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及现状分析,得出该区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森林和草原生态破坏、水资源和水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方面。同时,依据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特性及植被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恢复机理,提出较为具体的植被恢复措施,试图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收集和整理黑河流域中游湿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该区域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及湿地资源现状,并结合区位特点分析了保护区湿地生态功能以及在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恢复与保护黑河流域中游湿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从甘肃马鬃山地区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等方面概述了植被分布环境,分析了马鬃山地区植被种类及分布状况,重点对马鬃山地区天然梭梭林资源状况、分布面积和特点进行了综述,提出了该地区植被恢复基本原则、植被恢复技术、具体封育措施,这对马鬃山及西北地区天然梭梭林繁衍恢复,发挥其防风固沙和保护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7月28日,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西北地区盐碱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宁夏启动,该项目总投资794万元,由自治区林业厅归口管理,宁夏大学承担,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等单位参与。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西北地区盐碱地生态恢复的林业重大科研项目,也是我区首次实施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项目。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彭有冬出席项目启动仪式并作重要讲话,宁夏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马金元出  相似文献   

5.
宫胁法的原理、步骤及其在滇西北地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滨西北地区自然植被的破坏较大,水土流失严重。依据宫胁法的理论基础,论述了宫胁法植被恢复的方法和步骤,探讨了宫胁法在滨西北地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以供滨西北地区防治水土流失及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巴彦淖尔市地处祖国西北边疆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2000年天保工程正式在巴彦淖尔市实施以来,广大人民群众依托工程大搞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恢复与发展,工程区富余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林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与高效生态农牧业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化除了气候变暖之外,滥垦、滥伐、滥牧严重是其主要原因。为了保证西北地区大开发的顺利和持续发展,文章分析和探讨了当前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的重要意义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在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西北地区得天独厚的光照资源,建设现代高效生态农牧业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防控林业生物灾害 构筑西北生态屏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江泽民总书记1997年8月就对西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作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朱基总理去年10月在甘肃考察时再次强调,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  相似文献   

10.
以辽宁省朝阳市凉水河湿地生态恢复为例,在遵循湿地生态恢复地域性、生态学、最小风险性和最大效益、优先性原则前提下,着重从水体生态恢复、湿地植物生态恢复、生境栖息地生态恢复阐述了自然湿地生态恢复对策;从工艺流程、湿地基质和人工湿地植物选择分析阐述了人工湿地生态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11.
森林景观恢复是目前全球广泛关注和采用的生态恢复理念之一。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森林景观恢复的研究和应用实践工作。由于对森林景观恢复的基本特征缺乏清晰的认识,经常有人将其等同于森林恢复、恢复大面积森林、生态恢复等。国内外的案例表明,未能遵循森林景观恢复的应用原则甚至经常导致相关恢复项目的重大缺陷或失败。目前还没有学者对森林景观恢复的基本特征和应用原则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和探究。文中介绍了森林景观恢复具有过程性、致力于恢复生态完整性、谋求增进人类福祉和在景观尺度上实施4个基本特征。同时,基于国内外文献,归纳总结并详细阐释了森林景观恢复的8个应用原则,即注重景观、恢复生态功能、多重效益并重、多种技术措施平衡、相关利益方参与、因地制宜、避免减少天然林、循序渐进。通过对上述特征和原则的分析和探究,期望对我国森林景观恢复的相关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促进森林景观恢复理念在实践中的科学应用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相关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湿地恢复的概念入手, 介绍了湿地恢复的基本理论, 如生态限制因子理论、生态位理论、中度干扰假说、生态系统演替理论、自我设计与设计理论、系统整体性和最优化理论等; 提出了湿地恢复的主要目标; 分析了湿地恢复的3个基本原则, 即地域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简述了湿地恢复的基本策略; 对湿地恢复的监测与评价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张文辉  刘国彬 《林业科学》2007,43(1):102-106
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西北黄土区考察组获得的资料为依据,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方面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策略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退耕还林和禁伐禁牧措施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质量已经呈现稳定提升的势态,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植被恢复措施优化,多元化投资与城镇化发展使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较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植被恢复投资力度不够;政策不稳定使农户无远期规划,政策不配套,使大户承包治理停滞;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人工经济林比例过大,生态功能不强;禁伐禁牧封禁措施缺乏技术支撑,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亟待解决.未来植被恢复策略包括:明确不同时期植被恢复目标和完善恢复途径;保护现有成果,增加自然恢复和生态修复比例;用政策保护承包大户植被建设的积极性;加大植被建设和科研投资力度,培育黄土区植被恢复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恢复理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近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了高速公路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表现形式,及其生态恢复理论的发展历程、原则和主要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生态农业理论发展以来,我国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经济林生产中的复合生态经营仍然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深入研究与持续推动。我国西北半干旱区是温带水果等经济林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经济林占地面积大,占农业产业的比重大。基于经济林的生态农业建设成效直接影响着"三农"事业的发展,为了指导西北半干旱区经济林生产农户、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以甘肃省天水市为研究区,通过模式设计与实证研究,优化形成了几种典型的经济林复合生产模式,采用这几种典型的经济林复合生产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鼎城湖区湿地演变及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鼎城湖区围垦湿地的历史悠久。由于湿地不断退化,导致湖区生态环境破坏,生态失去平衡。结果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政府防灾抗灾成本过高,农民苦不堪言,强烈要求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发展替代产业。作者根据生态恢复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鼎城湖区湿地生态恢复、发展替代产业的原则和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7.
监测是生态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调整恢复计划、评价恢复效果、纠正环境政策偏差具有重要作用,是保障恢复计划有效实施的手段。当前,生态恢复的监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文中对生态恢复监测的作用进行探讨,提出了生态恢复的监测步骤;认为开展生态恢复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构建生态恢复监测网络、制定生态恢复监测规范是提升当前我国生态恢复监测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我国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森林公园线状水体景观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意义,其生态恢复的途径主要有植被恢复、生态工程方法、生态环境工程方法等.线状水体景观生态恢复的生态工程方法是指以生物学和生态学为基本原理,以自我设计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工程技术来设计一种能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方法.它的设计对象按平面形态可分为河溪床、护岸、河溪岸带、潭瀑、洲岛、滩、湿地等,按断面形态分为挡土墙、护岸、河床、防沙坝、潜坝等.用生态工程方法进行森林公园线状水体景观的生态恢复,不仅可以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改善生物生境,而且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森林公园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A protective forest,including shelterbelt,windbreak,and shelter forest as its synonyms,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otective functions of various forest types distributed or planted on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or nearby the objects that need to be protected using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forests.Ecological mechanisms for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protective forests is one of the disciplinary orientations in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Most protective forest studies are dependent on forestry eco-engineering,such as the Great Plains Shelterbelt Project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Great Pla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 in the Soviet Union,and the Three-North Afforestation Program in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protective forests has been given increasing attention by governments,scientists,and media due to their impacts on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and global change.We introduce forestry ecoengineering and provide a review of their main ecological mechanisms for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protective forests.Ecological mechanisms for management systems currently applied are emphasized,i.e.,the theory of protection maturity and phase-directional manageme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protective functions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measures;and,the decline mechanism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trategies.In addition,several unresolved problems in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protective forests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prospects for ecological mechanisms for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protective forests in the future,which include:(1)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for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protective forests at the landscape or regional scale;(2) the decline mechanisms and correspond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pproaches across multiple scales;and,(3)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forestry eco-engineering at large-scales based on ecosystem principles.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林建设中存在的纯林较多、森林群落稳定性较差等问题,提出了以混交林建设为核心、以综合抗旱措施为保障的黄土高原地区自然植被恢复的技术路线,对全国同类地区的林业生态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