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夏玉米一般出苗18~21天即可拔节。进入拔节期的标志,从外部形态上看。早熟品种此时展开4~5片叶,可见叶7~10片;中熟品种此时展开6~7片叶.可见叶9~12片,晚熟品种此时展开8~9片叶,可见叶10~13片,此时即是追施拔节肥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
<正> 所谓孕穗肥,一般是指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的一次追肥。就麦套夏玉米而言,大约在播种后的42~45天时间。此时正是玉米雌穗小穗、小花分化的盛期,是决定果穗大小、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也是玉米需肥的高峰期,因此,生产上应及时追好这遍肥,以促进雌穗小穗、小花分化,达到穗大粒多之目的,为后期玉米高产打好基础。试验证明,凡是及时追好孕穗肥的,一般可使夏玉米增产15.35%~21.73%以上。 怎样才能做到准确而又及时追好孕穗肥呢?试验证明,在正常情况下,这一时期植株的叶片数:早熟品种,如鲁玉10、鲁单50和掖单20号等玉米,展开叶为8~9片,可见叶12~15片;中熟品种,农大108、掖单22和鲁单981等玉米,展开叶  相似文献   

3.
一、选用抗旱力强的玉米品种 不同的玉米品种对旱害的抵抗力有差异,可供选用的有较好抗旱力的玉米品种有:中玉5号、丹玉20号、农大60、晋单35号、鲁玉6号、豫玉14号、掖单12号、成单15号、苏玉9号、毕玉3号、浙单9号、新玉8号等.  相似文献   

4.
对1985年-1999年山东省主要玉米杂种和自交系遗传组成进行了综合分析。山东省的玉米杂交种和亲本自交系的利用趋向集中,其中鲁玉2号、丹玉13号、掖单13号、烟单14号、掖单12号、沈单7号等7个杂交种利用占67.32%,黄早4、M017、107、478、E28、340、8112等7个自交系利用占72.04%。亲本自交系的来源也趋向集中,主要是塘四平头系统、Reid系统,玉米种质基础狭窄。本文对新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当前各地推广种植的紧凑型玉米,如“掖单12”、“掖单13”和“掖单20号”等品种有早白皮、晚成熟的“假熟”现象,过早收获会造成减产,减产率达9.25%~13.64%。因此,在果穗白皮后的7-9天收获,为其最佳适期;试验证明,一般比对照增产10.58%~13.27%。  相似文献   

6.
<正> 鲁玉12号(鲁原单13号)系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以鲁原133自交系作母本,外引自交系“8112”作父本杂交育成的中熟紧凑型玉米新杂交种。1993年5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一、产量表现经4年10项试验,表现高产稳产。1990~1991年山东省区试结果,平均亩产555.09公斤,比对照种掖单2号增产8.5%,居12个参试种首位。两年27处试  相似文献   

7.
初步揭示紧凑型杂交玉米掖单12号、鲁玉2号在广西气候土壤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的营养特性与吸肥规律。掖单12号株型紧凑,适合密植,亩植5200株,施化肥氮25公斤,农家肥750公斤,可获得亩产干粒618.2公斤。鲁玉2号亩植4500株,施N16-20公斤,P2O55-7公斤,K2012-15公斤,农家肥500-800公斤,在今春大早情况下,获得亩产489.5公斤。  相似文献   

8.
何启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798-16800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果穗维管束结构的差异。[方法]选用不同株型和穗型的3个玉米高产杂交种掖单4号、掖单13和沈单7号,利用徒手切片技术观察测定穗柄和穗轴内维管束的数目和面积,比较不同类型品种间果穗维管束的结构差异。[结果]在穗柄(轴)大维管束数、总维管束数、单个大维管束的平均面积、大维管束总面积、维管束总面积上,大穗型品种掖单13和沈单7号显著优于小穗型品种掖单4号;在维管束密度及维管束相对面积上,紧凑型品种掖单4号和掖单13大于平展型品种沈单7号;在维管束的输送效率上,掖单13略占优势,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结论]为今后玉米的高产栽培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夏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抓住玉米增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就能充分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使产量大幅度提高。根据多年大田生产实践,要获得夏玉米高产、在栽培上应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选用良种 优良品种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一般可增产10%~20%。在近年来,掖单11号,掖单12号、掖单13号等品种的综合性状和生产潜力都明显好于掖单2号,是目前夏玉米高产栽培较理想的品种。掖单11号为中晚  相似文献   

10.
<正> 在玉米生产上,各地通常以果穗的苞叶枯白且松散即可收获了,其实不然。例如掖单12、掖单13和掖单20号等当前推广种植的几个紧凑型品种,这些品种有早白皮、晚成熟的“假熟”现象,收获过早往往会造成减产。试验证明,减产幅度一般多在9.75%~13.64%。因此,紧凑型玉米  相似文献   

11.
在玉米生产上,人们往往认为玉米果穗枯白即可收获了,其实不然。对一些紧凑型玉米,例如成单14、川单13、掖单12、掖单13和掖单20号等当前各地推广种植的几个紧凑型玉米而言。这些品种有早白皮、晚成熟的“假熟”现象,收获过早往往会造成玉米减产,试验证明,减产幅度多在8.50%~12.10%。玉米完熟的特征是:当田间95%以上的玉米植株茎节变黄,果穗的苞叶枯白且松散,籽粒内含物完全硬化,  相似文献   

12.
当前各地推广种植的紧凑型玉米,如“掖单12”、“掖单13”和“掖单20号”等品种有早白皮、晚成熟的“假熟”现象,过早收获会造成减产,减产率达9.25% ̄13.64%。因此,在果穗白皮后的7 ̄9天收获,为其最佳适期;试验证明,一般比对照增产10.58% ̄13.27%。据测定,“掖单12”和“掖单13号”等紧凑型玉米,进入完熟期时,籽粒仍处于半乳线期,即蜡熟期,其籽粒干重只有完熟期的90%,籽粒仍继续灌浆,约7 ̄9天后,乳线才消失,籽粒干重才达到最大值。此时收获,亩产量亦最高。各地种植的麦套夏玉米或夏直播玉米,由于后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  相似文献   

13.
一、选用良种 紧凑型玉米品种比平展型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好,具有较强的丰产性和稳产性.据品比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掖单2号、掖单13、皖单4号、登海l号在该地区有较强的丰产性、抗逆性、稳产性、增产幅度大等优点,是夏玉米高产栽培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14.
对玉米品种掖单13和鲁玉10进行剪叶剪穗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籽粒灌浆绍实期,群体源库两因素均是产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但库的作用更大。其主要机理是叶面积的减少,库容的相对变大增强了净同化率,促进了茎鞘物质向籽粒的运转,使花后物质生产量、籽粒库容及其活力的减少小于叶面积的减少量;籽粒库容的减少因单位库容及活力的补偿能力小,相对小的库容降低了净同化率,使花后物质生产量近于剪穗量的减少而影响产量。比较多花型掖单13和中花型鲁玉10两个品种,剪叶减产作用掖单13大于鲁玉10,剪穗减产作用掖单13小于鲁玉10  相似文献   

15.
根据陕西省80年代初以来夏玉米中熟组、紧凑型组和春玉米组区域试验的资料,对已审(认)定的20个杂交种的丰产性、稳产性、产量构成因素、株高、生育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掖单4号、掖单12号、西单2号、户单4号、陕单902、陕单891和西玉3号等都是较好的夏玉米杂交种;掖单13号、沈单7号和农大60等都是较好的春玉米杂交种。这些杂交种的共同特点是植株较矮、穗行数较多,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1985—2019年间山东省生产用主要玉米品种进行种质资源遗传组成、杂种优势模式等方面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品种演变分为5个阶段,各阶段代表品种依次为烟单14、鲁玉2号、掖单13、农大108和郑单958;有5种代表性杂种优势模式,即Lancaster×塘四平头、国外杂交种选系×塘四平头、Reid×旅大红骨、PB...  相似文献   

17.
1、选择对路优种,搞好种子处理优种是决定夏玉米高产的内在因素。高产地块选用较晚的紧凑型玉米品种较好,此品种光合作用强,增产潜力大。而适宜套种的有冀丰58、西玉3号、太合1号、掖单12、掖单13等品种。适宜回茬播种 的有掖单19、西玉3号、烟单14等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一、加快品种更新换代 淘汰摊单4号、西玉3号、掖单13号等老品种.大力宣持推广增产潜力大的登海9号,11号.苏玉9号、10号等高产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玉米穗期是玉米一生中吸收养分最快、最多的时期,是雌雄穗小穗、小花分化的盛期,是决定果穗大小、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也是玉米追肥的主要时期。重施穗肥能促进植株上部节间伸长,叶面积增大,延长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保证雌穗小穗、小花分化良好,为后期籽粒灌浆饱满和增加粒重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穗肥应在雌穗小花分化开始时追施为好。在正常情况下,这一时期植株的叶片数早熟品种展开叶为8~9片,可见叶12~15片;中熟品种,展开叶10~11片,可见叶14~17片;晚熟品种,展开叶12~13片,可见叶16~19片,此时即是追施穗肥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0.
普通粒用型玉米品种的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7个普通粒用型玉米品种的生理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现行推广玉米品种的产量基本上处在同一个水平,均比掖单13号高;在生育进程、植株性状、光合能力以及干物质积累分配上现行推广玉米品种各有特点,也与掖单13号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建议结合当地的物候条件选育和推广品种,并且依据品种的特征特性研究更加科学的栽培技术,服务于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