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生态文明发展,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小学生触摸自然、感知生命、品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是教育工作者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担当,也是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都任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园林绿化作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是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基础,是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党的二十大精神鼓舞下,生态文明教育在校园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近年来,我国林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各级林草部门扎实推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用林草之笔绘就生态画卷。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鸟类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物种,是人类的朋友、大自然的天使,爱鸟护鸟,让世界更美好。福建省“山多、林多、湿地类型多”,森林覆盖率66.80%、居全国首位,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接受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保护区创办社区科普学堂,促进绿色惠民,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自然教育与社区共建、执法普法、社会参与相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0.
<正>一、生态文化理论的知与行1.生态文化内涵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广义的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自然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化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在这个定义中:核心是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目标是实现"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生态意识、价值取向、社会适应是生态文化的三个基本要素和必备条件。生态意识——追求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11.
《林业与生态》2023,(2):4-5
<正>(13)今天,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十四五”时期,  相似文献   

12.
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  相似文献   

13.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高级文明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核心内容是生态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在中国生态治理实践中发现和总结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成果。提高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也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人类尊重自然,自然就会哺养人类。因此,中国古人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6.
《云南林业》2021,(1):32-33
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绿色,是全面小康的鲜明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向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也不断改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自然教育旨在重塑尊重与保护自然的现代化生态文明观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自然教育基地是自然教育课程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文章创新性地构建“用户-场地-课程”适配的自然教育基地规划设计模式,并在湿地类自然保护地——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内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用户类型特征、场地自然教育资源、教育学科规律的分析研究,制定用户策略、确定空间区划、适配课程体系,实现三要素的持续交互。该规划设计模式满足用户需求、顺应场地特征、彰显课程特色,可以提升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与连续性,将为自然教育基地及其他类型的自然教育场地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部署、提出要求。首都园林绿化工作将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擘画,把握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笃行不怠、赓续前行,奋力绘就新时代大国首都的壮美生态画卷。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  相似文献   

20.
<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不仅在中国大地上绘就美丽的绿色画卷,也为各国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逶迤磅礴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她的南岸,库布其沙漠横亘绵延,曾经是狂风肆虐、黄沙遍地的“风干圪梁”。如今,从高空俯瞰,一抹抹醒目的绿,或连点成线,或连片成林,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