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对于实现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分析了2000—2020年内蒙古103个县(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水平关系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小范围内波动,居民福祉水平持续提高,两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且中度失调占比逐年下降、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占比增加显著;耦合协调度空间上呈现“从东向西,由北至南”逐渐递减的趋势,耦合协调关系在研究期的前10年间变化尤为显著。2)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自相关且在研究期的前10年空间聚集现象加强,总体变化趋势上,低耦合协调值相比于高耦合协调值更易发生扩散,并对周围县(旗、区)产生消极影响。3)工业水平、经济结构、投资力度、城市进程和自然基底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经济效益提升能够有效促进中部、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社会效益提升对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发展促进作用明显,生态效益提升对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发展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省际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与解决经济、生态、旅游三大系统协调关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中国31个省区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区域经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加权TOPSIS对各省三大子系统及综合发展排序予以评价;其次,借鉴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生态-旅游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指数的省际差异;最后,引入空间自相关法对各子系统排序值及耦合协调度在我国的空间集聚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与旅游两大系统发展排序值的省际分布具有相似性,经济-生态-旅游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在我国呈沿海地区>西部内陆>中西部省区,经济、旅游系统与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属显著集聚分布,而生态环境与经济、旅游系统间不存在显著空间关联与发展冲突。  相似文献   

3.
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国省域单元为例(因资料有限,未涉及港、澳、台地区),构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CA模型测算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值;其次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来揭示2000~2012年省际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空间演化规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12年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度C值[0.5,0.8],总体处在磨合阶段;而系统协调度D值[0.3,0.5],总体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显著地域空间分异,东部地区整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3)未来东中部地区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发展环境;而西部地区等需要进一步强化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区域发展优势,实现未来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实现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对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SDAGIS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3、2008、2013年全国3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进行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水平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以中度协调为主,高协调区集聚在三大城市群及部分省会城市。从2003到2013年,协调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北方边境区与东部沿海区有汇合趋势。(2)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水平协调度存在显著空间集聚,高-高类型主要聚集在三大城市群,低-低类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地区及东北边缘地带。(3)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区域经济水平、工业化水平、社会消费水平对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协调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城乡收入比起到阻碍的作用,而交通和投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经济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演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对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中采用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发展度模型、剪刀差法和协调发展耦合度模型,分别研究了石家庄2002-2010年经济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的发展状况、耦合协调状态、发展速度差异和耦合状态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石家庄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稳定上升,人居环境系统呈先慢后快的上升趋势,后者发展速度总体上快于前者;经济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在研究期内不断提高,说明经济与人居环境的关系持续改善;经济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的剪刀差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波浪形,即二者发展趋势之间的差异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经济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度分布于0°<β<90°范围内,二者处于协调发展阶段,耦合度β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虽然"十一五"期间石家庄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经济系统最终走向协调,但仍需继续加大其提升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运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与耦合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两者的效率关系进行了耦合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来京津冀地区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波动交替上升,整体耦合度呈"W"型增长变化;耦合阶段由以中低度耦合为主转变为以中高度耦合为主。其中,京津两地耦合发展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而河北总体水平偏低,且各地区差异较大但整体发展趋势良好;在耦合类型方面,则经历了由城市化效率滞后型向生态效率滞后型转变,两者同步发展型地区数量增多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要途径之一。文中运用钱纳里发展模型,并通过计算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指数,论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结合城镇人口与农业劳动力人口指标,分析了新疆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并对省域层面工业化和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新疆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发展存在显著不协调状况,总体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发展态势明显;在省域85个县市中,协调发展区域尚处于低度协调水平,为提升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必须打破当前发展模式,实现由"协调发展-交互发展-更高层次协调发展"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动能,将数字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韧性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耦合协同的开放性系统,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基于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模型,构建了黄河流域数字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韧性—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耦合协调模型、Kernel密度估计、局域Moran’s I指数和引力模型对黄河流域三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2013-2021年黄河流域沿线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经济韧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整体发展向好,其二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锁定”效应,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态势,但上下游间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程度较弱,空间联系强度呈多核心集聚的态势,且辐射能力随着地理距离逐渐衰减。  相似文献   

9.
文中通过构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2012年我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测度,并对其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协调水平并不高,城市间及各协调类型间差距明显;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明显,东中西之间呈现梯度差异,东部地区的协调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协调水平较高的区域呈“集群”分布特征,与城市群区域拟合较好,协调水平较低区域呈集中连片分布特征;协调度全局趋势东西方向上表现出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南北方向上呈现中部>北部>南部的特点;综合性城市的协调度高于资源型城市,不同资源类型与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的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城市规模与协调度呈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亚复杂的跨界水问题,从地区和国家层面基于系统耦合视角开展水-能源-粮食-生态(WEFE)系统协调性研究。首先构建了WEFE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亚地区WEFE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近20 a中亚地区WEFE系统耦合度保持较高水平,耦合协调度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但处于勉强协调;(2)各国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哈萨克斯坦耦合协调水平最优但处于初级协调,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为勉强协调,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为濒临失调;(3)对比多系统的发展水平发现,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粮食存在明显滞后,土库曼斯坦属于水资源滞后型,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属于能源滞后型,子系统间未能达到良好匹配,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协调发展。研究成果可为中亚地区的WEFE协同发展及国家间跨界河流开发合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业资源、产业发展及其耦合态势是水土保持政策措施实施效果最直接的反映,本文以安塞县为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就农业资源-产业系统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过程和机制进行了时序性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资源-产业系统对水土保持作出了积极响应,但其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效果和机理不同,总体上遵循了衰退过度到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发展→良好协调发展的路径,但耦合作用的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并不一一对应,存在着交错分布的特点;同时,农业资源与产业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演化趋势都预示着系统演变过程中潜伏着较大危机。为此,在完善产业链网结构的同时可通过建设农村土地市场和明晰林业产权等手段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保证资源与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30个省(区、直辖市)2000-2015年的三类污染物排放和经济产出数据,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与动态分析模型,通过两阶段DEA方法测算了各省域的生态效率和污染物效率水平,并利用核密度和Markov链分析了我国环境绩效的动态演变。结果表明:指标的动态演进是显著的;尽管污染物排放在近10年间已有所下降,省域间环境绩效的差距在缩小,但是效率指标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国环境绩效的各状态水平间的流动性不高,整体上表现出向着较低水平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中以甘肃省崇信县为例,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然后采用耦合度、发展度、耦合协调系数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发现:生态子系统得分最高,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较低,全县始终为经济滞后型的发展类型;耦合度明显高于发展度和耦合协调系数,反映了崇信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子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较好,而综合发展水平欠佳的局面。经济系统中经济规模是社会水平和生态水平的主要驱动因素,社会系统中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事业对经济水平和生态水平具有支撑作用,而生态系统中工业污染和治理是制约经济水平和社会水平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由于社会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及生态环境的治理,崇信县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发展更为平衡、协调,研究结果对于欠发达地区探索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精准测度产业生态化水平是太行山区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基础需要。以PSR为基础框架,构建产业生态化实现过程PSRE模型,结合太行山区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主要矛盾,建立太行山区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太行山区全域各县的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测度、过程耦合协调与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全域产业生态化水平低,产业活动形成的生态压力较大,自然生态状态较差,产业响应不足,生态效率较低,生态压力及自然生态状态、产业响应、生态效率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程度较高,但不相协调。2)太行山区内各地区间产业生态化水平综合得分河南>山西>河北、市辖区(县级市)>县城,产业响应差异是各地区综合得分差异的主要原因。3)太行山区内各地区间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一致,河南>河北>山西、市辖区(县级市)>县城。各地区间政府资源环境规制差异、市场机制的信息传递效率差异,以及产业响应能力差异是空间耦合度差异、协调发展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强化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助力企业规模化和园区化发展、支持园区生态化改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政府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天水经济快速发展、用地需求增速明显而土地供给约束日益加大的问题,从土地资源利用的规模、结构、效率及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出发,构建了反应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标体系,该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及28个具体指标构成。基于均方差决策求解法,对天水市的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6~2008年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两系统协调程度不高、质量欠佳,协调度指数总体趋势下降;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系统演进模式由经济发展滞后土地利用模式转变为土地利用滞后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估算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不包括西藏)1997-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各省域间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空间依赖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而随距离增加不断衰减.2)LISA分析显示,多数省域碳排放在局部空间上存在”俱乐部”现象,即形成HH型和LL型集聚,各省域碳排放类型在时空演进上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3)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对省域碳排放量影响显著,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正向作用也不容忽视,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并未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生态效率是衡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环境规制是影响生态效率的重要因素.文中选取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计算区域生态效率,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和门限模型,实证分析异质性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不同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影响不同,命令强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生态效...  相似文献   

18.
包头市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综合环境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研究模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包头市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方面,确定包头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类型,对2001年-2005年以来包头市的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天山北坡城市群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变异系数法、改进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和协调发展趋势指数模型,对天山北坡城市群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天山北坡城市群12个城市中综合协调发展较好的前四个城市依次为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乌鲁木齐市和奎屯市;城市群综合协调发展水平不高,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城市群综合协调发展趋势在2008-2010年处于增长状态,目前处于平稳状态。各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竞争呈现出的不均衡态势,是各城市及城市群经济、社会与环境系统综合协调发展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吐鲁番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互促共进关系"。文中以吐鲁番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由18项指标构成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采用耦合关系模型对该地区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0-2008年吐鲁番地区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基本上稳步上升。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经历了中度协调、高度协调和极度协调三个阶段,协调程度以高度协调为主。从时间上,2000-2001年耦合协调度值0.3,属于中度协调;2002-2007年的耦合协调度值0.5-0.7,是高度协调;到了2008年耦合协调度值达到了0.8,出现极度协调的状况。说明该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处于均衡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