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棉属8个野生种2个二倍体栽培种对陆地棉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74~1993年间,用棉属8个野生种两个二倍体栽培种作父本与陆地棉进行种间杂交,从其后代出,选育出10个具有丰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系和128个各具优良性状的种质材料,其中6个已参加了省级上区试,它们分别属于8种类型:高衣分(44%~48%),长绒(36.0~40.6mm),高强纤维(25.3~33.3g/tex),大铃(7.08~9.30g),最佳麦克隆值(3.7~4.0),抗棉蚜(I-II级  相似文献   

2.
王萍 《作物杂志》1999,(5):28-28
晋棉27、28是由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选育,1999年4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棉花新品种。晋棉27  晋棉27(原名2918)由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以(陆地棉×比克氏棉)F3为母本,(陆地棉×色伯氏棉)F4为父本,采用棉属间复合杂交及染色体加倍等技术和方法选育而成。该品种株高70~80cm,主茎节间长7~10cm,果枝节间长5~10cm,株形呈筒形,叶片3~5裂,叶色深绿,花乳白色,铃卵圆,4~5室,单铃子棉重5g左右,衣分38%~4…  相似文献   

3.
墨西哥棉花种质资源及其对世界棉花生产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在墨西哥伊瓜拉格尔热罗自治大学的图斯班联合试验农场国家棉花种质资源保存、种植中心和其它原产地的考察、研究结果,结合查阅和分析有关文献资料和历史证据,对起源于墨西哥的棉花种质资源进行了综合评述。墨西哥是棉属(Gosypium)D基因组(D1,D2-1,D2-2,D3-d,D4,D6,D7,D8,D9,D10,D11),陆地棉[G.hirsutum(AD)1]和长矛棉[G.lanceolatum(AD)7]棉种的起源中心。墨西哥的棉花种质资源对现代棉花育种和世界棉花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起源于墨西哥的陆地棉所培育出的品种,占当前世界棉花生产的91%以上,亚洲棉(G.arboreum)不到4%,海岛棉(G.barbadense)约为5%。墨西哥的棉花种质资源,由于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和利用,有些野生种或原始陆地棉栽培种已经或正在消失。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原产澳大利亚的稀毛棉(G.pilosum)、皱壳棉(G.costulatum)、杨叶棉(G.populifolium)的核型。稀毛棉的核型公式为2n=2x=26=16m(4sat)+10sm,皱壳棉为2n=2x=26=16m(4sat)+10sm,杨叶棉为2n=2x=26=18m(4sat)+8sm。随体均有两对,一对位于第11对染色体的长臂上,另一对位于第13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平均臂比和长度比分别为稀毛棉1.53和2.51、皱壳棉1.55和2.31、杨叶棉1.49和2.37,其核型均属于Stebbins的2B类型。对称系数稀毛棉为26.04,皱壳棉为27.93,杨叶棉为28.32。三者彼此之间的核型重合率均在90%以上。核型的同质性说明三者在起源上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田间试验于1994/1995、1995/1996年采用满播小麦、一熟棉花和麦棉两熟不同配置方式4种处理研究了共生期麦棉复合群体作物层温度分布和总积温。结果表明,不同熟制、麦棉复合群体不同配置方式作物层温度垂直和水平方向廓线不同。与一熟棉花相比,共生期52d不同群体近地面作物层日平均温度2a显著低,依次是:满播小麦低7.2和4.6℃d-1、3—1式麦带低5.6和4.1℃d-1、4—2式麦带低5.5和3.4℃d-1、3—1式棉带低2.9和2.9℃d-1,4—2式棉带南行低2.8和2.4℃d-1、4—2式棉带北行低2.6和1.6℃d-1;共生期52d近地面作物层≥15℃积温亏缺顺序是:满播小麦群体(-372.9和-241.2℃·d)>3—1式配置(-231.5和-184.6℃·d)>4—2式配置(-189.2和-128.7℃·d)。不同复合群体温度日较差大小的顺序是:一熟地(20.6℃d-1)>4—2式北行(19.6℃d-1)>4—2式南行(19.1℃d-1)>3—1式(17.9℃d-1)。共生期间温度日较差达到20℃,有利于棉花培育早壮苗,唯4-2式棉带北行棉花趋于一熟棉花。本研究揭示出麦棉复合群体的低热量胁迫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棉花品种产量与纤维品质发展趋势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82~1992年安徽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年度平均皮棉产量及其组分和纤维品质指标为资料,建立GM(1.1)动态模型,对棉花新品种产量与纤维品质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皮棉产量呈上升趋势,到2000年可达1479.36kg/hm2,产量组分中单株铃数、衣分呈上升趋势,单铃重呈下降趋势,分别可达23.058个、42.051%和4.59g。在纤维品质指标中,主体长度和细度均呈上升趋势,单强、断裂长度和成熟系数呈下降趋势,到2000年分别可达32.282mm、5778m/g、3.539g、21.326km和1.47g。、-0.312和0.558。2.2纤维品质指标的发展趋势分析纤维品质指标主体长度、单强、细度、断裂长度以及成熟系数的GM(1.1)模型及精度(表4)。由表4所得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经检验,模型精度除断裂长度为三级外,其它均达一、二级标准,预测值可靠。利用表4模型预测1995、2000年纤维品质指标,并以1991年为基数计算到2000年安徽省棉花新品种纤维品质指标平均年递增、递减百分率(表5)。表5结果表明,90年代棉花新品种纤维品质指标的发展趋势是:主体长度和细度升高,预计到20  相似文献   

7.
棉花超高产群体质量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试验结果表明,皮棉产量在1875kg.hm ̄(-2)以上时,必须保持较高的群体质量。其中果节量为225~322.5万个·hm ̄(-2),富照期成铃强度在21600个·hm ̄(-2)·日以上,晚秋桃形成期成铃强度在10982.7个,hm ̄(-2)·日以上。株型较紧凑,最大LAI在3.87~4.45范围内,成熟期(9月15日)LAI保持在2.35~2.57,叶铃比3.55~4.11:1,叶面积载铃量在32个·m ̄(-2)叶以上。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棉Bt毒蛋白的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纯化的Bt毒素蛋白(67kDa)作为标准蛋白和免疫抗原,建立了检测转基因抗虫棉植株内Bt毒蛋白含量的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极限1μg·L- 1,线性范围1- 15μg·L- 1,板内误差C.V.< 5% ,板间误差C.V.< 5% ,平均样品回收率94.94% 。经稀释度试验等质量控制试验,表明所建立的ELISA方法是可靠的,可用于转基因棉花植株中Bt毒素蛋白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生长发育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棉花根系建成是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的前提。本文针对留营养枝和整枝棉花在不同的种植方式、不同密度条件下进行了根系生长发育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生长发育早,一般比整枝棉花早10~30d达到根系生长高峰期;(2)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生长量大,峰值高,比整枝棉花最大根长密度高1.8~3.4mm·cm-2,即高14.4%~16.6%;(3)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的生长速率大于整枝棉,一熟条件下可为整枝棉的3.2倍,达到0.99mm·cm-2·d-1;(4)留营养枝棉根系中后期易早衰。本文还研究讨论了留营养枝与整枝棉花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并针对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分布特点,提出留营养枝棉花高产栽培中应注意早施肥、早浇水,而且肥、水量要比常规管理大,中后期应注重及时追施花铃肥和根外补肥,防止棉花早衰。这项研究对于制定棉花简化栽培规范化技术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使样品中的左旋(-)棉酚和右旋(+)棉酚与L-苯基丙胺醇充分反应以后,对生成的两种衍生物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该方法以Waters μBondapakC18色谱柱为固定相,甲醇-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获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每次样品的分析时间在10分钟以内。样品的制备过程简单,并排除了杂质干扰。实验结果指出,L-苯基丙胺醇与棉酚的充分反应时间应为120分钟以上,两者之间的摩尔比应大于4:1。在本文所述条件下,两种棉酚旋光体的进样量在15ng~1.2μg之间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的精密度测验表明,两组分的标准方差与变异系数都分别在0.15与3.0以下。(-)棉酚和(+)棉酚的回收率依次为98.0%和98.7%。  相似文献   

11.
比克氏棉和司笃克氏棉色素腺体形态建成的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具有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性状的比克氏棉和种子有色素腺体但低酚的司笃克氏棉的休眠种子、幼胚发育过程和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子叶进行连续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比克氏棉的种仁中虽无肉眼可见的色素腺体,但具有色素腺体原,其色素腺体形态建成从开花后子叶形态建成后开始到种子萌发后12h才完成。司笃克氏棉在幼胚发育过程中,也出现色素腺体原的结构,但保持的时间较短,到种子成熟时,其种仁中的色素腺体原大多已发育成正常的色素腺体,且色素腺体空腔中含有某些有色物质,腔壁明显不同于比克氏棉或一般有色素腺体棉。司笃克氏棉的色素腺体性状为介于一般有色素腺体棉和具有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性状棉种的中间过渡类型,这种性状在低酚棉育种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陆地棉和海岛棉的黄萎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以3个海岛棉品种和5个陆地棉品种配制的23个正反交组合的四个分离群体(F1、F2、BC1和BC2)为材料,以中等致病力的安阳菌系接种,研究陆地棉和海岛棉黄萎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海岛棉品种间杂交,F2和BC2抗病和感病单株的分离比例均符合3∶1和1∶1,其黄萎病抗性是由一个显性基因控制;陆地棉品种间F2和BC2的抗病和感病单株的分离比例也均符合3∶1和1∶1,其黄萎病抗性也是由一个显性基因控制。用海岛棉抗病品种与陆地棉抗病品种进行种间杂交,其F2和BC2的抗病株均在95%以上,而用海岛棉抗病品种与陆地棉感病品种进行杂交,其F2和BC2抗病株和感病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和1∶1,表明海岛棉和陆地棉的黄萎病抗病基因可能位于同一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3.
瑟伯氏棉和异常棉的陆地棉导入系的EST-SSR和g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EST-SSR和gSSR分析了瑟伯氏棉和异常棉的8个导入系。结果表明,SSR的扩增带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导入系和受体晋棉6号之间没有差异;第二大类是导入系和受体晋棉6号之间存在差异。第一大类可分为5个小亚类;第二大类中,对于EST SSR来说,可分为4个小亚类:一是在晋棉6号中出现的条带在部分导入系中消失;二是条带大小与晋棉6号相比有变化;三是部分导入系中出现了瑟伯氏棉和异常棉的条带,但与晋棉6号相同的条带消失了;四是部分导入系中出现了供体和受体都没有的特异条带,而在另一些导入系中条带大小发生变化。对于gSSR来说,第二大类中又多了两个小亚类:即部分导入系中除了供体和晋棉6号都没有的条带;或供体和晋棉6号的条带同时出现在导入系中。这些供体和受体异常条带的增加和消失可能是SSR区域和SSR侧翼序列变化的结果。与gSSR相比,EST-SSR在导入系和晋棉6号之间的变化更大,这可能是导致导入系比晋棉6号纤维品质更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不育系的花粉败育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丹艳  祝水金 《棉花学报》2002,14(6):330-335
用亚洲棉与比克氏棉进行杂交,对杂种F1进行染色体加倍,获得(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后代中分离出可育和不育两种类型。不育系形态特征与可育系相似,整体性状似父本比克氏棉,多数花为闭花授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观察结果表明,不育系与可育系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但不育系的单价体较多,染色体构型为2n=52=7.07I+18.13II+2.00III+0.67IV,二价体平均交叉数为1.91;可育系的染色体构型为2n=52=3.09I+23.79II+0.39III+0.04IV,二价体平均交叉数为1.91。另外,不育虽能形成明显的赤道板,但异常的纺缍体使在赤道板上的染色体方向各异,后期I染色体分向两极数目不均等,一些配对染色体成整体运动,而不分向两极。中期II中出现染色体不同步。后期II出现各种畸形孢子群,结果产生各类不育花粉粒。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水稻主要性状一般配合力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与结实率;播柚天数和收获指数的一般配合力呈正相关.而与其它性状间的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提高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的关键是提高生物产量、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一般配合力,但不能以增加植株高度和延长生育天数来提高生物产量.讨论提出,提高出叶速度可能是提高生物产量的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陆地棉野生种系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1980年起先后通过引进和出国考察采集,迄今我所已保存研究了包括陆地棉的7个野生种系和其他野生类型的原始材料200余份。此期间研究了各种系及类型的有关形态特征、生长发育特性、种子和纤维的有关性状;鉴定研究了可为遗传育种利用的有益特性,并通过与栽培品种杂交,将育种需要的抗病虫、耐干旱、耐盐碱和纤维高强优质等有益性状向栽培品种转育。经10余年的研究工作,取得很有价值的科研结果,选出了一批转育特性可供利用的新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TM-1×三裂棉、江苏棉1号×斯特提棉、泗棉2号×Alll 3个种间杂种F_1的主要形态特征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行为。3个种间杂种F_1的花器官性状大多趋向于父本野生棉,如花冠颜色、花心等;营养器官大多趋向于中间型,如叶色、叶形等。杂种F_1均表现高度不育。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构型依次为:13.73Ⅰ 12.52Ⅱ 0.03Ⅲ 0.04Ⅳ,28.03Ⅰ 5.38Ⅱ 0.07Ⅲ和33.26Ⅰ 2.87Ⅱ;其染色体组亲和性指数分别为0.9715、0.4192和0.2208。这一结果表明:(1)陆地棉与三裂棉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斯特提棉的亲缘关系较远,与Alll的亲缘关系更远;(2)泅棉2号×Alll的F_1染色体数为2n=3x=39,其染色体数x=13与棉属相同,其次因Alll原产于澳大利亚,形态上与纳尔逊氏棉、澳洲棉比较接近,因此推测它可能属于棉属的C染色体组种。  相似文献   

18.
周宝良  黄骏麒 《作物学报》1994,20(2):217-222
本文研究了中棉(Gossypium arboreum race sinense)与纳尔逊氏棉(G. nelsonii Fryx) 种间杂种F1的一些形态性状的遗传变异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杂种一代呈筒形,全株密集如毡的绒毛,叶片缺刻浅,似纳尔逊氏棉。除第一朵花为闭花外,其余均为开放花,呈玫瑰红色。少数花药退化成托叶状。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  相似文献   

19.
哈克尼西棉雄性不育胞质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以哈克尼西棉(G.harknessii)胞质陆地棉(G.hirsutum)雄性不育三系中A×R、B×R、R×B的16种基因型48个组合和A×R,B×R的15种基因型30个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哈克尼西棉胞质对杂种基因型的产量、产量组成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哈克尼西棉胞质对产量、产量组成影响较大,对纤维品质影响较小;胞质对产量、产量组成的影响与核基因型密切相关,研究的31神基因型中大多数在产量、产量组成上没有表现显著影响,只有少数基因型表现显著的负效应;导致某些基因型产生负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每铃不孕子数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利用三个不同结荚习性的栽培大豆(G.max)做母本,分别与三个半野生大豆(G.graeilis)按NCⅡ设计配制的9个杂交组合,估测了F_1、F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优势指数;F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数、变幅、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和预期遗传进度。试验结果表明:F_1代除百粒重、主茎有效节数以外,其余性状均有明显的杂种优势;F_2代除有效分枝、主茎粗以外,其余性状的优势指数均明显下降;F_2代遗传变异幅度大小的趋势为有限组合>亚有限组合>无限组合;生育日数、株高的遗传力高,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粗的遗传力低,应在较晚世代选择;单株粒重及其主要构成因素均有较大的遗传进度绝对值,无限组合的遗传进度明显低于有限、亚有限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