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玉臻  王向阳 《昆虫天敌》1990,12(3):138-141
本文用15块田(次)的分布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麦田穗期蚜虫僵蚜(代表蚜茧蜂幼虫)、七星瓢虫的田间分布均为聚集型,其(?)——(?)的回归关系式依次为:(?)_(蚜)=3.9816+3.1262(?)、(?)_(僵蚜)=0.4962+3.3849(?)、(?)_(七星)=0.3466+1.4894(?)。同时,还对穗期天敌对缢蚜的跟随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燕麦蚜茧蜂(Aphidius avenea Haliday)是临清市麦蚜寄生性天敌的优势种,占麦田5种蚜茧蜂的4/5。笔者从1978~1989年对其生物学特性和消长规律进行了定点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现将结果报告予下.一、材料与方法秋季、早春在麦田、油莱田、冬藏大白菜、菠菜等作物上采集蚜虫和僵蚜,鉴定蚜茧蜂种类,了解越冬虫态,并放置室内外观察死亡率;3~6月份在麦田每10天采集一批僵蚜,观察羽化率、虫种、干瘪、重寄生;田间系统调查取一二三类麦田各100株3天一次;盆栽  相似文献   

3.
蚜虫跳小蜂的重寄生现象及生物学特性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江 《植物保护》1987,13(5):35-36
蚜虫跳小蜂Aphidencyrtus aphidivorus(Mayr)是蚜茧蜂僵蚜期的重要寄生天敌、麦蚜的重寄生蜂,为有害天敌。笔者1980—1986年在蚜苗蜂的研究中发现了此蜂和另外4种重寄生蜂,其对麦田蚜茧蜂 (主要是燕麦蚜茧蜂Aphidius avenae Haliday)的破坏作用极大。  相似文献   

4.
一,菜蚜茧蜂发生情况 1981~1986年普查天敌时,发现菜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 Mintosh)在通化地区主要寄生菜蚜和菜缢管蚜,10月下旬以老熟幼虫和前蛹期在僵蚜体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羽化出蜂。一般年份本地区菜蚜茧蜂可出现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6月上旬到7月上旬,这期间气候适宜蚜虫生存,也是菜蚜茧蜂控制菜蚜最强阶段,田间寄生率高达50%以上。7月  相似文献   

5.
临清市燕麦蚜茧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清市麦田蚜虫调查中,发现有5种蚜茧蜂:燕麦蚜茧蜂(Aphidius auenae Haliday),烟蚜茧蜂(A.gifuensis Ashmead),阿维蚜茧蜂(A.ervi Haliday),麦蚜茧蜂[Ephedrus Plagiator(Nees)],以及蚜外茧蜂属的一种Prabn sp.。其中燕麦蚜茧蜂占80%,是寄生麦蚜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6.
蚜茧蜂对麦蚜控制作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蚜茧蜂是麦蚜寄生性天敌中重要种群,山东、江苏、北京和山西等地已有种类调查及生物学特性方面的报道。本文就蚜茧蜂对麦蚜自然控制作用方面,根据1986年的观测结果简报如下。 材料与方法 在郑州市郊麦田,自小麦拔节期开始,采集田间僵蚜和网捕蚜茧蜂,  相似文献   

7.
麦田蚜茧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昌麦田蚜茧蜂共有5种,以燕麦蚜茧峰、烟蚜茧蜂为优势种;重寄生蜂有三种,以黄足分盾细蜂为优势种。蚜茧蜂4月中、下旬进入麦田,5月中旬种群数量达到高峰:蚜茧蜂种群数量主要受寄主—蚜虫密度和4~5月的雨量,相对湿度的影响。麦田蚜茧蜂对麦蚜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寄生率最高可达40%以上。解决好重寄生和跟随现象的问题,可提高好苗蜂对麦蚜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麦田蚜茧蜂的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江 《植物保护》1985,11(2):50-50
从1978至1983年对麦田蚜茧蜂的保护利用措施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燕麦蚜茧蜂(Aphidius avenae Haliday)占78.2%、烟蚜茧蜂(A.gifuensis Ashmead)占17.9%、阿维蚜茧蜂占1.3%、麦蚜茧蜂占2.1%。 1978年以来我市播种小麦面积累计221.95万亩,保护利用蚜茧蜂的面积161.38万亩,占麦田面积的72.7%。1978、79、81年的利用面积均在30万亩以上;1983年27.8万亩麦田全部利用,减少用药1—2遍,每亩节约农药费0.5—1元。增加了自然界天敌总数,减轻了环境污染。1981年5月中旬城关公社有些地块麦蚜发生较重,要求3天内  相似文献   

9.
烟蚜茧蜂蛹期耐冷藏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5±1)℃、RH85%、光照∥黑暗=16h∥8h条件下僵化1~5d的僵蚜,置5℃冰箱中保存,结果显示:僵化3d蚜虫中烟蚜茧蜂平均羽化率最高(72.33%~85.33%),僵化2d蚜虫中烟蚜茧蜂羽化率次之(65.67%~81.33%),僵化4d、5d蚜虫中的烟蚜茧蜂羽化率最低(<70%);僵蚜低温冷藏对羽化出的烟蚜茧峰雌蜂寄生能力无显著影响,各处理中羽化出的雌蜂平均寿命减少皆小于1d。  相似文献   

10.
蚜茧蜂是蚜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为明确保山市越冬蚜虫的种群消长及蚜茧蜂的越冬情况,调查了该地2015年1—3月及12月越冬蚜虫的发生及蚜茧蜂寄生僵蚜的情况。结果表明,1—3月保山市越冬蚜虫指数呈增长趋势。其中,保山市隆阳区和施甸县的越冬蚜虫种群发生量较大,蚜情指数介于5%~30%之间。2015年12月中、下旬,隆阳蚕豆、龙陵青菜、腾冲油菜、施甸油菜和昌宁油菜上越冬蚜虫的无翅蚜虫口密度分别为317.39、268.80、84.80、79.98和9.10头/株,隆阳区显著高于其他县;龙陵县青菜上的有翅蚜种群数量显著多于其他4个区(县),其虫口密度为20.70头/株;施甸县油菜上的越冬蚜虫被蚜茧蜂寄生的虫口密度为8.68头/株,显著高于其他区(县),其次为龙陵县和隆阳区,其越冬蚜虫被蚜茧蜂寄生的僵蚜数量分别为2.60头/株和1.30头/株,二者差异显著。腾冲市和昌宁县的越冬蚜虫被蚜茧蜂寄生僵蚜数量最低,但该地有蚜茧蜂成蜂活动。说明保山市冬季适合蚜茧蜂生存,可用于防治蚜虫。  相似文献   

11.
烟蚜茧蜂繁殖利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烟蚜茧蜂在沈阳以老熟幼虫在僵蚜内越冬,越冬场所主要在窖藏白菜及萝卜上,在温室条件下无滞育现象。烟蚜茧蜂的发育有效积温为308.28日度,在沈阳一年约可完成11~12个世代。用萝卜饲养桃蚜繁殖烟蚜茧蜂方法简便,一株萝卜平均可获僵蚜1296头,最多3856头。烟好苗蜂的寄生能力受温度的影响,以20~23℃中获得僵蚜数最多,一头雌蜂可获僵蚜117~143头。烟蚜茧蜂子代的雌雄性比,在18~25℃中为1:0.73。烟蚜茧蜂的寄主桃蚜在13~30℃温度中均能繁殖,20~27℃中繁殖速度最快。在塑料大棚内释放烟蚜茧蜂防治辣椒及黄瓜上桃蚜效果显著,而在不释放的对照区则施用了6次农药。  相似文献   

12.
通化县大豆蚜虫的主要天敌有:日本豆蚜茧蜂(Lysiphlebia japonica Asbmeab)、大豆蚜茧蜂(Trioxys anctus Haliday)和三叉蚜茧蜂(Trioxys sp.)。其中日本豆蚜茧蜂约占95%以上,一般年份寄生率可达34%~70%,是大豆蚜虫前期的重要天敌。由于后期重寄生率高,羽化率低,失去对蚜虫的控制作用。为此,我们从1985年开始对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和栽培方式进行大豆蚜虫重寄生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茶足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testaceipes人工诱导滞育的最佳条件,于室内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和光周期处理对该蜂滞育诱导的影响,并通过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滞育率来确定滞育僵蚜的最佳贮藏时间。结果显示:25℃下培养茶足柄瘤蚜茧蜂120 h达高龄幼虫时,对其进行滞育诱导,此时该蜂滞育率最高;表明高龄幼虫期是其感受滞育信号的敏感时期,蛹是该蜂的滞育虫态。在温度为8~16℃、光照时间为8~14 h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光照时间的缩短,茶足柄瘤蚜茧蜂的滞育率呈增加趋势,其中在8℃、光周期8 L:16 D条件下其滞育率最高,为73.58%;当温度为16℃时,光照时间处于8~14 h范围内,该蜂不能进入滞育状态。在8℃下持续诱导30、40 d,茶足柄瘤蚜茧蜂的滞育率分别为72.38%和67.54%。在4℃下将滞育僵蚜贮藏90 d,与非滞育僵蚜相比,滞育僵蚜的羽化率和子代蜂的寄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冷藏120 d,滞育僵蚜的羽化率仍能达到69.64%。表明茶足柄瘤蚜茧蜂属低温短日照滞育型昆虫,最佳滞育诱导条件为25℃培育120 h后,转入8℃、8 L:16 D环境中连续诱导30 d;滞育僵蚜在4℃下可储存90~120 d。  相似文献   

14.
在温室中对烟蚜繁育的最适替代寄主展开筛选,测定蚜茧蜂羽化的最适温、湿度,并对烟蚜与僵蚜回接烟苗后的成活率和羽化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小白菜繁殖蚜虫量较大,效果优于萝卜和油菜寄主,回接烟苗后烟蚜成活率达85%以上,可作为替代寄主用于烟蚜的冬季保种及规模化繁殖。(2)蚜茧蜂僵蚜羽化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相对湿度为80%~90%。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在昆明、嵩明等地首次采到蚕豆主要害虫豌豆蚜的重要天敌阿尔蚜茧蜂,并对该蜂大量繁殖和利用进行了研究。1.阿尔蚜茧蜂在滇中、滇南地区均有分布是控制豌豆蚜的一种有利用前途的优势种蜂。2.昆明室内可周年繁殖,冬季发育周期为19~25天,夏秋季节10~17天,各代雌蜂数占62~75%,与田间自然寄生蜂群性比相近。3.冬季在田间搭一简易人工繁蜂棚,提早繁蜂,是大量繁蜂的一种好方法。4.僵蚜在低温(3~10℃)下保藏196、202天,羽化的成蜂仍具有生殖能力。5.田间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在豌豆蚜发生初期早春开始连续多次放蜂似比在发生中期一次释放寄生率要高。释放僵蚜比成蜂好,简便易行,不要特殊器皿盛放和饲喂成蜂以及运输工具等。  相似文献   

16.
麦蚜重寄生蜂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麦蚜重寄生蜂的种类 在山东临清,寄生麦蚜茧蜂的5种寄生蜂中,以蚜虫跳小蜂Aphidencyrths aphidivorus为主,占67.3%;环腹瘿蜂Figites sp.第二位,占13.5%;黄足分盾细蜂Dendrocerus(Atritomellus)laticeps占9.6%,还有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sp.,短腹柄腹金小蜂Asaphes sp.。在小麦灌浆前期以瘿蜂多见;小麦黄熟期以跳小蜂为主要种类。它们是蚜茧蜂僵蚜期的主要寄生天敌、麦蚜的重寄生蜂,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品种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的生态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麦田遗传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的生态效应,系统调查了麦长管蚜及其天敌的种群时序变化,并分析了对麦长管蚜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间作处理麦田中高峰期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百株蚜量均显著低于单作麦田,其顺序为:小麦单作北京837(7 422.0头)>与KOK间作(5796.7头)>与红芒红间作(5406.7头)>与郑州831间作(5291.7头)>与JP2间作(4493.4头)>与中四无芒间作(4 155.0头),且麦蚜由聚集分布趋于均匀分布;蚜茧蜂发生的高峰期,各间作处理麦田中蚜茧蜂的平均数量高于小麦单作田,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间作处理麦田小麦理论产量增加,与小麦单作处理差异显著(P<0.05).表明大田小麦品种间作抗蚜品种对麦长管蚜有显著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烟田6种常用杀虫剂对烟蚜茧蜂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烟田常用杀虫剂对烟蚜茧蜂的安全性,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浸虫法测定了6种烟田常用杀虫剂对烟蚜茧蜂(Aphidiusgifuensis)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对烟蚜茧蜂成蜂有明显的触杀毒力,噻虫嗪和吡虫啉显著降低了烟蚜茧蜂的羽化率,且这3种杀虫剂处理僵蚜后可导致羽化出的成蜂双翅畸形; 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蚜酮对烟蚜茧蜂成蜂和僵蚜均相对安全,处理1 h后成蜂死亡率为0~5.56%,僵蚜羽化率达70%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烟蚜综合防治时合理选用杀虫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虫霉目真菌和蚜茧蜂是蚜虫的重要专性生防因子,在田间生态系统中存在“共位共处”的现象。本文开展了以新蚜虫疠霉和烟蚜茧蜂为代表的虫霉目真菌和蚜茧蜂在有翅蚜蚜群中的互作研究。有翅蚜“孢子浴”接种新蚜虫疠霉后不同时间间隔(0 d,1 d,2 d)再进行蚜茧蜂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的蚜虫感病率差异显著,且均高于60%;处理间的僵蚜率则差异不显著,且均低于15%。而有翅蚜先经寄生再“孢子浴”接种的5组不同间隔时间(1 d,2 d,3 d,4 d,5 d)处理试验的结果表明,组间有翅蚜的僵蚜率呈极显著差异,感病率也呈极显著差异,且僵蚜率和感病率在间隔4 d组出现明显分界。因此,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有翅蚜蚜群中,新蚜虫疠霉的侵染比烟蚜茧蜂的寄生更具竞争优势,但它们之间的互作关系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本试验为蚜虫专性病原真菌(特别是虫霉目真菌)更好地联合蚜茧蜂在蚜虫生物防治中开展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农药对烟蚜茧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种杀蚜农药的田间使用浓度,对烟蚜茧蜂的成蜂和僵蚜体内该蜂的毒杀作用进行了研究。对烟蚜茧蜂成蜂测定的结果,其毒性顺序为:溴氰菊酯>功夫菊酯>氧化乐果>来福灵>杀灭菊酯。在田间实际用药浓度下,来福灵对成蜂影响最小,但喷药后24小时接蜂,48小时后,其存活率亦仅40%。而对僵蚜中的蚜茧蜂均影响较小。其中氧化乐果羽化率达96.6%,杀灭菊酯、来福灵和溴氰菊酯达60.0~6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