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抑食肼颗粒剂防治金龟子幼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食肼(RH-5849)是一种具有蜕皮激素活性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幼虫有效.具有抑制进食.加速蜕皮:对害虫以胃毒作用为主.具有较强的内吸性残效期较长.抑食肼颗粒剂斑效期为30d左右.根据虫口密度.一般施药2~3次为宜.第一次床基施药3~5g/m2.以防治越冬代2~3龄幼虫为主.第二次床面施药5g/m2.防治新生1龄幼虫为主.总防治效果达90%~94%,是目前防治地下害虫取代高残留.剧毒农药的一种无公害的新型杀虫剂。  相似文献   

2.
昆虫生长调节剂抑食肼防治杨圆蚧和柳蛎盾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抑食肼是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杨圆蚧和柳蛎盾蚧具有特效.对天改安全。使用1%~2%抑食肼油剂防治两蚧固定著虫的药效在90%~98%:防治柳蛎盾蚧卵的药效在94%~98%.使用25%押食肼可湿性粉剂100~200ug/g.防治柳蛎盾蚧初孵著虫的药效在91%~96%。押食肼油剂具有内吸和胃毒作用并具有速效.特效.为蚧虫的防治提供一种理想,安全、经济和高教的新型杀蚧剂。  相似文献   

3.
抑食肼,又名虫死净,化学成分是N-苯甲酰基-N’-特丁基苯甲酰肼,是一种新型特异性杀虫剂,能够降低幼虫和成虫的进食能力、加速蜕皮,还能抑制产卵,尤其对鳞翅目害虫有高效。本品对害虫以胃毒作用为主,施药后2~3d见效,持效期长,无残留,适用于蔬菜上多种害虫和菜青虫、斜纹夜蛾、小菜蛾等的防治。田间试验表明,20%抑食肼悬浮剂对菜青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85 ̄100g/667m2药后7d防效均达91%以上。  相似文献   

4.
20%虫死净(抑食肼)可湿性粉剂是1992年江苏生花农药有限公司与沈阳化工研究院共同研制成功的,它通过抑制昆虫进食、加速蜕皮、减少产卵而阻碍其繁殖生长达到杀虫效果,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新型昆虫生长调节剂。同时它具有一定的内吸作用.可以被作物吸收输向枝叶。对多种作物上的不同害虫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我们从2003—2005年对20%虫死净(抑食肼)可湿性粉剂应用于水稻及其他经济作物害虫(如水稻稻纵卷叶螟、茶尺蠖等)防治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示范、推广。结果表明:20%虫死净可湿性粉剂对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在与其他药剂混用后防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几种杀虫剂对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命表方法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6种杀虫剂和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作用。干扰作用的控制指不仅表达防治措施的主效应,同时也表达杀虫剂对天敌的作用而对害虫种群的副效应,从而综合评价防治措施对害虫种群动态的。试验结果表明,特异作用杀虫剂(灭幼脲和抑食肼)和微生物杀虫剂对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有较好的干扰作用,其作用效果依次为:灭幼脲胶悬剂(0.1586)、抑食肼胶悬剂(0.2748)、灭幼脲粉剂(0.2  相似文献   

6.
抑食肼对棉铃虫1、2龄幼虫拒食生物活性很强,平均拒食率为88%和83%,对5龄幼虫基本无拒食作用。抑食肼与灭幼脲对菜青虫4龄幼虫有很好的触杀作用,还研究了棉铃虫幼虫取食肼后中肠的组织学病变。  相似文献   

7.
以黑龙江省杨树上的4种主要蛀干害虫:杨干象、青杨楔天牛、青杨眷虎天牛和光肩星天牛幼虫为研究对象,使用PCR方法体外扩增并得到了4种幼虫mtDNA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序列分析.基于扩增得到的这4种害虫COI基因的限制性内切酶酶谱的比较,可筛选出特异性的内切酶,并通过酶切方法对这4种害虫各自的CoI基因进行了特异性鉴别、区分.在此类危险性害虫的检验检疫工作中,通过形态学及危害状进行初步判断的基础上,利用该方法进一步进行辅助鉴别,可大大提高杨树蛀干害虫幼虫检疫、鉴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接上期) (二十一)抑食肼 1.药剂特性抑食肼属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对人、畜为中等毒性,具有阻止害虫取食,直致饿死的作用,在施药后2~3天可见效.主要剂型有20%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9.
杨干象为蛀干害虫,是我国20种国家检疫对象中的一种,对林业生产危害极为严重。杨干象主要为害杨柳科3~6年幼树。蛀食为害致使木质部被蛀空腐朽,在风力的作用下极易折断,为害严重的地区风折率能达到40%  相似文献   

10.
灭幼脲和氟幼灵防治榆紫叶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榆紫叶甲是我国榆树的毁灭性害虫。该虫分布广,密度大,食性单一,常年成灾,给防治带来困难。为了避免常规杀虫剂造成的“1年控制,2年发生,3年成灾”的被动局面,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Ⅲ号胶悬剂及油剂和氟幼灵胶悬剂及油剂进行防治,可同时杀死幼虫,成虫和卵。灭幼脲Ⅲ号油剂和氟幼灵油剂可杀卵85%-90%左右。两种药剂的胶悬剂和油剂均可杀死幼虫95%-84%-90%,卵的孵化率降为10.64%-19.57  相似文献   

11.
氧乐果微胶囊剂的制备及防治杨干象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干象(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是一种世界性的危险性杨树检疫害虫。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是一种毁灭性的蛀干害虫,对杨树威胁极大。当前国内外对该虫的控制仍然普遍使用常规农药,不仅对环境易造成污染,而且残效短、成本高。本项研究是将氧乐果加工成微胶囊缓释剂,应用更有效、经济、安全、合理。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为杨干象等害虫的综合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和2008年,对辽宁全省23个县(市)31个乡(镇)的玉米螟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有81%的调查点虫蛀株率达85%以上,每株玉米螟的数量为1.2-6.8头;有45%的调查点虫蛀株率达100%,每株玉米螟数量为3.2-6.8头,穗柄虫蛀株率达95%以上;在穗柄无虫害情况下,茎秆有1-3头玉米螟时减产7%-11%,达到4-5头时平均减产28%。每个穗柄有1头螟虫时平均减产21%,有2头螟虫时平均减产31%。平原地区发生严重,山区、山坡地及水田区发生较轻。据此估计,所调查田块的减产程度至少在20%以上。玉米螟严重发生的原因:玉米面积增大、长期连作、秸秆跨年存放、冬前不翻耕造成次年虫源增加,对新情况下的玉米螟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滞后,有关部门和农民对防治玉米螟的认识不足。施药机械是玉米螟化学防治的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13.
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和A.sphaerocephala)是内蒙西部荒漠草原重要植物,近年由于害虫为害,死亡很严重。为害沙蒿的害虫中以钻蛀为害的种类较多且为害轻重,是导致沙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根据1983~1985年的实地观察,对沙蒿大粒象、沙蒿木蠹蛾、沙蒿圆吉丁虫和沙蒿蛀茎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点及为害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稻水象甲的生态防控措施。[方法]通过在稻田生态食物链的环节中放养鸭子,研究了稻-鸭共生对稻田生态系统中稻水象甲成虫发生规律及其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稻-鸭共生对稻水象甲具有显著的生物态控制效应,其中对稻水象甲成虫的防效达92.56%,对水稻白叶率的防效达98.15%,均优于化学防控效果。[结论]稻-鸭共生特别适合对如稻水象甲等繁殖力强、化学防治难度大的虫害,为生态控制稻水象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了不同药剂对绿豆豆象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用4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浸种2h+4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最好,相对防效达到了85.85%,其次用80%敌敌畏乳剂500倍液浸种2h+80%敌敌畏乳剂500倍液喷雾,相对防效达到了83.23%,用40%毒死蜱乳剂乳油1000倍液喷雾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6.
甘蔗螟虫主要优势天敌及其生物防治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蔗螟虫是甘蔗害虫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通、生产上较难防治的一类害虫,发展可持续甘蔗螟虫生物防治技术意义重大。文章简述了6种甘蔗螟虫优势天敌的生物防治特点、国内外应用概况及应用优势天敌防治甘蔗螟虫的应用前景,提出借鉴国外甘蔗螟虫生物防治的成功经验,以促进发展我国的生物防治事业。  相似文献   

17.
云南蔗区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动态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笔者在查阅历史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云南蔗区甘蔗螟虫的种类、种群结构及动态,明确了云南蔗区甘蔗主要螟虫的分布区域、发生危害,揭示了影响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动态和猖獗的原因,并根据其发生危害特点,提出通过建立健全甘蔗检疫制度,切实加强甘蔗引种检疫,深入系统研究甘蔗螟虫新种群,建立甘蔗螟虫预警监测体系,积极开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切实加强天敌资源保护利用等对策措施,可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减少为害损失。  相似文献   

18.
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在使用量分别为30、45、60 g(ai)/hm2时,药后8、15、30 d总体防效在61.04%~89.30%,与对照相比,药效优异,持效期长。试验期间未发现该药剂在供试剂量下对甘蔗产生药害,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抑食肼对大型溞的急慢性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21%抑食肼可湿性粉剂为受试农药,研究其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和21 d慢性毒性效应,观察大型溞各个繁殖和生长指标变化,建立毒物剂量-反应关系,并寻找其中的敏感生物学指标。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21%抑食肼可湿性粉剂对大型溞的48 h-EC50为0.94 mg·L-1;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抑食肼对大型溞的初次蜕壳时间、蜕壳次数、产卵时间、产幼溞数和产幼溞胎数等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0.135 mg·L-1的暴露浓度可以显著减少大型溞蜕壳次数、产幼溞总数量和产幼溞胎数,综合各个繁殖毒性终点指标,21 d无可见效应浓度(NOEC)为0.045 mg·L-1。此外,研究还发现低至0.015 mg·L-1的抑食肼暴露21 d可以使母溞体长显著性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抑食肼胁迫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型溞的生长和繁殖具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