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是3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温带森林土壤是CO_2、N_2O重要的源,是CH_4重要的汇,以前的研究大部分都关注这3种温室气体在时间上的变化,而很少开展在空间变化上的研究。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海拔1 560、1 585、1 963、2 040、2 160m,分别为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森林土壤CO_2、CH_4和N_2O通量进行了为期1a的监测。结果表明,CO_2全年都为排放,季节波动较大,总体上随海拔增加排放量减少,海拔由低到高(包括3种林型)年排放量依次为:19.12、12.53、11.78、16.95、14.87t·hm-2;CH_4全年主要为吸收,在非生长季出现排放,季节波动幅度较大,总体上随海拔增加吸收量增加,海拔由低到高年通量依次为:-2.57、-3.60、-5.94、-5.59、-3.92kg·hm-2;N_2O全年以排放过程为主,存在吸收现象,季节波动幅度不大,海拔对其通量影响不明显,海拔由低到高年排放量依次为:0.23、0.62、0.63、0.60、0.95kg·hm-2。土壤温度是影响CO_2、N_2O通量的关键因子。5个样地森林土壤CO_2通量与土壤铵态氮含量(20~40cm)显著相关(P<0.05)。高的土壤NH_4^+含量对CH_4的吸收有抑制作用。在冻融交替期,降雨对N_2O的通量有明显影响。海拔由低到高5个样地的GWP(全球增温潜势)分别为:119.13、12.65、11.85、17.02t·hm-2和15.07t·hm-2。  相似文献   

2.
【目的】旨在了解城市林草生态系统含N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准确估算林草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支撑。【方法】采用静态暗箱法的观测技术对北京城市典型国槐人工林-崂峪苔草生态系统和去除地表苔草后国槐人工林在主要生长季N_2O和NO排放通量及其相关环境因子进行测定。【结果】受土壤温度的影响,2个处理的N_2O和NO排放通量均表现为"夏高秋低"的特点,其中崂峪苔草地生态系统在夏、秋季节的N_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27.77和16.33μg·m~(-2)·h~(-1),而相对应的N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24.48和22.52μg·m~(-2)·h~(-1)。与此相对照,去除地表崂峪苔草的土壤在夏、秋季节N_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37.82和10.19μg·m~(-2)·h~(-1),土壤N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7.77和17.03μg·m~(-2)·h~(-1)。不同处理N_2O和NO排放通量均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结论】去除崂峪苔草处理对夏、秋N_2O和NO排放通量有着显著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也初步表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土壤氮循环特征,可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温室气体N_2O和污染性气体NO排放源。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干湿交替和模拟氮沉降对高寒湿地土壤CO_2排放的规律,以新疆巴音布鲁克高寒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控制试验,研究水分变化下[100%、70%、50%、40%和25%WFPS(土壤充水孔隙度Water filling soil porosity)]氮添加N0(0 kg·hm~(-2)·a~(-1))、N10(10 kg·hm~(-2)·a~(-1))和N100(100 kg·hm~(-2)·a~(-1))处理对巴音布鲁克高寒湿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CO_2排放速率及累积排放量随WFPS值及氮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加。一个循环,土壤由干到湿的过程中,初期土壤CO_2排放速率最高,随后随着水分减少,土壤CO_2排放速率呈降低趋势;首次干湿循环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最大。土壤TN、NO_3~--N、NH_4~+-N、SOC含量均随土壤水分和氮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SON随土壤水分和氮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少。水分与土壤CO_2排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氮添加与CO_2排放亦呈正相关。除了土壤SON、SOC含量与土壤CO_2排放速率呈负相关关系外,土壤TN、NO_3~--N、NH_4~+-N与CO_2排放都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种植饲草农田一氧化氮周年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农田土壤一氧化氮(NO)周年排放特征,对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东缘种植饲草(燕麦)农田NO排放通量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连续定量研究,施肥(F)和不施肥处理(UF)周年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80±0.06 kg N·hm~(-2)?a-1和0.18±0.04 kg N·hm~(-2)?a-1,翻耕施肥期和冻融期NO排放显著贡献了全年累积排放量(F和UF分别为85%和65%)。土壤温度、湿度、无机氮和水浸提有机碳含量显著影响NO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采用土壤湿度、铵态氮、硝态氮和水浸提有机碳含量作为指前因子的指数方程拟合这些土壤变量对NO通量的影响,决定系数高达92%,能够很好地表征碳氮底物有效性、微生物活性和氧气有效性(土壤温度和湿度)对NO排放的协同效应,由此得到NO排放通量对表层(5 cm)土壤温度的敏感性指数(Q10)值为2.4(F)和2.5(UF),这意味着全球增温对NO排放的促进效应将远低于施肥量增加对NO排放的促进作用。该燕麦农田NO直接排放因子为0.93%±0.10%,有别于其他区域、全国和全球的平均状况,因此不宜采用缺省排放因子计算高原气候区粗放管理方式下农田NO排放清单。考虑到青藏高原地区降水量存在巨大的年际变幅,未来应加强典型农田NO排放的多年际连续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农业小流域盐基离子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盐基离子的农业面源流失负荷与排放特征,对三峡库区涪陵段两个毗邻的集水域汇出口径流水质进行了持续两年的高频(每日)监测。两集水域气候、地貌和农耕方式相同,但其中一个集水域稻田分布零散,破碎度指数高(记为集水域A),另一集水域的稻田连片分布在集水域底部,破碎度指数低(记为集水域B)。结果表明,集水域A阴、阳离子年均输出通量分别为499kg·hm~(-2)·a~(-1)和218 kg·hm~(-2)·a~(-1),集水域B阴、阳离子年均输出通量分别为265 kg·hm~(-2)·a~(-1)和118 kg·hm~(-2)·a~(-1)。集水域A的盐基离子年均输出通量是集水域B的2倍左右,这种差异很可能是由两集水域稻田布局差异所导致。流域径流水体优势阴、阳离子分别为Cl~-和Ca~(2+),各占阴、阳离子年均排放总量的58%和67%。不同作物季中,水稻/玉米季和榨菜季均贡献了全年盐基离子排放量的1/2左右;不同时期中,5月和11月的离子排放负荷最高,分别占全年的26%和24%。研究表明,5月和11月是控制该流域盐基离子流失的关键时间节点,稻田连片布设于集水域底部是降低农田盐基离子流失的重要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设施菜田垄-畦土壤N2O和NO年排放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弄清设施菜田垄上和畦上土壤的N2O和NO排放特征,准确估算我国设施菜田痕量气体年排放量,依靠一个田间原位试验,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和氮氧化物分析仪分别监测了一年设施菜田垄上及畦上土壤的N2O和NO排放通量。研究结果表明畦上和垄上N2O和NO年排放量差异显著。畦上和垄上N2O累积年排放分别为11.60、4.23 kg N·hm-2,NO的累积年排放分别为1.27、0.43 kg N·hm-2;考虑到畦垄面积比为3∶1,修正后设施菜田N2O和NO累积年排放分别为9.65、1.06 kg N·hm-2。因此在气体取样时,取样点在畦上,会分别高估N2O和NO年排放量1.95 kg N·hm-2和0.21 kg N·hm-2。垄上CO2的排放量远低于畦上,间接说明垄上土壤缺乏碳源可能是氮素反硝化的限制因子,施用有机肥时应适当远离垄,以免增大氮素损失。此外,垄是重要无机氮汇,估算氮素平衡和硝酸盐淋洗时,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氮素化学形态及添加剂量对温带森林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氮形态和氮剂量的有效性是影响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的重要因子。为了提高氮素化学形态及添加剂量对温带森林土壤N2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在北京林业大学实验林场,以温带油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氮添加控制实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水平(对照,CK:0 kg/(hm2·a); 低氮,LN:50 kg/(hm2·a); 中氮,MN:100 kg/(hm2·a); 高氮,HN:150 kg/(hm2·a))和不同形态(混合态氮,AN:NH4NO3; 铵态氮,As:(NH4)2SO4; 硝态氮,Na:NaNO3)的氮添加对温带油松林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处理样地N2O排放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排放高峰出现在6—8月,其他季节土壤N2O排放通量相对较低,最小值出现在1月。不同氮添加处理均促进了土壤N2O的排放:在不同水平的氮添加下,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土壤N2O排放通量也升高,表现为HN>MN>LN>CK。不同形态的氮输入对N2O排放的促进作用表现为:AN>As>Na,As添加与AN和Na添加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AN添加与Na添加之间差异显著(P<0.05)。此外,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孔隙含水量也可以影响土壤N2O的排放。年度土壤N2O排放系数范围是0.34%~0.94%,年均排放系数为0.364%,低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推荐的默认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不同量无机氮,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温室番茄土壤N_2O排放和脲酶(UR)、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 R)以及羟胺还原酶(Hy R)活性的动态变化,分析各处理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土壤UR、NR、Ni R和Hy R活性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揭示在滴灌水肥一体化下N_2O排放过程机制。【方法】试验共设CK(不施氮)、N1(200 kg·hm-2有机氮)、N2(200 kg·hm-2有机氮+250 kg·hm-2无机氮)、N3(200 kg·hm-2有机氮+475 kg·hm-2无机氮)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番茄生育期内土壤N_2O排放、土壤酶活性、土壤温湿度等进行监测。【结果】滴灌水肥一体化,各施氮处理均在施肥+灌溉后第1天出现N_2O排放高峰,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下降,不同处理番茄整个生育期N_2O排放通量在0.98—1 544.79μg·m-2·h-1。土壤N_2O排放总量差异显著,依次为N3((7.13±0.11)kg·hm-2)N2((4.87±0.21)kg·hm-2)N1((2.54±0.17)kg·hm-2)CK((1.56±0.23)kg·hm-2),与N3相比,处理N1、N2土壤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了64.38%、31.70%。番茄生育期内N_2O季节排放特征明显,秋季高,冬季低。土壤氮素转化相关酶活性大致随施氮量的升高而增高。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5 cm土壤温度、0—1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土壤NR活性及土壤Hy R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滴灌水肥一体化下,土壤微生物处于好气环境,土壤N_2O主要来自于硝化过程,减少了由反硝化过程所产生的N_2O排放。综合考虑番茄产量、品质、N_2O排放等因素,推荐北方温室秋冬茬番茄施用200 kg·hm-2有机氮+250 kg·hm-2无机氮,75 kg·hm-2 P2O5,450 kg·hm-2 K2O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密度调控对女贞人工林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女贞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密度调控对其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密度下土壤N2O排放通量均是秋季和春季较高,冬季最低。秋季时,3种密度下N2O排放通量大小比较为4225株·hm-2(9.985μg m-2·h-1)1050株·hm-2(8.195μg·m-2·h-1)2275株·hm-2(6.971μg·m-2·h-1),但各密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冬季时,N2O排放通量下降明显,其中4225株·hm-2密度(-10.355μg·m-2·h-1)和2275株·hm-2密度(-2.716μg·m-2·h-1)均为负值,且两者明显低于1050株·hm-2密度下N2O排放通量(2.629μg·m-2·h-1)。春季伴随着温度的回升,各密度下N2O排放通量均显著增加,并达到4个季度中的最高值,其中2275株·hm-2密度下排放通量最低(7.513μg·m-2·h-1),且与4225株·hm-2(11.839μg·m-2·h-1)和1050株·hm-2(12.175μg·m-2·h-1)密度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夏季时,3种密度下N2O排放通量分别为4225株·hm-2(3.201μg·m-2·h-1),2275株·hm-2(7.658μg·m-2·h-1)和1050株·hm-2(6.804μg·m-2·h-1),各密度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NH4+-N和NO3--N含量间则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氮矿化速率与N2O排放通量也呈线性相关极显著(P0.01),说明密度调控作用于土壤因子,并对N2O排放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用材积源生物量(volume-derived biomass)法对祁连山森林植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种森林植被的总生物量4.06×10~7 t,总碳储量1.90×10~7 t,总生长量1.49×10~6 t·a~(-1),年凋落量9.3×10~5 t·a~(-1),净生产量2.4×10~6 t·a~(-1),总生物量、总碳储量较大的是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较小的是杨树林、华北落叶松林,山杨林、桦树林、油松林和混交林居中,主要分配在中龄林和近熟林中;平均碳密度为201.07t·hm~(-2),依次为:白桦林针阔混交林红桦林油松林山杨林针叶混交林杨树林阔叶混交林祁连圆柏林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总生长量、年凋落量、净生产量较高的是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较低的是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在龄组中的分配依次为: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幼龄林过熟林;碳交易的潜在价值为1.11×10~9美元(JI)或1.68×10~9美元(CDM),青海云杉林碳交易的潜在价值达到7.01×10~8美元(JI)或1.06×10~9美元(CDM),占总碳交易的潜在价值的62.98%。  相似文献   

11.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水稻土CO2释放与固定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浙江省黄岩水稻土上开展的26年长期施肥定位试验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促使土壤有机质持续增长,增长幅度随有机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通过数学模拟,估算出每年施用猪厩肥16.5~49.5 t·ha-1相应释放CO2 10.04~21.61 t·ha-1·a-1。每年施入鲜猪厩肥16.5~49.5 t·ha-1则相应固定CO2 1.885~3.463 t·ha-1·a-1。为此,通过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削弱土壤碳释放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影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在12年生的杉木人工林中开展4种水平的模拟氮沉降试验,分别为N0(对照)、N1、N2、N3,N沉降量依次为0、60、120、240 kg.hm-2.a-1。通过对凋落物的化学分析发现,4种微量元素在凋落物各组分中的年平均含量大小表现为Fe>Mn>Zn>Cu。氮沉降处理,尤其是中低水平的氮沉降(N1、N2)明显增加了凋落叶中Mn、Fe元素的含量,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Zn元素含量。各微量元素在1 a中出现2个养分归还高峰期,第1次峰值大都出现在4月份,但第2次峰值出现的时间不一致。经N0、N1、N2、N3处理,Cu元素的年归还量分别为8.69、8.99、9.79和8.77 g.hm-2;Mn元素年归还量分别为244.91、293.95、278.68和200.99 g.hm-2;Zn元素年归还量分别为40.08、42.92、44.73和38.63 g.hm-2;Fe元素年归还量分别为459.00、614.09、598.81和406.28 g.hm-2。相对于N0处理,N1、N2处理表现出提高凋落物Cu、Mn、Zn、Fe元素归还量的正作用,而N3处理表现为负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氮素对棉花氮素利用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棉花生产施氮量的合理调控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分别在长江流域下游棉区(江苏南京)和黄河流域黄淮棉区(河南安阳)设置棉花氮素水平试验.[结果]棉株氮素利用率随初花后棉花生育进程的推进,呈现为不规则的S型曲线的变化趋势;氮素对棉花产量形成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氮素水平过低或过高均导致产量降低.[结论]安阳试点以360kg/ha的施氮量为最优,南京以240kg/ha最高;棉花单铃重、单株铃数是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嘉陵江源头风景区7种林型(锐齿栎林、红桦林、油松林、华山松林、巴山冷杉林、针阔混交林及灌木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地土壤不同层次pH、有机质及主要养分含量的测定,分析不同林型下土壤肥力的差异状况。结果表明,华山松林、油松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土壤趋于中性,锐齿栎林、红桦林、灌木林的土壤趋于弱酸性,而巴山冷杉林的土壤呈酸性。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pH升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土壤综合肥力优劣为华山松林<油松林<针阔混交林<锐齿栎林<灌木林<巴山冷杉林<红桦林。  相似文献   

15.
长期施肥对潮土土壤磷素利用与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目的】探讨小麦-玉米轮作方式下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对潮土土壤磷素积累与利用。【方法】采用14年28季长期肥料试验。【结果】不施磷肥土壤每年接收外源P 2.4~3.1 kg·ha-1,作物带走P16.7~21.6 kg·ha-1,每年亏缺P 14.3~18.5 kg·ha-1;施磷肥处理除每年无机磷肥带进78 kg·ha-1和107 kg·ha-1(1.5MNPK)外,有机肥、秸秆、雨水及灌溉水和种子带进土壤P 2.7~134 kg·ha-1,其中9.2%~38.3%被小麦、玉米吸收利用,14年小麦的磷素累积利用率在4.4%~51%之间,高低顺序为:NPK>NP>SNPK>MNPK>1.5MNPK>PK;玉米在13.4%~36.1%之间,高低顺序为:1.5MNPK>SNPK>NPK>NP>MNPK>PK。【结论】磷素施入越多,残留在土壤中越多,磷素利用率越低,其中38%~60%转化为0~40 cm土层全磷,6.7%~13.6%转化为有效态磷,有机肥处理磷的有效化高于无机肥;40%~62%成为非测定磷,即至少有40%~62%的外源磷素被浪费。  相似文献   

16.
2006~2007年8~9月间共4次对秦岭火地塘林区松(Larix sp.)栎(Quercus aliena)混交林、落叶松(Larixsp.)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及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下的外生菌根(ECM)真菌资源多样性以及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鉴定ECM真菌29种,16属,10科,主要属于牛肝菌科(Bolet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和鸡油菌科(Cantharellaceae)。其中11种获得了纯培养。松栎混交林下真菌种类最多,21种分布于该林下,常见种为厚环粘盖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灰环粘盖牛肝菌(Suillus laricinus)、红菇蜡伞(Hygrophorus russula)和粉红菇(Russula subdepallens);落叶松林、油松林和华山松林ECM真菌种类较少,5种分布于落叶松林下,常见种有厚环粘盖牛肝菌、亚黄粘盖牛肝菌(Suillus subaureus)、灰环粘盖牛肝菌和黄地勺菌(Spathularia flavida);8种分布于油松林下,常见种为厚环粘盖牛肝菌、亚黄粘盖牛肝菌、灰环粘盖牛肝菌和红菇蜡伞;4种分布于华山松林下,常见种为亚黄粘盖牛肝菌、粉红菇及黄丝盖伞(Incocybe fastigiata)。大多分布于海拔1600~1760m林带。表明秦岭火地塘林区ECM真菌资源丰富,不同林型下ECM真菌种类及分布有明显的差异。该研究为秦岭火地塘林区ECM真菌种质资源库的建立、资源保护以及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福建光泽南方铁杉天然林的生长规律与生物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光泽南方铁杉天然林的生长规律与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6年生南方铁杉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带皮材积分别为11.8 m、22.5 cm和0.251 67 m3;南方铁杉早期生长较慢,前10 a树高总生长量仅为1.78 m,树高、胸径和材积连年生长量分别于第20、42和46年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95 m.a-1、0.81 cm.a-1和0.004 87 m3.a-1,第46年仍未达到材积的数量成熟龄;46年生南方铁杉平均单株总生物量为223.223 kg.株-1,各器官的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干>根>枝>带叶小枝>皮,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物量组成比为3.228∶1。  相似文献   

18.
 依据长武站长期田间试验(1984~2001年)的结果,分析了不同施肥措施条件下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水分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照、有机肥(M)、氮肥(N)、氮磷肥(NP)、氮肥+有机肥(NM)和氮磷肥+有机肥(NPM)处理冬小麦的17年平均产量依次为1.5、2.6、2.0、3.3、3.4和4.0 t·ha-1;冬小麦地上部17年累计吸收的氮量依次为509.0、854.6、781.9、1 199.8、1 067.5和1 430.9 kg·ha-1;2001年0~300 cm土层NO3--N储量依次为52.2、113.1、1 064.8、254.5、535.4和512.1 kg·ha-1,N处理的NO3--N分布于0~300 cm土层,NP、NM、NPM处理的NO3--N主要分布于0~180 cm土层。收获期0~300 cm土层多年平均水分含量为CK>N>M>NP>NPM。播种期NP、NPM处理200~300 cm土层水分出现亏缺。施肥是黄土旱塬区土壤生产力提高、土壤深层水分亏缺和土壤NO3--N累积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间伐对楠木杉木混交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2个处理4次重复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楠木与杉木混交林进行间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有利于楠木生长,间伐林分楠木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为不间伐的177.4%、120.8%和361.5%,间伐楠木林分蓄积量为74.23 m3.hm-2,不间伐楠木蓄积量为24.88 m3.hm-2,间伐楠木受光条件好,林木树冠大,生长好;间伐有利于楠木林下植被的生长,间伐林分林下植被生物量为9702.0 kg.hm-2,不间伐林分为3221.5 kg.hm-2,间伐林分为不间伐林分的301.2%;间伐后楠木林分的凋落物量有所减少,间伐林分凋落物量为2463.8 kg.hm-2,不间伐林分为3600.0 kg.hm-2,间伐林分为不间伐林分的68.4%。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植被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估算了福建省近30年来的植被气候生产力,结果表明,福建省植被气候生产力从东南部沿海向西北方向逐渐降低。全省植被气候生产力的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部分,大部分县市在16000 kg.hm-2.a-1以上;西部和北部的山区植被气候生产力值较低,大部分在10000-15000 kg.hm-2.a-1之间。近30年来福建省植被气候生产力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全省植被气候生产力以20世纪80年代最低,21世纪初期几年最高,相差1407 kg.hm-2.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