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旱地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渭北旱塬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光合特性与产量差异的影响,旨在揭示旱地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规律,确定与降水资源相适应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于2015—2016年以豫玉22、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置D1(5.25万株/hm~2)、D2(6.75万株/hm~2)、D3(8.25万株/hm~2)和D4(9.75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玉米各生育时期光合特性、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量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1)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均降低,而LAI增加,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Pn降低1.32μmol CO2·m-2·s-1,Tr降低0.297 mmol·m-2·s-1,LAI增加0.181。(2)有效穗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P0.05),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穗粒数平均减少45粒,千粒重平均减小12 g。3个品种籽粒产量均以D2密度最高,2015年豫玉22、郑单958、先玉335产量分别为10.52、9.59、9.14 t·hm-2,2016年分别为11.37、9.73、9.77 t·hm-2。密度从5.25万株/hm~2增加到6.75万株/hm~2,两年内平均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21.9%、19.5%和7.5%;密度从6.75万株/hm~2增加加到9.75万株/hm~2,籽粒产量分别降低了19.8%、15.4%和7.7%。(3)春玉米基部茎粗、穗长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穗长平均降低0.86 cm,基部茎粗平均减小0.09 cm,豫玉22和郑单958倒伏率随之增高,但先玉335各密度下均未出现倒伏。(4)收获指数在两年间差异较大,平均表现为2015年高于2016年,品种间表现为先玉335郑单958豫玉22。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先增大后降低。【结论】渭北旱塬旱地豫玉22、郑单958和先玉335最适种植密度分别为7.25、7.40、7.32万株/hm~2,其中豫玉22稳产性和丰产性较高,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最适种植密度范围为7.26—7.40万株/hm~2,稀植型品种宜采用较低密度,密植型品种宜采用较高密度。  相似文献   

2.
卢启坤 《农技服务》2011,28(10):1416-1416
为研究团豆的最佳种植密度,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采用不同密度进行团豆的小区种植试验,分别对各处理小区团豆产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密度3.75万~5.25万株/hm~2时与产量成正比,6万~7.5万株/hm~2时密度与产量成反比,其中以5.25万株/hm~2的团豆产量最高,达到3 766.7 kg/hm~2。团豆在桐梓县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密度与氮肥互作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获取高产水平时的玉米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组合,设置种植密度3个水平,分别为M1 (6.0×10~4株/hm~2)、M2 (7.5×10~4株/hm~2)和M3 (9.0×10~4株/hm~2)。施纯氮量设5个水平,分别为D1 (0)、D2 (80 kg/hm~2)、D3 (160 kg/hm~2)、D4 (240 kg/hm~2)和D5 (360 kg/hm~2)。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生长状况及产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有影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各生育期株高、茎粗、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收获期根系形态指标呈现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根系N含量和P_2O_5含量呈现上升趋势;随施氮量增加,玉米生长各项指标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随种值密度的增加,产量和每公顷穗数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为先增后降。产量在M3D2处理下达到最大,为8 254 kg/hm~2。综合分析建议,敦化地区裸地早熟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10~4株/hm~2,施纯氮量为80 kg/hm~2。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新品种正科育1号为试验材料,设4个密度处理(5.25万、6.00万、6.75万、7.50万株/hm~2),研究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和青贮生物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和穗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空秆率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籽粒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生物鲜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以青贮为生产目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7.50万株/hm~2,以籽粒产量为生产目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二者兼顾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冀南地区麦套条件下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以中早熟抗虫杂交棉邯杂9号为材料,在冀南地区曲周示范点研究了种植密度(3.75万、4.50万、5.25万、6.00万和6.75万株/hm~2)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有明显影响,在5.25万株/hm~2处理时,籽棉产量达到最高(4 693.4 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3.75万株/hm~2)和高密度处理(6.75万株/hm~2),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不显著。在4.50万株/hm~2时,皮棉产量最高(1 942.6 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3.75万株/hm~2)和高密度处理(6.75万株/hm~2),与其他2个处理相当。在3.75万~5.25万株/hm~2处理时,铃重变化不大,但显著高于6.00万、6.75万株/hm~2处理。[结论]在维持较高铃重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群体铃数,从而实现麦套棉高产。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出晋北地区绿豆适宜的种植方式,以晋绿豆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绿豆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要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绿豆花荚期至鼓粒期必须要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合理的群体透光率,在密度18万株/hm~2等行(D3H1)、18万株/hm~2宽窄行(D3H2)以及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3种种植模式下,群体叶面积指数较高,群体光照分布较为合理,能够有效保证花荚生长的营养需要;绿豆的净光合速率(Pn)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等行距种植;不同处理间绿豆籽粒产量最高的是密度18万株/hm~2宽窄行(D3H2)种植模式(1 556.7 kg/hm~2),其产量较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和18万株/hm~2等行(D3H1)2种模式分别高38.4,41.0 kg/hm~2,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余5个处理;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和百粒质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宽窄行种植单株产量略高于同密度等行种植。综合比较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及产量相关指标,认为绿豆18万株/hm~2,宽窄行种植60 cm∶40 cm是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冀棉958在冀中南地区生产上的适宜种植密度,在棉花行宽0.8 m条件下,设种植密度3.75万、5.25万和6.75万株/hm~2计3个处理,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主要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株型趋于紧凑,其中,6.7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始节高度和第1果枝节位均最高,果枝与主茎夹角最小,适宜机械化收获;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棉花各部位的单铃重和衣分均逐渐降低,但仅单株铃数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逐渐提高,其中,6.75万株/hm~2与5.2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3.75万株/hm~2密度处理。在冀中南地区,冀棉95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5.25万~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以迪卡638为试验材料,设置a(5.25万株/hm~2)、b(6.00万/株hm~2)和c(6.75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分别对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叶N含量、光合有效辐射、穗层透光率和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生育期的推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迪卡638在3种密度处理下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叶绿素含量最大值出现在c处理的抽雄期,叶N含量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呈正相关。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光合有效辐射和穗层透光率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迪卡638穗长、穗粗、行粒数、千粒重下降,穗行数、出籽率和产量上升,在c处理密度(6.75万株/hm~2)处理下产量达到最大值8 044.6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玉米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郑单958玉米为试验品种,设置4万株/hm~2、5万株/hm~2、6万株/hm~2、7万株/hm~2、8万株/hm~2、9万株/hm~2等6个密度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958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先升后降,6万株/hm~2时达到最高产,为8 411.6 kg/hm~2;当种植密度在6万株/hm~2以上时,随着密度增加株高、穗位高、倒伏率及瘤黑粉病病株率呈增高趋势,茎粗呈减小趋势,为提高玉米产量及抗性,需合理控制其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薯9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索马铃薯青薯9号的最佳种植密度,设置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处理的净作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随之提高,以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到40 350 kg/hm~2,再增加密度,产量开始降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的商品率随之下降,商品率由4.50万株/hm~2的92.4%降至7.50万株/hm~2的81.9%。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青薯9号净作最佳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为探寻金玉669的合理种植密度,为其大面积生产推广提供技术支撑,笔者于2019年分设3.75万株/hm~2、4.50万株/hm~2、5.25万株/hm~2、6.00万株/hm~2、6.75万株/hm~2等5个密度处理对其产量及其农艺性状进行鉴定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的适宜密度为6.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郑单958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品种郑单958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武陵山区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设置5.14万株/hm~2(现有正常密度)、5.98万株/hm~2、6.55万株/hm~2、7.08万株/hm~2 4个田间密度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植密度生育进程基本相同,群体干物质增长速度具有低密度前慢后快和高密度前快后慢的特点,各种植密度群体最终总生物量差别不大。种植密度和产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通过种植密度的增加,以促使群体生物量转化为产量,试验中设置的3个较高密度较正常密度增产8%~14%,以种植密度6.55万株/h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玉/豆间作模式下幅宽和玉米密度配置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优化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幅宽和玉米密度进行组合配置,研究采用幅宽和玉米密度二因素裂区设计。【方法】试验设置1.8 m(W1)和2 m(W2)2种幅宽水平和5万株/hm~2(D1)、5.5万株/hm~2(D2)、6万株/hm~2(D3)3个密度梯度。【结果】与1.8 m幅宽处理(W1)相比,2 m幅宽(W2)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单穗干重增加,秃尖率降低;大豆分枝结荚数、分枝粒数、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大豆产量及玉豆总产分别提高4.1%、12.4%和5.1%;各密度水平间,以高密度(D3)玉米产量和玉豆总产最高,大豆产量以低密度(D1)最高,其中2 m幅宽(W2)下,玉米产量、大豆产量和玉豆总产比1.8 m幅宽(W1)分别增加4.3%、22.3%和4.6%。【结论】玉米密植(D3)会导致大豆产量降低,但增加幅宽能促进大豆产量形成。综合考虑玉米和大豆的产量,2 m幅宽(W2)和密植(D3)有利于玉米产量和玉豆间作体系总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于2017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和试验田进行,研究种植密度对3个宜机收玉米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以郑单958、德美亚1号、九玉1034为试验材料,设4.5万、6.0万、7.5万、9.0万、10.5万株/hm~2 5个密度水平。结果表明:每个玉米品种有适宜种植密度,超出适宜种植密度会影响玉米农艺性状,如株高和穗位高度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绿叶数减少,熟期延长等;生理成熟前5 d和成熟后5 d,同一品种不同密度之间的籽粒脱水率有显著差异;不同密度下的籽粒水分、产量、破碎粒率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品种的同一密度下的粒水分、产量、破碎粒率有极显著差异;3个玉米品种的产量不会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增加,反而呈下降趋势。呼伦贝尔地区郑单958最佳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九玉1034最佳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德美亚1号最佳种植密度为7.5万~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田间试验研究探讨马铃薯品种丽薯10号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丽薯10号生育期影响不大,对其产量及经济性状均有影响,单株薯块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有降低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其产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当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时平均产量最高,为28 102.5 kg/hm~2。丽薯10号适宜种植密度为5.25~6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山西农业科学》2016,(6):769-771
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强盛51号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确定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农业生产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13 117.5 kg/hm~2),密度在6.00万~6.75万株/hm~2时产量差异不显著,确定6.00万~6.75万株/hm~2为大田种植的适宜密度;高水肥条件下以6.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在桂西南山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设7个密度,副处理设3个品种,调查不同玉米品种生育期、植株性状、穗部性状和产量等指标。【结果】3个玉米品种的生育期、植株性状的差异主要来自品种,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小。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的穗部性状影响不同,正大999的穗粗、穗行数和玉美头105的穗长、穗粗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大,其它穗部性状受密度的影响较小。正大999在种植密度为6.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8125.00kg/hm~2;正大619在种植密度为5.40万株/hm~2时产量较高,达8305.00kg/hm~2;玉美头105在种植密度为5.4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7435.00kg/hm~2。【结论】综合产量及成本因素,平展型大穗品种正大999、中穗型品种正大619和紧凑型品种玉美头105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6.60万株/hm~2、5.40万株/hm~2和5.4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柯  秦涛 《河南农业》2007,(18):20-21
利用3个代表当前植株类型的玉米杂交种,研究了5种种植密度对形成玉米产量有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出现高产的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90000株(45000双株)/hm~2,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是在90000株(45000双株)/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与玉米产量相关的主要个体产量结构因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20.
在黑龙港平原区夏玉米产区,通过优化秸秆覆盖量与种植密度组合,可进一步提高该区夏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夏玉米品种京单28为试材,采用二因素三水平裂区试验设计,其中,秸秆覆盖量(M)设无覆盖(0 kg/hm~2,M_1)、中度覆盖(2 625 kg/hm~2,M_2)和重度覆盖(5 250 kg/hm~2,M_3),种植密度(P)设低密度(52500株/hm~2,P_1)、中密度(60000株/hm~2,P_2)和高密度(67500株/hm~2,P_3),研究了不同秸秆覆盖量与种植密度组合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秸秆覆盖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且受2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程度更大,覆盖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最大提升幅度分别为4.08%和13.28%,种植密度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最大提升幅度分别为7.06%和17.63%。所有处理中,M_3P_3处理的产量和WUE最大,分别达到了10 814.99 kg/hm~2和27.85 kg/(mm·hm~2),该处理实现了产量与WUE的最佳组合。在黑龙港平原区,通过秸秆覆盖与适宜种植密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实现夏玉米节水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