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室内测定3~5龄蠋蝽若虫对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评价蠋蝽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潜能.根据试验结果,蠋蝽若虫对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HollingⅡ模型相符;3~5龄蠋蝽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表现出最强的捕食能力,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6.18、59.88、64.94头,且随猎物不断成长,蠋蝽越来越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明确蠋蝽对美国白蛾捕食的行为学特点,评价其捕食能力。  方法  本试验利用室内观察法结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方法,研究了蠋蝽成虫和若虫对美国白蛾幼虫的捕食行为特点和捕食能力。  结果  蠋蝽取食美国白蛾幼虫表现为搜寻、刺探、等待和取食4种行为。不同虫龄组合在搜寻时长(P = 0.005)和取食时长(P = 0.002)上差异极显著。在蠋蝽虫龄一定的情况下,搜寻时长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虫龄的增加而减少,取食时长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虫龄的增加而增加。蠋蝽的口针从幼虫头部刺入的比率显著高于胸部和腹部(P = 0.001),推测有利于蠋蝽迅速控制和杀死幼虫。蠋蝽4、5龄若虫和成虫对美国白蛾3、4、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0.011 4 ~ 0.198 1 < χ20.05 = 9.49),蠋蝽的捕食量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密度的升高而降低。蠋蝽成虫和5龄若虫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均超过8头,蠋蝽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瞬间攻击率均高于4龄和5龄幼虫。蠋蝽林间套袋防治美国白蛾3龄幼虫试验结果显示:蠋蝽成虫捕食量(6.60 ± 0.40)头 > 蠋蝽5龄若虫捕食量(4.20 ± 0.58)头 > 蠋蝽4龄若虫捕食量(2.40 ± 0.25)头。  结论  本研究表明蠋蝽成虫与蠋蝽5龄若虫对美国白蛾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可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手段适用于美国白蛾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为早期释放蠋蝽Arma chinensis提供理论依据,在26℃与15℃条件下研究了蠋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在不同环境的耐饥饿能力。结果表明蠋蝽耐饥饿能力较强,26℃下水对蠋蝽3种虫态的存活时间具有显著影响,烟草只对5龄若虫存活时间具有显著影响;15℃下水和烟草共存能显著提升5龄若虫和雌成虫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4.
在发现叉角厉蝽对烟青虫幼虫具有较好捕食能力的基础上,在室内测定了不同虫态叉角厉蝽对烟青虫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通过拟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研究了不同虫态叉角厉蝽之间对烟青虫幼虫捕食能力的差异以及不同猎物密度对叉角厉蝽捕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叉角厉蝽3、4、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烟青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都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其中叉角厉蝽5龄若虫具有最强的捕食能力,对烟青虫3龄幼虫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25.27头、0.5712和0.0396 d。不同虫态叉角厉蝽的搜寻效应与烟青虫幼虫密度呈负相关,叉角厉蝽雌成虫之间存在种内干扰作用,其自身密度干扰反应符合Hassell-Varley干扰模型。由此可知,叉角厉蝽对烟田烟青虫幼虫有较好的防控作用,为利用叉角厉蝽防治烟青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烟盲蝽对斜纹夜蛾捕食功能反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严格的室内试验,测定了烟盲蝽雌虫、雌成虫和5龄若虫对斜纹夜蛾卵、1龄卵虫和2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烟盲蝽对猎物的功能反应的HollingⅡ型。烟盲蝽2种虫态对猎物捕食能力的大小顺序为:雌成虫〉5龄若虫〉雄成虫。烟盲蝽雌成虫对猎物1龄幼虫的捕食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个体间相互干扰对捕食效应有一定影响。随着捕食者和猎物密度的增加,干扰作用增强,雌成虫对1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率显著下降,用H  相似文献   

6.
捕食异色瓢虫蛹对蠋蝽生长发育和生殖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程度取食异色瓢虫蛹对广谱捕食性蠋蝽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表现的影响。[方法]食谱因素设置11个处理,分为2个大组:第1组为单一食谱2个处理,分别为全历期饲喂异色瓢虫蛹和黏虫幼虫(对照);第2组为异色瓢虫蛹与黏虫幼虫混合食谱,设3个虫龄(态)(3、5龄若虫和1日龄成虫)与3个饲喂期(按每天1头的量分别饲喂1、2、3 d)组合共9个处理。观测蠋蝽的存活、产卵量和成虫寿命等重要生活史特征。采用预设比对方法分析相关食谱处理之间的差异。[结果]食谱处理影响蠋蝽从初龄若虫发育至成虫的存活率;5龄若虫期取食2和3 d混合食谱处理下的蠋蝽存活率分别比全历期仅取食瓢虫蛹的蠋蝽分别提高25%和46%,其余食谱处理间的存活率没有差异。全历期仅取食瓢虫蛹的蠋蝽成虫不产卵;取食混合食谱的蠋蝽产卵量大于仅取食黏虫幼虫的蠋蝽;在取食混合食谱的情况下,3龄期取食处理下的产卵量分别比5龄期和成虫期取食处理下的多,后2个虫龄(态)处理间没有差异;同一虫龄(态)处理下的蠋蝽在不同饲喂期处理间的产卵量没有差异。全历期仅取食瓢虫蛹的蠋蝽成虫寿命(14.17 d)显著短于其他食谱处理的成虫;取食混合食谱的不同虫龄(态)处理间、同一虫龄(态)的不同饲喂期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虽然只取食异色瓢虫蛹不利于蠋蝽发育和生殖,但以黏虫幼虫为主添加少量瓢虫蛹的混合食谱可促进蠋蝽发育和生殖,而且发育早期取食该食谱的促进作用大于晚期。  相似文献   

7.
中华微刺盲蝽对节瓜蓟马的捕食效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中华微刺盲蝽 (CampylommachinensisSchuh)对节瓜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并通过室内模拟和田间调查研究了微刺盲蝽的空间捕食效应 ,建立了捕食功能反应模型 .结果表明 :微刺盲蝽 4、5龄若虫对节瓜蓟马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 ,微刺盲蝽成虫对节瓜蓟马若虫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Ⅰ型 ;盲蝽的各个虫态中 ,捕食能力大小顺序为 :成虫 >5龄若虫 >4龄若虫 >低龄若虫 .中华微刺盲蝽是我国南方控制瓜类和茄类害虫节瓜蓟马最有潜力的天敌之一  相似文献   

8.
微小花蝽对梨瘿蚊的室内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各虫态微小花蝽(Orius minutes L.)对梨瘿蚊(Dasumeira pyri Bouch)幼虫的控害潜能,室内研究了微小花蝽1~5龄若虫及雌成虫捕食梨瘿蚊3~4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寻找效应、种内干扰及竞争作用。结果表明,微小花蝽1~5龄若虫及雌成虫对梨瘿蚊3~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和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寻找效应(S)随猎物密度(N)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线性相关关系,微小花蝽1~5龄若虫及雌成虫的最佳寻找密度(b)分别为8.916 4、11.944 5、20.935 7、23.316 0、29.846 1、25.898 4头。随自身密度(P)的增加,微小花蝽1~5龄若虫及雌成虫对梨瘿蚊幼虫捕食作用率逐渐减小,干扰和竞争均增大,干扰系数(m)分别为0.584 1、0.642 5、0.590 8、0.549 7、0.577 2、0.612 7,分摊竞争强度(I)与自身密度的常用对数(lgP)呈正线性相关关系。说明微小花蝽对梨瘿蚊幼虫具有良好的控害潜能。  相似文献   

9.
中华微刺盲蝽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捕食功能反应试验,结果表明中华微刺盲蝽(Campylomma chinensis Schuh)4龄、5龄若虫和成虫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4龄若虫的功能反应都属于Holling Ⅱ型。并探讨了影响4龄若虫和5龄若虫及成虫捕食作用差别不大的重要因素;建议研究田间影响中华微刺盲蝽种群数量的人为和自然因素,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该虫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1龄幼虫的控制潜能,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东亚小花蝽5龄若虫、雄成虫和雌成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并采用HollingⅡ模型和Hassell-Varley模型分别拟合计算东亚小花蝽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干扰反应。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最强,其瞬时攻击率与处理单头猎物时间的比值为19.692,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9.231头,且处理单头猎物时间最短,为0.052 d;东亚小花蝽雄成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中等,其瞬时攻击率与处理单头猎物时间的比值为16.610,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6.949头,处理单头猎物时间为0.059 d;东亚小花蝽5龄若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最弱,其瞬时攻击率与处理单头猎物时间的比值为13.211,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3.103头,处理单头猎物时间也最长,为0.076 d。东亚小花蝽的日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与搜寻效应呈负相关;其对猎物的捕食作用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分摊竞争强度随...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捕食性天敌昆虫益蝽捕食烟草斜纹夜蛾的能力,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16L∶8D的室内条件下,开展了益蝽捕食烟草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试验。结果显示,益蝽对烟草斜纹夜蛾3、4、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方程;益蝽成虫对3、4、5龄斜纹夜蛾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9.20、27.36、9.68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77 3、1.070 5、1.529 6;处置时间分别为0.016 9、0.036 5、0.103 3 d;从反应捕食能力的a/Th值来看,益蝽捕食3、4、5龄幼虫的a/Th值分别为63.77、29.29、14.81,表明益蝽对3龄幼虫具有最强的捕食力。表明在利用益蝽进行生物防治时,当田间斜纹夜蛾幼虫达到3龄高峰时,释放益蝽可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烟盲蝽5龄若虫对朱砂叶螨卵、幼若螨和成螨的捕食效能。结果表明,不同虫态不同密度分布对烟盲蝽5龄若虫的捕食效能有一定的影响。烟盲蝽5龄若虫对朱砂叶螨的卵、幼若螨和成螨的捕食反应为Holling Ⅱ型;增加空间异质性烟盲蝽5龄若虫捕食朱砂叶螨成螨的反应仍为Holling Ⅱ型。建立的模拟方程显示烟盲蝽5龄若虫对不同虫态的朱砂叶螨理论捕食量与实际捕食量吻合。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六斑月瓢虫成虫、4龄幼虫、3龄幼虫对柑橘木虱5龄若虫的捕食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六斑月瓢虫3种虫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能较好地拟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六斑月瓢虫成虫、4龄幼虫和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90、0.916和0.455;处理时间分别为0.002、0.001和0.003 d;对柑橘木虱的搜寻效应均随着柑橘木虱密度的升高而下降.在柑橘木虱密度一定的条件下,六斑月瓢虫的捕食率随自身密度的升高而下降,说明存在种内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明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的捕食功能反应,为田间应用七星瓢虫防治豌豆修尾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不同虫态七星瓢虫与不同密度梯度的豌豆修尾蚜3龄若虫,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法探究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3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七星瓢虫成虫种内干扰反应和同比例种内干扰反应,以及不同温度和空间大小对七星瓢虫成虫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七星瓢虫各龄期幼虫和雌雄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不同虫态七星瓢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效能(a'/Th)从高到低排序为4龄幼虫、雌成虫、雄成虫、3龄幼虫、2龄幼虫、1龄幼虫。幼虫捕食量随龄期增加而增加,4龄幼虫最高,雌成虫高于雄成虫。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的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七星瓢虫成虫自身密度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作用影响符合Hassell模型。七星瓢虫成虫个体间存在种内干扰,并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干扰增强,平均捕食量降低。七星瓢虫种内干扰反应的数学模型为E=0.7954P-0.882。在不同空间豌豆修尾蚜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七星瓢虫捕食量随空间增大而减小,表明空间增大影响七星瓢虫搜寻猎物。在光照、湿度等条件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七星瓢虫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量增加,超过32℃后则下降,但其在38℃时仍保持较高的捕食能力。【结论】七星瓢虫对豌豆修尾蚜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温度适应性广泛,空间大小对捕食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明室内叉角厉蝽对粘虫幼虫的捕食潜力,为叉角厉蝽应用于田间防治粘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透明塑料盒为测试容器,在室内设不同密度(3、6、9、12和15头/盒)的3、4和5龄粘虫幼虫供叉角厉蝽成虫(1头/盒)取食,统计叉角厉蝽成虫的捕食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固定粘虫幼虫密度(50头/盒),设不同密度(1、2、3、4和5头/盒)的叉角厉蝽成虫,研究捕食者自身密度对捕食量的影响.等比例(天敌:猎物=1:10)增加叉角厉蝽成虫和粘虫幼虫,研究干扰反应对捕食量的影响.[结果]叉角厉蝽成虫对3、4和5龄粘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在室内条件下,叉角厉蝽成虫对4和5龄粘虫幼虫的理论最大取食量分别为10.09和3.55头,明显低于对3龄粘虫幼虫的理论最大取食量(78.74头).叉角厉蝽成虫对3、4和5龄粘虫幼虫的搜寻效应方程分别为S=0.9009/(1+0.0114N)、S=0.7291/(1+0.0723N)和S=0.9322/(1+0.2626N),在相同虫龄内,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捕食者密度对搜寻效应的影响及干扰反应的拟合结果分别为E=0.4254P-0.551和A=8.3413P-0.127,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加,叉角厉蝽的平均捕食量都会逐渐减少,叉角厉蝽成虫与粘虫幼虫等比例增加时,叉角厉蝽也会产生种间干扰.[结论]叉角厉蝽成虫对3龄粘虫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潜力,因此选择粘虫幼虫3龄时释放叉角厉蝽成虫为宜,但在田间实际释放时需考虑叉角厉蝽自身密度及种间干扰对其捕食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Poppius)是桃蚜Myzus pericae(Sulzer)的重要天敌之一.为更好利用其防治桃蚜,我们研究了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桃蚜的功能反应.研究证明在25±1℃下,东亚小花蝽完成1个世代需20d~33d,其中卵期为1d~3d,1龄若虫期2d~4d,2龄若虫期2d~4d,3龄若虫期2d~3d,4龄若虫期2d~3d,5龄若虫期3d~4d,成虫期6d~19d.东亚小花蝽一生可捕食桃蚜345头,其中1龄一生捕食桃蚜12头,2龄捕食桃蚜19头,3龄捕食桃蚜20头,4龄捕食桃蚜27头,5龄捕食桃蚜42头,成虫捕食桃蚜225头,捕食量随龄期而增加.东亚小花蝽成虫羽化时间多集中在6:00am~10:00am,羽化当天即可交尾,产卵开始于交尾后的第6d,产卵高峰期在交尾后的第8d,一生可产卵42粒/♀.东亚小花蝽成虫对桃蚜的功能反应呈Holling Ⅱ型,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0.9753N0/(1+0.0088N0).  相似文献   

17.
几种天敌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几种主要捕食性天敌捕食斜纹夜蛾1-2龄幼虫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草间小黑蛛雌成蛛、拟水狼蛛雌成蛛和叉角厉蝽2龄若虫对斜纹夜蛾1-2龄幼虫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6.12次、26.00头和10.11头。在斜纹夜蛾幼虫的6个龄期中,最适合于叉角厉蝽雌成虫捕食的龄期为4龄,其理论最大捕食量高达10.59头。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龟纹瓢虫对褐软蚧的控制潜能,在人工气候箱中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空间下龟纹瓢虫(4龄幼虫、成虫)捕食褐软蚧1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结果表明,在不同试验温度和空间下,龟纹瓢虫(4龄幼虫、成虫)对褐软蚧1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但其功能反应参数存在差异。龟纹瓢虫(4龄幼虫、成虫)对褐软蚧1龄若虫的控制效能(a′/T_h)和寻找效应均与温度呈二次函数关系,最高峰出现在25℃,21~29℃是龟纹瓢虫(4龄幼虫、成虫)捕食褐软蚧1龄若虫较为适宜的温度范围。龟纹瓢虫(4龄幼虫、成虫)对褐软蚧1龄若虫的控制效能和寻找效应随试验空间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齐玮  魏丽萍  闫正升  杨友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01-11901,11934
[目的]为优势种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的保护利用和菜蚜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蓝田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的各龄幼虫及成虫为供试虫源,设5个菜蚜密度,研究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不同虫态的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菜蚜的日捕食量差异较大,当菜蚜密度相同时,4龄幼虫捕食量最大,成虫和3龄幼虫次之,各龄幼虫及成虫对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可以用HollingII型圆盘方程拟合。同一虫态瓢虫的捕食量随着蚜虫密度的增大而相应增大。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各龄幼虫及成虫自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干扰效应明显,符合Hassel-Verley的干扰效应模型。[结论]不同虫态的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菜蚜的日捕食量差异较大,且随捕食者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温度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各虫态捕食桃蚜(Myzus persicae)能力的影响,设定18、23、28、33℃四个温度处理,测定不同虫态(龄)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成虫)在不同猎物密度条件下对桃蚜的捕食量,并分析其捕食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显示:不同温度下各虫态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在18—33℃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各虫态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量逐渐增加。在33℃条件下,异色瓢虫的捕食能力(a∕Th)最强,理论最大捕食量(1∕Th)最高。同一温度下,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能力、理论最大捕食量均表现为4龄幼虫>成虫> 3龄幼虫> 2龄幼虫> 1龄幼虫。4龄异色瓢虫幼虫在4个温度处理下对桃蚜的理论最大捕食量(1∕Th)分别为90.909、 200.000、 333.333、 500.000头。各虫态异色瓢虫对猎物的寻找效应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综上,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各虫态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能力、日最大捕食量和寻找效应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