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文 《新农业》2006,(2):29-29
稻田养鸡是我们经过长期实践而提出的稻田立体生态种养新模式。稻田养鸡是以改善田间生态环境、提高水稻抗病能力、培肥地力为手段、以增加水稻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使水稻垄系栽培(即水稻分蘖期前建水层,后期旱作,水稻起垄栽培,适合垄系栽培水稻品种为文育302等)及其养鸡的综合附加值每公顷超过3000元。垄系栽培水稻田,垄沟宽阔(同玉米垄),鸡在田间活动自如,有利于取食稻丛间的害虫,且水稻在有效分蘖终止至成熟间无水层湿润灌溉,为稻田养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鸡在稻田内除虫效果非药剂灭虫所能比,不但节省杀虫药剂费用,环保功能也很显著,而且鸡粪肥田的后续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2.
稻田养鸡是以改善田间生态环境、提高水稻抗病能力、培肥地力为初衷,以增加水稻产量、提高经济收入为目标。稻田养鸡可使水稻垄系栽培及其养鸡的综合附加值每公顷超过3000元。垄系栽培水稻田,因垄沟宽阔同玉米垄,鸡在田间活动自如,极其有利于取食叶片上下层次的害虫,且垄系栽培  相似文献   

3.
水稻垄系栽培是以垄系水肥调控为核心,垄作分层平衡施肥为重点,节水、省肥,提质增产为目标。水稻水肥光热综合技术组装配套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型水稻栽培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水稻垄系栽培是以垄系水肥调控为核心,垄作分层平衡施肥为重点,节水、省肥,提质增产为目标。水稻水肥光热综合技术组装配套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型水稻栽培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水稻垄系栽培是将大豆三垄栽培和水稻宽窄行栽培溶为一体的水稻栽培方法。水稻采用垄系栽培 ,能够提高水温和地温 ,节约灌溉水 ,改善土壤通透性 ,提高地力 ,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于 2 0 0 0、2 0 0 1年进行了水稻垄系栽培试验 ,试验情况如  相似文献   

6.
冷浸田大部分地处高山,冷土低温,泥土中亚铁等还原物质多,影响水稻正常生长,产量不高。冷浸田水稻普遍发生前期冷害发僵,后期低温冻害。要提高这些田块的产量,必须改良栽培方法。冷浸田水稻垄畦栽培,有效避免了传统栽培法的不足与缺点,经多年栽培试验,增产效果明显而稳定,在高山地区冷浸田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粉垄栽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索农耕新方法粉垄栽培水稻的可行性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Y两优1号, 汕小占为供试材料,传统翻耕浆耙栽培为对照(CK),进行早稻粉垄栽培和晚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对相关性状和产量、品质进行调查和测定;并对粉垄后第三造轻耕种植水稻的产量及土壤的紧实度进行调查。【结果】粉垄栽培与CK相比,早造粉垄稻田耕层厚度加深7 cm,土壤速效养分多数指标增加10%以上,水稻总根数量及白根数量分别增加14.83%—25.36%、20.18%—97.78%,稻株生物产量增加29.96%—31.89%,结实率增加7.62%,稻谷产量增加23.87%,整精米率、蛋白质分别增加15.95%、14.61%;晚造免耕抛秧比CK的总根数量和白根数量分别增加6.02%—22.75%、48.03%—65.91%,产量增加9.25%,整精米率、蛋白质分别增加7.43%、5.61%;早晚两造合计增产16.48%,增加收入6 706.5元/hm2;粉垄后第三造轻耕种植水稻收获时耕作层土壤的紧实度比对照降低68.00%—333.33%,产量增加7.97%。【结论】粉垄栽培水稻,当造和后一造免耕均可行,均能提高稻谷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增加纯收益;粉垄后第三造仍能提高稻谷产量,粉垄后稻田具有持续增产能力。  相似文献   

8.
水稻垄系栽培是以垄系水肥调控为核心,垄作分层平衡施肥为重点,节水、省肥、提质、增产为目标,水稻水肥光热综合技术配套组装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水稻栽培新模式。水稻垄系栽培因将肥料,尤其是化学肥料分层深施于垄底,避免了传统水稻栽培浅表层施肥使肥料利用率降低而造成的养份  相似文献   

9.
选用3个水稻品种Y两优一号、黄华占和汕优63,比较了3种栽培方式(梯式窄垄、梯式宽垄、厢式宽垄)对水稻结实期剑叶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梯式窄垄和梯式宽垄栽培,水稻剑叶的叶绿素含量高,叶片衰老慢,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且有利于保护性酶CAT、POD活性的提高;常规栽培(水种)和厢式宽垄栽培 (相当于旱种),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低,衰老快,保护性酶活性变化较大,酶活性下降幅度分别为24%~44%、28%~46%;梯式窄垄栽培产量最高,梯式宽垄产量次之,分别比常规栽培高27.17%和12.12%,厢式宽垄栽培产量稍高于常规栽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玉米大垄双行栽培对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采用大垄双行栽培,产量高达7 885.5kg/hm2,较小垄常规栽培增产889.5kg/hm2,增效1 014.9元/hm2,经济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11.
水稻粉垄栽培是一种新型的农业耕作措施,进行了连续2造在水稻种植上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粉垄栽培对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粒重、结实率都有提高,与常规栽培相比,粉垄栽培水稻中粉垄当造、粉垄后免耕栽培第2造可以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稻谷的产量,产量分别增加1 540.1、1 330.1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9.4%和15.3%。  相似文献   

12.
全膜垄作栽培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垄作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全膜双垄垄播栽培商品薯率高、结薯数多,折合产量35 606.1 kg/hm~2,较露地垄作增产7 310.6 kg/hm~2,增产率25.8%。建议在庄浪县大面积推广马铃薯黑色全膜双垄垄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利用粉垄农耕新技术,经粉垄栽培水稻试验表明,粉垄中低产稻田耕作层由传统耕作15—18cm增加到22—25cm,早稻利用超级稻组合种植产量达550—650kg/667m2,比传统耕作增产20%左右;粉垄水稻根系发达,早稻收获后作再生稻栽培,低位分蘖,每667m2产量可达400kg以上。据此分析了在广西双季稻地区尤其是发展秋冬种的地区,粉垄早稻+再生稻实现"一种两收"亩产稻谷1000kg,利用再生稻比晚稻提早成熟收获20—30d发展秋冬种高值种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于洪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多年来,大部分采用传统的清种形式,有部分的比空栽培和比麦栽培,亩产在500-600kg/667m^2左右徘徊,为了探索玉米增产新途径,1996年于洪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解放乡万金台村、平罗镇平罗三村、老边乡开隆村共落实200hm^2大垄双行栽培田进行试验。平均亩产667.9kg/667m^2,比常规清种栽培田471.2kg/667m^2,平均增产196.7kg/667m^2,增产幅度为41.7%。大垄双行栽培形式就是把过去的清种小垄,两垄合为一条垄。以60cm垄为例,把原来60cm的小垄,改为120cm宽的大垄,在大垄上种两行,大垄的垄距为80cm,而大垄上的玉米行距为40cm,这样就形成了一宽一窄的群体结构,通过大垄双行的栽培形式,不但可以增加10%-15%以上的密度,同时还形成良好的通风条件,人为的造成边行优势,改善了群体环境,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是玉米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大垄密栽培技术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大垄密栽培技术在红小豆上的应用试验,试验表明大垄密栽培技术同样可以提高红小豆的产量,与常规栽培方式对比,增产12%以上。  相似文献   

16.
水稻垄系栽培技术是以垄系水肥调控为核心,垄作分层平衡施肥为重点,以节水、省肥、提质、增产为目标,进行水、肥、光、热综合技术配套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型水稻栽培新模式。采用这种栽培方式,可比普通栽培法节水40%~50%省肥25%~30%且植株长势健壮、均衡,无脱肥现象,密度均匀合理,米质好,稻瘟病仅为1级,稻曲病发病率仅为5.6%。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7.
水稻垄系栽培方法是一项节能环保的水稻栽培新模式。在有效提高边际效应的同时优化了田间生态环境,肥料的深施使其利用率显著提高,根系的超长发达使其用水量大幅度减少。经有关专家三年跟踪鉴定,水稻垄系栽  相似文献   

18.
水稻新品种文育302是吉林双辽市余粮水稻研究所选育成功的节水型高产新稻种。2002年通过省级审定,专家认定该品种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文育302有如下特点:1.节水耐涝。一般比正常水稻节水60%以上。不仅可淹水灌溉,也可以在涝洼地或缺水稻田起垄旱作。所需水分和种蔬菜用水相当。2.优质高产。经农业部谷物中心检测其7项指标为优质米一级。经省内外1000个点示范,一般每  相似文献   

19.
水稻垄系栽培方法是一项节能环保的水稻栽培新模式。在有效提高边际效应的同时优化了田间生态环境,肥料的深施使其利用率显著提高,根系的超长发达使其用水量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20.
水稻垄畦栽培又称半旱式垄畦耕作法,是一种把传统的淹水灌溉改为开沟作垄畦,畦面上种稻,沟中灌水,土壤保持湿润状态的稻作栽培技术.一般将畦面宽30cm、插2行稻的称垄式;宽60~120cm,插4~7行稻的称畦式.利用垄畦栽培水稻,能改善耕层土壤理化性状,使土表温度升高,有利于增强根系活力和分蘖发生能力.同时,可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供给,促进水稻产量的提升.具体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