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2.
3.
大豆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本文通过在高产条件下对大豆不同生育阶段的茎、叶、叶柄、英、籽粒及全植株(不包括含根)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研究表明,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在始花期至盛花期和结英期至鼓粒期出现两次高峰,分别占总积累量的23.91%和47.39%。不同生育阶段氮和磷的吸收与积累量最大值在结英至鼓粒期,分别占总量的47.74%和44.00%。钾的积累量最大值在始花期至盛花期,占总积累的34.66%,氮和钾的累积速 相似文献
4.
南方春大豆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研究对两个南方春大豆品种分别于分枝期,始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取植株与籽粒进行化验分析的结果表明:(1)结荚到鼓粒期为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干物质积累占总积累量的40.13%,始花至结荚期是干物质积累较快的时期,干物质积累占总积累量31.88%。(2)分枝至结荚期氮,磷均以叶中含量最高,氮为3.700%-4.1095,磷为0.28%-0.285%;钾一般以茎的含量较高,为1.690%-1。 相似文献
5.
夏大豆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数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大豆花芽分化前的光俣产物对产量贡献很小。花芽分化至鼓粒前是夏大豆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竞争激烈,对外界环境敏感,栽培措施应以调节干物质分配流向为主,争取早分化,稳长。鼓粒后,全株的干物质积累仍维持罗高水平,延长后期光合器官功能,防止早衰,将有利于减少批粒,提高百粒重。 相似文献
6.
氮肥对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麦/玉米/豆种植模式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大豆LAI增大,叶片衰老延缓,在盛荚期保持更大的叶面积,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适宜的施氮量(≤135 kg/hm2)在大豆结荚期后能协调植株各部分干物质的输出率,对套作大豆有明显的增产作用;高氮处理(180.225 kg/hm2)促使植株茎、叶干物质量在始熟期积累过多,而干物质的输出率降低,导致源/库比例不协调,对豆荚的贡献率降低,产量降低.就不同器官而言,叶片对籽粒的贡献率大于茎秆对籽粒的贡献率.干物质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存在明显相关,在套作大豆苗期,根、茎干物质量与充实度、产量显著正相关;在套作大豆生育中、后期,叶片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适宜施氮量(45~90 kg/hm2)提高干物质的贡献率,减少大豆秕粒,有利于套作大豆获得高额产量. 相似文献
7.
水钾耦合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盆栽条件下,分别在大豆的营养生长期(V2-R1)、开花期(R1-R3)、结荚期(R3-R5)三个关键生育时期进行水分调控,研究不同供钾水平下水分状况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黑龙汪省大豆生产提出更好的栽培管理措施,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结果表明:水分对干物质积累及根冠比的影响大于钾肥,水多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但根冠比随水分的增加而减小;钾肥对干物质积累及根冠比的影响变化趋势并不明显.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干物质的增加而提高,但过高的生物量,反而不利于产量的形成.营养生长期(V2-R1)控水下大豆的产量效应是钾肥》水分》水钾互作,而花期(R1-R3)、结荚期(R3-R5)控水下,大豆产量的变异主要是由水分引起的,水钾互作只引起极小的一部分,而钾肥几乎没有任何效应.大豆对水分较为敏感的时期是开花期和结荚期,各时期敏感程度表现为结荚期》花期》营养生长期;同一生育时期控水下水分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要高于钾肥;旱涝都将影响大豆籽粒产量的形成,但干旱引起的减产程度要大于涝害. 相似文献
8.
氮密交互对大豆干物质在冠层中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东农52大豆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密度(20万,25万,30万株·hm-2)和3种施氮方式(基肥施N 60 kg·hm-2;基肥施N 18 kg·hm-2+R3/R4追N 42 kg·hm-2),研究氮密交互对R4期后大豆叶片、叶柄和荚果干物重在冠层中分布以及不同粒数荚在冠层中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R6期前,中冠层各器官干重随密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到R7期,25万株·hm-2处理上、中冠层各器官干物重显著高于30万株·hm-2的处理,从R5期开始,启动氮加追氮处理上、中冠层各器官干重显著高于氮肥一次性施用,且R4期追氮优于R3期追氮;R8期,25万株·hm-2密度的上冠层荚果干重R4期追氮处理较氮作基肥一次性施用高15.2%(P0.05)。上、中冠层≤2粒荚数在密度为30万株·hm-2时最高;而3、4粒荚数在密度为25万株·hm-2时达最大值;启动氮+R4期追氮显著提高了上、中冠层3、4粒荚数。综上得出,25万株·hm-2密度下启动氮+R4期追氮处理能显著提高R6期后上、中冠层各器官干重以及3、4粒荚数,产量较其他处理增加10.8%~36.5%(P0.05)。 相似文献
9.
10.
为探究冀东地区强筋小麦适宜施氮量,选用2个强筋小麦品种津农7号(氮高效型)和中麦998(氮低效型)为试验材料,设置0 kg·hm-2(N0)、180 kg·hm-2(N1)、210 kg·hm-2(N2)和240 kg·hm-2(N3)4个施氮量处理,研究施氮量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0~N2处理范围内,2个强筋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氮素转运量随施肥量增加均显著增加,N3处理下2品种的籽粒产量和花前氮素转运量较N2处理无显著变化,说明适量施氮可促进强筋小麦氮素转运与籽粒产量的提高。增加施氮量可促进花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津农7号的干物质转运率高于中麦998,2个品种的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为60.59%~77.16%,说明小麦籽粒产量主要来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2个品种开花...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高产春大豆花荚期干物质积累与花荚形成的关系,田间随机区组排列法研究10个高产大豆品种(系)的花期、花荚期干物质增量分别与开花数、成荚数、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在4 527.4~5 734.2 kg·hm-2的范围内,花期干物质增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花荚期干物质增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花数、总荚数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花期干物质增量与开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Y_1=-0.050 3X■+42.285X_1-5 312.2,R^2=0.673 9~*;花荚期的干物质增量与成荚数呈线性关系,Y_2=0.090 4X_5+419.47,R^2=0.719 4**;开花期叶片干物质增量与开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花荚期茎秆、叶片、叶柄干物质增量与成荚数均呈二次曲线关系。花期和花荚期过少或过多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均不利于花、荚形成。花期茎叶稳健生长,荚期荚快速生长有利于增加开花数、成荚数。在花期、花荚期地上部干物质增量分别为4 373,7 801 kg·hm-2、荚干重占33.8%,总花数为3 773.3×10~4朵·hm-2、总荚数为1 127.3×10~4个·hm-2,产量可达5 734.2 kg·hm-2,其干物质成花效率、成荚效率依次为8.63朵·g-1、1.45个·g-1。 相似文献
12.
钾素营养充足,可以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和产量。随着氮、磷肥在生产中施用的增加,钾肥已逐渐成为作物产量的最大限制因子。大豆开花后籽粒形成期是大豆氮素积累、产量提高的重要时期,文章对钾肥施用后菜用大豆和普通大豆两者开花后氮素的积累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正常氮磷种肥用量基础上,设置3种施钾处理:不施钾(K0)、种肥施钾120 kg·hm~(-2)(K1)、种肥施钾120 kg·hm~(-2)且在花、荚期喷施30 kg·hm~(-2)叶面钾肥(K2),探究菜用大豆、普通大豆开花后28~56 d内籽粒、叶片、茎中氮素积累动态。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增进两种类型大豆植株各部位中氮素积累。同时期内,两种类型大豆在各施肥处理下各部位的氮素积累量均为K2K1K0,大豆植株各部位中相对氮素累积量均为籽粒叶片茎。钾肥施用对提高菜用大豆籽粒氮素含量的效应高于普通大豆,与K0相比,K2处理下菜用大豆、普通大豆籽粒平均氮素含量分别增加了0.19%和0.1%。施用钾肥提高了菜用大豆叶片氮素转移效率,相比K0处理,K1、K2处理分别增加了6.1%、8.2%,而对普通大豆影响不大。钾肥施用显著增加普通大豆茎中氮素积累,但菜用大豆品种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养分调控与栽培模式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垦农23为试验材料,探讨养分调控与栽培模式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养分调控处理,设置优化施肥(D)和对照施肥(N)2个水平;副区为栽培模式处理,在130 cm的大垄上分别设置垄上4行、垄上5行和垄上6行3种模式。结果表明:大豆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过程均呈单峰曲线,其峰值出现在结荚期至鼓粒盛期之间。鼓粒期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优化施肥(D)处理通过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均高于对照施肥(N)处理,其中D-4比N-4提高4.3%,D-5比N-5提高17.1%,D-6比N-6提高29.5%。本试验条件下,优化施肥技术与130 cm垄上6行栽培模式,在34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是当地大豆高产优质合理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冬小麦高产高效优化种植管理模式,2009-2010年在河南省温县高产区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了当前传统农民习惯模式(CP)、调整模式1(AP1)和调整模式2(AP2)3种种植管理模式下冬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累积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种植管理模式间小麦干物质积累均存在差异,CP和AP1拔节前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AP2,拔节至成熟AP2则显著高于其他模式。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花后向穗部的转移量占总穗重的34.15%~50.84%,氮转移量占穗增长量的77.92%~85.07%,与CP和AP2相比,AP1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对穗部的贡献率。AP1、AP2籽粒产量比CP分别提高11.72%和25.82%,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植株总吸氮量、籽粒吸氮量及收获指数以AP2最高,氮肥利用率和产投比则以AP1最高。综合比较不同模式的籽粒产量、氮肥利用率和产投比,AP1可作为当前小麦高产高效生产的最佳种植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施氮对小麦干物质累积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给高产小麦氮素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以河南温县和兰考典型高产区为试验地点,连续两年在0、90、180、270、360kg.hm-2氮水平下,研究了施氮对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累积、分配、转运的影响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从越冬到收获,小麦干物质累积逐步增加,但两个品种小麦干物质累积都在拔节后差异明显,以拔节-开花增幅最大,其次是开花-收获。施氮使小麦干物质累积、转运和产量均增加,其中豫麦49-198干物质累积量和转运量、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籽粒产量都以施氮270kg.hm-2较高,而兰考矮早八则都以施氮180kg.hm-2较高。氮肥用量与小麦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累积和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之间的关系均可用一元二次曲线拟合,豫麦49-198在开花期不同器官最大干物质的施氮量都高于兰考矮早八,但两个品种最大籽粒产量的施氮量接近。开花期豫麦49-198茎鞘干物质比例低于兰考矮早八,穗轴干物质比例高于兰考矮早八;成熟期豫麦49-198叶片、茎鞘、穗轴干物质分配比例低于兰考矮早八,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高于兰考矮早八;豫麦49-198花前干物质累积比例、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都低于兰考矮早八。 相似文献
16.
17.
沟播对耐盐小麦品种青麦6号干物质积累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沟播对盐碱地小麦的增产机理,明确适合盐碱地小麦的沟播方式,以小麦耐盐品种青麦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平播(CK)、沟播两行(T1)、沟播三行(T2)三种处理,研究了沟播对盐碱地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灌浆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沟播较平播可显著提高盐碱地小麦旗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及籽粒的灌浆速率,其中,T2处理的效果最明显。T2处理与其余处理相比显著降低了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但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T2处理提高了干物质在茎鞘+叶片、穗轴+颖壳及籽粒中的积累量。沟播处理较平播均能显著提高穗数和产量,其中T2处理的产量达到了7 988.35kg·hm-2。因此认为,沟内三行播种可作为盐碱地小麦较为合理的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19.
为确定花生耐涝品种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及洪涝灾害的防控对策,选用18个耐涝性差异稳定的花生品种,在适合水旱轮作(土壤渗水性强)的大田条件下于营养生长末期进行短期湿涝10d(W10)、长期湿涝88d(W88)和正常灌溉(NI)处理,研究湿涝对不同花生品种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湿涝对整个花生品种生物量的影响,以叶片最甚,其他依次是茎秆、荚果,而根系略增重;长期湿涝会降低叶片生物量,而促进根系、茎秆、荚果的增加,说明光合器官叶片对湿涝最敏感,其次是茎秆,荚果受短期湿涝影响小且因长期湿涝而增产,而根系具有稳定耐性。短、长涝期时实际产量较高的品种一般表现出矮秆、叶多、根系发达、根冠比较高,而耐性系数多偏低,短、长涝时叶片与根系增重可实现耐渍涝与高产的统一,根系、叶片生物量比重高是维持长涝耐性的基础。筛选出豫花15、花119、彩珠、桂红花、金花1012等耐渍涝品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