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改当年上市为第2年上市(改放养蟹苗为放养蟹种) 河蟹当年上市可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但是,当年蟹苗(大眼幼体)养殖的成蟹规格小(50~60克/只),缺乏市场竞争力.且售价低。建议改1年上市为2年上市。即第一年以培育蟹种为主.第二年再经过强化培育,养成上市。  相似文献   

2.
扣蟹苗种培育是指由大眼幼体培育成200只/公斤左右的扣蟹。目前天然海水和人工海水大闸蟹育苗技术均已成熟。当前主要有工厂化育苗和海滨土池培育两种方式。工厂化育苗为温室人工控温,海滨土池培育为室外培育,育出的蟹苗相对工厂化育苗适应性强,蟹苗成活率高,且培育成本低,备受养殖户欢迎。  相似文献   

3.
扣蟹苗种培育是指由大眼幼体培育成200只/公斤左右的扣蟹。目前天然海水和人工海水大闸蟹育苗技术均已成熟。当前主要有工厂化育苗和海滨土池培育两种方式。工厂化育苗为温室人工控温,海滨土池培育为室外培育,育出的蟹苗相对工厂化育苗适应性强,蟹苗成活率高,且培育成本低,备受养殖户欢迎。  相似文献   

4.
河蟹性成熟后就不能再生长,如何控制蟹种早熟是幼蟹培育过程中技术性很强的环节。近年来,在长江天然幼蟹苗种紧缺的情况下,有一些幼蟹培育场.为获取更多的利润,没有将性腺早熟的蟹剔掉,放养后死亡率提高,使一些养殖单位和个人损失惨重。其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刘锐 《农技服务》2014,(6):201-201
<正>常规的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但近几年来,人们充分利用工厂化温室在早春就开始繁育蟹苗,例如江苏省2000年最早的早繁蟹苗在12月26日就已出池。利用早繁蟹苗延长生长期进行当年养成蟹的技术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其关键就是如何将早繁蟹苗强化培育成五期仔蟹。早繁蟹苗出池时外界温度还很低,不能进行室外培育,所以人们就普遍采用温室塑料大棚保温。配备锅炉加温或利用电厂废  相似文献   

6.
<正> 蟹苗育成幼蟹,其成活率直接影响河蟹池塘养殖及人工放流的产量。湖泊蟹苗的放流回捕率通常只有2~3%,最高也只有5%。同样,用蟹苗直接在池塘养殖成河蟹的成活率也不高。主要原因是,蟹苗容易死亡和流失,长成幼蟹的比例小。故提高蟹苗培育的成活率,是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为此,我们利用网箱在池塘内进行蟹苗育成幼蟹(0.5克左右)的试验,观察蟹苗生长变态的生活习性,并定期测定浮游生物、水温等,从中找出影响蟹苗育成幼蟹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沈慧 《新农村》2013,(6):36-36
蟹种培育指幼蟹放入蟹种池培育至翌年农历惊蛰前后,规格为100~200只/千克或更大。此阶段蟹种蜕壳7次以上,个体发育快,对饵料要求比蟹苗低。对水体环境要求为适宜水温15~30℃,最适为22~30℃;溶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9;可施有机肥补充水体营养盐类,尤其是钙盐对蟹种蜕壳具有重要作用。蟹种池面积以1300~3000平方米为宜,水  相似文献   

8.
杨立功 《农家致富》2004,(23):42-42
蟹种早熟是人工培育中的一大难关,是直接制约养殖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早熟的蟹在60~100只/千克时,雌蟹腹部即变圆,并见周围生长绒毛,雄性腹部交接器已骨质化,掌节绒毛稠密。一龄蟹早熟的原冈主要是人工养殖条件优越、饲料允足以及蟹菌质量不佳等。幼蟹培育中性早熟的控制技术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一、清塘不彻底,防敌不及时 近几年来,由于自然蟹苗遭到破坏,自然种苗货少价昂。因蟹苗培育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养蟹大约有80%的苗种用的是人工培育的豆蟹。由于豆蟹规格小,很容易受到青蛙、蟾……  相似文献   

10.
<正> 1 问。到蟹鱼生产处购买蟹苗,如果是人工繁殖的蟹苗,就应询问蟹苗的日龄、饵料投喂情况、淡化处理过程以及池内蟹苗密度。一般饲养管理较好,蟹苗日龄已达4~5天,经过4~5天淡化处理,池内蟹苗密度较大,且比较活跃,说明蟹苗质量较好,反之蟹苗质量就差。如果购买的是天然蟹苗,则要了解蟹苗捕捞的天数及淡化处理情况,如未经淡化处  相似文献   

11.
<正> 利用稻田培育幼蟹,不仅投资少,效益高,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蟹苗的成活率。自然生长的河蟹,一般2年才能达到性成熟,但是稻田培育幼蟹,当年达到性成熟的比例相当大。如果用性成熟的幼蟹第2年再继续养,不仅生长缓慢,而且死亡率高,直接影响养蟹的经济效益,给养蟹者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幼蟹(又称蟹种)的培育阶段,因蟹苗嫩小,培育环节较多,管理稍有不慎,便会失败或造成损失。笔者根据几年的实践,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引起重视。1.蟹苗质量蟹苗有天然捕  相似文献   

13.
一般养蟹周期为两年,刚孵出的小蟹如蚤状幼体在水中发育生长,逐渐长成小蜘蛛一样的大眼幼 体,即为蟹苗.大眼幼体又要经过1年的培育成80~200只/kg的扣蟹,再养殖1年才能长成商品蟹. 如果采用快速养殖法,可把当年的大眼幼体养成商品蟹,能缩短1年的养殖周期,这样既省工省料,经 济效益又高.  相似文献   

14.
要有效防止稻田培育蟹种成活率低的现象产生,首先应搞清楚其成活率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达到其应有的防治效果。1.稻田培育蟹种成活率低的原因。①苗种质量差。稻田养殖户多购买人工繁殖蟹苗培育。部分人工繁殖蟹苗在蚤状幼体变态过程中,没有投喂丰年虫或投喂不足,或因大  相似文献   

15.
蟹种培育的关键是控制好规格,规格过大,性早熟的蟹种比例大,影响养殖成活率;规格过小,养成的商品蟹偏小,市场价格低,影响养殖经济效益。生产上需要培育成规格为每只重5~10克的“扣子蟹”。因此,在蟹种培育过程中,要采取控制和促长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年来,随着微孔增氧技术在金坛及全省的普遍推广,在蟹种培育方面也有了突破,667平方米投放大眼幼体数量由原来的0.5~1千克上升到1.5千克,随着大眼幼体变态正常进入五期生长阶段,蟹池蟹种密度普遍较高,为确保蟹种培育优质高产,在蟹种中后期生产应注重以下几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李建鑫 《新农业》2004,(1):37-37
在幼蟹生长过程中经常出现性腺早熟现象。性早熟的个体规格只有10~40克,且不再长大。当年即达性成熟的一龄幼蟹一般占5%;二龄幼蟹培育中。性早熟的个体占20%~30%。性早熟的幼蟹难以蜕壳而死亡,给养殖者带来巨大损失。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8.
年来,随着微孔增氧技术在金坛及全省的普遍推广,在蟹种培育方面也有了突破,667平方米投放大眼幼体数量由原来的0.5~1千克上升到1.5千克,随着大眼幼体变态正常进入五期生长阶段,蟹池蟹种密度普遍较高,为确保蟹种培育优质高产,在蟹种中后期生产应注重以下几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19.
胡小燕 《农技服务》2014,(6):199-199
<正>从大眼幼体到商品蟹要历经多次蜕壳,每蜕壳一次成活率都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从大眼幼体到五期仔蟹的成活率对成蟹养殖成活率影响至关重要。为了有效提高各期养殖成活率,就必须加强从大眼幼体到五期仔蟹的培育,强化技术措施,精心饲养管理,也只有强化五期仔蟹的培育,才能提高成蟹养殖的经济效益。用以培育一龄蟹种的蟹苗以5月上旬以后的为好,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培育成活率,又有利于降低性早熟率。5月以后的蟹  相似文献   

20.
在条件相同的15个温棚培育池中进行培育试验,将培育池随机分为3组以分别投放3种不同密度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蟹苗进行对比养殖。结果表明,通过45 d的培育,蟹苗的出售规格为300只/kg左右,成活率为20%左右,且蟹苗的初始放养密度明显影响蟹苗的出售规格,但对蟹苗成活率的影响不大。因此,温棚培育池条件下进行河蟹苗本地化培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