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陕西省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应用William Rees等提出的生态足迹分析法对陕西省2003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为1.9298 hm2,可供给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仅为0.8040 hm2,陕西省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面积的2.40倍,表明陕西省生态系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同时对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需要注意和完善的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生态足迹是基于生物生产面积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宁夏西吉县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该县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190 5 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0.442 5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304 4 hm2逐年减少到0.204 7 hm2,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趋势.西吉县1978年的生态盈余为0.113 9 hm2,1986年以后开始出现生态赤字,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增至0.237 8 hm2.说明西吉县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3.
煤矿开采对矿业城镇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煤矿开采前各类生态足迹和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结果显示:2007年研究区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76359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供给面积为1.55631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20728 hm2,表明研究区人类对该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然后根据矿区开发强度及类比同类矿区,在矿区开发对土地利用及人口变化的影响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计算了不同时期的区域生态承载力。结果显示:煤炭开采对区域生态环境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随着生态修复措施的采取这种负面影响会逐渐降低。如果合理利用煤炭开采所建立的生态补偿机制,在煤炭开采后期,区域的生态承载力会显著提高,甚至高于煤炭开采前的区域承载力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判断区域生态对矿区开发的承载与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阿克苏地区生态足迹分析与动态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阿克苏地区1998-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研究,并运用SAS 8.1软件对其做线性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阿克苏地区未来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动态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近十年内人均生态承载力逐步下降,人均生态足迹则逐步上升,目前阿克苏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人均生态承载...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的1997—2009年西安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9年为例,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并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对西安市1997—2009年的土地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处于一个逐年增加的阶段之中,由1997年的0.7634 hm2增加至1.2731 hm2,并且近年来增加速度明显加快;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5251 hm2减少至0.3731 hm2,可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的趋势。1997—2009年间,西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大大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由0.2383 hm2增加至0.9000 hm2;表明西安市人口对自然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西安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影响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对甘肃省1996-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通过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甘肃省2015年、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甘肃省1996-2009年间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大,由1.3835hm2增长到2.297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明显,存在生态赤字,且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增大,由1996年的0.4256hm2增加到2009年的1.3515hm2。2)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维持在0.9213hm2-0.9579hm2之间,呈缓慢下降的趋势。3)生态赤字逐年扩大,以年均11.46%的速度快速增长。4)预测表明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4732hm2/人,2020年将达到4.7153hm2/人;生态赤字在2015年扩大到2.5355hm2/人,2020年为3.7759hm2/人。针对甘肃省生态现状,建议提高农业单位产量,改善工业发展模式等,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兰州市生态足迹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法对兰州市1996-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由1996年的1.66hm2、1.56hm2增加至2005年的2.15hm2、1.11hm2,同期的人均生态赤字也由0.10hm2上升到1.04hm2,分析兰州近几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生态足迹的主要因子。目前兰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现有的发展模式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8.
疆近十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在阐述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模型基础之上,设计了区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新疆2001-2007年共7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人均生态足迹由1998年的2.5957hm2逐年增加到2007年的4.0551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3.1270hm2逐年减少到2.8266hm2,,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呈现反向发展趋势。这十年来,新疆由生态冗余状态转变为生态赤字现象,目前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之上,采用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博州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衡量了研究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能值生态足迹方法采用了能值转换率、能值密度等较为稳定的参数,将人类对各种资源的利用转换为太阳能值进行比较,更能真实的反映研究区域的特征。使用能值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得到,研究区200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6.94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37hm2,人均生态赤字为6.111hm2。与传统生态足迹方法计算结果一致,研究区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0.
铜川市1994~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变化及社会经济动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铜川市1994~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以定量测度和评价铜川市可持续发展前景,并且以此为例,选取了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比重、恩格尔系数、人均耕地面积、城市化率、万元GDP能耗等7项指标,对影响区域人均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铜川市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的趋势,由1994年的0.9863 hm2上升到2003年的1.3870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4年的0.4270 hm2下降到2003年的0.3996 hm2,因此铜川市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利用集约度和消费水平等3个因子是影响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陕南秦巴山区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陕西南部的陕南秦巴山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多,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影响和阻碍了陕南秦巴山区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陕南秦巴山区的人口承载力,以及以陕西省和全国为参照区,分析了陕南秦巴山区的相对人口承载力,均表明陕南秦巴山区人口处于超载状态,说明持续增长的人口、发展迟滞的经济状况和有限的资源环境容量成为制约陕南秦巴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经过多次综合专家意见,最终确定14项指标作为石河子市绿洲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各指标的权重,表明植被覆盖是影响石河子市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为污染负荷与水网密度状况。通过综合评价表明,2000—2005年间,石河子市绿洲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介于0.35—0.55之间,说明该区可持续发展处于中等水平,较适合人类生存,但偶尔有不适人类生存的制约性因子出现。  相似文献   

13.
渭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向生态的概念的提出 ,拓展了水资源研究的内涵 ,代表着今后水资源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全新的科学理念 ,如何与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命题。本文立足于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以实现流域水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 ,分析了陕西省渭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的内涵 ,提出了其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 ,从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未来需求出发 ,探讨了陕西省渭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的基本内容 ,分析了陕西省渭河流域 2 0 0 0年、2 0 1 0年、2 0 2 0年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方案 ,并从 4个方面论述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研究成果 ,不仅丰富了水资源的理论研究 ,而且可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依据大量实地调查数据与文献资料,通过对陕西省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发育因素与机制的分析表明,构建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是促进陕西省社会经济全面迅速发展的关键。并提出了符合陕西省实际的区域发展战略:①选择合理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②构建多样性的开发轴线,塑造合理的中心—外围格局;③优化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加强区域内外联系。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人口预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口问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口规模是否合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本文运用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和Logistic增长模型,利用《甘肃年鉴》统计数据对甘肃省2005~2020年的人口发展规模做出预测,取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和Logistic增长模型的预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预测结果,并在预测的基础上对人口与水、耕地、矿产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对策,为甘肃省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陕北荒漠化地区农业资源优势与特色产业建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分析了陕北荒漠化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及水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将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有限范围和适度规模上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发展的4大特色产业:制种及玉米产业、设施蔬菜产业、羊产业、小杂粮产业等,并就其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水土环境现状与问题及对策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分析陕西省水土环境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陕西省水土环境整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以期能为陕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精品休闲农业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居民闲暇时间和健康知识的增多以及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休闲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出游的重要形式。文中以陕西省入选"魅力城乡"休闲农业门户网站的100个精品休闲农业点为基础数据,依据空间结构理论、计量地理学、ArcGis、AutoCAD等技术方法,运用休闲农业市区空间分布比重、平均城市中心距离、空间离散指数、回转半径法和空间分布曲线等计量方法,对陕西省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精品休闲农业整体上形成了以西安周边地区为核心、以关中平原为主带、以陕南和陕北为两大辐射区的发展格局并已初具规模;陕北地区休闲农业的空间离散指数相对较小,关中和陕南差别不显著;关中休闲农业受城市区位的影响较为明显,陕北和陕南则相对较弱。据此,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陕西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赤峰市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度测定指标体系,同时提出了评价方法和模型,并对赤峰市2000—2004年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带 ,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经济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 ,山西是全国生态破坏最严重、环境质量最差、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低的省份之一。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 ,山西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山西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出发 ,分析生态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影响 ,提出遏制山西生态环境破坏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