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浙江省浦江县是一个苎麻新发展区,1986年苎麻面积超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中岩头镇飞轮村18个农户连片的二龄麻园10.28亩,平均年亩产210.01公斤,其中头麻亩产79.17公斤。二麻亩产65.95公斤、三麻亩产64.89公斤,最高亩产达360公斤。  相似文献   

2.
稻草对麻田土壤培肥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沅江是我国苎麻的主要产区,现有壮龄麻园20余万亩,年亩产175-190公斤,随着苎麻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的提高,土壤养分的消耗量也随之增加。同时,在肥料的施入方面,化肥施用增大,有机肥愈来愈少。为了保持和提高麻田土壤肥力,促进苎麻高产稳产,自1985年以来,我们采取当年早稻草培肥麻土,以期为苎麻生产开辟新的肥源。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县苎麻生产发展迅速,1984年亩产和总产均达历史最高水平,万亩新老麻园平均亩产84.5公斤.其中范镇乡4个高产村1169.77亩麻园,平均亩产达159.3公斤,有一百余户平均亩产200公斤左右,并出现了亩产250公斤的亩产地块。1985年全县发展到30827亩,在三麻严重受旱的情况下,原有万亩老麻园平均亩产仍达123公斤。  相似文献   

4.
沅江是我国苎麻的主要产区,现有壮龄麻园20余万亩,年亩产175~190公斤,随着苎麻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的提高,土壤养分的消耗量也随之增加。同时,在肥料的施入方面,化肥施用增大,有机肥愈来愈少。为了保持和提高麻田土壤肥力,促进苎麻高产稳产,自1985年以来,我们采取当年早稻草培肥麻土,以期为苎麻生产开辟新的肥源。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浦江县是一个苎麻新发展区,1986年苎麻面积超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中岩头镇飞轮村18个农户连片的二龄麻园10.28亩,平均年亩产210.01公斤,其中头麻亩产79.17公斤,二麻亩产65.95公斤、三麻亩产64.89公斤,最高  相似文献   

6.
我县是个老苎麻产区,麻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水用水经验。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实行了苎麻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种麻积极性,老经验又有了新发展,苎麻产量不断上升。1982年新老麻地10152亩,其中收益面积8800亩,总产221万斤,平均亩产251斤,比1981年总产138.4万斤增长59.7%,单产196斤提高28%;比1980年总产99.7万斤增长121%,单产151.6斤提高66%。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县苎麻生产发展迅速,1984年亩产和总产均达历史最高水平,万亩新老麻园平均亩产84.5公斤。其中范镇乡4个高产村1169.77亩麻园,平均亩产达159.3公斤;有一百余户平均亩产200公斤左右,并出现了亩产250公斤的亩产地块。1985年全县发展到30827亩,在三麻严重受旱的情况下,原有万亩老麻园平均亩产仍  相似文献   

8.
1986年衡阳市种植双季杂交早稻2.45万亩,亩产488. 8公斤,较常规早稻增产25.6%。衡东县岭茶乡集贤湾村杂交早稻成优49,46.1亩,亩平543.5公斤,最高亩产达605.8公斤。1983—1986年全市共种杂交早稻33.88万亩,亩产470.8公斤,较同期常规早稻单产高82.6公斤,增产21。3%。从近三年全市种植的情况来看,杂交早稻产量高,增产潜力大,在一定幅度内,适当发展双季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是提高水稻单产,增加粮食总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杂交早稻,夺取高产,必须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技术问题。 (一)选择适宜的组合是能否发展杂交早稻的重要问题。 1978年市农科所…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水稻生产发展很快, 1949年水稻总产仅 4亿公斤,1990年达27亿公斤,增长近7倍;单产由75公斤提高到415公斤,增长5.5倍。1985年以来,推广汕优63等杂交稻组合,仅3年发展到550万亩,亩产550公斤左右,比常规稻每亩增产150公斤,占全省水稻总产的72%。预计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水稻面积可发展到1000万亩,稻谷总产将超过50亿公斤。  相似文献   

10.
我市自1983年到1986年,全市累计种植杂交中稻299.98万亩,总产稻谷157.45万吨,四年平均亩产一直稳定在500公斤以上。其中1983年杂交稻面积99.77万亩,平均单产517.5公斤,1984年面积90.13万亩,、平均单产538公斤,1985年面积57.79万亩,平均单产518.4公斤,1986年面积52.29万亩,平均单产523.5公斤,四年平均单产为524.9公斤,比常规稻平均增产52.7公斤。四年累计共增产稻谷15.81万吨,还出现了不少丰产片和高产田块。1986年经县、区、乡三级实地验收,武进县魏村乡新华村125亩汕优63丰产片,平均每亩实产735.3公斤;九里乡金星村农民蒋或明2.84亩汕优63,…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永城市在夏大豆高产创建活动中,敢于科技创新,实施科研与推广联合攻关战略,加快新品种及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通过市财政资金支持,农业局关键措施上实行五统一,确保了"一推四改"技术方案的落实,成效显著:2010—2014年全市42万亩高产创建田平均亩产213.28公斤,千亩核心区大豆亩产240.37公斤,较项目实施前三年平均单产169.79公斤,每亩分别增加43.49公斤和70.58公斤;通过辐射带动,全市大豆田平均单产提升到189.36公斤。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豆育种的成就和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大豆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豆生产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1949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12,478万亩,亩产41公斤,总产510万吨。50年代年平均种植面积16,914万亩,亩产54.6公斤,总产923万吨,比1949年面积增加35.6%,单产增加33.2%,总产增加81%。60年代年平均种植面积13,599.5万亩,亩产53.5公斤,总产728万吨,比50年代面积减少19.6%,单产降低2%,总产减少21.2%。70年代大豆面积下降到10,998.6万亩,亩产69.3公斤,总产762.5万吨,虽然面积比60年代减少2,600.9万亩,但由于单产提高  相似文献   

13.
我县关口区王坳村七组何宝清种植的1.52亩苎麻。1985年亩产204.3公斤,1986年亩产达257.5公斤,连续两年创全县苎麻高产纪录。其主要栽培措施是: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六年生产总结1.基本增况苎麻:1996年我省芒麻生产仍然是一个稳步发展的趋势,据初步统计,种植面积达15万亩,较去年12.96%万亩增加2.04万亩,增长15.74%,总产芝麻1.4万吨,较上年的1.11万吨(省统计局公布的年报数)增加0.29万吨,增长25.67%。平均亩产为93.3公斤,较上年平均86公斤增加7.3公斤,增长8.94%。总产值可达1.4亿元,增长6%左右。芒麻夏布生产有了明显增产畅销趋势,据初步统计,今年的各种夏布生产量为20Q万匹左右,较上年增长33.3%,平均按市价200元/匹出售,农民可增收4亿元产值,夏布出口创汇…  相似文献   

15.
张家港市位于长江下游,属重枯萎病区,植棉面积20万亩左右。1990年全市种植苏棉1号63850亩,未发生枯萎病,皮棉单产75.9公斤。乐余、晨阳等377亩丰产方平均实收皮棉88.5公斤,其中153.5亩麦套棉亩产103.9公斤,223.5亩麦后棉亩产78公斤。  相似文献   

16.
苎麻是一种投资小、花工少、产量高的经济作物。为了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经济作物物种资源,发展创汇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盐城纺织工业增添新的纤维原料,1984年我市部分乡(镇)从湖南引种芦竹青苎麻,当年试种获得成功。1985~1987年扩大种植和发展,三年共引进芦竹青种子2190公斤,育苗面积2840.9亩,移栽大田1.1万亩,总产784.5吨,总产值571.9万元。同时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二龄麻园有的亩产突破200公斤。通过三年试验示范,仅次于棉花的新  相似文献   

17.
地处秦岭、巴山间的陕西安康地区,自1981年推广杂交稻以来,到1991年面积达45,3万亩,占水稻面积的91.4%;稻谷总产由1981年的9572万公斤,提高到1991年的1.94亿公斤,增长1倍;单产由228.5公斤提高到408公斤,增长78.5%。比同期小麦单产增长速度高出24个百分点,比玉米高出9.8个百分点。汕优63等组合在该地种植,米质优良,受到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18.
苎麻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特产,是我国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之一,同时也是益阳的大宗经济作物。面积产量在全省、全国占有很大比重,1986~1995年其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同期的37.1%和56.4%,占全国同期的14.3%和21.6%。由于前几年(1995~1997)益阳发生较大洪涝灾害,其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1998年又遇到了长江流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我市苎麻生产基地更是雪上加霜,损失惨重。因此,尽快恢复建设好苎麻生产基地,探讨苎麻生产基地重建措施.保证苎麻纺织企业原料供应已成为当务之急。1我市苎麻生产概况益阳是湖南乃至全国的主要苎麻…  相似文献   

19.
夏大豆连续十年高产的诀窍魏德永(河南省社旗县农技中心·社旗县,473300)河南省社旗县兴隆镇夭庄村农家妇女戴宗梅。10年种植大豆41亩,平均每亩单产一直保持在225~250公斤。1995年种植的4亩豫豆16号,亩产高达275公斤,创出当地大豆单产历...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桦川县梨丰乡南林村农民曲万昌1987年在市农委等单位联合组织的甜菜高产攻关组指导下,按统一制定的技术方案种植的14亩甜菜,总产达66080公斤,平均亩产4720公斤,比全市甜菜平均亩产增产3.72倍,创造了全市甜菜单产和亩效益的最高纪录。他采取的措施和具体做法是:1.选好茬 细整地。根据甜菜对地势和茬口的要求,选择了地势平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