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足迹和虚拟水是目前国际水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虚拟水"贸易能对改变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格局发挥作用,而要发挥这种作用,还要靠农产品的"虚拟水"流动来实现。借助水足迹和虚拟水的概念,计算了2000和2002年我国及各区域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通过分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关系,分析了中国农产品"虚拟水"在全国5个区域上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的"虚拟水"数量在增长,各大区的农产品"虚拟水"总量及变化有差异。计算结果表明,中国是一个水资源高度自给的国家,但区域间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进行计算及趋势分析,得出主要农产品虚拟水进口量呈上升趋势,以粮食作物和食用植物油为主;通过分析虚拟水的进口效益,测算了虚拟水替代效益而产生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最后,对我国对外农产品贸易提出了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丰富进出口产品结构、实现虚拟水进口效益最优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进行计算及趋势分析,得出主要农产品虚拟水进口量呈上升趋势,以粮食作物和食用植物油为主;通过分析虚拟水的进口效益,测算了虚拟水替代效益而产生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最后,对我国对外农产品贸易提出了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丰富进出口产品结构、实现虚拟水进口效益最优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虚拟水的角度对天津主要农作物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进行了分析,在介绍虚拟水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作物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天津和我国平均农作物虚拟水含量,分析天津农作物在虚拟水贸易方面的优劣势,并给出了天津农作物产品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5.
雷宏军  王刚  潘红卫  韩宇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985-19987,20052
在回顾虚拟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虚拟水理论体系构成,总结了虚拟水理论体系一直存在的突出问题。综合考虑虚拟水含量的概念与实际意义,分析了虚拟水构成中取水与耗水并用的矛盾,对虚拟水构成进行还原,提出了虚拟水含量计算的精确与近似表达式;分析了农产品虚拟水量化过程中存在的3个问题,探讨了农产品虚拟水量化的新方法,提出了蔬菜产品虚拟水含量量化的思路;初步提出了林地产品虚拟水含量的方法;对工业产品虚拟水量化方法,提出了实用性与可行性更强的工业产值法;针对加工产品虚拟水含量存在的明显缺陷,给出了改进的分配方法;基于上述虚拟水定额,考虑到虚拟水生产的时空特性,提出实时实地计算虚拟水生产量、消费量、进出口贸易量的方法;同时对虚拟水战略总构成、广义水资源量、虚拟水贸易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景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213-13214
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彭曼公式,计算了2000~2009年我国农产品贸易中虚拟水含量。研究表明我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依然存在较大逆差,由此决定了虚拟水净进口量的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应将虚拟水贸易理论引入到我国农产品贸易体系中并努力实现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优化及贸易伙伴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刘洋  常智慧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0):221-226
基于水足迹理论,提出农产品水足迹的概念,用以量化农产品生产用水对当地以及全球水环境的潜在影响.在明确农产品水足迹相关概念的前提下,对比了农产品水足迹与农产品虚拟水.在国内外农产品水足迹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农产品水足迹的种类和运用的计算模型,分析了“环境影响论”和“体积论”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水足迹应作为环境影响参数的结论.最后,对农产品水足迹的应用和优化我国农业水资源的意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4—2013年我国不同区域人均农产品虚拟水消费数据,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农产品虚拟水消费的敛散性。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农产品虚拟水消费水平呈现出σ收敛,并且在农产品虚拟水消费上呈现显著的β收敛;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农产品虚拟水消费的收敛性检验均没有通过,呈现出发散的趋势,说明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农产品虚拟水消费逐渐拉开距离,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会促进不同区域农产品虚拟水消费差异的缩小,但是由于不同区域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会不利于各区域甚至全国的农产品虚拟水消费收敛。  相似文献   

9.
介绍虚拟水新概念和虚拟水贸易与虚拟水战略的现实意义,尤其对国内外干旱地区。分析三江平原实施虚拟水战略对三江平原的实际意义;三江平原水土热资源丰富,具有实施虚拟水战略的巨大优势与潜力;三江平原开发水资源容易,成本低;能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和生产率;可以对国内外干旱等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做贡献;可以发展三江平原区域生态和虚拟水经济。  相似文献   

10.
以虚拟水计算方法为基础,对南方地区红三角区域2000年的农产品虚拟水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区域农产品的结构调整及水资源利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不降低人均水资源消费需求的情况下,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通过农产品虚拟水贸易方式,更好地发挥区域性水资源优势,并引导人们改变其生产结构与消费模式,主动开发和生产有效益的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通过农产品虚拟水战略,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缓解水资源紧缺地区的水资源压力,创新水资源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运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监测技术,以微核千分率为指标,对武汉市某自来水厂的水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各取样点的蚕豆根尖微核千分率显著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选取暴露32 h的微核千分率计算其污染指数,判定该厂水源水和中间水为中度污染,自来水为轻度污染.因此,该厂作为武汉市饮用水的重要来源,其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具有致细胞突变性.  相似文献   

12.
黄初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76-17478,17482
缺水分类研究有利于制定缺水对策。在总结已有缺水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缺水成因,初步建立了由人为成因类、混合成因类、自然成因类三部分组成的缺水分类体系,从而提出了系统性缺水概念。系统性缺水是指在一定评价期某评价区内,人为因素决定的社会经济系统的需水时空结构与自然影响因素决定的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不协调所导致的缺水现象,属于混合成因型缺水,具有时空性、尺度性、外部性、整体性等特性,可划分为临界、早期、中期、晚期等系统性缺水阶段。  相似文献   

13.
14.
水上农田水下鱼立体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立军  胡爱生  李必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71-6372,6545
[目的]研究水上农田水下鱼立体开发种植模式。[方法]农田种植水稻,水稻采用直播式播种。鱼苗春天放养。[结果]水稻在水上生长状况和在大田中生长基本一样,但生育期稍短;鱼在水中正常生长。水上农田水下养鱼农业模式的纯收入为38250元/hm2,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提高了10倍多。[结论]水上农田水下鱼的立体开发种植模式是解决耕地面积不足和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此外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片水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耐旱性不同的7个玉米品种研究了长期中度水分肋迫对玉米叶片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耐旱和中度耐草品种在长期中度水分胁迫下,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水势值的保持较高水平,总蒸腾速率和角质蒸腾速率均较低,气孔扩散阻力变化幅度大,叶细胞的质壁分离呈轻度和中度凹形,叶片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不耐旱品种与耐旱和中度耐旱品种相比除角质蒸腾差异不明显外,其它指标均呈相反变化趋势,亦即相对含水量和水势值均较低,下降幅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采用活性碳纤维及载银颗粒活性炭对太阳热水器水质进行净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COD去除率达80%,灭菌率达99.5%以上,总硬度降低90%,去除了有毒有害污染物,有效的改善了水质状况,水质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7.
固体水释放规律及其对植物水分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4种南方园林绿化树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固体水的释放规律及其对树木水分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水的释放速率主要取决于其截面积的大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植物需水状况的调节.在干旱条件下使用固体水可明显改善植物的水分状况,提高叶含水量,维持叶绿素含量的相对稳定,是一种与植物吸水过程同步供水的方式和用极少量的水使植物长期存活和生长的方法.可以认为施用固体水是干旱环境中植树的最佳供水途径.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一维土柱垂直入渗,再分布和根系吸水试验,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考虑和忽略滞后效应的数学模拟,分析了娄土再分过程中土壤含水量。水势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又借助于根区土壤水分运动方程计算了根系吸水速率的剖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滞后效应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水资源循环经济理念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作为一种具有经济和社会特征的自然资源,必须走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之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为基本特征的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重要途径。基于水资源循环经济的理念,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与模式,初步提出水资源循环经济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定位监测高产膜下滴灌制种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为膜下滴灌制种玉米拔节后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时域反射仪(TDR)对膜下滴灌制种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连续监测并分析干物质的积累情况,运用水分平衡法计算膜下滴灌制种玉米各生育时期耗水量和水分生产率.[结果]拔节期至灌浆期45d左右是玉米耗水高峰期,日平均耗水强度为6.4 mm;灌浆期日耗水强度为3.2 mm.[结论]制种玉米拔节后根区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总是维持在23.5;~31.4;(田间持水量的60;~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