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詹罗九 《茶业通报》2006,28(2):84-84
2005年中国(安徽)首届茶博会评选出的安徽十大品牌名茶,是唐宋以后,安徽名茶文化的千年淀积,也是安徽名茶文化的继往开来。唐代安徽名茶主要有寿州(霍山)黄芽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鸦山茶等。宋代安徽名茶除霍山黄芽、天柱茶、鸦山茶(鸦山阳坡横纹)外,还有舒州开火茶、庐州开火茶、六安龙芽、小岘春、九华龙芽、全椒南樵、歙县紫霞、休宁白岳黄芽;池州(蒸青)片茶: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庆合、指合、华英;新安(蒸青)片茶:胜金、嫩桑、仙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新安(蒸青)散茶:歙县茗茶等。南宋以后,安徽江南茶区名茶文化全面崛…  相似文献   

2.
伍萍  丁以寿 《茶业通报》2009,(4):168-170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我国有关茶叶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当时社会的种茶者、制茶者、评茶者、饮茶者、修行者等都影响甚大,对茶叶知识的传播、饮茶风习的扩大、茶叶生产的扩大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钱子华 《茶业通报》2006,28(4):180-180
茶人,通常指精于茶道,热爱茶事之人。唐代白居易《谢李六郎寄新蜀茶》诗:“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别茶”就是深谙茶道。白居易一生存世诗作二千八百余首,叙及茶事的就有五十多首,首开中国咏茶诗词数量之最,功垂千古,自称“茶人”,实不为过。当然,在我国历史上,钟情于茶的绝非乐天先生一人。而有趣的是,自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这个灵草仙芽以来,痴于茶事、嗜于茗饮的历代茶人,多为高寿。唐代,“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艺,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享年72岁。“茶僧”皎然,终生爱茶、恋茶,以茶为伴,以陆羽为友,以品…  相似文献   

4.
唐代确立茶的国饮地位,成就了茶文化独具特色的兴盛局面。陆羽《茶经》问世,开拓了“茶文化”这个新领域、新境界,对唐代茶文化的兴盛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中国乃至世界,俱受其惠。本文探析了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基础与保障,茶文化兴盛的成因,及对社会生活、生产、社交文化等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程良斌 《茶业通报》1994,16(1):28-29
唐代宫廷茶道专用饼茶试制程良斌(陕西紫阳县科委)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但我国唐代的宫廷茶道却早已失传。为弘扬祖国灿烂的古代茶文化,为当今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实有恢复唐宫廷茶道之必要。陕西省法门寺博物馆立足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首先提出了恢复唐宫廷...  相似文献   

6.
石墨茶为黟县历史名茶,因手工加工复杂,至民国初期而失传。安徽弋江源茶业有限公司依托安徽农业大学技术支持,研发石墨茶加工新工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白族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种茶文化,历史悠久。其饮茶的历史是从唐代开始的,早在南诏时期(公元649~902年),唐代樊绰著《蛮书·云南馆内物产第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它告诉我们茶源于银生城诸山,蒙舍蛮(南诏王室)等饮茶时加配料椒、姜、桂的饮茶方法。一直到明代,《徐霞客游记》记有“一清、二甜、三密茶”的记载。我国文学巨著《红楼梦》里元春省亲中有“茶已三献”的记载。从史料上分析,“白族三道茶”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习俗。最先是烤茶,就是晒青毛茶放在砂罐中…  相似文献   

8.
漫谈广东古今茶产业与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金福  陈栋 《茶业通报》2001,23(3):47-47,F003
1 广东茶产业茶文化之起源广东早在西汉时期 (公元前 2 0 6~前 2 5年 )以前 ,先民就已利用茶叶 ,西汉末年便有少量茶叶由海路销往南洋诸国。南朝梁武帝时 (50 2 -54 9年 )东莞僧人在铁炉岭 (今茶山镇境内 )建雁塔寺沿山种茶 ,这是见诸文献广东人工种茶开端。直至唐代饮茶之风兴起 ,茶叶内需和外销增加 ,唐代诗人曹松寓居南海西樵山 ,移植顾诸茶其上 ,教民种茶、制茶 ,较大规模发展商品茶园 ,茶区扩大至 1 1个县 ,其时广州已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出口茶埠。汉末至隋唐期间 ,中原人民大批南迁 ,部分进入广东 ,带来中原生产技术和文化 ,促进了广…  相似文献   

9.
漫谈茶品质     
何莲 《贵州茶叶》2008,36(1):25-26
人们之所以喜爱茶,因茶品质之高贵也。唐代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矣”。可见茶为嘉木,具有强而有力的药理功能。以茶为饮,最适宜于品行端正俭朴之人。茶性使人修身养性,品茶能静,品茶养德。静可长寿,德可延年。茶导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中华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0.
刘竹青 《茶业通报》1995,17(2):37-38
佛茶“道僧天云”研制初报刘竹青(安徽青阳县农牧渔业局)"道僧天云"是1991年安徽省科委下达的《九华佛茶研制与开发》课题,在省地县有关部门及安徽农业大学王镇恒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经过精心设计、论证、研制成功的九华佛茶。1992年道僧天云同九华佛茶...  相似文献   

11.
许裕奎 《茶业通报》2009,(3):142-142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产茶历史悠久。相传唐代安史之乱中隐避于齐云山天门岩的龚栖霞道士在山上采制过野茶;《齐云山志》卷四有宋朝邑人侍郎朱希颜《白岳寄怀》诗“野老烹茶来献客,岩猿偷果去呼儿”之表述;明代百岁道士邋遢仙人在齐云山洞天福地种茶、修道、养生,他每饭必茶,一生唯茶是求,将茶看作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12.
刘全卫 《茶业通报》1996,18(4):10-11
液体茶饮料市场开发展望刘全卫(安徽进出口商品检验局230061)在日益壮大的软饮料市场上,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矿泉水等占据了中国软饮料市场的半壁江山,而液体茶饮料在国内至今尚未形成市场。作为中国的“国饮”──茶,如何突出重围,尽早开发成软饮化、方便化...  相似文献   

13.
饮茶之风到了唐代和宋,逐渐普及,喝茶的人与日俱增,饮茶方式也日益讲究。茶成为许多诗人、文学家酝酿、累积灵感时不可或缺的饮品,于是就产生了大量与茶有关的诗和故事。1精通茶道的白居易白居易一生嗜茶,诗文俱佳,是中唐时期社会写实诗的主将,在他留世的2800多首诗作中,大约有60首可见和茶有关的语句。他的诗作中写到早茶、  相似文献   

14.
杜起洪 《茶业通报》1996,18(4):37-39
福建发展尖型茶生产的可行性探讨杜起洪(福建省三明市经济作物局365000)尖茶系安徽特产,除久享盛名的太平猴魁外,还有径县提魁、特尖,宁国的黄花云尖等。产区较集中在皖南山区、销区除安徽本省外,在京、宁、沪、津等大都市也有较大的市场,且市场正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5.
九华山佛茶与文化王镇恒,李槐松(安徽农业大学)(青阳县农技中心)中国是茶叶的发祥地,茶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茶的历史上溯至四千多年以前,唐代时始成文化体系。佛教自西汉传人中国以来其博大精深的教义逐步植根于中国社会之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极...  相似文献   

16.
王镇恒 《茶业通报》2003,25(4):188-189
茶圣陆羽,为了搜集名茶,探寻水源,踪迹几乎遍及当时的唐代各地,他是名山无不登,名茶无不来,名水无不饮,名寺无不游,名人无不交,逢茶叙无不到,遇茶农无不问;无年无月不为茶,无时无刻不为水,有茶必知产地,有水必辨泉源,凡有关茶水的事,不厌其详,必写记录,故能著作千秋不朽的《茶经》。他是茶癖、茶癫、茶怪、茶仙、茶圣,被人称为茶的化身,祀为茶神,后人誉为“一代茶圣,功垂万世”。今岁正逢诞辰1270周年。陆羽有两个名,两个字,十多个号,陆羽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他的号有陆子、陆生、陆三、陆三山人、陆处士、陆鸿渐山人、陆文学、陆太祝、竟…  相似文献   

17.
沈培和 《茶业通报》1999,21(1):34-35
笔者曾参与第一、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中国茶叶学会第一、二届“中茶杯”、1997年中国食品协会及1998年农业部茶和茶制品展示会等全国性的大型名茶展示评比。在这些茶事活动中,对安徽产的名优绿茶有所认识,其中也有不少茶进入了全国性的名茶行列。现就皖产名优...  相似文献   

18.
<正>双井绿为修水县恢复历史名茶,历史上该茶谓之双井茶。因该茶起源于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茶取地名。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了。隋、唐时期,修水属洪州,毛文锡于公元935年前后著的《茶谱》中记载:"洪州双井白芽,制造极精。"这说明双井茶早在唐代就有名气了。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自景佑(1034~1038)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  相似文献   

19.
郑文佳,高级农艺师,1991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业系机械制茶专业,同年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工作;1997年负责制茶研究室日常工作,1998年3月,任制茶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2002年8月至今,任茶学研究室主任、制茶研究室主任,  相似文献   

20.
广西特产—六堡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锦泉 《茶业通报》1999,21(4):31-31
六堡茶以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生产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已有生产,产销量大,属我国特有的茶类—黑茶;广西六堡毛茶现全部集中到广西梧州茶厂加工,年产量1000~1500t,该茶精制成品分为竹笠装紧压六堡茶,散装六堡条茶(或称陈茶)。六堡茶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是主要出口商品,主销东南亚各国以及港澳地区、日本、美国、南朝鲜等。六堡茶有清暑祛湿、明目健心、帮助消化、减肥除腻、利尿解毒等功效。六堡毛茶品质特征:外形条索粗壮、色泽黑褐光润、内质汤色红黄、香气醇厚并带有松烟气、滋味浓醇爽口、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