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我院1993~2002年收治的胆道再手术病人34例,男12例,女22例.年龄25~72岁.残余胆囊结石6例,胆囊管残株结石3例,胆总管结石8例,肝管结石15例,胆管损伤2例.均为1~3次手术后病人,其中第2次手术者15例,第3次手术者4例.第一次手术为单纯胆囊切除者17例,胆总管探查术11例,胆总管12指肠吻合4例,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2例;第二次手术胆总管探查术7例,胆总管12指肠吻合5例,胆肠Roux-y吻合3例;第三次手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2例,胆肠Roux-y吻合2例.  相似文献   

2.
采用肝内1~3级胆管切开取石,肝胆管盆空肠Roux-y定向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92例。手术切开胆总管后,采用边夹、边切、边缝、边牵引方法逐渐向上显露和切开肝内1~3级胆管,取净结石,解除肝胆管狭窄,修整肝胆管成一个宽大、平整光滑的肝胆管盆;然后行肝胆管盆空肠Roux-y定向吻合术、并建立一个联合的抗返流装置,术后以胆系及溃疡病症状为内容随诊83例,随诊时间3个月~4年。结果疗效优者44例,良者34例,差者5例,优良率约达94%。92例术后均行胆道引流管造影,发现9例肝内胆管终末支有残石,残石率为9.8%。讨论了不横断胆总管的肝胆管盆Roux-y定向引流术的优越性,认为该术式既能取净结石及解除肝内胆管狭窄,又能抗食糜逆流和可避免术后并发消化性溃疡,因此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比较理想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例 1,男 ,5 7岁 ,因腹痛伴恶心、眼黄 3d入院。体查 :皮肤、巩膜重度黄染 ,腹稍胀 ,腹肌稍紧张 ,全腹压痛 ,反跳痛不明显 ,肝脾肋下触诊不满意 ,肝区叩击痛阳性 ,移动性浊音阴性 ,肠鸣音弱。CT提示肝内胆管、胆总管多发性结石 ,腹水 ,右肾囊肿。B超提示右肝、胆总管结石 ,腹腔积液 ,肠管扩张。胸片提示膈下未见游离气体影 ,心肺未见异常。血生化提示总胆红素 80 .7μmol/ L ,直接胆红素 5 1.5μ mol/ L ,碱性磷酸酶 191U/ L ,诊断 :肝内胆管、胆总管结石。施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腹腔冲洗术。术中见腹腔内黄绿色胆汁样…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总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总肝管及肝内胆管切开取石空肠胆管盘吻合“T”管引流两种术式共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2岁,因复合性胃溃疡反复发作并穿孔2h急诊入院。经保守治疗,效果满意。1个月后做胃镜检查示:复合性胃溃疡。肝胆B超示:胆囊炎,胆囊结石。手术行胃大部分切除Roux-Y型吻合术。探查肝脏下面无胆囊,胆囊床位置无手术疤痕,格利森氏系统结构清楚,胆总管轻度扩张。行胆总管探查左右肝管及十二指肠乳头部通畅,无结石,盐水冲洗后置“T”型引流。考虑胆囊异位。术后进一步检查,“T”型管胆道造影未见胆囊充盈,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与十二指肠乳头部通畅转上级医院两次复查肝胆B超示:无胆囊。病人既往无手术史,无胆囊炎病史。故诊断为先…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肝内Ⅰ~Ⅲ级胆管切开术中联合胆道镜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37例均行胆总管上段切开探查证实胆管狭管后,沿肝下缘分离肝门板或同时切除肝方叶或肝中叶下段至肝内Ⅱ~Ⅲ级胆管分支,切开狭窄段胆管,术中联合胆道镜取石,对切开胆管整形、缝合后与空肠上端Roux-en-y侧侧吻合。结果本组37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术后临床症状消失,黄疸消退,结石取净率91.9%。结论合并肝部分切除的肝内Ⅰ~Ⅲ级胆管切开术中联合胆道镜,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是完全可行的,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是解决肝内胆管结石合并狭窄较为彻底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肝内1~3级胆管切开取石,肝胆管盆空肠Roux—y定向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92例。术后以胆系及溃疡病症状为内容随诊83例,随诊时间3个月~4年。结果疗效优者44例,良者34例,差者5例,优良率  相似文献   

8.
目前,临床治疗肝胆管结石方法有多种,例如T管引流、肝肠吻合术以及胆管探查取石等。但根据相关临床资料数据显示,肝肠吻合术能够比较彻底的解除胆管梗阻,将结石取干净,并且能够比较彻底的消除患者肝胆管结石病灶[1],较其他肝胆管结石治疗方法效果要好,值得继续研究与推广应用。我们对8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采用肝肠吻合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Mirizzi综合征(MS)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对29例经手术证实的MS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6例(6/29),其中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皮经肝胆道造影(PTC)确诊5例.B超确诊1例。行单纯胆囊切除15例,胆囊切除 瘘口直接缝合 置T管引流5例,胆囊切除 胆囊瓣修补 置T管引流4例,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5例。2例出现胆漏.腹腔引流1~3周治愈。1例术后提前拔T管,发生胆管狭窄。无死亡病例。结论:B超结合ERCP、PTC、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提高MS的术前确诊率,根据胆管病理损伤程度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在石首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及荆州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30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接受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90~210min,平均时间128min。术中出血10~120mL,平均45mL。住院时间7~14d,平均8.9d出院。其中223例患者胆总管留置T管,85例患者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85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患者,76例患者在术后5d内拔除腹腔引流管,9例患者腹腔引流管留置超过7d。术后出现胆漏15例,均经引流治愈。1例因胆漏,腹腔引流时间为22d。有2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留置T管患者术后8周返院行胆道镜检查,其中有5例再次取出胆总管残余结石。85例一期缝合患者随访期间无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安全可靠,能够减轻患者的术后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曲马多、吗啡用于硬膜外镇痛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是观察曲马多与吗啡用于上腹部手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的比较。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 ASA ~ 级硬膜外阻滞效果满意的上腹部手术患者 70例 ,均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70例中男 4 0例 ,女 3 0例 ;年龄 (64.2 1± 3 .5 1)岁 ,体重无明显差别 ,全部患者留置尿管。术中常规分次给予 IU氟 -芬合剂作为麻醉辅助用药。1.2 方法全部病例按进入观察顺序分组 ,奇数者使用曲马多 ,偶数者使用吗啡 ,每组各为 3 5例 ,术后均保留硬膜外导管 ,接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不放置引流管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选取医院在2014年6月至2016年6期间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入院编号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不放置引流管治疗,而对照组则进行T管引流的放置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均获得成功。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身体恢复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情况,但观察组患者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不放置引流管治疗胆总管结石明显优于放置引流管的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术后的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后不放置“T”管的可行性。方法:胆道结石患者135例分为两组:(1)放置“T”管组(n=70),按传统方法在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后放置“T”形管;(2)不放置“T”管组(n=65),在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后不放置“T”管。结果:不放置“T”形管组的住院时间平均为(8.0±2.0)d,而放置“T”管组为(18.0±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放置“T”管的患者避免了因“T”形管引起的胆瘘并发胆汁。结论:在正确掌握患者适应证的前提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后以不放置“T”形管为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胆道取石术后残余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残余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总的胆道残余结石率为10.9%;经T管胆道造影和B超检出残余结石53例(93.0%,53/57),35例(85.4%,35/41)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尽结石,5例(5/6)经内窥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取尽结石,仅6例(10.5%)患者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应该重视术后残余结石的早期发现和合理治疗,经T管窦道取石及EST是治疗残余结石的重要方法,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胆总管结石是肝胆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自Phlip1991年行腹腔镜胆管切开取石以来,因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特点,逐渐受到肝胆外科医生的青睐。我院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基础上,成功地实施了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75例,疗效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硬质胆镜治疗疑难肝内结石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硬质胆镜治疗疑难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1991年至今硬质胆镜治疗疑难肝内胆管结石267例作分析。治疗途径分别有术中胆镜取石、左肝小切口、皮下盲襻和术后瘘道取石;取石方法包括吸引法、钳夹法、蚕食碎石、超声碎石、胆镜扩张和扩张于扩张法。结果:按照纤维胆镜取石的治疗标准成功262例。失败5例。术中胆镜取石成功率为99.2%(124/125例),术后瘘道取石成功率97.7%(83/85例),经皮下盲襻取石成功率97.1%(34/35例),经左肝小切口取石成功率95.5%(21/22例),无严重并发证。结论:硬质胆镜治疗疑难肝内结石疗效满意,强调手术、内镜、碎石、术中B超、术中造影等相互配合方能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慢性萎缩性胆囊炎158例手术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在普外科极为常见,患者多有病史长、年龄大等特点。其外科处理方法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手术治疗分为开腹胆囊切除术(OC)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我科2005年7月至2009年2月手术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胆囊炎158例,其中行OC59例,LC99例,现将其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资料OC组59例中男38例,女21例,年龄32~72岁,平均55岁,病程4~25年,平均15年。急诊手术26例,择期手术33例,2例有短暂黄疸病史。52例患者伴有胆囊结石,磁样胆囊1例,胆囊茎结石1例,合并胆总管结石2例,胆囊十二指肠瘘1例。结石嵌顿引发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者6例,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6例。有上腹部手术史者2例,术前B超、胆道造影检查提示:胆囊明显缩小,囊壁增厚,囊内结石多为充满型,胆总管增粗或正常,慢性萎缩性胆囊炎。LC组99例中男57例,女42例,年龄34~78岁,平均58岁,病程3~27年,平均18年。急诊手术35例,择期手术64例,1例有黄疸病史5d。81例患者伴有胆囊结石,磁样胆囊2例,胆囊横结肠瘘1例。术前B超、CT检查提示:胆囊明显缩小,囊壁增厚,囊内结石多为充满型,胆总管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小儿肝母细胞瘤切除的经验。方法:对13例小儿肝母细胞瘤的手术指征、手术暴露,减少术中出血措施及残肝胆管损伤等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手术切除率为76.5%,其中右半肝切除7例,右三叶切除2例,左半肝切除3例,左三叶切除l例。手术死亡率为15.4%。结论:对小儿肝母细胞瘤,只要掌握好手术指征,早期手术切除,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指压肾后唇显示段间线切开取石术治疗肾鹿角形结石 1 9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1 9例 ,男 1 1例 ,女 8例 ,年龄 2 3~ 68岁 ,平均 41岁 ;左肾结石 5例 ,右肾结石 1 2例 ,双肾结石 2例 ;合并尿路感染 5例 ,合并肾积液 7例 ;BUN升高显示肾功能损害 1例 ;静脉肾盂造影术 (IVP)不显影 1例 ,显影迟缓 4例。 X光片估计 ,结石面积占收集系统面积 85%以上 ,属巨大鹿角状结石。入院常规作心肺、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 ,尿路感染控制感染后手术。1 .2 手术方法采用 1 1肋间切口 ,充分分离肾脏 ,输…  相似文献   

20.
李夕林 《长江大学学报》2010,(1):102-103,105
目的:探讨肾窦内肾盂加肾后下肾实质切开取石的疗效、安全性及减少术中出血及结石残留率。方法:总结1993年1月至2007年12月43例复杂肾结石行肾窦内肾盂切开加肾后下肾实质切开取石手术过程的并发症,术后残石情况。结果:43例中41例手术成功,手术时间100~210(平均142)min。出血量100-650(平均180)ml。术后KUB检查:残余结石4例,残石率9.3%。结论:肾实质肾盂切开加肾后下肾实质切开取石治疗复发性肾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