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菜作稻田绿肥在上海郊区的推广应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肥还田腐解后能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后茬水稻产量。为促进油菜作稻田绿肥的推广应用,现就油菜作稻田绿肥对土壤的培肥作用以及对后茬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综述,同时分析比较了油菜还田与小麦秸秆还田和紫云英还田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对上海郊区油菜作稻田绿肥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以期为上海郊区推广应用油菜作稻田绿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陶云彬  刘晓霞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2):2206-2208
连续开展11年长期定位试验以探索紫云英与油菜混播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无绿肥还田,紫云英清种还田、紫云英与油菜混播还田均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紫云英与油菜混播还田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紫云英清种还田;两种绿肥种植模式均可提高后茬水稻产量,但紫云英与油菜混播处理水稻产量高于紫云英清种还田处理。连续开展11年绿肥还田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紫云英清种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初始值提高19.3%,紫云英与油菜混播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4.0%。可见,紫云英清种或与油菜混播还田均可长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后茬作物产量,两者相比,紫云英与油菜混播还田的土壤培肥和作物增产效果优于紫云英清种还田。因此,紫云英与油菜混播还田可作为绿肥种植新技术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以水稻为试验材料,连续4年开展不同种类绿肥还田试验,比较了3种常见绿肥(紫云英、油菜和豌豆)连续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云英、油菜和豌豆还田均可提高后茬水稻产量,且紫云英增产效果最佳,豌豆次之,油菜最小。绿肥连续还田前2年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大,连续实施绿肥还田第3~4年,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升高;紫云英、油菜和豌豆还田均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绿肥还田具有显著的水稻增产和地力培肥作用,但对稻田地力的提升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紫云英是浙江省稻田最为适宜的绿肥种植种类。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甜高粱的种植茬口,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茬口对甜高粱农艺性状、产量、茎秆糖锤度以及对土壤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茬口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甜高粱的株高、分蘖数等性状,三种绿肥茬口下甜高粱的秆糖锤度为13.97%~14.51%,叶鲜产量为6 862.2~7 199.7 kg/667 m2,其中箭舌豌豆茬产量最高为7 199.7 kg/667 m2,较小麦茬增产4.7%,绿肥翻压还田后均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  相似文献   

5.
绿肥是重要的有机肥料资源,对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结果表明:绿肥翻压还田可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和全钾等肥力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未种植绿肥相比,绿肥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和全钾等含量,降低土壤容重、p H值。绿肥还田可提高作物产量,增产幅度为7.83%。  相似文献   

6.
<正>绿肥是重要的有机肥源,养分含量丰富,根据测定紫云英含氮0.54%,含五氧化二磷0.14%,含氧化钾0.4%。茎秆用来还田,对培肥土壤、改良土壤物理结构、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和微生物的活性、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具有较好的作用。种植紫云英能起到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后茬作物产量和品质;还能减少农田化肥使用量,从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夏玉米登海605及冬小麦良星66为试验材料,研究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夏玉米产量为过腹还田>粉碎还田>堆沤还田>留茬还田;夏玉米的穗数为过腹还田>粉碎还田>堆沤还田>留茬还田;夏玉米的穗粒数为过腹还田>堆沤还田>粉碎还田>留茬还田;夏玉米的千粒重为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粉碎还田>留茬还田。因此,较好的秸秆还田方式为过腹还田和粉碎还田。  相似文献   

8.
王国友 《农技服务》2011,28(8):1149-1150
为探索箭舌豌豆套种对作物(小麦、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采用分带轮作套种绿肥箭舌豌豆(以下统称绿肥)研究绿肥对当季小麦和下季玉米产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钾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带套种绿肥对当季小麦产量没有影响。绿肥翻压后种植玉米能明显提高玉米单产,其增产率达10%以上的显著水平。种植绿肥后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素养分含量。土壤中的速效磷、钾养分含量则相反,有明显的减少,说明在种植小麦、绿肥和玉米时,必须适时,适量施用速效磷、钾肥料,达到增加绿肥鲜草产量和作物产量,保持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秸秆腐熟还田对中低产田土壤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指示品种,以基础田(不施肥)为对照,采用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腐熟还田、农家肥、短期绿肥、当地常规施肥处理等措施,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养分、含水量、耕作层温度、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施腐熟秸秆15 000 kg/hm2+不施肥的处理效果最好,玉米折合产量最高,为13 006.7 kg/hm2,较对照基础田(不施肥)增产43.88%;纯收益增量最高,为7 342元/hm2,纯收益增长率为79.05%。施农家肥15 000 kg/hm2的处理和施腐熟秸秆7 500 kg/hm2+农家肥7 500 kg/hm2的处理玉米折合产量较高,分别较基础田增产41.00%、40.78%,纯收益增长率分别为76.75%、72.86%。秸秆腐熟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及土壤含水量,对土壤耕作层温度也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农家肥和秸秆还田可以促进后茬玉米的生长发育,促使玉米提前达到旺盛生长期。在玉米整个生育阶段,秸秆腐熟还田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出苗率和单株叶面积、棒三叶叶面积的增加速率,优化玉米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特性,提高玉米叶、茎、鞘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建议在农业生产上加大秸秆腐熟还田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0.
绿肥还田不仅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且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对后茬水稻用肥量有一定的影响.为此,在绿肥茬杂交水稻上,进行了不同N肥用量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检索文献获取秸秆腐熟还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信息并形成数据集,并对不同作物秸秆腐熟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均可培肥地力,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且明显增加后茬作物产量。不同作物秸秆腐熟还田优势各异,水稻、玉米秸秆腐熟还田比直接还田优势最为明显,其次是小麦秸秆;油菜秸秆腐熟还田比直接还田没有明显优势。因此水稻和玉米秸秆采用腐熟还田更具推广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绿肥植物的培肥效果,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毛苕(Vicia villosa Roth)、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 L.)、黑麦(Secale cereale L.)、冬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以及二月兰+毛苕、黑麦+毛苕等9个冬闲绿肥植物还田处理对玉米株高、茎粗、总生物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以冬闲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冬闲处理相比,除黑麦、毛苕、二月兰+毛苕处理外,其他绿肥还田处理均可提高玉米株高,提高范围2.52%~4.84%;各绿肥还田处理均可提高玉米茎粗、总生物量(秸秆+籽粒)和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2.43%~33.01%,1.81%~18.98%,2.57%~15.12%,分别以二月兰+毛苕、二月兰+毛苕和黑麦处理增幅最大;二月兰、草木樨和黑麦+毛苕处理可提高玉米收获指数,其中以黑麦+毛苕处理收获指数最高。因不同处理对后茬作物——玉米的影响不同,故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实际用途选择适宜的冬闲绿肥进行轮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综合处理模式对工程扰动地玉米产量及其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以马龙县工程扰动1年土壤和玉米为研究对象和材料,研究不同处理对工程扰动土壤养分、酶及其玉米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与处理①(牛粪+全量化肥)相比,处理②(玉米秸秆还田+生物有机肥+石灰粉+地膜覆盖+80%化肥)和处理③(绿肥还田+生物有机肥+石灰粉+地膜覆盖+80%化肥)可使土壤的团聚结构和稳定性显著增强,有机质含量和CEC显著提高,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强。[结论]不同有机肥配合石灰粉、地膜覆盖措施、绿肥还田等综合技术可以明显改善云南黄红壤供肥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豆科绿肥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Roth var. glabrescens)覆盖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不施氮肥(N0)、单施氮肥(N1)、豆科绿肥半量还田配施氮肥(N2)、全量还田配施氮肥(N3)处理下春玉米的产量、氮素吸收与转运、氮肥利用率以及土壤残留~(15)N的当季回收率。结果表明:绿肥覆盖还田配施氮肥处理(N2、N3)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比单施氮(N1)处理的有所提高,且叶、籽粒和地上部植株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N1处理的,但茎、叶氮素转运量及转运率与N1处理的无显著差异;与N1处理相比,绿肥覆盖还田配施氮肥处理显著提高或明显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但土壤残留~(15)N当季回收率(28.13%~31.4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种绿肥覆盖还田处理对玉米产量、植株氮素吸收与转运、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残留~(15)N回收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及炭化处理后还田两种农艺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玉米生长及品质提升的效果。【方法】设置对照(CK)、玉米秸秆还田(T1)、玉米秸秆炭化还田(T2)3 个处理,在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连续进行两茬甜玉米田间小区试验。【结果】T1、T2 处理可提高玉米土壤 pH 值、土壤有效态氮磷钾及有机碳含量,显著提升玉米粒维生素 C 和可溶糖含量,但对玉米的产量无显著影响。第 1 茬玉米试验中,T1、T2 处理对玉米粒维生素 C 含量的提升效果分别为 16.5% 及 25.9%,对可溶糖含量的提升效果分别为 20.7%及 22.3%,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升 10.3% 及 10.0%,对土壤有效态氮磷钾含量、土壤 pH 值及玉米株高均没有显著影响。第 2 茬玉米试验中,T1、T2 处理分别显著提升玉米粒维生素 C 含量 10.3% 及 1.7%,可溶糖含量24.7% 及 10.6%,显著提升土壤 pH 值 0.33、0.23 个单位,显著提升土壤速效钾含量 16.8% 及 36.0%,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 1.7% 及显著提升有机碳含量 3.6%,分别提升玉米株高 0.3% 及 4.59%。【结论】秸秆炭化后还田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生长的提升效果强于秸秆直接还田处理。玉米秸秆炭化还田对玉米品质的提升速度快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但效果的持续性则为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优于炭化还田处理,两种玉米秸秆还田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均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三江平原低湿耕地白浆土上玉米的微区试验,细致地研究了不同肥田垄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取深松、耙茬、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建造肥田垄,对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的耕性,增强白浆土的抗旱防涝能力,以及对调节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均具有明显效果,可显著提高低湿白浆土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试验通过全膜双垄沟播覆盖种植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研究对其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经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表现为整株还田>秸秆粉碎>免耕留茬,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但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后的土壤容重增大。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与温度的影响,在玉米生育前期经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温度与水分均显著低于对照,在玉米生育后期秸秆腐解后对土壤水分起到一个补偿效应。就玉米产量变化而言,表现为全膜覆膜+整株秸秆还田>全膜覆膜+秸秆粉碎还田>全膜双垄沟播>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露地种植,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较露地种植增产达到显著水平,玉米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结合秸秆还田技术的栽培模式较单一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有增产的趋势,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有减产倾向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三江平原低湿耕地白浆土上玉米的微区试验,细致地研究了不同肥田垄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取深松、耙茬、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建造肥田垄,对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的耕性,增强白浆土的抗早防涝能力,以及对调节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均具有明显效果,可显著提高低湿白浆土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绿洲灌区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特征及籽粒产量对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的响应,以期为该区域发展高产、高效玉米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20―2021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研究绿肥还田结合不同的减氮比例(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0%,N100;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10%,N90;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20%,N80;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30%,N70;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40%,N60)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拔节期后N80和N90处理地上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N70和N60处理,至成熟期N80处理较N70和N60处理提高了13.3%—23.2%,N90处理较N70和N60处理提高了13.9%—23.7%,N100、N90、N80处理间无显著差异;N80处理较N70和N60处理玉米地上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显著提高了9.5%—21.2%、13.0%—23.2%,N90处理较N70和N60处理显著提高了10.2%—21.8%、13.9%—23.7%,二者均有效延缓了吐丝期至灌浆期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速率的降低,而且N80处理较N70和N60处理干...  相似文献   

20.
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秸秆还田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对比,研究了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的株高、干物质重、叶面积均高于常规种植模式;两种模式下土壤含水量和容重变化并无显著差异;在土壤养分方面,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的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高于玉米常规模式;在产量方面,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比玉米常规模式下的产量表现为增产,增产幅度为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