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大力发展多熟种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熟种植是中国传统农业精华所在,多熟种植遍布世界各地,多熟种植是一项资源节约型农业增产技术。为了促进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大力发展和推广多熟种植技术,要求具体做到:(1)发展间混套作技术,推广间混套作模式;(2)提高复种指数,优化复种方式;(3)实行轮作换茬,实现年年增产;(4)用养结合,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发展多熟、集约、高效种植的重要意义绿洲生态,是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特殊自然综合体,它是在干旱荒漠地区水、土、光热资源相互协调的地方形成的.水是形成绿洲生态最基本的因素.凡是河流通过的地方,基本上是绿洲的所在.新疆土地资源虽然较丰富,但受水的制约,也不能随意扩大耕地.为了充分利用新疆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总土地面积约2.5亿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070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2.9%,在仅有的耕地上依靠传统的集约耕作是获得农业高产稳产的主要途径。而实行早熟种植,包括复种多熟和间喜作多熟,以及在间套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作立体种植等,是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和时间的一种高产高效益的农作方式。在多期种植的生态农业系统中,土壤总是作为循环的基础,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增加了土地利用率,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增加,如果不对土壤进行合理地高水平投入,不但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下降,而且可能导致减产。因此,在大力推广多熟种植的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农作制度之一,对于提高中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适应和领会中央文件精神,总结21世纪以来中国多熟种植的发展状况,在介绍中国多熟种植概况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体现在复种指数提升,区域模式多样化、投入产出高效化、机械作业科技化等方面,同时还总结了中国多熟种植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多熟种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多熟种植的水分效应、多熟种植的高效栽培技术、多熟种植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最后,笔者认为,发展多熟种植是中国乃至世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中国多熟种植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坚持以多熟种植为主体的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化多熟种植,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生产,并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和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新疆多熟种植的发展模式及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熟种植是最大限度从时间、空间上利用光、热、水、土等资源条件,从而实现增产增收的一种种植方式.进行多熟种植是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改革的方向,也是解决人多地少矛盾的有效途径.以间、套、复种为主的多熟种植是我国实行精耕细作、集约化种植的一项主要技术措施.新疆属于典型的1熟有余,2熟不足地区,随着科技进步、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80年代南疆地区人力推广两早配套,实行多熟种植取得长足的发展,90年代北疆地区大面积发展麦茬复种,并取得可喜的成功,这些均为新疆地区多熟种植的发展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前言旱地分带轮作多熟种植,不仅是我国传统种植方式的发展,同时也是现代农业集约经营的较好形式。它是利用立体农业三维空间,在同一块田地上将多种作物科学组合分带种植,构成农田复合群体,获得多种产品,达到高功、高效。本试验研究系根据贵州现实对农产品的需求,纳粮、经、饲于一体,从理论与技术上以探明产量产值有效结合的不同组合形式,使各项效益同步发展,为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从理论与技术方面作深入探索,为旱地农业提供最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多熟种植——中国农业的中流砥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为目标的多熟制适合中国国情与需要,遍布南北的多熟种植是中国农业的中流砥柱,必须加以保护、支持与发展。集约化是中国多熟制的主要特征,持续化是多熟制的重要保证,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式的多熟农业集约化与持续化相结合的道路,半个多世纪中国农业实践和研究证明,通过艰苦努力达到这个目标是可能的,不能盲目跟着西方的模式或时兴口号走。中国多熟制的前途是和中国农业的前途紧紧捆绑在一起的,要坚持以多熟为主体的集约持续农业战略,积极推进传统多熟农艺现代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查分析了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通过实地考察、典型案例剖析、文献资料查阅,阐述当前稻田多熟种植的地位、研究进展和生产状况。南方稻田多熟种植快速发展中存在着熟制缩减、面积下降、模式单一、效益降低、地力衰退和耕地撂荒的问题,对策实行多元化、高效化、集约化、轻型化、绿色化和生态化的多熟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旱地多熟分带轮作是在传统间套复种轮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种植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间混套作,是传统经验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结合,将不同作物进行带状问套轮换种植,是耕作制度的一大改革。它能充分利用地力,光热资源,提高单位面产量,是旱地集约化经营的有效措施。德江县1985年引进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就近几年的推广实践,对德江县旱她多熟分带轮作前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据四川省农科院简阳和广汉基地1996-2005年周年高产示范田结果,分析提出了利用夏秋季资源优势、突出秋收作物超高产的四川盆地周年超高产技术途径.结合2004-2005年关键技术与多熟新模式试验研究,组装集成了多熟超高产种植模式,开展了2.5熟目标产量22500 kg/hm2的超高产攻关,进一步讨论了实现2.5熟超高产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11.
晋南旱地多熟种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年试验表明,在渗灌补水条件下,旱地多熟种植高产高效。多熟种植模式产量和效益依次为3-2式>6-2式>8-2式>单作,经济效益成倍提高。筛选出以小麦/棉花-秋作物组合模式,产量和经济效益较好。在极干旱年份不宜发旱地多熟种植。  相似文献   

12.
稻鱼多熟种植是耕作制度的改革方向.发展稻田养鱼多熟种植既是抓"米袋子”也是抓"菜篮子”,又是农民的"钱夹子”.他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是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该试验以一年稻鱼多熟种植为准,评价各熟制的综合指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稻鱼多熟4种种植的10个指标集为一本进行综合评判.为稻鱼多熟种植的示范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种植制度演变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种植制度早期的研究主要是根据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进行农作制度的分类和比较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和经济状况,研究方向上各有测重;人少地多农业发达的欧美国家,侧重于经济效益及其资源和环境保护;而人多地少属于生存型农业的亚非国家,则侧重于增产潜力,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充分利用有效的农业资源,二是如何生产足够的粮食,我国在种植制度方面的研究,出于人多地少的国情,主要是以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目标,围绕以间套复种为主要内容的多熟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为研究重点,50-70年代以扩大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提高粮食总产;80年代以提高单产,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主提高粮食总产,并逐步向高功能(高产量)高效益种植模式发展;90年代从高产高效种植实践与理论探讨,逐步走向种植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种植制度的研究与演变又呈现出新趋势;首先,可持续农业是种植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其次,种植结构调整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再次,持续高效是种植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4.
四川旱地多熟种植已发展到110多万hm^2。1997年以前均为中带(1.67~2m)对半多熟间套。改中带为宽带(4m)种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麦玉薯3熟周年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固带距行比增大,不仅耕种方便,而且有利实行粮经、粮饲、粮肥间套,实现稳粮增收和用地养地结合。在城市郊区、粮经混作区和夏旱常发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2001年四川已推广6万多hm^2。  相似文献   

15.
试论多熟种植和施肥制度对作物增产及土壤培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铭伟 《耕作与栽培》2003,1(1):13-15,19
长期试验结果表明,实行连年复种的多熟种植,也能取得作物持续增产和土壤培肥的效果。有机肥与化肥的肥效对比问题,有两种情况,根据国内外9个试验点连续9-75年的试验结果,按前,中,后期的产量对比,着重阐明长期配施有机肥和化肥或单施厩肥,对作物持续增产和土壤培肥的效果较好。而单施化肥的效果较差。试验还表明,有机肥与化肥的肥效对比,受气候,季节,土壤和作物类型等因素所制约而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李艳  李强  李彦苇 《种子世界》2014,(11):36-37
<正>1影响小麦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1.1小麦种子的后熟作用小麦种子具有明显的后熟作用和较长的后熟期,后熟期一般在60d左右,且随种植季节及品种不同而稍有差异,一般春性小麦后熟期较长,冬性小麦则较短;红皮小麦后熟期较长,白皮小麦后熟期较短。处于后熟期的小麦种子表现为呼吸强度高、酶活性大、生理代谢旺盛且发芽率低等特点;完成生理后熟作用的小麦种子发芽率将显著  相似文献   

17.
小麦、冬菜、无籽西瓜、西葫芦高效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扶沟县围绕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大力推广高效立体种植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小麦、冬菜、无籽西瓜、西葫芦等多熟种植模式,每667m^2产小麦450kg、蒜苗300kg或菠菜500kg、西瓜3500kg、西葫芦4500kg,每667m^2产值达4500元,纯收入可达3000元。  相似文献   

18.
药粮经多熟间套与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浙江省磐安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药粮经多熟间套,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典例,认为药粮经多熟间套有利于维持农田生态平衡,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达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间作套种是一项时空利用技术,能充分利用季节、土地、气候等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实现农作物一年多熟种植、高产高效。在农业生产上,根据农作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巧妙搭配、合理种植,可以有效减轻一方或双方病虫害发生的可能,不仅大大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  相似文献   

20.
2002—2003年在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构建出一种“冬小麦||菠菜/棉花—大豆(或西瓜)”多熟种植模式。结果表明,该种植模式综合效益明显高于小麦复种和单作棉花受灾后补救的效益。平均年光能利用率达0.54%,比大田单作棉花光能利用率提高了184.2%;且可利用日照时数、可利用太阳辐射量、可利用生理辐射量均比大田单作棉田提高71.6%以上;生长期利用率比大田单作棉田提高了71.3%。在棉田受到较严重的冰雹灾害情况下,年平均总产值18998.7元·hm2,不仅高于未受雹灾的单作棉田12.5%,比受灾单作棉田高145.9%,平均纯收入为7632.3元·hm2,虽然比未受灾单作棉田的纯收入低20.2%,但远远高于受雹灾的单作棉田以及受灾严重又复播玉米田的纯收入,平均增收8144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