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农桐间作光和作物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项研究应用常规方法探讨了农桐间作光分布和农作物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光照条件是农桐间作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子;在一定的范围内,间作地光照强度越大农作物产量越高,5×40米农桐间作地,距树行15米处,光照条件和作物产量均与对照区农田接近;相对光强0.6和0.9分别是间作区小麦、玉米增减产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2.
农桐间作是我省平原林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农业稳产高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省农桐间作经验和发展成绩曾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高度评价。但近年来,有一部分人忽视它的意义,在部分地区出现了毁桐现象。农桐间作是否影响农作物产量? 我国著名泡桐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蒋建平通过对我省农桐间作林发展历史的回顾和国内外农用林业发展形势的分析,认为“不能因为部分地区过密,就简单地否定农桐间作形式,这也是没有科学根据”,“农桐间作经营形式,不仅要充分肯定,还得认真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更要从理论高度进行深入研究”这不仅从理论上、发展实践中阐明了农桐间作不会影响农作物产量,而且为农桐间作的深入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农桐间作对小麦产量效应的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桐间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国内曾作过较为广泛的研究报道,确认农桐间作对小麦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其增产的幅度为0.8—38.8%。这样宽的增产幅度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除了客观条件诸如桐行走向、栽植密度、树龄、土壤肥力、管理水平及气象条件等的影响外,在主观评价方面,测算方法的不同和对照点选择上的差异,也必然在某种程度上给调查结果带来偏差和误差、影响农桐间作小麦产量效应的正确评价。 目前江苏农桐间作一般是按50×6米规格种植。若在间作地内人为地确定对照点是不科学的;若在间作地外选择一块不受泡桐  相似文献   

4.
农桐间作是平原绿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从1971年以来,德州地区农桐间作不断发展,到“六五”期末已达105万亩。关于农桐间作的效益,特别是对小麦增产效益问题,国内已有不少研究。笔者为了摸清泡桐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探讨合理的桐棉配置结构,于1982年进行了桐棉间作光照条件的测定分析,现将测定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农桐间作概况农桐间作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实行科学种田的一项创举.它不仅可改造自然,并能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目前我国农桐间作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以农为主间作型 适宜在风沙危害较轻、地下水位在2.5米以下的农田,栽植少量泡桐.株距5—6米,行距30—50米,每亩约2—4株.轮伐期较早,一般8—10年就可砍伐利用.其经营目的是为农村提供中径材,同时给农作物生产创造稳产、高产的有利条件.(二)以桐为主间作型 适宜在沿河两岸的沙荒地及人少地多的地区营造泡桐人工丰产林.一般株行距以5×5米、每亩26株为宜.泡桐栽植后5年,即可间伐檩材,伐后保持每亩13株,仍可间作农作物.其经营目的是建立商品材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6.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县人民怀着“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雄心壮志,敢想敢干,勇于实践,大搞了农桐间作。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干群彻底批判了刘少奇、林彪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进一步落实了毛主席“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指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了群众性植树造林,使农桐间作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为止,全县已农桐间作62万亩,占适宜面积的76%。搞农桐间作已成了广大干群的自觉行动,所有大队都搞了农桐间作,有75  相似文献   

7.
泡桐进入农田,与一年生农作物共生,是50年代河南豫东平原劳动人民在长期与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斗争的生产实践中所找到的一种适合生态环境和经济要求的农林复合经营形式。目前在华北平原地区已推广到9个省(市),约30万公顷。本文在笔者已进行的对农桐间作的生态效益、产量效应和经济效果等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对黄泛平原旱作风沙区农桐间作进行了技术经济效果的动态分析和评价,旨在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农桐间作形式,为有关部门制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改革种植制度提供依据,为平原农区发展农桐间作,合理安排农作物组合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供经验,为其他混农林业项目的评价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8.
桐麦间作地能量平衡和水分利用状况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运英  熊勤学 《林业科学》1991,27(4):410-416
农桐间作条件下的能量平衡及水分利用状况都发生了变化。与对照相比,间作第7年林下的净辐射及其各分量均有降低,而显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重(H/R_n)减小,潜热通量(LE)和土壤热通量(G)与净辐射(R_n)之比均高于对照。同时农桐间作减少了水分相对亏缺。泡桐对这些因子的影响与其密度、生长期有关。由于间作地内能量平衡分配合理,利于小麦拔节、抽穗及开花期的生长,但在小麦成熟期、在大密度间作田里,由于净辐射损失严重,小麦生长及产量受到影响。在泡桐行距小于20m时小麦平均产量减少,大于20m时增加。  相似文献   

9.
农桐间作是我国华北、中原平原地区人民在长期与风、沙、旱灾作斗争的一大创举。近年来发展较快。我省实行农桐间作最早的是鄄城等县,后来,范围不断扩大,在林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平原绿化会议之后发展最快。  相似文献   

10.
<正> 扶沟县实行农桐间作开始于1965年,主要间作类型有以农为主间作型(南北行,株距5—6m,行距30—50m,主要品种兰考泡桐)农桐并重闻作型(南北行,株距5—6m,行距15—25m,主要品种豫杂一号)和以桐为主间作型(南北行,株距4—5m,行距8—10m,主要品种豫杂一号或豫林一号)。到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与泡桐间作,是河南省东部人民在长期的实线中找到的一种与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好办法。涿县从1977年春开始,大量引进泡桐,一年育苗实践证明,涿县适合泡桐生长,为华北部分地区推广农桐间作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计酬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整方成块的耕地被分割成细小条块到千家万户,给传统的规范化农桐间作带来了一些实际问题,为摸索一套新的农桐间作方法与造林技术,使农桐间作在适宜地区走出“瓶颈”,跨越低谷,重新得到发展,从1988年开始,我们遵从“在不显著增加林业占地面积的情况下,运用技术手段达到显著增加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原则,先后在武安市的清化、永合、五湖等地开展了山间盆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由于木材紧缺,价格上涨,受其价值规律的影响,部分群众在自留地或责任田内的农桐间作林中盲目加株加行,形成一些地方农桐间作过密。二三年内林木郁闭,营养面积小,光照不足,造成了“上不  相似文献   

14.
<正> 林下间作是利用土地生产潜力,促进林木生长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县随着以意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的发展,在意杨郁闭前,大面积地实行了林下间作。垸内主要间作黄麻、芝麻、蚕豆、小麦、棉花等农作物,垸外主要间作芦苇等。下面就意杨郁闭前林下间作效益作了一些调查和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泡桐是我国生长最快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材质好,用途广,适生范围大,易繁殖。而且它是华北等广大北方地区,实行农林间作的好树种。用材树进入农田,实行大面积农桐间作,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与风、沙、旱等自然灾害斗争中的一个创举,它生动地体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所教导的:“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的辩证关系。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县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积极推动了农桐  相似文献   

16.
晋南地区农民对农桐间作已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耕作方式,临汾、运城两个地区棉花、小麦夏秋作物间作面积已达40多万亩。据对平陆、临汾等4县(市)4个村8个样点的调查表明;5~9年生泡桐与小麦间作在1~4年内,单位面积与对照相比,每年增加投入11.25元,产出增加88.41元,纯增经济收入77.16元,投入与产出比1:7.86。  相似文献   

17.
农桐间作和枣粮、栗粮间作一样,是合理利用土地、增产致富的一个好办法,省外已有很多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探讨我省农桐间作问题,本期刊登二篇有关农桐间作及泡桐生长调查的文章,供大家研究参考。如能提出不同意见展开讨论,将对我省林业科研和生产的迅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林科院林研所泡桐组,对农桐间作经营技术进行了系统地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农桐间作初植密度以5×20m 为宜,间作后6—7年,泡桐已经成材,对作物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应及时进行隔行间伐,使  相似文献   

19.
在田间实测基础上,分析了农桐间作中总辐射、反射辐射、净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及生理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为认识间作田中小气候形成原因和农田遮荫情况提供依据,对提高作物生产潜力,扩大农桐间作面积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农林间作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专题调查,分析了农桐间作、枣粮间作、椿粮间作、楸粮间作、柳农间作等主要农林间作类型的结构和效益,提出了各类型较为合理的间作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