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聊城地区主栽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桂清  马迪 《玉米科学》2016,24(5):152-156
2015年采取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方法,分析44个主栽玉米品种对玉米锈病的抗性,明确聊城地区主栽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感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锈病抗性差异明显,易感病品种偏多,为54.54%(高感品种占40.91%,感病品种占13.63%);较抗病品种占36.37%(高抗品种占22.73%,抗病品种占13.64%)。大量易感品种的推广是造成玉米锈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大力推广聊玉23、诺达1号、德单5号、登海605、鲁宁184等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2.
东北春玉米区玉米栽培品种对大斑病抗性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利用分离纯化的玉米大斑病强毒力菌株和混合菌株对2008~2009年从东北地区收集的269份玉米品种进行温室和大田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鉴定。结果表明,温室鉴定条件下这些栽培品种对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较低,田间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处理整体表现抗玉米大斑病水平较高。田间人工接种处理高感病品种(HS)占0.37%,感病(S)品种占4.83%,中抗(MR)品种占31.60%,抗病(R)品种占55.02%,高抗(HR)品种占7.80%;温室人工接种处理高感品种占64.31%,感病品种占21.56%,中抗品种占10.40%,抗病品种仅占3.72%;田间自然发病处理高感病品种为0,感病品种占1.11%,中抗品种占10.40%,抗病品种占22.68%,高抗品种占65.80%。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2014,(6):34-36
对信阳市13个水稻主栽品种的稻瘟病抗性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对稻瘟病高抗的品种没有,抗及中抗占23.1%,中感及感病占46.2%,高感占30.7%。根据信阳市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结果和各县区当地的气候特点、种植方式、水肥条件等因素,提出了不同抗性水平品种的适宜推广地区。最大程度地减轻稻瘟病危害。  相似文献   

4.
2016年黄淮海地区主栽品种抗病监测与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淮海地区玉米主栽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对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主栽品种进行病害监测,并结合品种审定抗病鉴定结果对主栽品种主要病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3个试验站未发现主栽品种发生严重病害。同一病害在黄淮海不同地区表现不同,不同省份主栽品种主要病害发生种类以及严重程度亦存在差异,其中,穗腐病山东省发生最重,河北省次之,河南省发生较轻;鞘腐病河南省发生较其他两省重;南方锈病山东省发生较其他两省重。同一主栽品种在不同地区病害表现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2020-2022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对58份鲜食玉米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和评价,明确玉米品种对瘤黑粉病和丝黑穗病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58份鲜食玉米中未检测出高抗(HR)瘤黑粉病品种,1份品种原玉糯999表现抗病(R),占比1.7%;福甜73、白甜糯3号、白玉糯2020、甘糯2020等4份材料表现中抗(MR),占比6.9%;27份品种表现感病(S),占比46.6%;26份品种表现高感(HS),占比44.8%。对丝黑穗病鉴定结果表明,未发现高抗(HR)和抗病(R)品种,仅1份品种永糯321表现中抗(MR);其余20份和37份材料分别表现感病(S)和高感(HS),分别占鉴定材料的34.5%和63.8%。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间跟踪调查和离体接种方法测定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分析近年来山东省主推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及变化情况,探寻建立一种实用、快速检测寄主抗锈性和锈病菌致病性变异的鉴定技术。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品种多为感病或高感南方锈病品种,2014~2016年山东省主推玉米品种尤其是骨干品种都是连续多年种植的品种,每年更新的品种数量少于2~3个,而且与黄淮海地区主推玉米品种重复率较高,这可能是导致近年来本地区玉米南方锈病逐年加重甚至流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不同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田间自然病圃对19个河南省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抗南方锈病比较。结果表明:玉米品种间对南方锈病抗性差异明显,其中鲁单981、蠡玉16、DH601抗性较强;郑单958、鲁单9002、粟玉2号对锈病抗性较差;其余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水平居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8.
东华北春玉米区玉米品种对主要病害和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东华北春玉米区24份玉米主栽品种进行玉米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鉴定。高抗和抗大斑病品种11份,占参试品种的45.83%;高抗和抗灰斑病品种11份,占参试品种的45.83%;高抗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品种16份,占参试品种的66.67%;高抗和抗丝黑穗病品种10份,占参试品种的41.67%;高抗和抗茎腐病品种18份,占参试品种的75.0%;高抗和抗玉米螟品种6份,占参试品种的25.0%。综合抗性评价筛选出广谱抗性品种9份,占所有参试品种的37.5%。  相似文献   

9.
我国部分地区小麦生产品种和后备品系抗秆锈病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2009年间对来自我国小麦主要生产种植区15个省份的182份小麦生产品种和后备品系进行了苗期与成株期抗秆锈病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品种(系)中,114份对秆锈病表现抗性,占供试材料的62.64%,其中来自东北春麦区、北方冬麦区和黄淮海冬麦区的品种(系)对秆锈病抗性较强,部分地区材料对秆锈病的抗性较差,甚至江苏省的13份品种(系)对秆锈病全部感病,这表明虽然我国当前小麦生产品种和后备品系对秆锈病的抗性普遍较强,但仍然存在有相当数量的感病品种,秆锈病发生与流行的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主栽油菜品种菌核病抗性评价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采用人工茎秆菌丝接种法对四川省33个主栽油菜品种进行了连续3年菌核病抗性评价和稳定性研究,以川油21为耐病对照品种,将供试品种分为耐病、感病两个类型,高抗、中抗、低抗、低感、中感和高感六个等级。结果显示:四川省种植的油菜无高抗菌核病品种,仅27.27%的品种抗(耐)菌核病;35.37%品种表现为低感菌核病,高感、低抗、中感的品种分别占22.23%、20.20%和15.13%。品种的菌核病抗性稳定性受油菜花期环境和基因型影响显著,仅科源油9号和蓉油12号表现出稳定的耐菌核病特性;11个品种菌核病抗(耐)性丧失,20个品种菌核病抗(耐)性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2016~2019年对62个热带亚热带类型区和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的各省审定拟引种广西的玉米品种进行6种主要病害的抗病性鉴定,明确拟引种广西的玉米品种对广西玉米产区主要病害的抗病水平.结果 表明,参试品种对纹枯病、南方锈病、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和茎腐病的抗性,表现中抗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7.9%、30.6%、66.1%、...  相似文献   

12.
小麦品种在西藏的抗条锈性变异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在西藏的抗锈性表现,于2009-2011年在西藏林芝西藏农牧学院实习农场,对来自全国小麦条锈病菌变异观察圃的46份已知抗性基因小麦品种、45份生产及后备品种和由西藏农牧学院保存的26份西藏小麦种质资源(包括生产品种、引进抗源品种及区试材料)进行了田间自然诱发抗条锈病鉴定。结果表明,在小麦条锈病菌变异观察圃中,46份已知基因品种中33份表现为抗病,3份表现为感病,10份抗性不稳定;45份生产及后备品种中20份表现为抗病,12份表现为感病,13份抗性不稳定;26份西藏种质中,22份表现为抗病,3份表现为感病,1份抗性不稳定。调查表明,大部分材料表现出较稳定的抗病性,但目前在西藏高原麦作区实际生产中应用却较少。为减轻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应进一步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对102份玉米品种采用人工接种方法进行丝黑穗病鉴定.结果表明:表现高抗的品种占16.67%:表现抗病、中抗、感病的品种各占25.49%:表现高感的品种占6.86%.感病品种年度间数量在递减.  相似文献   

14.
亚麻品种资源对枯萎病的抗性评价 —0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亚麻枯萎病病圃,对508份国内外亚麻品种资源进行了抗枯萎病的鉴定和评价,按照参试品种较统 一感病对照发病率的降低率,把抗枯萎病程度划分为高抗(HR) 、中抗(MR) 、低抗(LR) 、低感(LS) 、中感(MS)和高 感(HS)共6个级别。各个级别的品种资源数分别为45、38、64、92、112 和157;分别占试验资源总数的8. 9%、 7. 5%、12. 5%、18. 1%、22. 1%和30. 9%。高、中抗资源共计16. 4%。筛选出的高抗和中抗枯萎病资源中有41份 属于首次报道,其中包括13份国外引进品种、7份国内地方品种和21份国内育成品种,一些重点抗源已成功地应 用于亚麻抗枯萎病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15.
穗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木霉Trichoderma spp.引起的穗腐病逐年加重。抗病玉米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控制穗腐病的经济、安全和有效措施。连续3年(2020-2022年)比较分析花丝喷雾法、花丝通道注射法、子粒注射法、牙签法等接种方法对玉米木霉穗腐病抗性鉴定效果。结果表明,花丝通道注射法发病强度适中,能使不同品种在人工接种后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抗性反应,较适用于玉米抗木霉穗腐病鉴定接种,是一种比较理想、容易操作的接种方法。2021-2022年鉴定的玉米新品种中,对木霉穗腐病表现高抗、抗性、中抗、感病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2.6%、13.6%、26.0%、44.4%和1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