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游钦  胡宇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49-4450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说明只有将农民转移进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农民视为理性的经济人,分析其进城的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来揭示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
苏林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179-6181
分析了金融危机影响下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有效途径,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出了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远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4):205-208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现状难以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需要,而异地转移的不稳定性使农民不敢放弃土地使用权,虽然出现了农村"空壳化"现象,但没有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为此,就要探寻促使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新途径,促进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身份,为实现西部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赵瑞香 《现代农业》2006,(12):69-7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突显,时至今日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源不断的流动大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从长远看,国民经济的增长有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性转移。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城乡关系方面也要有一个相应的转变,即由限制农民进城到主动大量吸引农民进城转变,这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成败的历史性转变。近几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加速跨地区流动,我认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  相似文献   

5.
朱强  范金  封士帅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1):295-298
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从推拉理论角度,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制度、个人特征等因素,测算了连云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力和拉力,探讨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得出结论:经济收入是城市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首要拉动力;家乡经济落后与种地收入低是农村的最大推动力;缺乏医疗与养老保险是目前城市的最大推动力;家乡经济发展与回乡创业是最重要的农村拉动力。提出了增强城市拉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完善进城途径、因地制宜选择转移策略等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韩秀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171-3174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动机"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应用计量经济的方法对各因素进行了量化,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结果表明,消除制度因素影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和层次。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既可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又可为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8.
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当前支持农民工进城的动力何在?文章结合焦家庄村的实际情况,发现剩余劳动力主要是在子女教育、致富后改善生活和更好的满足需求、城镇对劳动力的吸纳、为生计所迫等四种动机下转移。然而在这些动机下,却又面临着父母赡养、进城就业和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张本飞 《甘肃农业》2014,(11):60-62
"一镇一品"运动的广泛开展推动了川内县域经济的发展,然而四川城镇化发展水平仍处于低级阶段,且相对于工业化发展滞后。作者对四川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原因进行分析,并从生产要素与供求两方面提出扩大城镇化的政策建议:一方面,应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能力,防止其盲目进城导致的城市病;另一方面,要逐步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防止地区间同质化竞争,提高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实现县内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小城镇布局、县乡村三级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提升县域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为了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应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和素质,同时,转移渠道的建设有利于提高转移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