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撰写的一部自传式的女性成长小说.小说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眼中的女性形象和成长体验以日记体形式呈现,“叙述自我”不仅构建自我主体,而且通过想象和移情的手法来审视“经验自我”.这种女性的叙述形式表现了对父权制束缚女性成长的反思,展现了女性成长中构建自我主体身份的特殊过程.除了自传式的日记体写作,对母亲身份女性的关注与述行性主体构建的女性主义视角有助于作品细读:不仅可以挖掘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在族裔、性别、贫富及文化差异背景下对自我主体构建的强烈追求,又揭示她对唤醒女性自我意识的充分自觉与重建女性自我主体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小说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第一部作品《智血》中,“眼睛”这一意象贯穿小说始终。奥康纳赋予“眼睛”高度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求知求真的激情,引导主人公认知自我。它也象征着通向超越世界的心灵之眼,照亮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之路。但并不是所有的“眼睛”都能获得心灵之眼的视觉。要想获得心灵之眼就必须牺牲肉体之“眼”。  相似文献   

3.
艾丽丝·门罗是2013年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当代文坛知名的女性作家.其作品以短篇故事见著,文字细腻优雅、简洁精致.《忘情》是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集《公开的秘密》中的第一篇小说.本文从心理现实主义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剖析,解读了小说中体现的“隐匿叙事主体”、“心理现实化”与“现实心理化”、“象征与怪诞”等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展现了门罗独特的写作魅力.  相似文献   

4.
萨拉·沃特斯"维多利亚三部曲"以19世纪的伦敦为背景,生动描写中下层女性生活。围绕该系列三部小说,结合热奈特、申丹叙事视角类型,分析作者采用的叙事视角及其效果,有助于把握沃特斯早期小说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涌动,思想闸门的打开,“文化热”也便阵阵兴起。一时间,诸如“茶文化”、“酒文化”、“瓷文化”、“药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审美文化”、“宗教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文化小说”等等冠以“文化”的概念、命题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于是,“文化”不仅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个视角,而且是人们评判某一事物、某一现象达到高雅层次的一种标志。这众多“文化”领域的开拓,既活跃了学术研究,也为小说的审美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宋清海是一位有影响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青年作家,以其较雄厚的农村生活积累和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小说之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具有一定的争议性,部分文学评论家认为海明威塑造的女性形象过于单薄,并且在文学作品中被严重的两极分化,但基于后现代主义视角分析海明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及特点。本文将简要论述海明威小说中女性形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表现形式,旨在深入挖掘海明威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澳洲女作家伊丽莎白·乔利享有世界声誉,但令人遗憾的是她的国内知名度并不高,代表作《井》也没有赢得它应有的关注。现有的文学批评多关注其后殖民视角。事实上,作为一位文风诡异多变的作家,乔利的小说值得多角度地深入理解。女性哥特小说是其文风中一个重要特点。乔利运用女性非线性叙述模式,塑造了赫斯特和凯瑟琳这样的女性边缘人物,有别于传统哥特小说的猎奇,乔利关注更多的是人物性别、等级和情感关系。在传统哥特小说的外衣下,乔利文笔鲜明地表达了现代人物间的关系困惑和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共生关系,否定了传统的理性和权威。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女性意识的佳作层出不穷,以写女性而著称的作家更是大有人在。他们大都从女性视角出发,探寻当下女性生存现状。本篇论文所要评述的作品也正是这样一部以女性为主的《月煞》,但本文又不止是停留在女性主义分析层面,而是深入人性层面来对小说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历史文化的跌宕起伏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台湾女性小说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台湾女权运动迅速发展,台湾女性小说创作关于性别身份认同的自我书写呈现出生存空间的“女权文学”的反抗书写和性别空间的“欲望文学”的多维书写。性别身份认同的自我书凸显出台湾女性小说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自觉感应,勾勒出台湾女性知识分子在探讨现代女性前途和命运时对女性性别身份认同的拓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0.
威斯理安学院在经历了将近180年的发展中,始终以"领导力"教育为特色,基于信仰,追求卓越,致力于培养女性领导力,以女性的终身教育、个性独立和专业成长为宗旨,为有学习热情和希望有所作为的女性提供教育服务。该校也因培养了宋氏三姐妹那样优秀的女性而名声大震,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对我国女子院校的改革,特别是在大学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对我国的女子院校与世界接轨、走向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文学中 ,池莉惯以“非女性化”写作而著称 ,但她的两篇近作《乌鸦之歌》、《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却显示着作者向“女性写作”的转变。文章从这两篇小说的女性叙述立场、女性成长的叙述话语和作品的审美风格等方面阐述女作家性别创作立场的位移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十七年”女性小说中仍然显露了政治话语遮蔽下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3.
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男权制社会下的文学产物,因此,该部小说并没有能够摆脱当时的文化背景与男性为中心的创作视角,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基本上都是以悲剧的命运结束,极少表现出自己的独立个性。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使小说风格厚重而沉郁,实际上体现了作家对于苦难生命的怜悯之心以及对于人类生存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威廉·斯泰伦的小说《苏菲的选择》,是以二战时期为背景。这篇论文从叙事视角的角度出发,以斯汀戈的有限视角为主,又夹杂着其他人的视角进行叙事,表现了"二战"以后人类精神世界所面临的复杂矛盾与危机。我们可以透过这些视角看到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入地了解历史。  相似文献   

15.
哎呀呀,姑娘     
陈耘 《百姓》2006,(2):45-47
如今,对女性的称呼越来越风光而鲜活,成熟的女子叫“熟女”,没谱的女子叫“没女”,超级女声叫“超女”……这也给了女性朋友一个自我反思的契机“,熟女”的风范“,没女”的勇气“,超女”的运道,三者当中,你总得占一样吧?否则,你又拿什么去面对这崭新的时代呢?  相似文献   

16.
《城堡》是弗兰兹·卡夫卡的最后一部小说,他在作品中以特殊的男性视角刻画了很多女性形象。她们在父权社会中脆弱无助,寄希望于所谓的爱情,想依靠美丽的外表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有的女性具有觉醒意识,认识到现行体制下的父权社会里没有所谓的女性自由,但她们仍屈服于权威,选择逆来顺受,未能找到女性解放的正确途径。本文剖析了城堡里的女性形象,为我们阅读和理解卡夫卡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的长篇力作《长恨歌》描写了上海女子王琦瑶充满戏剧色彩的一生,小说中的王琦瑶唯一的身份定位就是女人,女儿、妻子、母亲这三种普通女性一生中要扮演的角色在她的生命中是缺失的,正是女儿、妻子、母亲这三种女性最基本的角色的缺失导致了她红颜薄命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是美国小说家菲兹杰拉德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两部小说。其中的女性角色往往被批评为"拜金","虚伪",或者"吸血鬼",甚至被指责为造成男主人公悲剧的罪魁祸首。本文采用女性主义视角,通过分析小说中典型的两性关系模式之一——骑士的典雅爱情,来阐释在"男性向女性提供保护"这层浪漫的面纱后是女性被父权制社会统治及贬低的事实,以此唤起读者对于文中女性角色及当今女性更多的理解和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巴赫金小说时空体理论的诗学特征。一、概述了巴赫金对小说时空体的历史发展情况的研究,揭示了巴赫金时空观的艺术功能转变。二、从体裁诗学的角度论述了时空体的理论核心及其对复调小说类型的形成意义:时空的有机融合孕育了对话情境,使对话成为可能。而对话特征正是复调小说的核心。三、从文化诗学的视角彰显出复调小说时空体的文化精神。时空渗入人的心灵,是人的存在的理想家园。  相似文献   

20.
《百姓》2003,(4)
“灰色女性”,是介于“红色、黄色”之间的暖昧群体,开始研究者用来称呼那些从事色情行业的女性,包括以谋取金钱为目的做人情妇、小妾(即深圳与广东所谓之“包妹”、“小婆”,香港称为“二奶”,北京呼为“小蜜”,上海名之为“金丝鸟”者),以及按摩女、三陪女等一切与色情行业有关的女性。现在被扩展为一切利用姿色进行“暗箱操作”来换取利益的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