网箱养鱼王无干扰。池塘网箱养鱼更是一种小范围的笼养,是提高池塘利用率和综合效益的集约化养殖好途径。3.池塘能提供网箱养鱼较佳的生态环境。首先,由于池塘水活、肥,使箱内饵料生物能不断得到补充,较自然水域饵料更丰富。其次,箱内外水体交换频率大,水质保持一致,箱鱼始终生活在与池塘一样的较佳溶氧、较低代谢产物的生态环境中。此外,网箱范围小,降低了鱼类…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高密度、高投入、高产出的养殖模式大大促进了河蟹养殖户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池中残饵、排泄物的增多,加重了养殖水体的污染,河蟹发病率也随之上升。河蟹常见疾病有:水霉病、肠炎病、水肿病、黑鳃病、烂肢病、腐壳病、纤毛虫病等。笔者根据当地池塘河蟹养殖实际,现将河蟹常见疾病的  相似文献   

19.
<正>青苔是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的产物,其主要种类有绿藻中的水绵、水网藻以及蓝藻中的微囊藻、囊球藻等。其主要危害性有:一是青苔大量繁殖后消耗了水体中的无机盐类,使池水中正常的营养物质代谢遭到破坏,水质变得清瘦;二是青苔附着虾、蟹体表,影响其生长;三是青苔死亡分解后产生有毒物质,引起水质发黑、发臭,氨态氮含量超标,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偏低;四是青苔腐烂后不仅会影响虾蟹的色泽,而且会诱发黑鳃病、水肿病等。  相似文献   

20.
<正>一、鱼发生病虫时的常见征兆1.溜边鱼在池塘中溜边,表现为鱼不在池塘中央游动,而是成群结队,在池塘周边朝着一个方向游跑,特别是鲤鱼和草鱼,表现最为突出。当鱼在池塘中溜边时,整个池塘周边的水是很浑浊的。原因是鱼开始患寄生虫病,或患细菌性烂鳃病,或池塘水质开始变坏。2.跳跃鱼在池塘中跳跃,表现为少数鱼在上午或晚上经常在水面跳跃,把水面打得“啪啪”响。原因是鱼的皮肤开始有鱼鲺,或鳃部开始有锚头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