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土蜂在玉米、甘薯 豆类分别与花生临作田被释放后最初的 3次飞行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第一次飞行是一种逃逸式的 ,在观测区内呈随机分布 ,其它二次飞行则对着陆点有明确的选择性。在玉米花生临作区 ,81.82 %土蜂的第二次飞行目标是与花生相邻的玉米 ,但停留的时间很短 ,平均只有 3min左右。在甘薯 豆类与花生临作区则没有这种现象 ,当日上午在甘薯 豆类田与花生田的比例为 51.43 %和 48.57% ,当日下午为 3 3 .53 %和 76.47% ,对花生田有明显的选择性。第三次飞行的目标非常明显 ,大多数土蜂都选择在花生区降落。每次飞行的间隔时间上午比下午短 ,表明上午土蜂比较活跃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新疆荒漠绿洲区甘薯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为科学防控甘薯田杂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倒置W法9点取样,对新疆荒漠绿洲区甘薯田杂草进行系统的调查。【结果】 新疆荒漠绿洲区甘薯田杂草有46种,隶属于19科42属,其中禾本科10种、菊科8种、藜科5种、豆科3种、蓼科3种,其它科1~2种。相对多度大于1的杂草有20种,其中优势杂草有7种,分别为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藜Chenopodium album、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 mitis,常见杂草有13种,分别为龙葵Solanum nigrum、野西瓜苗Hibiscus trionum、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苦苣菜Sonchus arvensis、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大蓟Cirsium japonicum、虎尾草Chloris virgata、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和艾蒿Artemisia argyi,还分布有一般性杂草26种。【结论】 优势杂草中危害最重的杂草是马唐、马齿苋和稗草,其相对多度分别为16.29、13.27和11.36。核桃-甘薯间作甘薯田杂草群落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18,高于甘薯单作田,而杂草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25和0.60,低于甘薯单作田。  相似文献   

3.
腐烂茎线虫对花生的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栽接种试验表明,侵染甘薯的腐烂茎线虫对花生具有显著的致病性.该线虫可以侵染花生的根系、果针和荚果,果针受害最重,影响饱果率和荚果重量.不同花生品种对腐烂茎线虫的抗性和症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具有增加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功能,套作是最重要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形式。为研究不同套种模式对桑树生长和综合效益的影响,在幼龄桑园分别套种大豆、绿豆、马铃薯、红薯、花生、芝麻6种农作物,比较6种套作模式下桑树的生长情况、桑叶产量及综合经济效益,并分析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种套作模式中,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桑树/花生的平均枝条数及平均总枝条数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从平均枝条长来看则正好相反,而单位面积总枝条数差异不显著;从桑叶叶量来看,桑树/花生套作模式下最高,达16 391.90 kg/hm2,桑树/红薯次之,桑树/绿豆最低;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套作幼龄桑园单位面积平均总条数(x)与平均总条长(y)有极显著相关性,拟合多项式方程为:y=0.247x2–2.506x+314.16(x>0);综合来看,桑树/花生套种模式较有利于幼龄桑树的生长,综合经济效益高于其他模式,其次为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模式。该研究为幼龄桑树套种模式的推广,桑园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陷阱法、扫网法及植株系统调查法研究了甜玉米间作不同作物(绿豆、菜豆、甘薯、花生)对蜘蛛群落结构的影响.田间调查共采集到蜘蛛26种,隶属于10科.玉米单作与间作生境蜘蛛群落结构组成相似,均以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和八斑球蛛Coleosoma octomaculatum为优势种;但玉米间作生境有助于蜘蛛类群数量增长,其中玉米间作绿豆、玉米间作菜豆的蜘蛛总体数量显著高于玉米单作,玉米间作甘薯和玉米间作花生的蜘蛛数量也有所提高.研究表明,玉米间作生境通过增加作物多样性,对蜘蛛具有较好的诱集作用,从而提高蜘蛛类群数量.  相似文献   

6.
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明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在红壤旱地上应用的改土培肥效果及其不同用量的产量效应,在典型红壤丘陵区选取3个不同试验点,设计不同用量处理并以花生、红薯、烟草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试验,2年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在红壤旱地上施用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可有效调节土壤酸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具有较好的改土培肥效果,其中土壤pH值提高了0.150.19、土壤容重降低了50.19、土壤容重降低了56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提高了2.26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提高了2.22.8 g/kg;在花生、红薯、烟草上应用,其适宜施用量分别为15002.8 g/kg;在花生、红薯、烟草上应用,其适宜施用量分别为15002000、22502000、22503000、15003000、15001800 kg/hm2,与对照(不施改良剂量)相比分别增产8%1800 kg/hm2,与对照(不施改良剂量)相比分别增产8%11%、9%11%、9%14%、6%14%、6%9%,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7.
作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与耐旱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亚热带旱地典型的玉米、花生、大豆、红薯4种旱地作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作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与其耐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耐旱性强的作物体内游离脯氨酸高,同一作物随生长发育的进程,游离脯氨酸含量逐渐降低,同日内最小值在早晨6:30左右。  相似文献   

8.
蚕沙及几种常用粗饲料在山羊瘤胃的降解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乐至黑山羊阉公羊为试验动物,采用尼龙袋法对蚕沙和青贮玉米秸秆、花生藤、大豆秸秆、红苕藤和豌豆秸秆等四川地区常见的几种粗饲料的干物质、粗蛋白和粗纤维的瘤胃降解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72 h蚕沙的干物质、粗蛋白和粗纤维的有效降解率分别为43.32%、45.47%和36.05%,青贮玉米秸秆为49....  相似文献   

9.
我国不同地区主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成熟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时间分布与作物的成熟期关系密切,对其可持续利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首先提出田间秸秆成熟期的概念,通过查阅2006—2011年正式发表的大田试验文献获得大田作物主产品在各地区的成熟期或收获期,确定不同地区各作物秸秆的成熟期。结果表明:从时间分布上看,1—4月是甘薯、甘蔗、棉花、马铃薯和油菜的秸秆成熟期;5—6月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开始成熟,为全国秸秆成熟初期;7—11月为水稻、小麦及玉米集中收获时段,属于秸秆成熟盛期,其中,9和10月秸秆成熟的作物最多;12月为秸秆成熟末期,马铃薯、甘薯、花生、棉花、黄红麻和甘蔗的秸秆在此时期成熟。长江以北地区的作物秸秆成熟期为6—10月,高峰期在8—10月初;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无霜期长,可栽培作物种类多,秸秆成熟时间相对分散。明确田间秸秆的成熟期,为研究我国田间秸秆资源的时间分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甘薯脱毒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 ,对河南省 1 0个主栽甘薯品种进行了脱毒培养 ,经过对脱毒甘薯原原种、原种及良种的三级繁育和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结果表明 :脱毒甘薯比非脱毒甘薯平均增产 6 1 .8%,商品性状明显改善。此外 ,还对河南省甘薯病毒种类进行了鉴定 ,明确了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甘薯潜隐病毒 (SPLV)和甘薯G病毒 (SPVG)等为河南省甘薯主要病毒 ,并对甘薯茎尖苗病毒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甘薯病毒病广泛见于福建省各甘薯主产区,甘薯病毒种类主要有: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 V)、甘薯潜隐病毒(SPLV)、甘薯褪绿斑病毒(SPCFV),其中甘薯羽状斑驳病毒是最主要的种类。各种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甘薯品种田间带毒率为100%。通过对甘薯脱毒技术、指示植物法甘薯茎尖苗带毒检测技术、脱毒苗的增产效果和增产机理及脱毒苗繁殖和利用等进行研究,建立了福建的甘薯脱毒薯(苗)生产技术体系,为今后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otochemical reflectance index (PRI) and th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were examined to assess suitability of PRI as a remote-sensing tool for th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cotton and peanut crops under water stress condition. Five cotton and six peanut cultivars were grown using Andosole soil in pots maintained at two water levels; the control and water stress treatment (WS) of 100 and 50% of the daily transpiration, respectively. Higher 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NPQ) was exhibited by peanut than that of cotton by the water stres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creases of the actual quantum yield of photosystem II (△F/F'm) and PRI by the water stress in cotton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peanut. There were positive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PRI and △F/F'm in cotton at noon and in the afternoon including the control and WS. The correlations of PRI with NPQ were negatively significant at noon and in the afternoon for cotton, and in the afternoon for peanut. No clear relationship was found among these parameters in the morning probably due to the diurnal increase in global solar radia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re would be a possibility to detect the effects of water stress on △F/F'm and NPQ by PRI with some exceptions, although PRI could not note varietals differences in △F/F'm and NPQ for each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试验在重度干旱胁迫(土壤田间持水量的35%~40%及复水条件下,对同时转入Cu/Zn SOD 和APX 基因的甘薯和未转基因对照植株的光合响应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及复水过程中转基因和未 转基因植株光响应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良好转基因TS和未转基因甘薯NS的 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渍暗呼吸速率(Rd)在干旱胁迫下均明显降低复水后又逐 渐增加但与NS 植株相比TS 植株在胁迫条件下降低的幅度较小,而在复水过程中恢复得也更快,反映出转入的抗 氧化酶基因提高了甘薯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光合能力及修复能力,增强了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TS 和NS 植株的光 补偿点(LCP)在干旱胁迫下显著提高,但TS 植株上升的幅度比NS 植株小复水过程中修复得也更快,表明转基因甘 薯增强了对光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添加甘薯粉对面包烘焙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分析了添加不同比例甘薯粉对面包烘焙品质的影响,并对优质一级面包粉和普通面包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优质面包粉,甘薯粉添加量可在10%以内,对于一般面包粉应控制在7.5%以内  相似文献   

15.
两种除草剂防除甘薯田杂草药效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50%乙草胺乳油和50%异丙草胺乳油(地瓜草锄)两种除草剂进行甘薯田杂草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0%乙草胺乳油对甘薯地杂草的防除效果最高在80%左右,每666.7m^2适宜用药量为180—200ml;50%异丙草胺乳油可有效防除甘薯田的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并对甘薯安全,在防效上明显优于50%乙草胺,最高防效可达90%以上,是一种较好的甘薯田除草剂,每666.7m^2适宜用药量为250—300ml。  相似文献   

16.
探讨盆栽条件下接种方式对甘薯腐烂茎线虫侵染量的影响,并对甘薯茎叶组织中腐烂茎线虫虫口分布及萌芽甘薯的生育期抗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块植入甘薯中线虫侵染量最高,每g组织达408条,且症状最严重,茎组织中线虫分布最远到达距茎基部90 mm的茎组织。另外,与对照相比,萌芽甘薯对腐烂茎线虫的生育期抗性显著。本文首次报道甘薯腐烂茎线虫侵染甘薯茎叶组织的最远位置和萌芽甘薯的生育期抗性,不同接种方式对甘薯腐烂茎线虫侵染量影响的研究结果,为阐述通过病害传播途径防治该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近年来完成的312个田间试验结果,将耕地土壤肥力分为高、中和低3个等级;土壤基础肥力对水稻产量的平均贡献率是75.32%,对甘薯、马铃薯和花生产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9.13%、51.88%、65.72%。稻田土壤肥力对产量的贡献率在不同稻作之间差异很小,且在各相应土壤肥力等级中都高于旱地土壤。施用氮磷钾对粮油作物都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在水稻中氮肥在晚稻、磷肥在中稻、钾肥在早稻和中稻的增产效果最佳,在旱作物中氮肥在马铃薯上、磷肥在花生上、钾肥在甘薯上的增产幅度最大;稻田平均增产效果是N>K>P,且中低肥力等级土壤的氮磷钾肥效高于高肥力等级土壤。每公顷净平均增收是N>K>P;甘薯、马铃薯或花生施用氮磷钾的每公顷净增收和产投比都明显高于水稻。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在苏北沿海滩涂上种植甘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3个盐分梯度的盐碱土上进行甘薯栽培试验,研究甘薯在不同盐分土壤下生长性状的差异以及甘薯种植对土壤盐分、养分、土壤微生物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盐分的增加,甘薯生长受到抑制,但在2.0~3.1 g·kg-1土壤盐分水平下,甘薯生长性状与1.0~2.0 g·kg-1盐分下差异不显著,说明甘薯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在3.1~4.8 g·kg-1土壤盐分下甘薯各项生长指标显著下降,说明甘薯已受到严重的盐胁迫。随着甘薯生长进程,土壤盐分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1.0~2.0、2.0~3.1 g·kg-1盐分的土壤的呼吸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在甘薯收获后,其土壤呼吸强度依然高于甘薯种植前。在甘薯生长期内,土壤全氮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先升后降,土壤全钾含量先降后升。土壤盐分越大,土壤微生物碳含量越低,随着甘薯生长进程,1.0~2.0、2.0~3.1 g·kg-1土壤盐分下,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甘薯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在苏北沿海滩涂上种植甘薯可降低土壤盐分,促进微生物繁殖,提高土壤养分,尤以对盐分含量为1.0~2.0、2.0~3.1 g·kg-1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1989—1991的年盆苗测定、田间小区试验和大面积防治示范结果表明,在同一剂量和处理时间内,多菌灵粉剂对甘薯蔓割病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托布津粉剂,超微多菌灵粉剂略高于多菌灵粉剂,其治病机理主要起预防保护作用.最佳剂量和处理时间为80%超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8g·L-1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8g·L-1,浸苗出晾干6—8h后扦插.上述处理对大田感病品种防治效果达80%-100%,增产7%-15%,经济效益显著,可供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花生、红薯间作对退耕还林幼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退耕还林幼林地间作花生、红薯和无间作对幼树的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间作花生能较好地促进幼树的生长,对树茎、分枝数和树高的有利影响极为明显,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