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时期,国内农业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手工劳动逐渐被自动化设备替代,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日趋成熟。其中,玉米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技术展现出明显的效益和潜力。玉米作为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质量的提升,长期以来始终是农业科学研究的重点。在农艺和农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的背景下,玉米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技术应运而生。这种技术的出现,不仅为玉米种植者提供了更高效、更经济的种植方式,同时为增加农田产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当前在生产种植工作进行时,应加强对玉米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技术的合理应用,优化玉米生产种植。本文主要就玉米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机农艺结合的玉米生产机械化系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农机农艺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研究玉米生产机械化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在分析背景和条件的基础上,从技术集成、组织集成和管理集成层面入手,提出基于农机农艺结合的玉米生产机械化系统的分析框架。在技术集成层面,主要从农机和农艺的现有技术入手,寻找玉米机械化生产各环节农机农艺可匹配技术;在组织集成层面,从玉米种植组织和农机服务组织的现有类别,分析有利于农机农艺机结合的集成思路和方法;在管理集成层面,从资源管理、任务调配和过程管理等角度提出有利于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玉米生产为切入点,对农艺与农机技术的结合现状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影响玉米生产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的关键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展望玉米生产农艺与农机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玉米生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具有很大的价值,因此对玉米的种植也成为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文章根据其背景以及基础条件,从管理环节、组织环节以及技术环节等方面,从而对农机农艺结合下的玉米生产机械化系统进行讨论。在管理环节方面,对生产任务、生产过程、生产资源等方面表现了玉米机械化生产的好处;在组织环节方面,对农机农艺结合的几种组合方式进行分析;在技术环节方面,通过对农机农艺现有的技术分析,来寻求农机农艺结合的最合适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玉米种植生产中积极引入先进的农机装备和科学的栽培管理方法,有助于明显地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促进耐密玉米栽培的农机农艺融合并做好技术探讨对于玉米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阐述耐密玉米栽培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玉米种植生产各环节的具体应用,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以及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农机农艺融合,实现农机农艺技术集成是探索和创新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关键。通过农机农艺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农机农艺融合最优化的技术体系。山东省是全国前三的玉米主产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10%,产量占全国12%,是具有代表性的玉米主产省份。针对其自然条件、生产现状和种植规模进行调研分析,找出制约玉米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的问题,才能够研究提出玉米生产农机农艺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玉米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的必要性 1.农机农艺融合的概念 (1)农机农艺融合的概念农机农艺融合的实质是现代工程技术和现代农艺(生物)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北京春玉米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机农艺发展不融合已成为制约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的突出问题。根据大量调研数据,介绍了北京地区春玉米种植现状,从农艺、农机和土地规模等方面分析制约玉米种植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农机农艺融合机制体系建设、技术培训、补贴政策和土地流转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推进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把先进的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农机农艺进行无缝嫁接,实现农业生产每个环节农机与农艺的互相衔接、全面提高粮食生产产量,是最近几年来莱州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机械化的成功经验。1.农机与农艺相适应玉米机收水平年年创新高莱州农机部门紧紧围绕推进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快  相似文献   

10.
近日,农业部公布了54家“全国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区”,沁阳市榜上有名,成为全国11个玉米示范区之一,这也是河南省4个“全国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区”中唯一的玉米示范区,示范区建设期间为2012~2015年。近年来,市农机局以玉米机械化生产为突破口,加快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决策树和混合像元分解的玉米种植面积提取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andsat 8影像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长时间序列Landsat 8-NDVI曲线反映农作物的物候历、种植模式和种植结构信息,是精确提取玉米种植面积的理想数据源。基于时序Landsat 8-NDVI影像提取玉米种植面积的方法中,决策树方法快速、高效,可通过多阈值限定进行分类,但由于混合像元问题,如果阈值设置过宽,提取面积偏大;阈值设置过窄,提取面积偏小;混合像元分解通过计算端元组分丰度可以排除异质地类干扰。因此,以时序NDVI为数据源、耦合使用2种算法是精确提取作物种植面积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基于时序Landsat 8-NDVI,提取河北省保定市大田玉米的种植面积。首先,分析典型作物区的NDVI曲线特征,并构建决策树从而初步提取早播夏玉米、小麦夏玉米和春玉米的分布范围。然后,根据端元平均NDVI波谱曲线,进行3种玉米混合度分解,进而根据玉米丰度比例精确提取玉米种植面积。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利用本方法提取的玉米种植区总分类精度在98%以上,Kappa系数在0.97以上;所提取的玉米种植类型主要是夏玉米,春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涿州市中部,这与实地调查结果一致。上述定量和定性的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快速、精确提取玉米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2.
固定道对行小麦/玉米通用免耕播种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固定道保护性耕作缺乏配套机具,设计了2BMDF-2/7型固定道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该机利用固定道实现对行作业,同时采用动力驱动粉碎防堵机构,重点解决玉米秸秆地免耕播种小麦的问题。试验结果表明,该机通过性好,对行避茬率在85%以上,能很好地解决玉米秸秆地免耕播种小麦的堵塞问题,可以完成小麦和玉米的免耕播种,播种深度变异系数分别为19.4%和23.4%,实现一机两用。  相似文献   

13.
玉米是高产作物,发展玉米产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地制宜增大玉米种植密度是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必然选择。但密度增大逆境胁迫会加重,因而耐荫湿研究尤为重要。该文概述了开展玉米耐荫湿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生产过程中,小麦、玉米接茬轮作的种植模式对机械化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此,针对国内现有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种植模式、冬小麦-夏玉米接茬轮作的种植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现有种植模式对小麦、玉米机械化作业的影响,指出现有种植模式与机械作业不配套的问题所在,对推进各地两熟区种植机械化栽培模式的规范化、加快全程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终,形成了以作物种植和机械作业配套为基础的农机农艺相融合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5.
半干旱区玉米种植中采用膜下滴灌栽培技术能够达到节水、高产、高效的目的。膜下滴灌多功能玉米精量播种机的成功研制,为今后半干旱区玉米种植时采用膜上播种提供了更先进的农机具。使用膜下滴灌多功能玉米精量播种机可进行膜上播种,变膜下播种的三次机械作业为一次机械作业完成,同时省去二次人工作业。膜上播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深松在玉米大垄双行疏密种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辽宁南部地区的玉米产量,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探讨深松在玉米大垄双行机械化疏密种植技术中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大垄双行疏密种植中应用深松技术,能够提高玉米产量和增加农业收入,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小麦、玉米种植过程中的耕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环节出发,分析各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介绍各环节的主要作业机具和作业模式,并提出目前全程机械化发展中的一些制约问题及对策。基于现有种植模式和各环节机械化水平,提出黄淮海东部地区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组配模式,并推荐适于黄淮海东部地区机械化籽粒收获的优选玉米种植品种。   相似文献   

18.
小麦、玉米是山东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耕种收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通过研究小麦、玉米轮作区粮食产量、栽培方式和机械化生产的现状,分析小麦、玉米轮作农业机械化生产与农业高产栽培技术之间存在的种植方式、农艺环节、配套机械种类、收获方式、良种质量等相互关联问题,探讨影响小麦、玉米主要粮食生产机艺融合的历史、经济、传统观点、经营模式、科技体制等障碍因素,提出了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机、农艺融合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旨在推动建设持续稳定高产、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河西地区膜下滴灌春玉米适宜的灌水量和配套栽培技术,202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流域农业与生态节水试验站开展大田试验,设置2个灌水量(W1,W2)、2个种植密度(D1,D2)和3种行距(L1,L2,L3),共12个处理,3次重复.通过测定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累积及分配等指标,研究灌水量、种植密度与行距对春玉米生长、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水量下,处理D2的株高和LAI显著高于D1,增加种植密度提高了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处理W2D2L3的干物质累积量和产量最高,分别为96.45和17.72 t/hm2;处理W1D2L3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为3.57 kg/m3.灌水量与种植密度两者交互作用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水量、种植密度与和行距三者交互作用对收获指数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作物耗水量(ET)和WUE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灌水量、种植密度与行距均对河西地区春玉米群体结构、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存在一定的调控效应:由大到小为种植密度、行距和灌水量.综合分析,“80%ETc+10.0万株/hm2+宽窄行”为河西地区膜下滴灌春玉米适宜的灌水和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种肥同施单元和穴播变频单元等结构研制了一种玉米套种精量种肥穴播器,主要用来实现小麦收获前期的玉米套种播种机械化,可精确控制种子、化肥的穴播量及穴间距(130~380mm)。与此同时,对自行研制的套种精量种肥穴播器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该穴播器有较高的工作可靠性,行走流畅且不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和收获,能够高效地完成小麦垄沟间玉米的精量播种;播种行距、株距均匀,深度适中,基本没有漏播、重播现象。该穴播器适用丘陵地区作业,并能实现播种量、施肥量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